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
装备人马所用的铠甲
装甲,一方面指装备人马所用的铠甲,另一方面指装在车辆、工事、碉堡等上面的防弹钢板。通俗地讲,基本上用于抵挡或削弱敌人的攻击力,抵消或减轻攻击对于保护目标伤害的保护壳,就是装甲。
古代军事中的装甲防护
早期装甲
早在人类文明出现时,就有人使用兽皮与植物材料制作成具有防护作用的服装,通过穿戴这些防护以保护自己的身体,抵御猎物与敌人的攻击,降低受到的伤害。这些防护服装就可以称为最早的装甲了。
当人类可以冶炼金属时,为了在战场上保护自己,一些人使用金属片与皮革、织物制作护甲,依靠护甲的保护获得战争中的优势。也因此渐渐发展出了专业的装甲设计制作行业与制式的装甲装备。
古代装甲的发展
设计合理、制作精良的护甲可以有效的抵御同时代锋利冷兵器的挥砍攻击,保护穿戴者的要害部位,提高了带甲战士的生存能力,也就提高了其作战效率。因此,东西方的各大朝代国家都非常重视装甲生产与装甲技术的发展。
我国古代王朝多数对民间刀剑弓矢的管制并不严格,但对盔甲的管制都极为严厉,凡是民间人士持有盔甲的都会被治罪。由此可见装甲防具的重要性。
从较为原始的皮甲开始,智慧的古人们发展出了金属鳞甲、链甲、札甲等等不同材质、用途的装甲防护类型。
冷兵器时代的装甲防护一直发展到了板甲,使用钢铁整体打造的板甲拥有惊人的防御力,一般的刀剑、枪矛、弓矢都难以伤害穿着板甲的战士,不过相对的板甲也十分笨重,大多由骑着战马的重装骑兵才能装备。
由于重型装甲在为穿戴者提供强大防御能力都同时也对其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担,因此古代战争中对装甲利用最大化的还是重装甲的骑兵依靠马力承载装甲的重量并提供相当的机动能力与恐怖的冲击力,最强的攻防能力与相当可观的战术机动能力使得重装骑兵成为了冷兵器时代当之无愧的战场之王。
重装甲骑兵就是装甲具有承受一定攻击的能力,通过冲锋产生的速度、动量对敌人阵地制造压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冲击敌人阵形,摧毁敌方薄弱位置、打击敌人士气的超级骑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时代,稳固的阵形是确保胜利的基础,高昂的士气是取胜的关键,一旦破坏了敌人的心理平衡和组织基础,就相当于获得了胜利,所以,重装甲骑兵曾经是一个最昂贵最重要也最荣耀的兵种。
一般来说装甲材质的厚度、韧性、强度和覆盖面积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保证骑士能够承受一般的砍杀和弓箭杀伤。足够的厚度和面积就造成了巨大的重量,也就牺牲了机动性与灵活性。
西欧重装甲骑兵
西欧中世纪的重装甲骑兵,装甲坚固,全身完全覆盖,甚至连眼睛也完全防护,这种装备很显然不利于近身搏斗——眼睛视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这种制造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装甲骑兵在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冲锋,掉过头来再冲锋,但是绝对不能停下来肉搏!
在中世纪,身着链甲或板链复合甲的骑士们是战场上的核心与决战兵力,依靠精良的装备与高强的武艺在战场上纵横来去,以碾压的姿态扫荡步兵们。当看到身着重甲的骑士带着他们的扈从如山崩般向你碾过来时,意志不坚的士兵立马就会丢盔弃甲,四散奔逃了。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使得装甲技术也迅速发展,当时的重型板甲甚至可以抵挡早期的火枪射击。
不过随着热兵器的发现,金属护甲的防御能力渐渐不足以再抵挡热兵器的火力,因此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重骑兵
中国出现重骑兵的时间也是与西欧相仿的南北朝时期,人称铁浮屠。不仅人有人甲,连战马也全副披挂,一个骑兵就好像是一座高大的战神雕像,当他们推进的时候,就好像钢铁的城墙迎面压来。后来金人效仿制造了锁子马,几个重装甲骑兵用铁索连成一个作战单位,更增加了作战单位的稳定性,但是由于进一步丧失了本来就不多的机动性,最终导致了失败——甚至是败给了南宋的轻装步兵。
攻城器械的装甲防护
当古代的军队围攻有坚固城防的城池要塞时,一般都要就地收集木材建造各种攻城器械,借助器械的各种功能来抵消防守方的工事城防优势。
但这些木制的器械非常容易成为守方火攻对象。一旦守军火油火箭齐出,那攻方花费数十日打造的冲车楼车云梯车就全被点成了火炬,原本即将打破的城防就又能防守下来。
因此,随军的工匠们就将晒干的生牛皮蒙在器械上,既坚韧又耐火,对敌方发射的箭矢与火种都能有效的防御,提高了攻城器械的生存能力,这也是装甲防护的主要作用。
