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
中国上海市公办高校
上海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上海市属重点建设大学、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111计划”、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沪港大学联盟副理长单位、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发起成员。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
1900年,因庚子之变,美南浸信会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
1902年,在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购得土地,开始建造校舍。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长是万应远博士。
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1911年,浸会神学院和浸会大学堂合并组建上海浸会大学(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为魏馥兰博士。
1913年创办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社会学系。
1914年,经校董会决议,学校正式确定中文名为沪江大学,英文简称为Shanghai College,确立了“信、义、勤、爱”的四字校训,并遵教育部条例实行分科制。
1917年12月3日,学校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注册,并获得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这是一个中国第一家社会学实验基地和第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1920年,沪江大学教育科开设幼儿师范专科,为国内大学首创,同年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3年,学校选科定型为教育、宗教、社会、商、理共五科,明确理科培养方向为医学预科、理科教育和化工3项。1927年,神学院分立。
19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改组了校董会。1928年1月,沪江大学董事会聘请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大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大“更为中国化”。
1929年3月,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成为上海第一所立案的教会大学。学校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1935年并入文学院),从院长到系主任皆由华人充任。
1931年起,英文校名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来自上海30多所高校的代表在沪江大学集会,领导上海学生救亡运动的上海高校学生抗日救国会联合会正式成立。沪江大学曾一度成为上海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1932年,刘湛恩校长在圆明园路真光大楼创办沪江商学院(又称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1938年2月,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通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在沪江大学商学院举办“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1939年2月改名为上海社会科学专科学校),为抗战培养中坚力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沪江大学决定停办后,由沪江大学同学会出面成立“沪江书院”延续办学。1943年春,部分沪江大学校友在重庆和东吴大学联合开办“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沪江大学于1945年10月1日正式复校,1946年4月迁回上海杨树浦军工路原址。
自创办至解放上海为止,共有大学毕业生2,689人。学生人数之多和校园幅员之广居全国教会大学第二位。
1951年2月14日,华东军政委员会高教处接管沪江大学,派章靳以领导学校。同年,沪江大学与浸信会脱离关系。
1952年5月,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沪江大学相关系科归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等院校,由华东工业部接管沪江大学校舍,停办沪江大学,在其原址建立上海工业学校(中专)。
1953年1月5日,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二机器制造工业学校”,受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领导,同年直属第一机械工业部。11月16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将学校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
1958年7月9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将上海工业管理学校 (1953年设立)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学校,校名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除上海机器制造学校原机器制造、工具制造、热工仪表、光学仪器四个专业外,新设铸造、金属压力加工、金属学与热处理三个专业,原上海工业管理学校的计划、统计、会计三个专业合并成工业管理专业,全校共设8个专业。同年8月25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建议,同意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及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内增设专科,改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
1959年6月22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将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与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的专科部分合并,定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原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的锅炉制造、汽轮机制造、内燃机制造、机械工厂热工装备等四个专业迁往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中专部,原上海机器制造学校的机器制造等五个专业迁往原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该校定名为上海机器制造学校)。
1960年5月9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发文,决定学校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
1962年,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专科学校61级光学仪器专业新生全部转入上海机械学院就读。
1965年,上海机械学院汽车专业内迁到湖南大学
1972年,上海工学院并入上海机械学院(原上海工学院部分1979年1月恢复建制成立上海工业大学)。
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双重领导,以第一机械工业部为主管单位。8月起,透平机械、热能工程、制冷设备及低温技术、工程热物理、光学仪器、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1月,学校在国内最早成立系统工程系和系统工程研究所,钱学森专程到校考察系统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培养工作,并在系统工程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12月,上海机械学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正式签订校际合作协议,这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最早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980年,学校被推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教育和普及工作委员会挂靠单位。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热力涡轮机械、热能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光学仪器、工程热物理专业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学校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始举办全英文授课硕士班,开创了中国MBA教育的先河。
1982年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可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之一。
