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舰
主要在远洋活动的大型水面舰艇
巡洋舰(Cruiser)是一种火力强、用途多,主要在远洋活动的大型水面舰艇。巡洋舰装备有较强的进攻和防御型武器,具有较高的航速和适航性,能在恶劣气候条件下长时间进行远洋作战。
发展沿革
初期起源
巡洋舰最早起源于风帆时代的“快帆船”,在远洋舰队中负责执行巡逻、侦察、警戒、护卫,以及追击的任务。当时还没有巡洋舰这个舰种名称,而是根据按照火炮的多少来区分。英国皇家海军规定快帆船的标准是装备38至50门火炮,排水量约在1000吨左右。
最早“巡洋舰”(英文为Cruiser)的名词出现于十七世纪,当时与其说作为一种军舰的类型,还不如说是代表一种军舰担负的任务,也就是远海的巡逻和护航的任务。
蒸汽时代
到了十八世纪,巡防舰才逐渐成为一种轻便快速能够进行远距离巡航的轻武装(只有单层炮甲板)战舰的名称,主要负责侦察、护航和破交等作战任务。进入十九世纪,蒸汽动力开始运用于战舰,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出现实验性的采用蒸汽动力的巡防舰,五十年代中期,英国和美国海军先后建造采用蒸汽动力,舰体进一步大型化并装备大口径舰炮的巡洋舰,随后又出现了装甲防护。
拥有装甲的巡洋舰被统称为“防护巡洋舰”,最早的装甲防护只是在机舱等要害部位铺设一层水平装甲,成为“平甲巡洋舰”。由于一层平面装甲存在不少缺陷,因此改进为一层中间高两侧有弧度的“穹甲”水平装甲,这就是“穹甲巡洋舰”。但仍没有舷侧装甲,而且排水量仍然比较小,主炮口径一般也在152毫米以下。此外,还有一些巡洋舰在船舷两侧安装了装甲,但没有穹甲,这种巡洋舰就被称为“装甲巡洋舰”,排水量往往比穹甲巡洋舰更小。北洋水师邓世昌担任管带的“致远”号就是穹甲巡洋舰,而后来的“经远”号则是只有舷侧装甲的装甲巡洋舰。
在十七世纪,舰队的主体则由战列舰组成,这些舰只比护卫舰大得多、昂贵得多,也慢得多,并不适合执行远距离的任务(例如美洲)。而且战列舰在战略上太过重要,执行持续巡逻任务显得过于冒险。巡洋舰一般逃避这样的战舰,也不参加这样的战舰之间的舰队海战
荷兰海军在17世纪开始增加巡洋舰的数量和配置,英国海军以及晚些时候的法国西班牙海军赶上这个潮流。为了保护国会中的商业利益,英国颁布巡洋舰和护航法——开始将海军的注意力放在用巡洋舰进行商业保护和搜捕,而不是建造更多恐怖和昂贵的战列舰。
在18世纪中,巡防舰是一种卓越的巡洋舰种。巡防舰是一种既小、又快、远距离、轻武装(单层炮甲板)的战舰,主要用来侦查,运送信件,破坏敌方贸易线等等。另一种主要的的巡洋舰种是单轨纵帆船,不过其他各色各样的船只也被当作巡洋舰使用。
在19世纪,各国海军开始使用蒸汽动力战舰,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时,开始出现实验性的蒸汽巡防舰和单轨纵帆船。在五十年代中期,英国和美国海军开始制造拥有很长的船体和重炮的蒸汽巡防舰,比如USS Merrimack和HMS Mersey。在1860年代,铁甲舰登上战争舞台。
法国人以1865年下水Belliqueuse号为起点,建造了许多较小型铁甲舰来执行远海巡洋任务。这些“车站铁甲舰”是装甲巡洋舰发展的开端——一种为了快速、独立、搜捕和巡逻的传统巡洋舰任务而生的铁甲舰。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装甲巡洋舰是俄罗斯的General-Admiral号,在1874年完工。英国的HMS Shannon号在数年后服役。
长时期里,巡洋舰弥补了非常轻型的船只如鱼雷艇与战列舰这样的大型主力舰之间这个空档。巡洋舰足以抵挡小型船只的进攻,它们速度相对缓慢且需要大量的燃料(尤其是在使用蒸汽轮机后),使它们在远距离作战时非常依赖补给舰队。19世纪的大多数时间和20世纪初,巡洋舰都是一支舰队的远程威慑武器,而战列舰则待在基地附近。
在当时,巡洋舰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袭击敌人的商队。巡洋舰在设计的时候就非常注重速度:它们瘦长、流水线的船体尤其利于高速航行。为了减少流体漩涡它们的船首和船尾均逐渐变细。
在1880年至1910年期间各国还建造了许多小得多的防护巡洋舰。由于它们的装甲很少,没有侧舷装甲,而是在甲板内设有弓型的水平装甲。
同时,巡洋舰也被编入主力舰队作为侦查和巡逻用途。
巨舰大炮
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巡洋舰的排水量也不断增大。风帆被蒸汽机代替后出现了装甲巡洋舰,实际上它们可以视为比较小的、快速的战列舰,可以作为次等主力舰使用。19世纪末战舰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数年后下水的巡洋舰就已经超过了此前的战列舰。美国的白色舰队在下水几年后就已经过时了。在这段时间里一支舰队往往包括很老的舰只,也有很新的舰只,而新舰往往比老舰大得多。
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区分轻巡洋舰重巡洋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不同的军备限制条约中对这两个概念均有定义。轻巡洋舰的主炮口径为6.1英寸(155毫米)以下,重巡洋舰的主炮口径则被限制在8英寸(即203毫米)。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中规定8英寸为重巡洋舰的主炮口径上限。只有五艘巡洋舰的主炮口径在此之上:三艘德国德意志级装甲舰,和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两艘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实际上,这五艘军舰就性质来说都不完全是巡洋舰,而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被称为巡洋舰。