近代军事中的装甲
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金属冶炼与锻造产业的产量也迅速飙升,因此装甲防护也迅速发展着。
单兵装甲防护
为了抵挡迅速发展的热兵器,金属装甲牺牲防护面积换取对要害的更好防护,一些骑兵胸甲甚至超过一厘米厚,足以在一定距离外抵挡来复枪的射击。直到一战时部分交战国还为机枪手配备厚重的金属装甲防弹衣,头盔更是一直被各国军队使用到了今天。
舰船装甲
自英国人将金属装甲板装上勇士号巡洋舰,海军舰船就开始迅速的被武装成全身都是金属装甲板的钢铁巨兽。
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北双方都铁甲战舰首次交锋,双方对射了上百发炮弹,但直到炮弹耗尽也没能伤到对方。此战充分说明了装甲防护对舰船设计与海战形式的影响之大。
在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装备的钢面铁甲最厚处达355毫米,抵挡住了所有射向这两艘战舰的炮火,迫使日本联合舰队撤退,改变了海战的结局。
此后,战舰的火炮与装甲都迅速发展着,攻守优势数次逆转。当表面硬化装甲出现时,只要六英寸(约152毫米)厚的表面硬化装甲就足以抵挡十二英寸(约305毫米)口径巨炮的轰击,一度逼迫各国海军都放弃一击致胜的开花穿甲弹,只能像甲午海战时那样使用爆破弹慢慢的窒息敌舰。
但硬化装甲的神话很快就被打破了,被帽穿甲弹的出现又将甲弹对抗的天平配平。
直到二战时,依靠巨炮重甲致胜的战列舰发展到了巅峰,旧日本帝国的大和号战列舰装备了厚达410毫米的主装甲带,可以在一定距离上抵挡自身460毫米巨炮的轰击,主炮塔正面的装甲防护甚至厚达650毫米,坚不可摧。面积最大的装甲甲板都超过200毫米,足以防御250磅重的穿甲航弹直击。
不过巅峰之后就是没落,随着大和号被美军海航围攻消灭,代表着大舰巨炮时代的终结。战舰的重甲厚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走下了历史舞台。
装甲车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第一次将代号水柜的装甲车辆推上战场,号称机枪毁灭者,依靠车上的钢铁装甲板顶着密集的机枪火力突破了德军的战线。
到了二战,欧美各国都研发了自己的装甲车辆,德国使用坦克、装甲车构建的装甲突击集群部队以惊人的速度突破了西欧各国的防线,打出了闪电战的赫赫威名,直到1941年都攻无不克,仅六周就灭亡了上次大战未能击破的法国,不到三个月就深入苏联国土,歼灭半数苏军。强大的装甲部队,是德国闪电战的绝对核心、进攻矛头,拥有强大装甲防护与优秀战术机动能力的坦克与辅助作战的装甲车构成了这样强大的装甲矛头,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而反法西斯同盟在地面上击败德军也是依靠强大的装甲部队推进。工业实力强大的美国甚至为每个步兵师都配备了数十辆坦克,全军基本实现摩托化,以强得多的实力击溃了德军。
二战时期的装甲车辆体系奠定了现代陆军装甲车辆的基础。拥有强大攻防能力的坦克、在强大支援火力的基础上拥有相当机动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自行火炮、提供伴随防空和反步兵火力点自行高炮、为进攻步兵提供保护的步兵战车等等,由这些装甲车辆构成的装甲部队体系极大的提高了近现代陆军的战斗力。
现代军事中的装甲
现在的装甲,即为在通常军事装备、设施上,由固态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组成的,能够防御一定能量物理攻击(包括动能,热能,电磁辐射等)、减轻受保护目标伤害的结构。可以分为被动装甲和主动装甲两种。被动装甲原理简单发展较早:早期装甲由皮革、竹木构成,进而发展为金属材质、钢装甲、铝装甲、钛合金装甲等。部分高技术新材料的优良特性也被应用于到装甲制造中,比如玻璃钢、碳纤维、高强度陶瓷等等。
为了在现代战争中各种强大的反装甲武器中保全己方的装甲单位,现代坦克的装甲防护都凝聚着材料与加工业的高端科技结晶,各种复合装甲可以提供近代装甲车辆望尘莫及的防护。
主动装甲由自动化侦测、判别、攻击系统组成、通过对来袭弹头进行拦截起到防护作用。
最早搭载装甲的军用车辆就是大家挂在嘴上的装甲车,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军用设施都搭载了装甲,因此就不专门再一一加上装甲二字来了,对现在的一线战争机械来说装甲防护已经是愈发必要的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2 10:05
目录
概述
古代军事中的装甲防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