1983年,学校成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教育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1984年1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热能工程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批准陈之航教授为博士生导师。12月,热能工程专业、气液两相流体动力学与节能技术两个方面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6年5月,学校获中国第一批制冷及低温工程博士点授予权,华泽钊教授成为全国首批三个制冷专业博士生导师之一。1988年,上海机械学院培养的中国第一位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1988年,香港、台湾、上海三地沪江大学校友和学校合作成立了“上海机械学院沪江城中区商学院”。
1991年,学校获批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
1994年2月5日,学校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
德文医工学堂—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1907年10月1日,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博士创办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开学典礼。
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开始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新址建设校舍。
1912年,新增建了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1921年3月10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德文医工学堂原址上合办的“中法国立工学院”正式成立。
1943年,中法国立工学院部分教师开展护校运动,以校友的名义成立“校友会复校运动委员会”,迫使占用学校场地的日伪退还校舍,以“私立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名义办学,设机械、电机、土木三科,林祖欢担任校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原中法国立工学院校舍及设备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接收,并将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夏述虞被任命为校长。
1949年上海解放后,6月27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派高等教育处代表李正文接管国立高机。
1950年,学校改由华东工业部领导,同年12月改名为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1953年1月,学校改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机器工业局领导,4月更名为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同年11月,一机部决定学校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直属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
1958年升格为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改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
1969年11月, 一机部军管会通知,将上海机器制造学校交由上海市领导。
1976年4月,学校更名为上海机电工业“七二一”工人大学。
1975年12月恢复上海机器制造学校,1978年重归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
1980年,教育部批准上海机器制造学校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83年6月恢复大专建制,并改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
1993年6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合校之后
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同属机械工业部的华东工业大学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上海理工大学。
1998年9月,按“中央与地方共建,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原则,学校由原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管理,成为一所新型的市属高校。
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1958年成立)并入学校。
2003年7月24日,根据上海市高校新一轮结构调整的要求,上海市政府将学校列为市属高校中重点建设的学校之一,将极具行业影响力和办学特色的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并组建医疗器械学院和出版印刷学院,推进上海理工大学的新一轮发展。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兼有管、经、文、理的多科性大学。
2004年,上海理工大学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同年,学校中德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了德国ASIIN评估机构的评估,成为亚洲首家通过ASIIN评估机构的学校。
2005年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和上海理工大学合作组建,并由钱学森亲自题词命名的“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在学校挂牌。
2006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与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等9所知名英国大学共同创办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同年,学校获批上海市地方高校的第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2008年,入选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11年5月,上海理工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2年,学校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沪上8家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科研院所合作组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研究生院”。同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4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与德国汉堡应用技术大学、科堡应用技术与艺术大学和富特旺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设立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同年,学校被确定为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5年9月1日,学校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同发起组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同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相关办学资源划出,用于组建上海健康医学院。
2016年,上海理工大学成为“十三五”期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学校党委与杨浦区委区校全面战略合作签约;学校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6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8月,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1月,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建的“智慧医疗光学实验室”揭牌仪式在瑞金医院举行;学校成为中国校企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并在第十一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荣获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奖。12月,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创始成员、常务理事单位;学校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学校与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约共建“太赫兹技术口岸安全联合实验室”。同年,学校联合麻省理工学院、汉堡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学校入选首批“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机构”。
2018年1月17日,学校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签约共建“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是上海首批建设的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之一。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正式通过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国际认证,学校成为大陆地区第20所、非教育部高校中首个通过AACSB国际认证的大学。12月,学校“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造新中心。
