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一词有三层意思:(1)山上流下来的水;(2)山和水,泛指山、江、河、湖;(3)
山水画的简称,指以风景为题材的
中国画。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绘画,是中国传统三大画科之首。
基本解释
(1) [water from a mountain]∶山上流下来的水。
(2) [mountains and rivers]∶山和水,指山明水秀的自然风景。
山水相连。
(3)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of mountains and waters]∶指山水画。
吴道玄…因写
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引证解释
1.山与水。
《
墨子·明鬼下》:“古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吴 蜀 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皆难卒谋也。”
唐·
柳宗元《
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清·
钱谦益《南征吟小引》:“
睢阳袁伯应(
袁可立子),以名臣子之牵丝郎署,负文武大略。博雅
好古,
散华落藻,輶轩问俗,戎车出塞,山水登临。”
2.泛指有山有水的风景。
《
宋书·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
清
恽敬《重修松窦庵记》:“后
陈茂才云渠 来谈,县西山水之胜,皆远在数十里外,以暑不及游,因同游县东之 松窦 。”
3.山水画的简称。
唐·
杜甫《
存殁口号》之二:“郑公粉绘随长夜,
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驊骝。”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四:“ 王象先 于
鹅溪绢上作山水,不如意,急湔去故墨。”
清·
焦循《
忆书》六:“先
曾祖母 卞孺人 幼时, 卞公 无子,深爱之,延师教以诗画,遂工山水,诗画外无他好也。”
张天翼《新生》:“ 章老先生 总炫耀
他家藏的东西,
吴昌硕刻过一幅
图章送他,他还藏了一幅
倪云林的山水,上面有
张延济 的题跋。”
4.山中之水。
《南齐书·高逸传·徐伯珍》:“山水暴出,漂溺宅舍。”
《新唐书·五行志三》:“
咸亨 四年
七月,
婺州大雨,山水暴涨,溺死五千馀人。”
5.犹山野。
宋·
王安石《
赠李士云》诗:“ 李子 山水人,而常寓城郭。”
宋苏轼《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聊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
相关诗词
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
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
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
青绿山水、
金碧山水、
水墨山水、
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
没骨山水等。
发展历史
山水画是中国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 和“深远”,运用
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化,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
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化,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态浓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于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
李思训,他发明的
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
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变现
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
张择端、
李唐、
马远、
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本来山水画发展到明中页,已较为开放,画派纷争是主要特色。这是一种有生命活力的表现。在四起的画派中,主要可分为以
戴进为首的“
浙派”和以
明四家(
沈周、
文征明、
唐寅、
仇英)为代表的“
吴门画派”以及
张宏为代表的
吴派后劲。约自
万历至
崇祯年间绘画领域出现新的转机。以张宏为代表的苏州画家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他们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回归自然,到大山里去写生,师自然造化,悟出了绘画的真谛。他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画活了起来。
满清的“
四王”
王时敏、
王鉴、
王原祁、
王翚影响于董氏画理,呈明时
院体的临摹之风,把对传统士者笔墨的理解达于致极,迎合了清庭
政治文化追求,左右了后市百年格局。清朝初期与四王的艺术观点相悖的画家很多,敢于创新的也不乏其人,但是敢于出来开宗立派的却寥寥无几。当时在满清贵族统治画坛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位提倡山水画创新的革命领袖
石涛。这位前明遗逸托寄空门,以愤世刺时的精神突破窠臼,以自由、个性为艺术的标的,他藉“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实践,向四王院体发起了挑战。石涛的意义在于他的
生命运动观、整体气势观、节奏韵律观、重心比衬观和笔墨张力观,加之三教一理的高深学养,文士情怀可谓见石涛面又见一峰。正由于石涛用极富抗争的生命之笔,开拓了自写性灵、姿态新奇的颇具
视觉刺激和意境感召的
大写意形式法则,他的影响自清初而入今,是几代人的楷模。
南方山水画派亦称“江南山水画派”或“南宗山水画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北宋
沈括《
梦溪笔谈》说:“董源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气;建业僧
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
米芾《
画史》也说 :“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此派以
董源和巨然为一代宗师,世称 :“董巨”。
惠崇和
赵令穰的小景,为此派支流。米芾父子的“
米派云山”,画
京口一带景色,显出此派新貌 。
南宋末
法常(
牧溪)和若芬(玉涧)等,属
南画体系,至元代而大盛。
南派早期画家中被评作“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运用
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
雨点皴或叫
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
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
王蒙、
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
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在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 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的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
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画家如
黄宾虹、
傅抱石、
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
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作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
新阶段。他们更多的重视笔墨,即对线的运用,讲究“
古法用笔”,对笔墨的变化,更重视作者自身对笔墨的掌控,来表现作者内心的奇美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