英国皇家海军尤其重视巡洋舰。原因在于英国有大量殖民地,需要保持大量的巡洋舰以保持殖民地的安全。这些巡洋舰可以侦查敌情,保护战列舰舰队开赴远处,亦可以群攻敌人的大型军舰。比如在1941年5月,诺福克号重巡洋舰和萨福克号重巡洋舰尾随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直到英国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到达并最终击沉俾斯麦号。而在1939年12月的拉普拉塔河口海战中,英国的埃克塞特号重巡洋舰和两艘利安得级轻巡洋舰得以分散德国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的优势火力。虽然英舰受创,但是德舰不敢恋战,最后决定逃往港口。
1914一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一1945年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这两次战争,波及的国家之多、作战范围之广、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之大,是历史上任何战争所不能比拟的。在这两次大战中,陆战场和海战场互相交织,互为依托,在占地球面积十分之七的海洋上,展开了一次次大规模厮杀,留下了一幕幕悲壮的场面。在这血与火的搏斗中,作为舰队主力之一的巡洋舰,沐血风浴弹雨,留下了动人心魄的篇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美、德、法、意、奥、俄7国约259艘战列巡洋舰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投入了海战场。主要作战任务:一是破坏和保卫海上交通线;二是袭击港口和海岸要塞;三是近海伏击作战;四是主力舰队大决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大搏斗、大屠杀,无论是战场之广阔、战斗的规模之大,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无法比拟的。
二次大战中的海战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战场,遍及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战中,海军各型舰艇及舰载武器都已趋向完善和成热,雷达、声呐、火箭等先进技术使战舰如虎添翼,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走上了海洋“霸主”地位,给海战带来了崭新变化,沿袭了200多年的战舰在视距内对垒互射大炮的传统战法宣告终结,舰载航空兵给舰艇带来了极大威胁。巡洋舰重新“择主而从”,开始了为航空母舰警戒护航的历程。
在二次大战爆发时,英、美、日、法、意、苏、德7个国家的190多艘巡洋舰,杀向了各个海战场,破交保交,袭击港口,登陆抗登陆,警戒护航,海上伏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搏杀。
所谓破交保交,即破坏敌人的交通线保卫自己的交通线。1939年,战争爆发四个月里,同盟国被击沉的商船和辅助舰只达50.932万吨:到1940年底达247.756万吨,而1942年一年,就损失了654.6271万吨,达到了二战期间损失商船和辅助舰只的顶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广阔的海战场上,主力舰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与以往海战中水面战舰炮对炮在一维空间里争夺相比,二战中的主力舰队的交锋,往往在水下、水面和空中三维空间进行,加上新技术、新武器的应用,使海战更激烈、更壮观。
1941年5月18日一27日,英国舰队对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围追堵截,尽管具有大舰巨炮对垒传统战法的浓厚色彩,但是,英军出动了航空母舰,这是航空母舰舰载机参加对舰攻击较早的战例。以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命名,由其孙女剪彩下水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与,“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一样,是希特勒手中的两张“王牌”。英国海军一直视“俾斯麦”号为眼中钉,既然德国“放虎出山”,那么英军也就组织“打虎”了。英国海军先后组织7艘战列舰、2艘航空母舰、12艘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对“俾斯麦”号围追堵截.5月23日,英国重巡洋舰“萨福克”和“诺福克’’号在丹麦海峡发现了“俾斯麦”号。英舰借助雷达跟踪德舰。5月24日,霍兰中将率领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截击了“俾斯麦”。“胡德”号被“俾斯麦”号的大炮一顿乱炮击沉,“威尔士亲王”号也中弹7发。“俾斯麦”号中两弹油舱被击漏。德舰继续向南航行,“欧根亲王”号与“俾斯麦”号分手去袭击商船。