2019年2月,上海理工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唯一入围的上海市属高校。4月,学校荣获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5月,“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医工联合研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学康复工程临床教学基地”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揭牌。6月,上海理工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成立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上海航空创新中心”暨上海增材制造航空创新研究院(筹)、上海理工大学增材制造研究院揭牌。8月,学校在海外的第一个教育文化执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东京办公室”在日本中央大学成立。9月,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10月,发起成立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12月,学校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业集团签约共建“USST-SIEMENS智能制造数控装备数字化技术应用示范中心”。
2020年1月,学校与杨浦区签约合作共建上海理工大学杨浦基础教育集团、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市东医院。2月,学校入选首批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4月,学校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5月,上海理工大学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同月,学校与青浦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7月,上海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签署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框架协议。8月,学校与仙居县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理工大学仙居医疗器械创新与转化学院签约揭牌。9月,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在学校签约成立;同月,学校与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1月,由学校协同上海交大医学院、中科院微系统所、联影公司等共7家合作伙伴共同申报的“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在上海理工大学成立,并同时发起成立长三角高端医疗装备创新联盟。
2021年4月,学校与秦川机床工具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月,学校获批首批上海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医工融合现代产业学院”。11月,上海理工大学与宝山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戏剧学院签约共建包括“科艺融合研究生院”、“科艺融合创新研究院”在内的“两院三中心”;由苏州工业园区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的“上理-交医苏州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正式启动。12月,上海理工大学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学校与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学校与松江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2年8月8日,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上海理工大学公利医疗技术学院。8月28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落成启用。8月31日,学校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举行合作签约仪式。9月,上海理工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9月19日,上海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月21日,上海理工大学-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中银慧谷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启动仪式举行。9月26日,学校与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签署合作协议。9月30日,学校与法国波尔多综合理工学院签署国际合作协议。11月11日,“克拉玛依碳和”与学校签约成立“绿色数据中心研究院”。11月12日至13日,上海理工大学承办第六届中国系统科学大会(CSSC2022)。11月19日,上海理工大学第四届沪江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暨上海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光电专场)举办。12月8日,学校获批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12月11日,上海市“水下工程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揭牌仪式及第三届智能机器人与海洋工程高峰论坛在学校图文信息中心举办。12月16日,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东方脑血管创新俱乐部成立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12月22日,上海理工大学举行中古国际肿瘤诊断与能量治疗联合实验室签约揭牌仪式。
2023年4月3日,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入选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月9日,上海理工大学智慧应急管理学院揭牌仪式举行。9月12日,学校成立国家油气钻井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9月14日,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新学院由上海理工大学、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各理事单位共同发起,协同学校、企业、科研院所,聚集教师、学生、企业研发团队,全链条、全要素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10月24日,上海理工大学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院成立。11月28日,与希腊国立雅典理工大学线上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2024年3月1日,上海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9月6日,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理学院、智能科技学院分别与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天文学院签署专项合作协议。
2025年3月27日上午,奉贤区人民政府、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举行合作办学签约仪式。4月9日,国机集团与上海理工大学在京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设有18个学院(部),开设64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上海理工大学拥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计算机科学学科、环境/生态学学科、农业科学学科、物理学学科、数学学科八个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上海理工大学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80人次,省部级人才319人次,高级职称教师987人,博士生导师543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6月,上海理工大学有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海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2023年,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3年8月31日,张华教授领衔的能源动力低碳技术教师团队成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合作交流
教学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上海理工大学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与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东方脑血管创新俱乐部联合成立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与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共建上海理工大学公利医疗技术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影、微创等单位合作建设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2023年10月,上海理工大学作为第二批联盟高校加入“沪校苏企联盟”。
