平壤之战是明万历二十一年 ( 1593 )明朝在朝鲜
平壤围歼日军的一场攻坚战。万历二十年日本太政大臣关白
丰臣秀吉借道伐明遭拒后,发兵15万人进攻朝鲜,短时间内,朝军被打得大肆溃败,日军顺利侵占平壤。小西行长领兵3万据守平壤城。
明廷应
朝鲜国王李昖请求,命
李如松为提督,起先率兵3000人援朝不克,复增兵至3.5万援朝平倭。次年一月初六,明军率兵35000余人进围平壤。日将
小西行长率兵2.5万余凭坚据守 。李如松采用三面围攻,东面设伏的作战部署攻城。初八拂晓,乔装朝军助攻城南门的副将
祖承训部卸装露明军衣甲,日军大惊,急速调兵堵截。主攻城西门的副将
杨元、
李如柏乘机攻入西门。激战至中午,三面城破,小西行长率残部连夜过大同江东逃,沿途又遭明军伏兵击杀。此战毙日军万余人,迫使日军退缩东南沿海一隅,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
战役背景
1592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丰臣秀吉发动十五万大军,渡过
朝鲜海峡,于四月十三日在朝鲜
釜山登陆,开始了侵朝战争。日军一路所向披靡,连克汉城、
开城、
平壤。朝鲜军民望风皆溃,国王
李昖放弃京城,逃到义州,接二连三地派使臣赴明朝求援。
作为朝鲜
宗主国的明朝,虽然已经逐渐平息了日本海盗在沿海地区的侵扰,但是对日本仍存戒心,对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会坐视不管,遂决定进行抗日援朝之战,兵锋直指
平壤。
日本侵朝大军一路攻击前进,其中第一军团
小西行长部击溃朝鲜临津江防线守军主力,占领平壤,大明接到朝鲜告急后,不知日军虚实,只派了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数千人马前期入援,结果被日军以
火枪击败,此时
万历皇帝方醒悟此次入侵
藩邦之倭“实乃劲敌”,于是下令组建援朝东征军,开赴朝鲜作战。
日军第一军团主将小西行长由于后勤补给线拉长,加之朝鲜义军不断袭骚,已经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势头,闻之大明准备派重兵援助朝鲜,只好诈称求和,以图拖延时间。明东征军总督
李如松(明代著名将领
李成梁之子)假意答允和谈,趁敌不备包围了平壤城,大战一触即发。
双方兵力
明东征军总兵力:
以
经略大臣宋应昌、提督将军
李如松为主,兵分中左右三军。
辽镇游击葛逢夏领先锋右营马兵1300名;
保定游击梁心领马兵2500名;
大同副总兵任自强并游击高异、高策共领马兵5000名;
标下游击戚金领车兵1000名。
共一万零六百三十九名。
副将
李宁、
游击张应种领辽东正兵、亲兵共1189名;
参将李芳春领马兵1000名;
蓟镇都司王问领车兵1000名;
宣府游击周弘谟领马兵2500名。
共一万零六百三十二名。
以副将张世爵将右军,下统:
本官并游击刘崇正领
辽阳营并开原参将营马军1534名;
原副总兵孙守廉领沈阳等处马军702名;
原加衔副总兵查大受领宽佃等处马军590名;
大同游击谷燧领马兵1000名。
共一万零六百二十六名。
另有续到的蓟镇步兵2800余名。
日军兵力
日本第一军团:
宗义调部队5000人, 松浦镇信部4000人,
大村纯忠部队2000人,
后藤信康部队700人,总兵力:18700人。
共计:两万四千余人
明军与日军双方兵力对比:1.6:1
双方列阵部署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月五日,明军围困
平壤。
平壤城东有大同、
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城外有牡丹峰高耸,峰顶驻守日军两千人,与平壤日军形成互守之势。当时日本守军为
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共16000余人,配备了当时先进的
火绳枪。明军轻火器以火箭和属于
火门枪系的
火铳为主(丁酉再战时明军才普遍换装了和日军不相上下的火绳枪),但拥有大将军炮等重型火器,其中有射程达数里的攻城炮一百二十门,另外还装备了
佛郎机炮及其他小型火炮。
明军主帅
李如松部署如下:
蓟镇游击
吴惟忠(
戚继光旧部悍将)与辽东副总兵
查大受(原
李成梁家丁)率军攻打牡丹峰,另有朝鲜
僧兵一部配合;中军杨元、右军
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
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
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
普通门;
祖承训率领明军乔装为朝鲜军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
日军主将小西行长部署如下:城内驻守军万余人,城头设火枪弓箭、滚汤木石守卫;城外牡丹峰驻军两千人,列青白旗,设拒马木,凭险呼应。
武器装备
明军,火力最猛的是大炮
回顾明军与日军作战的历史,不能不提起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名将