在以后的3天中,“俾斯麦”号遭到了英军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的“车轮大战”,终于寡不敌众,身中8条鱼雷和多发炮弹连同仍在飞扬的旗帜沉入海底,2000名舰员连同舰队司令吕特宴斯上将,除100人获救外,其余全部葬身鱼腹。
在南太平洋,美国和日本的巡洋舰编队之间也在展开的激烈的海战。1944年10月26日的莱特湾大海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战。美国共有16艘轻、重航空母舰、18艘护航母舰、12艘战列舰、24艘轻、重巡洋舰、111艘驱逐舰、29艘潜艇、舰载机1400架,总吨位133万吨,总人数14万;日本4艘航空母舰,9艘战列舰、28艘轻、重巡洋舰、36艘驱逐舰,舰载机116架、吕宋岛提供300架飞机,总吨位73万,总人数4.3万。整个海战在锡布延、恩格罗角、苏里高、萨马4个战场上展开。激战结果,美国损失1艘轻型航空母舰、2艘护航母舰、3艘驱逐舰、飞机100架,日军损失3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150架飞机,死亡1万人,是美军死亡人数的10倍。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海战。之后,美军舰队以风卷残云之势向北挺进,直奔日本本土。
经过一战、二战的洗礼,巡洋舰沐浴了多次大海战的血雨腥风,也奠定了巡洋舰在海战场上的地位,同时,也排下了巡洋舰在世界舰艇大家族中的座次。
二战以后,巡洋舰在数量上急剧减少,主要是提高质量。从技术的发展方面来看,主要是采用了核动力装置,装备了导弹武器和携载直升机作战。发展核动力巡洋舰的主要是美国和前苏联海军,美国在八个级别的巡洋舰中有五个级别采用了核动力推进,而前苏联只有一级舰采用了核动力装置。从吨位方面来看,二战后建造的巡洋舰吨位基本都在10000吨左右,只有前苏联海军发展了一级基洛夫级,排水量达到28000吨,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级巡洋舰。
由于导弹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向以装备几十、上百门舰炮为主要攻击武器的巡洋舰开始换装导弹,舰炮只作为辅助性武器。前苏联海军的基洛夫级巡洋舰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舰艇,采用这种装置后,舰艇的载弹量增大,导弹发射速率显著提高。基洛夫级上装有250多枚防空、反舰和反潜导弹,美国的提康德罗加级虽然吨位只有它的三分之一,但载弹量已达到122枚。另外,为了进行反潜作战,舰上还可携载2架直升机。
导弹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兵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海战的性质。即使最快的巡洋舰也比不上飞机快,而飞机的作战范围不断扩大,最后可以跃大洋作战。这使得单艘船只或者小部队独立作战的机会减小。20世纪后期只有非常大规模的舰队一起作战,这样的舰队可以抵挡几乎所有空袭。这使得大多数海军注重设计只完成一个任务的船只,尤其是反潜和防空船只。大多数舰队中的多功能大船消失了。
美国海军、俄罗斯海军秘鲁海军、意大利海军是眼下尚拥有巡洋舰的海军。苏联海军将巡洋舰当作它们的作战舰队的基础。战后它们建立了一支拥有大炮的舰队,但很快它们就被装载大量导弹和大量防空导弹的大船取代了。
苏-俄最著名的巡洋舰是在80~90年代建造的基洛夫级,共4艘。其核动力系统可为本舰提供30节以上高速和几乎无限的续航能力。除最新的“彼得大帝”号外,其它三艘的状态均很差,前两舰“乌沙科夫”(原“基洛夫”号)和“拉扎列夫”号(原“伏龙芝”号)甚至已经在筹备拆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海军的中心是航空母舰。1980年代建造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本来设计为驱逐舰,它们的主要意图在于提供极强大的防空力量。出于公共关系的考虑这些船被误名为巡洋舰,目的在于强调宙斯盾战斗系统的作战能力。不过从1981年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下水后这个级别的船只获得了一系列改善,使得它们的反潜和对地面攻击的力量(使用巡航导弹)大大加强。与它们的苏联对手一样,这些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也可以作为整个作战群的中心。
