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是
鹳形目鹳科鹳属鸟类,俗称乌鹳、钢鹳、老鹤。黑鹳头、颈和脊均呈黑褐色,故名黑鹳。黑鹳上体羽黑色、并带有绿紫色金属光泽,胸腹部羽白色;嘴、腿均红色;两性相似;成鸟嘴长而直,基部较粗,往先端逐渐变细;脚长,前趾基部间具蹼,虹膜褐色或黑色,眼周具裸露皮肤,裸皮红色;幼鸟头、颈和上胸褐色,颈和上胸具棕褐色斑点,嘴、脚褐灰色或橙红色,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黑鹳两性相似。成鸟嘴长而直,基部较粗,往先端逐渐变细。鼻孔小,呈裂缝状。第2和第4枚
初级飞羽外翈有缺刻。尾较圆,尾羽12枚。脚甚长,胫下部裸出,前趾基部间具
蹼,爪钝而短。头、颈、上体和上胸黑色,颈具辉亮的绿色光泽。背、肩和翅具紫色和青铜色光泽,胸亦有紫色和绿色光泽。前颈下部羽毛延长,形成相当蓬松的颈领,而且在求偶期间和四周温度较低时能竖直起来。下胸、腹、两胁和尾下
覆羽白色。
虹膜褐色或黑色,嘴红色,尖端较淡,眼周裸露皮肤和脚亦为红色。
幼鸟头、颈和上胸褐色,颈和上胸具棕褐色斑点,上体包括两翅和尾黑褐色,具绿色和紫色光泽,翅覆羽、肩羽、次级飞羽、三级飞羽和尾羽具淡皮黄褐色斑点,下胸、腹、两胁和尾下覆羽白色,胸和腹部中央微沾棕色,嘴、脚褐灰色或橙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2570-2600克,♀2150-2747克;体长♂1000-1100毫米,♀1046-1172毫米;嘴峰♂188-195毫米,♀158-197毫米;翅♂540-592毫米,♀512-559毫米;尾♂237-259毫米,♀236-267毫米;
跗蹠♂195-223毫米,♀196-229毫米。(注:♂雄性;♀雌性)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繁殖期间栖息在偏僻而无干扰的开阔森林及森林河谷与森林沼泽地带,也常出现于荒原和荒山附近的湖泊、水库、水渠、溪流、水塘及其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河岸和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和草地。
生活习性
迁徙
黑鹳是一种迁徙鸟,但在
西班牙大部分留居,仅少数经过
直布罗陀海峡到
西非越冬;在
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四周扩散,主要做局部的高度运动;繁殖在欧洲的种群,几乎全部迁到非洲越冬,其中少数在西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经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在西古北区和东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地中海东端迁往非洲越冬;在西亚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印度越冬;而在俄罗斯东部和中国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中国长江以南越冬;迁徙时常成10余只至20多只的小群。主要在白天迁徙。迁徙飞行主要靠两翼鼓动飞翔,有时也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迁徙时间秋季在中国主要在9月下旬至10月初开始南迁,春季多在3月初至3月末到达繁殖地;在欧洲秋季多在8月末至10月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春季在3-5月到达繁殖地。
习性
性孤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沼泽地上,有时也成小群活动和飞翔。白天活动,晚上多成群栖息在水边沙滩或水中沙洲上。不善鸣叫,活动时悄然无声。性机警而胆小,听觉、视觉均很发达,当人还离得很远时就凌空飞起,故人难于接近。在地面起飞时需要先在地面奔跑一段距离,用力扇动两翅,待获得一定上升力后才能飞起,善飞行,能在浓密的树枝间飞翔前进,飞翔时头颈向前伸直,两脚并拢,远远伸出于尾后。两翅扇动缓慢有力,平均每分钟两翅扇动159次,比白鹳每分钟鼓动170次还慢。黑鹳不仅能鼓翼飞行,也能像白鹳一样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空中翱翔和盘旋,头可以左右摆动观察地面。在地上行走时跨步较大,步履轻盈。休息时常单脚或双脚站立于水边沙滩上或草地上,缩脖成驼背状。
食性
主要以
鲫鱼、雅罗鱼、团头鲂、虾虎鱼、白条、鳔鳅、泥鳅、条鳅、
杜父鱼等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蛙、蜥蜴、虾、蟋蟀、金龟甲、蝲蛄、蟹、蜗牛、软体动物、甲壳类、啮齿类、小型爬行类、雏鸟和昆虫等其他动物性食物。通常觅食在干扰较少的河渠、溪流、湖泊、水塘、农田、沼泽和草地上,多在水边浅水处觅食。主要通过眼睛搜寻食物,并能垂直向下寻觅,时步履轻盈,行动小心谨慎,走走停停,偷偷地潜行捕食。遇到猎物时,急速将头伸出,利用锋利的嘴尖突然啄食,有时也长时间的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觅食。觅食地一般距巢较远,多在2-3千米内,有时甚至远至7-8千米以外,特别是在荒原地区。寻食活动最频繁的时间在7:00-8:00,12:00-13:00和17:00-18:00。其他时候或是在巢中和觅食地休息,或是在高空盘旋滑翔。