校企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与中国商飞、上海电气、光明食品(集团)、华为等企业开展全面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近4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与上海宝山区、浦东新区、黄浦区等和苏州、台州等地方政府围绕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良好合作。
上海理工大学为中国较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截至2023年12月,国际学生近600人,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3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是沪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023年4月17日,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双方共同签订了《上海理工大学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合作备忘录》以及《上海理工大学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学生交换项目协议》。2023年10月18日,上海理工大学与肯尼亚马辛德·穆利罗科技大学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拥有20个国家级和52个省部级教学平台,7个国家级和4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由上海理工大学、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发起建立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006年被上海市经委认定为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研发设计创意);2009年成为首批11家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之一;在2011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结果中,被科技部、教育部评价为A类(优秀)科技园,在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排名第六。
2022年,上海理工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90项,同比增长20%。其中近三年引进的教师(含博士后)贡献了54项,占比达到60%。
2024年,上海理工大学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联合研发出新型干眼症治疗方法。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6月,上海理工大学馆藏中外文期刊合订本118318册,订购现期中文期刊913多种、外文期刊24种;馆藏纸质图书近148万册,电子图书749万种;订购中外文各类数据库47种;自建本校硕博论文数据库1个。文献语种包括中、英、法、德、俄、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是由上海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光电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机械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成果。面向国内外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及其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被CA、AJ、Scopus等国际数据库收录,是中文核心期刊(北大)、CSCD收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荣获1999年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1999年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上海市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3及2019年上海市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2016—2022年历次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和上海市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上海理工大学主办的,以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主、以高等教育研究为辅的,面向学术界、教育界以及高等院校广大师生的学术期刊,此学刊坚持理论性、研究性和科学性,注重文章的学术价值和整体质量,主要刊登高质量的有关多种外语的语言、翻译及文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高教研究等方面的高水平论文,向中外学术界介绍中国学者以及上海理工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能源研究与信息》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定期出版的科技期刊(季刊),由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能源研究会和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等三家单位共同主办,国际及国内统一刊号分别为ISSN 1008-8857和CN 31-1410/TK。
此学刊以及时报导政府在能源领域的新政策、新规划以及当前国内外常规能源、新能源、节能技术与环境保护等有关方面的研究、开发、应用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为宗旨,迅速反映国内外能源研究的技术动态和最新信息。同时,介绍与能源利用、节能技术及环境保护有关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新设备,为合理利用能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贡献。
《光学仪器》杂志是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光学学会工程光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创办和出版的全国性科技刊物,创刊于1979年。此刊为双月刊,大16K,从2001年起,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原《上海有色金属》)是由上海有色金属学会和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行业性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有色金属材料各学科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报道有色金属材料科技发展最新动向,有色金属主导产品在节能、降耗、环保、质量等方面的通用工艺技术成果,及有色金属行业现状分析和发展战略、技术措施等。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上海理工大学学校名称为上海理工大学(英文全称为University ofShanghaiforScienceand Technology),英文缩写为“USST”。
精神文化
上海理工大学校训为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爱即“爱国”,勤即“敬业”,信是“诚信”、义即“友善”。立志,是学业起点,事业基础。“思学志远”的校训既为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也启发学生认识学与思的重要性及学与思的关系。
上海理工大学的校歌为《上海理工大学校歌》,周璟、陈泓作词,周璟作曲。
社团文化
2023年11月22日,太极拳协会在上海理工大学教工之家二楼举行交流赛,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40余位老师参与比赛,交流赛参赛项目选择的是传统杨氏太极拳循环八式,评判标准为根据大家的动作规范性、连贯性分别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2023年11月15日,由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主办的第二十届“秋炫沪江”研究生科技文化节“向美而行,育心同行”艺术表演活动在上海理工大学大礼堂举行,活动中有舞蹈、歌曲演唱、京剧、游戏等环节。
2018年11月7日,“外羽杯”上海理工大学第八届教工羽毛球团体赛进入决赛阶段,材料学院代表队获得此届比赛冠军,光电学院代表队、机关代表队、理学院代表队分获二、三、四名。
校区情况
学校设立军工路516号校区、军工路334号校区、军工路1100号校区和复兴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复兴中路1195号)。军工路516号校区为主校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和复兴路校区现存1906年至1948年间建造的各类建筑物40余幢,拥有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位于军工路516号的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园内有31幢单体建筑(其中复兴路校区1幢)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上海杨浦区军工路580号上海理工大学原教员住宅楼108号后成为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学校概况.上海理工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1 13:3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