1990年以来,由于40年冷战的结束,世界形势出现了裁军的趋势,巡洋舰又面临一次大的考验。人们发现,两、三万吨的大型巡洋舰和几千吨级的驱逐舰所用武器相差不大,都是导弹、舰炮和直升机,所不同的只是携带数量的多少而已。所以,人们对于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建造新的巡洋舰提出质疑。美国现役所有核动力巡洋舰在2000年前全部退役,开始研发新型的CGX巡洋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搁置该研发计划,转而研发DDG1000驱逐舰。俄罗斯虽然有计划研发新型的暴风级巡洋舰,但由于俄罗斯经济衰落已难以继续建造大型战舰,再加上缺乏能够建造大型战舰的船厂,实际只能对已有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进行改装,改装后的巡洋舰将在2020年前服役。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需要,大力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也是反导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其中伊利湖号导弹巡洋舰搭载标准III型防空导弹多次参与弹道导弹拦截试验。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也设计过多款核动力巡洋舰如弗吉尼亚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但经过使用被认为性价比并不突出。现代大多数巡洋舰与驱逐舰的差别已经很小了,传统意义上以排水量和火力来区分驱逐舰和巡洋舰已经不太适用。
有些国家为了掩盖其军事目的,将一些接近巡洋舰指标的大型水面舰艇命名为驱逐舰。典型的例子包括日本的金刚级、韩国的世宗大王号导弹驱逐舰。它们的满载排水量均接近10000吨,美国最新型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也有9000多吨,而新型的DDG1000驱逐舰更是达到1.4万吨。而相对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也是9000多吨。
CGX巡洋舰是美国海军新一代巡洋舰,是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升级版,排水量预计在一万至三万吨,可能采用核动力装置。仍处于研发阶段。
发展趋势
从可预见的情况看,未来巡洋舰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巡洋舰在海军舰艇族谱中的地位将不会改变;在航母编队中的地位也不会改变。
2.世界巡洋舰的总数量趋于减少,有巡洋舰的国家也将趋于减少。
3.巡洋舰的吨位将维持在当前的水平上,并向精品化发展。
4.巡洋舰的功能将与驱逐舰趋同。如:要求巡洋舰具有隐身功能、战区导弹防御功能、与航母和两栖舰协同作战功能,和强大的对陆攻击功能,简单来说,具有对空、对陆和反潜的多种作战能力,攻击各种目标,在登陆作战中进行火力支援,担任海上编队指挥舰。
5.粒子束、激光、电磁炮等新概念武器,将优先在巡洋舰上得到验证,并优先装备,
6.新一代巡洋舰将采用模块化设计,其信息化程度将会更高。
舰级类型
无防护巡洋舰
最古老的近代巡洋舰种,还保留着风帆的火炮战舰。没有装甲防护。
防护巡洋舰
防护巡洋舰可以说是轻巡洋舰的前身,装备轻量级水平装甲防护,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几乎被轻巡洋舰取代。
例如甲午战争中日本的浪速号,高千穗号。
装甲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也是近代巡洋舰的前身,在水线具有装甲防护的巡洋舰,在同时代的巡洋舰中战斗能力最强,有些还被被当作次等主力舰船应用。
轻巡洋舰
一般指在排水量、装甲和火力方面强于驱逐舰但弱于重巡洋舰的舰只。
*华盛顿海军条约时期,轻巡洋舰专指主炮口径155毫米(6英寸)以下的巡洋舰(条约签约国)。
轻巡洋舰(简称CL),吨位较小,机动灵活,火炮口径在127-155毫米之间,这类巡洋舰都装备有射程和射速都俱佳的主炮,能够有效的压制驱逐舰,他们的防空火力依托于自己的高平两用的主炮(亚特兰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重巡洋舰
一般指在火力和装甲方面强于轻巡洋舰但仅次于战舰的舰只。
*华盛顿海军条约时期,重巡洋舰专指主炮口径155毫米(6英寸)-203毫米(8英寸)的巡洋舰(条约签约国)重巡洋舰(简称CA),吨位较大,机动性弱于轻巡洋舰,但是装备有203mm口径的重型火炮,基本都携带有鱼雷,这类船即可以压制轻巡,又可以对战列舰进行支持(比如对空防御和辅助输出),它们的防空火力则依靠较大的船体安置的专门对空的武器达成。轻重巡洋舰的分工也有所区别,重巡洋舰偏向独立作战,轻巡 洋舰则偏向舰队辅助。
导弹巡洋舰
驱逐舰取代巡洋舰前的过渡舰种,其主要火力改以反舰导弹取代主炮,装备现代化的雷达与电子设备,强化防空与反潜能力的现代化巡洋舰。
大型巡洋舰
大型巡洋舰是一个罕见的类别,拥有比重巡洋舰更强的火力和装甲,但不及于战列舰,另外也拥有比标准的战列舰更快的速度。由于重巡洋舰与战列舰的界线已有所模糊,加上又存在具两者部分性质的战列巡洋舰,故该类别常难以辨认,不少接近的舰种都被归类于战列巡洋舰,因此此类别仅为政府官方认定而存在。实际建成的只有美国的阿拉斯加级巡洋舰
战列巡洋舰