分布范围
世界
留鸟: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法国、格鲁吉亚、希腊、匈牙利、意大利、马耳他、摩尔多瓦、黑山、荷兰、北马其顿、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土耳其和乌克兰。
繁殖地: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爱沙尼亚、德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俄罗斯(欧洲区)和瑞典。
游荡:芬兰、爱尔兰、列支敦士登、挪威和英国。
中国
繁殖于新疆
塔里木河流域、
天山山地、
阿尔泰山地、
准噶尔盆地和东部盆地、青海西宁、祁连山、甘肃东北部和中部、祁连山西南部、张掖西北部、酒泉、敦煌,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鄂尔多斯中部、东胜、乌梁素海、呼和浩特、巴林东北部、赤峰、阿伦河,黑龙江省哈尔滨、山河屯、牡丹江,吉林省长白山,辽宁省熊岳、朝阳、鞍山,北京门头沟,河北省北部燕山,河南伏牛山,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延安等地;越冬于山西、河南、陕西南部、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长江中下游和台湾。
2024年4月,黑鹳首次出现在位于赤峰市宁城县的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16年以来,黑鹳连续9年造访内蒙古乌拉特草原。
2024年9月,位于顺义区的唐指山水库再次发现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黑鹳种群,这已经是唐指山水库连续第三年迎来黑鹳。11月,68只“鸟中大熊猫”黑鹳首现大规模翔集鄱阳湖保护区。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在中国的营巢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3种:即森林、荒原和荒山。森林可以是平原森林也或许是山地森林,但多是离人类较远、干扰小的原始森林或成熟森林。通常营巢在森林中河流两岸的悬岩峭壁上,在长白山原始森林中就曾发现营巢在河边悬岩凹进去的岩石平台上和沼泽地中落叶松树上两种不同的营巢环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则营巢于胡杨林中的胡杨树上和荒山悬岩上。巢距水域等觅食地一般都在2千米以上,在荒山营巢地距最近的湖泊和水库均在7千米以外。在荒原和荒山地区则多营巢在被雨水急剧冲刷的干河或深沟两壁悬岩上,在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均可见到这种营巢环境。通常成对单独营巢,巢甚隐蔽,不易发现。
3月初至4月中旬开始营巢,巢间距最2000-3000米。如果当年繁殖成功和未被干扰,则第二年巢还将被继续利用,但每年都要重新进行修补和增加新的巢材,从而使巢随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庞大。巢的大小据在新疆测量的4个巢为:外径150-160厘米×130-160厘米,平均146.7厘米×153.3厘米;内径42-73厘米×46-73厘米,平均61.7厘米×63.0厘米;高70-84厘米,平均78厘米;巢深4-7厘米,平均5.3厘米;距地高4.8-7.9米。巢主要由干树枝筑成,内垫有苔藓、树叶、干草、树皮、芦苇、动物毛和碎片等,巢呈盘状。雌雄亲鸟共同参与筑巢,雄鸟主要寻找和运输巢材,雌鸟筑巢,晚上亦留巢中,巢筑好后雌雄亲鸟在巢中交尾。
3月中旬至3月下旬开始产卵,多数在4月初至4月中旬、个别也有迟至4月末至5月初才产卵的。1年繁殖1窝,每窝通常产卵4-5枚,也有少至2枚和多至6枚的。卵椭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62-71毫米×47-55毫米,平均67.1毫米×50毫米,重66-88克,平均77.3克。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通常1天轮换6次,白天坐巢时间雌雄亲鸟基本相同,晚上同在巢中过夜,一鸟孵卵,一鸟站在巢边守卫。孵化后期则整天均由雌鸟孵卵,不再轮换。孵化期31天,孵化率为61%和孵化期33-34天,孵化率为55%。雏鸟晚成性,刚孵出后全身被有白色绒羽,在孵出后的最初几天,由于雏鸟食量小,恒温机制还未建立,通常由一亲鸟外出寻食,另一亲鸟留在巢中继续孵卵和暖雏。随着卵全部孵出和雏鸟逐步长大,体温调节能力的增强和食量的增加,雌雄亲鸟才同时外出觅食喂雏,但大多数时候仍有一亲鸟留在巢中警卫,或轮流外出觅食和休息。如遇人等干扰者进入巢区,则雌雄亲鸟长时间的在巢上空飞翔、盘旋,直至人离去。每日喂雏2-3次,亲鸟将觅得的食物贮存于食囊带回巢中,然后将食物吐在巢内,由雏鸟自行啄食。
