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材料”是指一种
介电常数和
磁导率同时为
负值的材料。电磁波在其传播时,
波矢k、电场E和磁场H之间的关系符合
左手定律,因此称之为“左手材料”。它具有负
相速度、负折射率、理想成像、逆Doppler
频移、反常Cerenkov辐射等奇异的物理性质。“左手材料”颠倒了物理学的“右手规律”,而后者描述的是电场与磁场之间的关系及其波动的方向。
源于假想
21世纪以来,一种被称为“左手材料”的人工复合材料在固体物理、
材料科学、光学和
应用电磁学领域内开始获得愈来愈广泛的青睐,对其的研究正呈现迅速发展之势,而它的出现却是源于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的假想。
物理解析
物理学中,
介电常数ε和
磁导率μ是描述均匀媒质中
电磁场性质的最基本的两个物理量。在已知的物质世界中,对于电介质而言,介电常数ε和磁导率μ都为正值,
电场、
磁场和
波矢三者构成右手关系,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右手材料(right-handed materials,RHM)。这种右手规则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物质世界的常规,但这一常规却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遭遇颠覆性的挑战。1967年,
前苏联物理学家Veselago在前苏联一个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报道了他在理论研究中对物质
电磁学性质的新发现,即:当ε和μ都为
负值时,电场、磁场和波矢之间构成左手关系。他称这种假想的物质为左手材料(left-handed materials,LHM),同时指出,电磁波在左手材料中的行为与在右手材料中相反,比如光的
负折射、负的切连科夫效应、反
多普勒效应等等。这篇论文引起了一位英国人的关注,1968年被译成英文重新发表在另一个前苏联物理类学术刊物上。但几乎无人意识到,材料世界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主要特点
由于左手材料的显著特点是它的
介电常数和
磁导率都是负数,所以有人也称之为“双负介质(材料)”,通常也被称为“
负折射系数材料”,或简称“负材料”。
研发历史
左手材料的研究发展并不一帆风顺。在这一具有颠覆性的概念被提出后的三十年里,尽管它有很多新奇的性质,但由于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在自然界中并未发现实际的左手材料,所以,这一怪诞的假设并没有立刻被人接受,而是处于几乎无人理睬的境地,直到时光将近本世纪时才开始出现转机。原因在于英国科学家Pendry等人在1998~1999年提出了一种巧妙的设计结构可以实现负的介电系数与负的
磁导率,从此以后,人们开始对这种材料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兴趣。2001年的突破,使左手材料的研究在世界上渐渐呈现旋风之势。
2001年
美国加州大学San Diego分校的David Smith等物理学家根据Pendry等人的建议,利用以铜为主的复合材料首次制造出在微波波段具有负
介电常数、负
磁导率的物质,他们使一束微波射入铜环和铜线构成的人工介质,微波以负角度偏转,从而证明了左手材料的存在。
2002年
7月,
瑞士ETHZ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宣布制造出三维的左手材料,这将可能对电子通讯业产生重大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也发表在当月的美国《
应用物理快报》上。
2002年底,
麻省理工学院孔金瓯教授从理论上证明了左手材料存在的合理性,并称这种人工介质可用来制造高
指向性的天线、聚焦微波波束、实现“
完美透镜”、用于电磁波隐身等等。左手材料的前景开始引发学术界、产业界尤其是军方的无限遐想。
2003年
是左手材料研究获得多项突破的一年。美国
西雅图Boeing Phantom Works 的C. Parazzoli 与加拿大University of Toronto电机系的G. Eleftheriades所领导的两组研究人员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了负折射定律;Iowa State University的S. Foteinopoulou也发表了利用
光子晶体做为介质的
左手物质理论仿真结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E.Cubukcu 和K.Aydin 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描述了电磁波在两维光子晶体中的负折射现象的实验结果。基于科学家们的多项发现,左手材料的研制赫然进入了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3年度全球十大科学进展,引起全球瞩目。
2003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吴群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全面开展了左手材料的相关研究工作。截至如今,在左手材料领域,共承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
973项目子课题2项;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57篇,
EI检索论文103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获优秀论文奖4次,特邀报告4次;受国防科技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学术专著1部;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要研究方向涵盖了四大方面:“左手材料激发
机理分析与电磁特性分析”、“性能优良的左手材料构造与验证”、“左手材料在新型
微波器件中的应用”和“基于左手材料的
隐身技术”。
2004年
国际学术界开始出现上海科学家的身影。“973”光子晶体项目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的
资剑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巧妙设计,利用水的
表面波散射成功实现了左手介质
超平面成像实验,论文发表于著名的《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即刻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被推荐作为《自然》杂志焦点新闻之一。同济大学
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以陈鸿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从2001年开始对左手材料展开研究,经过两年的研究,在基础理论和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果在国际物理学著名刊物上发表,2004年在国际微波与
毫米波技术大会上作大会报告,并将在2005年日本召开的国际微波与光学技术研讨会上作邀请报告。
2005年
华南师范大学专家(铁绍龙-
周红卫小组)承担了广州市科技局重点项目“基于纳米组装的左手材料及其器件”通过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专家验收。
其在左手材料领域重要贡献是:首次采用纳米组装技术,在多孔的
纳米二氧化硅球中,组装
磁性材料和导电
纳米线,这种“带磁性和金属线的微球”再定向
共混在有机体系中,通过加入粉体百分比来控制基材的密度,进而调整左手频段频率,获得了左手材料的一种批量制造技术。
2009年初
,
美国杜克大学和中国东南大学合作,成功研制出微波段新型“
隐形衣”,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年初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作为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崔铁军教授在计算
电磁学和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等领域做出了很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崔铁军教授课题组和