戚继光。戚继光曾经在浙江训练出一支劲旅,为最终平息日本海盗对沿海地区的侵扰居功至伟,其后,他又奉命在北边的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使这些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他还著有《
纪效新书》及《
练兵实纪》等兵书,对后来的明军影响很大。而赴朝参战的明军,有北兵与南兵之分,北兵包括来自蓟、辽等镇的官兵,而南兵将士大部分是浙江人,由此看来,无论北兵与南兵,其都与戚继光有很深的渊源。
当时,援朝明军的装备为火器与冷兵器,具体而言,火器有
大将军炮、神炮、
虎蹲炮、
灭虏炮、百子铳、
佛郎机、
三眼枪、
快枪、鸟枪、火箭等;冷兵器则有镰、钩、刀、
镋钯、弓箭等。曾经任职经略的宋应昌认为“中国制倭长技,全恃火器。”而各类火器之中,火力最猛的是
大炮,所以明军装备了大量
火炮。例如炮身长二尺、重量达到三十六斤的虎蹲炮,每次可发射五钱重的铅弹一百枚,而属于重型炮的各类佛郎机,装配的铅弹从十两至一斤不等,这些火炮比起日军普遍使用的只能发射二钱铅弹的
鸟铳,火力要强大得多。
虎蹲炮:
戚继光军中最常用的
火器,这种轻便的火炮炮管薄,射程不远,适用于山地作战,机动灵活,由于前装,可以大仰角发射和大量装备下层部队而与今天的
迫击炮有异曲同工的用处。
大型鸟枪
大型鸟枪:明代《
天工开物》最早记载其图片,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
九头鸟”,威力强劲,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
明军野战时,军阵前面通常由三至四排士兵分别用枪铳、火箭、大炮等各类火器轮流施放,络绎不绝,打乱敌人的军阵之后再与敌人贴身近战。明军近战时以手持
盾牌的士兵在前掩护,后面紧跟着手持镋钯、刀棒的士兵,组成一个个的战斗小组,协同作战。
日军的鸟铳
在平壤的日军,其陆军装备有各类
铳炮、
倭刀、弓箭等。其中
鸟铳对日军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士兵发射鸟铳时,先用眼睛通过枪管上的准星描准敌人,再用食指向后扣板机,这时燃烧在发射装置上面的火绳,马上应声而落下,点燃枪管之内的火药,将铅弹推送出枪管,射向敌人。
日军与装备了大量
火炮的明军不同,他们普遍装备的是鸟铳,与明军的火力相比,处于弱势。因此,日军便尽量躲藏在工事之内,避免与明军进行野战。
战役经过
双方首先在牡丹峰、平壤城下进行了三次小规模的冲突,相互试探。
一月八日晨,
平壤攻坚战正式打响。
李如松命令各部队专心作战,在战役结束前不准割取敌人首级(古代以获得首级为战功)。
战斗开始之后,明军发炮攻城,“响振天地、山岳皆动,大野晦冥,烟焰涨天,旁弥数十里,火箭布空如织,火烈风猛,直冲城里,林木皆焚。”日军在城上设立红白旗作为联系信号,依托城池拼死拒战,“弹丸如雨,刀矛向外齐刃,森如猬毛。”
明军攻击受挫,李如松亲率两百亲兵驰往城下,手斩一名逃跑的士卒,严令前进,并且大呼:“先登者赏银五十两(一说五千两)!”
明军在主帅激励下奋勇攻击,或仰放铳炮,或攀梯乱砍守城日军,战斗激烈时,
李如松跳下战马“向前做登城状,身边众将见状一齐向前。”
神机营副总兵
骆尚志外号“骆千斤”,勇猛异常,一手举盾牌,一手持戟健步如飞,攀梯攻上含毯门城楼,日军掷下巨石击中其腹部,骆尚志依然奋战不止,身后浙江兵数人紧随上城,拨掉日军旗帜,在城头插上明军大旗。
日军轻视进攻南城门的朝鲜军,
祖承训先伪装成朝鲜军打头阵,然后率部卸装而进,露明盔甲。日军大惊,急忙分兵增援南门,但明军已经攻上了城楼。
与此同时,明将张世爵用大炮撞碎城西
七星门,李如栢攻破含毯门,杨元攻破
普通门,各军乘胜争先,与日军展开巷战。
游击将军吴惟忠在攻打牡丹峰时胸口中弹,仍然大呼督战,率部攻克峰顶。
战斗中
李如松坐骑被日军子弹击中,换马再战,战马堕于堑中,提缰跃出,继续前进,日军抵挡不住联军猛攻,残部退入城内各处堡垒死守,明军以火攻焚其密窑土堡,围小西行长于风月亭土窟。
当时战场情况极为复杂,在明军背后,有日军
大友义统部6000余人随时可能自凤山来袭,而
平壤日军又拼命拒战,急切难下。在这种情况下,李如松命俘获的日军通译张大膳递信给
小西行长,令其弃城投降。
小西行长请求明军撤开包围,以便弃城而走,李如松下令撤开一路军队。而密令
李宁、
祖承训、葛逢夏等明将率军埋伏于要路。
半夜时分,小西行长率残兵逃出城去,明军半路截杀,斩获首级359级。生擒2人。
战役结果
经过一天的激战,日军损失惨重,小西行长见援军不至,便有意突围,下令一位名叫大石荒河助的勇士,脱下铠甲,身着单衣攀登上高楼,冒着明军发射的弓矢炮弹侦察出一条具体的突围路线来。而这时候的
李如松为了避免继续攻城而加大伤亡,也派出使者要求日军统帅
小西行长退出平壤城,小西行长随即予以答应,率“不满五千”的残部退出了
平壤(
川口长孺《
征韩伟略》卷二),狼狈南逃。明军堵截、伏击了一部分南逃的日军,随后,光复了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