严格来讲战巡一般被作为单独的舰型而不是巡洋舰的分支。战列舰在设计时的一个不成文规定是它们的装甲应该可以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抵挡它们自己的炮火,这样的设计才被看作是合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有过一种破坏这样均衡的设计。其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比战列舰要快得多,但是在火力上与战列舰一样的舰只,这些舰只的作用在于追击敌人的巡洋舰,尤其是活跃于各大洋、主要用于破交战的装甲巡洋舰。在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约翰·阿巴斯诺特·费舍尔主持下,这种被称为战列巡洋舰的军舰的首舰1907年4月14日在阿尔维克船厂下水,它就是无敌号战列巡洋舰
这些介于战列舰和巡洋舰之间的军舰吨位、火力与战列舰相当,但其装甲却很薄弱,仅相当巡洋舰水平,省下来的重量被投资到引擎和火力中。其结果是一种拥有高机动性的战舰:比任何巡洋舰火力都强,但比战列舰更快。战巡之父对这种军舰赞赏有加,因为当时仅次于战列舰的海军主力——装甲巡洋舰在面对战列巡洋舰25节以上高速时,等待前者的只有屠杀。
它们的设计非常成功,至少圆满完成了设计需求。例如1914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和随后的多格尔沙洲海战中,战列巡洋舰就对其设计对手显示了其巨大威力。但是在舰队作战时针对敌人的装甲巡洋舰和战列舰它们非常脆弱。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英国的战列巡洋舰这种缺陷是很明显的,遭到重大损失。战后英国海军将许多战列巡洋舰拆毁了,剩下的在其允许状态下装甲被加固。不过拆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了重型军舰的数量和排水限制。
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舰队追击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过程中也显示出战列巡洋舰的装甲脆弱的弱点。英国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在炮火上与俾斯麦号一样强大,但是在装甲上却弱得多。在丹麦海峡海战中胡德号还未能够击中俾斯麦号就被俾斯麦号炮火击中,胡德号装甲被击穿后引起弹药库爆炸,断裂为两半,迅速下沉。1419名水手中只有三人幸存。
辅助巡洋舰
辅助巡洋舰,实际上它们是战争爆发后快速装配了小炮的商船。它们实际上几乎无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均使用装配了巡洋舰火炮的小商船,来袭击盟军商船。这些船一般伪装成中立,甚至盟军的商船,取得了一些战果。一些大的远洋轮也被这样改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和德国曾使用这样的船只来袭击敌方,这些船的优点在于它们的高速(30节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和日本再次使用这样的船只。在一战和二战的初期英国也曾使用这样的船只来保护商船队,以弥补驱逐舰的不足。
各国装备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拥有导弹巡洋舰最多的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共发展了8级54艘巡洋舰,核动力导弹巡洋舰5个级别9艘,其中“长滩”级1艘、“班布里奇”级1艘、“特拉克斯顿”级1艘、“加利福尼亚”级2艘、“弗吉尼亚”级4艘;常规动力导弹巡洋舰3个级别45艘,其中“莱希”级9艘、“贝尔克纳普”级9艘、“提康德罗加”级27艘。“提康德罗加”级也是唯一在役的一级导弹巡洋舰,其它均已退役。
该级舰仅建造一艘,舰名“长滩”号,由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于1957年11月开工建造,1959年下水,1961年正式服役。它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巡洋舰,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它的诞生不仅在巡洋舰的发展史上,而且在核动力舰艇的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为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成功范例。是世界水面舰艇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长滩”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标准排水量15540吨、满载排水量17525吨;舰身长219.9米、宽22.3米、吃水9.1米;动力:2座C1W压水堆、2座燃气轮机,8万马力;航速30节;编制825人,另可安排旗舰指挥人员68人。
“长滩”号建造的背景。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势力大增,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美国推行“战略威慑”和“控制海洋”的政策。要使战舰经常在世界海洋上游弋,就需要一种中途不用加燃料的新的动力源,于是,核动力受到青睐。1955年1月17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舰艇“鹦鹉螺”号核潜艇下水试航之后,美国海军几经争议,决定建造核动力航空母舰,并计划建造担负护航警戒任务的核动力巡洋舰。于是,“长滩”号便开始孕育建造。