杜克大学史密斯教授课题组于2006年开始合作,在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的理论分析、设计、实验和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新型“隐形衣”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9年11月,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崔铁军和
程强为首的研究团队成功地制作出人造电磁学收集器,在微波环境中,它能够像宇宙中的“黑洞”一样去吸收环境中的微波。该成果引起了世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10月15日,《自然》网站也以“科学家研制出可携带黑洞”为题介绍了这项研究成果。
左手材料在本世纪初已迅速成为科学界的研究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在国际主要学术刊物上,2000年与2001年所发表的关于左手征材料的研究论文数量分别是13篇与17篇,2002年上升至60篇,2003年上升到100篇以上。
应用前景
左手材料的巨大应用前景源于它的制造实现。Pendry在2000年就曾建议制作“超级透镜”(也称“理想
棱镜”)以实现左手材料的应用,这一建议在2004年被变成了现实,科学家利用左手材料已经成功制造出平板微波透镜。2004年2月,俄罗斯莫斯科理论与应用电磁学研究所的物理学家宣布他们研制成功一种具有超级分辨率的镜片,但是他们的技术要求被观察的物体几乎接触到镜片,这一前提使其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操作。同年,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制造出一种左手镜片,其工作原理与具有微波波长的射线有关,这种射线在电磁波频谱中的位置紧邻无线电波。两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获得科学界的高度赞赏,被
美国物理学会评为2004年度国际物理学会最具影响的研究进展。
此外,根据左手材料不同凡响的特性,科学家已预言可以应用于通讯系统以及资料储存媒介的设计上,用来制造更小的移动电话或者是容量更大的储存媒体;等效的负折射媒质电路可以有效减少器件的尺寸,拓宽频带,改善器件的性能。未来,左手材料将会在无线通信的发展中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重点项目
左手材料的研究已引起我国有关科学界的关注。除上海科学家以外,
香港科技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均有科学家先行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左手材料和
负折射效应的研究列入了2005年重点交叉项目指南中,在数理部和工程与材料学部联合的“
准相位匹配研究中的若干前沿课题”主题中将“左手材料相关基础性问题研究”列为主要探索内容之一,在数理部和信息科学部联合的“周期和非周期微结构的新
光子学特性”主题中将“周期及非周期微结构中在
太赫兹、
近红外及可见波段的负折射效应研究”列为主要探索内容之一。同时,基金委信息学部将“
异向介质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列入2005年重点项目指南,异向介质即是左手材料的另一个名称。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崔铁军教授为主的课题组长期从事计算
电磁学与左手材料的研究,并于2009年获得重大突破,先后与
美国杜克大学合作研制成功“
隐身衣”,独立制作出可吸收微波频段的“黑洞”。崔教授的课题组在左手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方面不断延伸、发展。
中科院物理所:该所的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泛开展新型
磁性功能材料的探索和研究,研究和探索各种新型
磁性材料,如
铁磁性形状记忆合金,各种高频(直到10-100G范围)具有高
磁导率,低损耗(如
DC-DC convertor材料和左手材料)等;该所的微加工实验室在低维人工结构制作与应用研究方面重点开展了二维不同结构
光子晶体与左手材料、超导
量子结构与器件等的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该校的
纳米科技研究所所长陈子亭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凝聚态物理与光子晶体理论研究专家,主要从事光子晶体与左手材料方面的研究。
南京大学:该校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的
冯一军教授主要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新型人工电磁材料及
微波器件等研究,如今承担新型人工电磁介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和左手人工电磁材料和微波器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同济大学:
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的
陈鸿教授、
张冶文教授等人在左手材料与
负折射效应的基础理论、表征手段和器件应用等方面已取得突破。
复旦大学:以资剑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周磊教授等为首,在左手材料
超平面成像、表征与器件应用(
微波天线)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如今正与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美国UCLC和AMES等研究机构开展这一领域的合作研究。该校的
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光学三个专业学科均为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点。
上海理工大学:以光学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庄松林院士为首。庄院士长期从事应用光学、
光学工程和光
电子学的研究,他设计了百余种光学系统及仪器,是国内率先开展光学系统CAD的研究者;在复物体的位相恢复研究中提出多种光学方法,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新方向;所研制的CdSe
硒化镉液晶光阀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深圳微航磁电技术有限公司:采用 μ和ε 都大于1的磁性和
介电材料与高分子母胶
共混制成μ=ε 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本体,再改性成为
LDS(激光直接成型)材料,用激光工艺可以直接沉积金属图案,是左手材料制造器件之重要工程化进展。如今该司在“3D左手单元晶泡”上正研究分层制造(3D打印)与LDS(立体电路)相结合工艺,彻底突破制约左手器件多层制造存在的制造手段不足的瓶颈。
技术展望
左手材料也称为
左手媒质,如今存在的困难是材料制造技术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有效的仿真手段不足、一些电磁规律认识不足。其发展趋势是:(1)利用横向磁化的
铁氧体磁性材料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负的
磁导率特征,在材料设计上,调整磁性强弱、磁性点阵空间分布密度来调整有效频段。如今产业界微航有机磁性、
介电性材料制成的基材能批量用于手机器件中,很好把握了这一规律。其基材具备磁性,使得左手效应的单元设计简化为只有金属导电阵列。(2)采用
LDS技术制造金属导电图案,实现
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3)采用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结合磁性基材,3D构型之介电单元可以填充到基材中,实现左手器件低频化、宽带化。(4)左右手材料相结合制造左手器件。(5)左手单元之
梯度材料的空间排列,实现电磁波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