据统计,明军仅仅斩获日军的首级就达到一千六百四十七。但日军的伤亡总数不止这些,其连同被炮火轰炸、硝烟薰烧及其它原因而死的,总损失超过万人以上。而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受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之《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
平壤战役,总计斩获日军首级1250级,其中有倭将25名,生擒2名,并俘战马2985匹。日军被火烧死的不可计数。腥臭闻于十里。其余跳城溺水无算。
朝鲜大臣柳成龙在其著作《惩毖录》中曾赞扬明军此役“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也”。
收复
平壤有着相当大的战略意义,整个朝鲜半岛的战争形势就此逆转。
战役意义
平壤之战以明军的大胜告捷, 三都之一光复。 等日军再次有机会踏进
平壤, 已是整整300年后的事了。
此役日本第一军团受到重创,
黄海道、
开城、
咸镜道等地的日军相继撤往汉城,朝鲜的半壁河山因为此役的胜利而迅速光复,日军试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大明帝国的战略设想完全失败。
战役分析
平壤之役是亚洲战役史上著名的步、炮、骑协同攻坚战。此役明军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公平地讲,到了明朝中后期,军队体制和练兵手段已经很落后,而规模却过于庞大,这就难免造成士兵素质整体低下,不像日军经过多年的内战打拼,兵精将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中国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
张居正才死几年,他生前的改革成果仍然存留了一部分,这就使得明朝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条件,可以从全国范围内挑选出一批能征善战的边防军和高级将领组成东征军。所以单就朝鲜战场上来说,壬辰役时明军战斗力并不低。
首先是主帅敢战、善战,调动部队以正奇结合的方式攻打坚固的城池。当日军全力抵挡明军主力攻城时,另派一路明军假扮朝鲜军突然从其他方向发动奇袭,彻底打乱了日军的城防。
明军攻入城内,面对日军坚固的城内堡垒时并没有一昧的死拼,而是使用计谋诱敌突围,然后在日军撤退的路上又设伏兵邀击,使其再受重创。这就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持久战、
消耗战。
为什么
李如松在优势兵力下不愿意打持久战,消耗战呢?
因为当时明军看似占优,其实形势险恶,日军驻凤山的
大友义统部随时可能从背后对明军发动攻击,使明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日军
黑田长政部驻开城约万余人驰援
平壤也极有可能(凤山、开城距平壤约三百华里,最迟两日内可至)。
事实情况是:明军攻打平壤城时,大友义统曾想率军增援
小西行长,但被明军惊天动地的炮声所震慑,不战而退,不过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做,在那个侦察手段落后的年代,我们不可能强求当时的明军将领会预料到这一点。
这一仗,明史中记载,共得日军首级1646颗,那么是不是说,平壤之战,只杀死了这1000多日本兵呢?当然不是,明史中也说了,这是除烧杀溺毙之外的统计。
另据
钱一本编著的《
万历邸钞》[万历二十一年癸巳卷]记载,
平壤一战明军斩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淹毙溺杀五千有余。
《万历邸钞》是明朝官府间传递的新闻快报,属于正史资料范围,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
平壤之战历时一天一夜,参战双方5万多人,仅牡丹峰一役,就全歼日军2000人,攻城时六座城门都是经过激烈战斗打下来的,还有城内的巷战,然后是
大同江狙击战,江南追击战,可说战斗无数。
以日军的个性,只伤亡1000多人就放弃一座重要城市,也是不太可能的。至于那些被炮打死的、土堡中烧死的、落入江中淹死的、南岸之战被杀死的,大多是无法找到首级的。
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消灭日军1万余人,俘虏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再让我们来看看日本相关记述:在《日本战史朝鲜の战》第4章97~98页;第7章251~252页中指出,
平壤战役后,
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转进到
王京时只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
三方资料对照分析,有力说明了日军在平壤之战中的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