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碌曲县境内,位于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交汇处,地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也是黄河最大支流
洮河的发源地之一和长江水系
白龙江的发源地。保护区于2003年成立,由
尕海和
则岔两部分组成。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珍稀野生动物资源
黑颈鹤、黑鹳、
灰鹤、
大天鹅及雁鸭类为主的候鸟及其栖息的湿地生态系统;以
紫果云杉为优势树种以及星叶草、
桃儿七、冬虫夏草等为代表的高山森林及
林麝、
梅花鹿、蓝马鸡等森林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以
垂穗披碱草等优质牧草组成的高山草甸及金雕、
胡兀鹫等草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集森林和野生动物型、高原湿地型、高原草甸型三重功能为一体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保护区由甘肃省人民政府1982年批准建立的尕海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扩建而成,2003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甘肃碌曲尕海—则岔兽类鸟类及昆虫重要栖息地入选。
地理环境
位置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甘肃省碌曲县境内,北领碌曲县玛艾镇和双岔乡,东与卓尼县接壤,东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相连,西南与甘肃省玛曲县毗邻,西接碌曲李恰如和青海省河南县。地理坐标为北纬33°58′12″—34°32′16″,东经102°05′00″—102°47′39″。
气候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属于
青藏高原湿润气候区,冬季漫长,夏季温凉。
水文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黄河最大支流
洮河的发源地之一和长江水系
白龙江的发源地。
土壤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为
高山草甸土、
灰褐土、暗黑色草甸土、泥炭土和沼泽土。
区域范围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47431公顷,其中核心区39095公顷(包括则岔小区11075公顷、尕海小区28020公顷),占15.8%,缓冲区81157公顷(包括则岔小区52440公顷、尕海小区28717公顷),占32.8%,实验区127179公顷(包括则岔旅游小区16760公顷、郭茂滩实验小区3880公顷、土方则岔实验小区10220公顷、尕海经营小区53845公顷、则岔经营小区42474公顷),占51.4%。林业用地41390公顷、草场155135公顷、湿地43176公顷、其它7730公顷。在41390公顷林业用地中,有林地4667公顷、疏林地71公顷、灌木林地36569公顷、宜林地83公顷,森林覆盖率13.99%。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珍稀野生动物资源
黑颈鹤、
黑鹳、
灰鹤、大天鹅及雁鸭类为主的候鸟及其栖息的湿地生态系统;以
紫果云杉为优势树种以及星叶草、桃儿七、冬虫夏草等为代表的高山森林及林麝、梅花鹿、
蓝马鸡等森林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以垂穗披碱草等优质牧草组成的高山草甸及
金雕、
胡兀鹫等草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
动物资源
截止到2010年,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脊椎动物5纲、26目、58科、197种。其中兽类6目,15科,38种;鸟类15目,35科,144种;繁殖鸟129种,其中夏候鸟64种,占繁殖鸟的49.6%;两栖类2目4科、4种;爬行类1目,2科、2种;鱼类1目,2科、9种。国家保护类38种,占19.3%,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28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公约》的种类27种,占保护区鸟、兽的14.8%,其中:列为公约附录Ⅰ的8种,附录Ⅱ的19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鸟类31种,占鸟类种数的21.5%。列入甘肃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
大白鹭、豹猫、
斑头雁、狐、
毛冠鹿、雪鸽、
灰雁。重要的经济动物有
黄河裸裂尻鱼、
厚唇裸重唇鱼、蓝马鸡、斑尾榛鸡、雉鸡、
斑头雁、赤麻鸭、
高原山鹑、林麝、
马麝、狐、狼、
岩羊、高原兔、旱獭等41种。按用途分药用18种,食用25种,皮用26种,羽用20种。
保护区有昆虫10目、59科、283种。捕食和寄生性天敌昆虫6目、18科、56种。具观赏价值的珍稀蝶、蛾类9科100种,特别是绢蝶类,被列为世界知名的珍稀种类。在保护区有
白绢蝶、
黄毛白绢蝶、
小红珠绢蝶、甘南红珠蝶、秦岭红珠绢蝶、
四川绢蝶、
君主绢蝶、周氏绢蝶等10种。
2022年6月16日,甘肃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野外红外线相机拍摄的画面中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毛冠鹿。毛冠鹿主要以种子植物以及蕨类和伞菌为食, 经常活动在海拔1000—4000米之间的山上。
2024年11月,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工作人员在巡护时,首次拍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荒漠猫。