该舰具有很强的自持力。1964年,“长滩”号随“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进行了为期65天的环球航行,中途未做任何后勤补给。该舰第一次更换核燃料是到了1965年,航行了16.57万海里才进行的。该舰1980年-1985年进行拉大规模改装,拆除了过时的“黄铜骑士”舰对空导弹系统,用先进的“标准”远程舰对空导弹取代了“小猎犬”舰对空导弹。1979年,“长滩”号装备了2座四联装“鱼叉”舰对舰导弹发射装置。1985年大修中,该舰又增装了2座四联装“战斧”远程巡航导弹,使该舰真正具备了远距离攻击能力。该舰原计划装备“宙斯盾”武器系统,由于其他原因未能实现。该舰在后部上层平台上,新装备了2座20毫米“火神”密集阵近防炮,大大提高了近程防御能力。该舰还增装了2门127毫米舰炮。这种舰炮适合攻击海岸目标,并进行水面交战。该舰还装备1座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架,2座MK32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改装后的“长滩”号在武器上远远胜过了原型,真正具备了对舰、对空、对潜、对岸的综合作战能力。该舰拥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原装的SPS-32和SPS-33相控阵雷达与“黄铜骑士”舰对空导弹系统一同被拆除。同时,SPS-48C三坐标雷达和SPS-49CV海空搜索雷达也取代了陈旧的横列定向雷达。该舰拥有先进的作战指挥中心,还附设了一套旗舰指挥设施。该舰后甲板经改装辟出直升机平台,以供直升机进行海上补给,该舰无机库,平时不携带反潜直升机。该舰1994年退役。
该级舰被誉为“当代最先进的巡洋舰”,“具有划时代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它是美国首次装备“宙斯盾”系统的舰艇,解决了长期困扰美海军的舰队对空防御的难题,并在现代军事技术方面有所领先。
冷战时期,前苏联为了与美国在海上争霸,制定了一整套海军战略和发
展装备规划。他们的杀手锏之一,是以打击美国航空母舰编队为主要目标,拼命发展反舰导弹。研制的导弹有十七八种类型之多,采取不同的制导方式、具有不同的射程、不同的飞行高度和速度,不仅装备在水面舰艇,而且配备在潜艇和飞机上。一旦战事骤起,苏军的反舰导弹就象黑压压一片蝗虫似地,以全方位、多维空间,同时向美国航空母舰袭来。这种攻击方式被美国人称为“饱和攻击”。相比之下,美国巡洋舰上装备的防空导弹,如:“小猎犬”、“鞑靼人”及“标准I型”等,对付少数来袭的反舰导弹多少还能招架,来袭的导弹一多,就顾此失彼,防不胜防了。它们反应迟钝的毛病,主要反映在雷达搜索、测定和跟踪上,也存在于导弹制导方式和发射系统上。通常的对空警戒雷达从发现目标到测定下目标的航向、航速、飞行高度等参数,需要12——24秒,然后把测得的目标数据传输给火控系统,由于空雷达跟踪、计算出设计诸元再发射导弹,至少需要1分钟左右,再加上美国对空导弹制导大都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方式,需要舰上的跟踪照射雷达始终如一对准目标向其发射波束,解决了一个目标之后才能顾及下一个目标。这样,就不能同时对付多个目标。另外,导弹发射系统从装弹、瞄准到发射,也有一套复杂程序,最少也得20秒钟。这样一来,确实难以对付苏军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因此,美国人设计了“宙斯盾”系统,并着手建造装备“宙斯盾”系统的全新型巡洋舰——“提康德罗加”。
该级舰已有27艘服役,舰舷号是“CG47-73,舰名分别是:“提康德罗加”、“文森斯”、“约克城”、“福吉谷”、“盖茨”、“邦克山”、“莫比尔湾”、“圣哈辛托”、“安提泰姆”、“莱特湾”、“顺化城”、“香普兰湖”、“菲律宾海”、“普林斯顿”、“诺曼底”、“蒙特雷”、“钱瑟勒斯维尔”、“考彭斯”、“葛底斯堡”、“邱辛”、“夏伊洛”、“安齐奥”、“圣乔治角”、“维克斯堡”、“伊利湖”、“韦拉湾”和“罗亚尔港”。首制舰“提康德罗加”号,1980年1月在美国英格尔斯造船公司开工,1981年4月下水,1983年1月服役。该级舰长172.5米、宽16.8米、吃水9.5米;标准排水量7260吨、满载排水量9600吨;动力装置为4部LM2500燃汽轮机,8万马力;航速30节以上,如果以20节航速度算,续航力可达6万海里;编制人数395人,其中军官37人。该级舰武备的攻防火力很强,是当前美国巡洋舰中作战能力最全面的。该级舰安装2座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垂直发射系统平时储存导弹,发射时,只要打开甲板发射口盖,接通发射电源,导弹即可腾空而起。发射口盖是塑料做的,紧急时不用掀盖亦可发射,导弹破盖而出,反应极快。两个导弹库按垂直发射方案可装122枚导弹,可混装“战斧”导弹、“标准2型”对空、“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舰尾有两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架。该级舰还装备两座新颖的MK45型127毫米舰炮,两座“密集阵”6管20毫米近程防御系统,每分钟可发射3000发炮弹。反潜武器有“阿斯洛克”导弹、两座MK32三联装鱼雷发射管,装备两架反潜直升机。
该级舰以装备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宙斯盾”系统而令人注目。“宙斯盾”系统由6大部分组成:相控阵雷达、指挥决策系统、武器控制系统、导弹火控系统、导弹发射系统以及战备检查系统。它的特点在于:反映极快、具有搜索、跟踪和制导等多种功能,并能同时跟踪、处理空中、水面或水下近百个目标,是当前其它作战指挥系统所望尘莫及的。
除“宙斯盾”外,该舰还装有一座远程对空警戒雷达、一部球首声纳、一部拖曳声纳,并有一套全集成的自动电子战系统,配有快速的箔条诱饵发射装置。
该级舰的另一个独到之处,是在提高舰艇生命力方面作了努力。为了防火,舰内划分防火区,设有专门的电磁门可予隔离。上层建筑都用钢制,而且加敷耐火毡,关键部位用高强度厚钢板保护。全舰消防管路和损害管制控制布置,充分考虑了各种战损下仍能进行有效的抢救,并保持战斗力。
1988年7月3日,游弋于波斯湾的该级舰“文森斯”号把伊朗的一架A-300B大型客机误为F-14战斗机。结果,一枚导弹腾空而起,使机上290名无辜旅客全部遇难。在1991年1月海湾战争中,该级舰有10艘参加了战斗。1月17日凌晨,“圣哈辛托”号发射了第一枚“战斧”导弹,打响了“沙漠风暴”第一炮。“普林斯顿”号在海湾触雷被炸受损。
苏联-俄罗斯
俄罗斯最具知名度的巡洋舰莫非阿芙乐尔号了,这艘打响了革命第一炮的战舰属于帕拉达级防护巡洋舰。
苏联海军第一从沙皇俄国海军最后一级纳希莫夫上将级巡洋舰之后建造巡洋舰是于1935年的基洛夫级巡洋舰(26计划)(这一级是装备180毫米火炮的轻巡洋舰,并非之后的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之后历经夏伯阳级巡洋舰(68计划)而在二战后设计了火炮巡洋舰的收山之作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之后苏联开始建造导弹巡洋舰。
基洛夫级舰
俄罗斯拥有4级7艘,其中“基洛夫”级为核动力,其余为常规动力。
导弹巡洋舰。意大利和秘鲁各1艘,均为常规动力导弹巡洋舰。由于驱逐舰日趋大型化以及火力的不断增强,再加上一种轻型航空母舰已把巡洋舰的功能与航空母舰的功能“嫁接”在一起,英法等一些国家以建造驱逐舰和轻型航空母舰取代了巡洋舰。而美国和俄罗斯特别是美国由于远洋作战的需要,继续保留威力强大的巡洋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海军一直重视发展巡洋舰,先后建造了7个级型的巡洋舰,分别为“斯维尔德洛夫”级、“肯塔”级、“克列斯塔I”级、“克列斯塔II”级、“卡拉”级、“光荣”级、“基洛夫”级、这7级中只有“基洛夫”级是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其它级型为常规动力巡洋舰。
“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世界上最大的导弹巡洋舰,也是世界上第一艘装备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水面舰艇。首制舰“基洛夫”号于1975年开工建造,1977年12月下水,1980年7月服役;第二艘舰“伏龙芝”号于1983年11月服役;第三艘舰“加里宁”号1988年服役;第四艘舰“安德罗波夫”号于1991年底下水进行海上试验。这4艘舰都是由波罗的海船厂建造。第1艘舰在北方舰队服役,第2艘舰在太平洋舰队,第3艘舰编入波罗的海舰队,第4艘编入里海舰队。
该级舰长度248米、宽28米、吃水8.8米;标准排水量2.4万吨、满载排水量2.8万吨(有资料报道为:标准排水量2.7万吨、满载排水量3.7万吨),故有人称之为战列巡洋舰。动力装置为:核反应堆2座、蒸气涡轮机2台、电动机8台,总功率15万千瓦;航速32节,以25节航速续航力为15万海里。
其它国家
除了美国和俄罗斯以外,意大利和秘鲁各拥有一艘导弹巡洋舰,意大利海军当前唯一的一艘导弹巡洋舰,其实也可称为直升机母舰,它可担负防空和反潜双重作战任务
秘鲁海军的“七省”级导弹巡洋舰格劳海军上将号巡洋舰,是世界上最老的舰艇之一。它于1939年由荷兰建造,1944年下水,直到1953年才作为防空巡洋舰编入现役,1973年秘鲁购进该舰,并于1985至1988年重回荷兰进行耗资1.4亿美元的大修和改装,在当时是作战能力较强的巡洋舰,已于2017年9月退出现役,是世界上最后退役的火炮巡洋舰。
中国
中日合作
1929年4月12日,国民政府明令设立海军部;6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正式成立,部长为杨树庄(1938年1月,海军部奉命撤销,改组为海军总司令部)。1930年,海军部订造2艘新型2600吨级巡洋舰:与日本播磨造船厂签订合同,船款以东北大豆折价分期交付;图纸由日方设计,分别在中、日两国建造。1932年,在日本建造的“宁海”号完工驶抵中国;由江南造船所承造的“平海”号于1931年8月动工,1936年驶赴日本安装武器系统,1937年4月驶返国内。这两艘巡洋舰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军舰。1931年,江南造船所还建成1500吨的轻巡洋舰“逸仙”号。
抗战时期