植物资源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是横断山植物区系的一部分,即川西北、甘南和青东南小区。植物区系是温带性质,其成分很少。从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的优势科来看,
菊科、
毛茛科、禾本科、
蔷薇科、玄生科、
豆科、
莎草科都是世界性大科,又是以北温带分布型号为主,从属的分布型来看,温带分布型169个,占总属的79.5%。在29个主要属中,有22个是北温带分布型,北温带成分中的冷杉属、云杉属等为建群种和优势种,组成广阔的寒温性针叶林植被,同时,北温带分布的许多大属,如
杜鹃属、
马先蒿属、
苔草属、
柳属、风毛菊属、蒿草属、
龙胆属、蒿属、草熟禾属,在保护区内得到充分发育和高度分化。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和横断山脉植物区系有密切的联系。从本地区植物区系看特别是中国特有种区系成分来分析,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横断山地区(四川西北部、青海东南部、西藏东南部、滇西北部)的区系成分相似性很大,在529种种子植物中,有175种中国特有种和横断山地区植物共占总数的33%,在高山和亚高山地区有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的特有成分岷江冷杉、紫果云杉及云杉组成的大面积森林和
头花杜鹃、百里香杜鹃、
黄毛杜鹃、山生柳、窄叶鲜卑花组成的高山灌丛;在洮河源头,西倾山、尕海地区有以青藏高原成分高山蒿草和以中国-喜马拉雅成分的圆穗蓼组成的高寒草甸。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是宝贵的基因库。截止到2010年,区内种子植物有61科,213属,529种(包括8亚种,48变种,7变型),其中裸子植物3科,5属,11种(包括1变型),被子植物58科,208属,518种(包括8亚种,48变种,6变型。)食用植物16种,药用植物128种,牧草106种(其中优质牧草43种,良好牧草32种,中等牧草31种),保护和改造环境植物15种,种质资源植物类9种。国家和省重点保护植物16种:
(1)列入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的有:
星叶草、桃儿七、
黄耆。
(2)列入第二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有:党参、
西藏沙棘、掌叶大黄、细穗玄参、马尿泡。
(3)列入国家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冬虫夏草、中麻黄、中国沙棘、羽叶点地梅、山茛菪。
(4)列入甘肃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
紫果云杉、方枝柏、祁连圆柏。
管理措施
管理机构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现有七个科室,三个保护站。即:办公室(党办)、组织人事科、计划财务科(加挂项目管理办公室牌子)、业务科(加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牌子)、湿地科、防火办、产业开发办,下设尕海保护站、则岔保护站、石林保护站,均为正科级建制。
保护措施
尕海湖在1995、1997、2000年先后三次濒临干涸的严峻形势下,自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项目实施,引水入湖、修建拦水坝、核心区围栏育草、禁牧休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使区周边60%以上已经干涸的山泉恢复出水,湖水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的480公顷恢复到2013年的2354公顷,为原来的4.9倍,是保护区成立以来最大水面。
开发利用
旅游信息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当地人的顺口溜是“东部
石林奇景冠西北,南部郎木仙境美如画,西南尕海碧湖更富丽,草原美景让人醉,藏族生活淳朴又多彩,藏传佛教文化更灿烂。”
科学研究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保护区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动植物资源综合调查、湿地资源调查和泥炭地资源调查工作;与国际湿地组织自然基金会等重要机构和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大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了合作交流和科学研究。同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省级以上学术大会、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撰写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协作框架 》,参加撰写了专著《若尔盖湿地恢复指南》及《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丰富了保护区的科研、科普文献。通过举办若尔盖高原湿地年会、与大专院校科研合作、参与中科院松鸟考察、泥炭地保护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和实施中欧生物多样性保护(ECBP)项目、甘肃省GEF洮河流域项目,进行资源保护有益探索,逐步提高保护区建设科技含量水平。
生态价值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中国特有的高原湿地类型,于2011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全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