在1937年爆发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民国海军仅有的9艘巡洋舰,即“海圻”号、“海琛”号、“海容”号、“海筹”号、“平海”号、“宁海”号、“逸仙”号、“应瑞”号和“肇和”号,奉命在江苏江阴的长江航道设置封锁线;9月25日,“海圻”号、“海琛”号、“海容”号、“海筹”号等4艘老巡洋舰被沉塞于主阻塞线之后充当辅助封锁线。这4艘巡洋舰即不战自沉矣。几乎与此同时,在同一地点与日本飞机的激战中,“平海”号、“宁海”号、“逸仙”号这3艘巡洋舰也相继沉没。10月23日,从江阴退到安徽采石矶的“应瑞”号巡洋舰亦被日军的飞机炸沉。同年9月下旬,另一艘巡洋舰“肇和”号在广东虎门要塞的激战中,被日军飞机炸沉。至此,中国海军的巡洋舰已全部荡然无存,殉国于水底。
重庆号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海军接受了英国海军赠送的一批军舰,“重庆号”巡洋舰是其中最大的一艘(排水量7500吨)。该舰原名为“黎明女神”号或“曙光”号(HMS Aurora),是英国于1936年建成的一艘轻巡洋舰(造价为2259951英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舰担任英国海军地中海k舰队的旗舰,曾击沉10多艘敌舰和20多艘商船,被英军誉为“银色鬼怪”。1943年,该舰曾运送英国国王赴马耳他;1944年,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上将曾在该舰上指挥了对班泰雷利亚岛的攻击行动。战后,作为英国赔偿在战争中征用的中国船只于1948年交付中国。
该舰主要技术数据为:舰长154.03米,宽15.56米,吃水4.2米,标准排水量5274吨,满载排水量7500吨,采用4台透平主机,推进功率64000马力,最高航速32.25节,续航力4000海里,舰员近600名。其舰载武器主要有3座双联装152毫米口径主炮,4座双联装100毫米口径副炮(均能进行自动装填),2座40毫米口径高射炮,3座双联装20毫米口径机关炮,2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及深水炸弹等;舰上配备的雷达指挥仪,可控制火炮对空射击。
“重庆”号巡洋舰堪称为中国海军有史以来装备最新、火力最强的一艘军舰,被当时的国民党军政要人们誉为“中国海军的新生”。但“好景”不长的是,“重庆”号于1949年2月26日从上海吴淞口外驶向共产党控制下的烟台港,投奔了新的主人;不久后,即因为国民党空军的轰炸而沉于辽西葫芦岛附近海域。从此,中国人不再拥有自己的巡洋舰。
为了接收英国赠送的军舰,国民党海军部事先三次招收大、中学生去英国受训。1948年5月26日,“重庆号”巡洋舰由舰长邓兆祥率领从英国朴茨茅斯港启程,航行一万余海里,于8月20日驶抵上海。由于内战紧张,是年10月国民党海军部部长桂永清即命重庆舰到葫芦岛参加辽东战役,蒋介石曾亲自在这艘军舰上召见将领指挥辽东战役。不久该舰又驶回上海。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国共停战协定,向人民解放区疯狂发起进攻。1946年10月,中共中央向全党重申:要加强国民党统治区内群众斗争的领导;加强瓦解国民党军队的工作。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国民党统治区群众斗争的发展,1947年毛泽东指出:和全国人民为敌的蒋介石政府,发现它自己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人民解放战争是第一条战线,在国民党统治区,由于学生运动的高涨,促进人民群众革命运动的高涨,形成了极其广泛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这是第二条战线。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又在党内发出指示:“国统区的情报工作的重点应转为全面搞策反抓实力。”原中央南方局和后来的中央上海局及它领导下的有关党委和民主人士,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对国民党政府的一些工作人员及陆、海、空军的爱国官兵作了大量的工作。“重庆号”的光荣起义,就是上海局贯彻执行中央指示的产物之一。1949年2月25日,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形势下,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在上海吴淞口光荣起义,次日安全驶到解放区烟台港。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极大震动。
“重庆号”军舰上有从英国训练回国的士兵三百余人。他们在英国受训时受到歧视和欺侮,回国后,看到国民党的腐败无能,物价高涨,部分军官和士兵生活十分艰苦,他们感到极大的失望、不满、苦闷和彷徨,许多士兵另谋了出路。在军官中由于国民党海军一向存在着派系之争,不少人受到排挤。舰长邓兆祥等人系福建马尾系海军人员,也受到桂永清的排挤。桂永清派了他的亲信海军青岛系牟秉剑为副舰长,监视邓兆祥和别的官兵,并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让牟接替邓兆祥舰长的职务。这些情况无疑是对该舰进行策反的有利条件。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7 18:47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