黑鹳雏鸟是晚成性鸟类,留巢期甚长,70日龄时才具飞行能力,并可在巢附近做短距离的练习飞行,75日龄后可随亲鸟到河湖岸边或河漫滩觅食,夜晚仍归巢栖息,直至100日龄后才不归巢,跟随亲鸟到更大范围内活动。幼鸟在3-4龄时性成熟。据环志观察,最老的环志鸟在18年时回收,据笼养条件下的观察,最高寿命可达31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黑鹳曾经是一种分布较广、且较常见的一种大型涉禽,但种群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明显减少。在它传统的很多繁殖地,如瑞典、丹麦、比利时、荷兰、芬兰等国已经绝迹。在其他一些国家,如原西德、法国、希腊和朝鲜,亦很难见到。明显还有黑鹳繁殖的地区主要在葡萄牙、西班牙、匈牙利、德国东部、波兰、原捷克斯洛伐克、原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以及南非和中国,但种群数量亦很小。在西欧已明显处于濒危状态,在西班牙1992年统计到300对。在东欧一些国家目还较普遍或者有所增加,波兰在1980年统计时约有800对,奥地利从1960年时3对到1983年时增加到60-65对,在原苏联仅500对。
在长白山北坡及其附近800k㎡的统计,平均为0.75只/100k㎡;在山西省1982-1984年4680k㎡统计,平均为1.03只/k㎡,繁殖
种群数量估计为40只左右;在新疆南部1985-1992年对40多条河流和水库的直接统计,平均每条河至少有1-4对黑鹳分布,按200条河流推算,黑鹳总数为500-1000只。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北京市拒马河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鹳的数量观察种群数量超过20只。2007年秋冬季节,在山西灵丘黑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观察到越冬黑鹳的种群数量达32只。据1990-1993年中国水鸟隆冬统计,1990年(6个湿地)和1991年(4个湿地)均为48只,通常所见仅3-5只,在鄱阳湖越冬的黑鹳最多也仅见有11只。
黑鹳种群数量的减少原因主要由于森林砍伐、沼泽湿地被开垦、环境污染和恶化,致使黑鹳的主要食物如鱼类和其他小型动物来源减少、人类干扰和非法狩猎。
保护区
黑鹳之乡:灵丘县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历史上就是黑鹳主要栖息繁殖越冬地之一,也是黑鹳种群的集中分布区。2002年6月,省政府批准建立了黑鹳省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
灵丘县“中国黑鹳之乡”称号。
相关珍邮
【全套数】:2枚
【整张数】:40枚
【发行日期】:1992-2-20
【规格】:31×52毫米
【齿孔度数】:11.5度
【版别】:影写版
【印刷厂】:北京邮票厂
【图案面值】T (2-1)黑鹳 20分 5043.2万枚;T (2-1)
白鹳160分 2571.7 万枚
黑鹳,又叫“乌鹳”、“锅鹳”。它体长约1米,上体羽毛为黑色,并带有紫绿色的金属光泽,胸下部及腹部羽毛为白色,嘴、腿均为红色。黑鹳在我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要比白鹳多。夏季在北方各省都可见到黑鹳,冬天它们则去南方越冬。黑鹳喜欢结群,常常在沼泽和湿地间觅食,以鱼、蛙、甲壳动物等为主要食物,年产卵2-6个,呈白色。在东北、华北一带的黑鹳,常筑巢于山区的岩隙悬崖间,而新疆的黑鹳则在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树上营巢。
白鹳,也叫 “老鹳”。它体形硕大,长约1.2米,通身羽毛为白色,唯两翅边缘羽毛为黑色。白鹳嘴、腿都很长,亚州白鹳腿为暗红色,而嘴为黑色,分东、西亚种,生活习性与黑鹳基本相似。夏季,我国白鹳的繁殖地有两处:东亚种繁殖地在东北北部山林地区,西亚种繁殖地在新疆西部。深秋或初冬,东北的白鹳南飞长江中、下游或福建、广东和台湾等温暖地区越冬,新疆的白鹳则迁徙到印度、尼泊尔等国的温暖地区越冬。
该套邮票共2枚。在这2枚邮票的图案设计中,作者刻意追求一种对称美,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从鹳种看,一只黑鹳,一只白鹳,刚好黑、白对称;在衬底的着色上,一枚偏棕黄,一枚偏灰绿,形成明暗、冷暖对比;在构图上,黑鹳双腿着地,悠然自得,慢踱方步,羽毛整洁,而白鹳单腿伫立,垂首略作小憩,羽毛未及梳理,仿佛刚从湖中嬉水而出,两鹳动、静姿态对称;若把2枚邮票排列一起,则一鹳朝东,一鹳朝西,相互呼应。在国名、票名、面值等文字的布局上,2枚邮票也是相互对应、平稳得体。
发现记录
2018年11月,巩义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首次观测到黑鹳。
2020年12月,青海省西宁市自有观鸟记录以来,市区公园首次发现黑鹳。
2021年10月29日,巩义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观测到几只黑鹳在沙洲上嬉戏、捕食。
2022年1月,
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监测人员在崔家营大坝下游300米汉江沙洲上发现6只黑鹳,这是首次在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拍照记录到该种鸟类。
2022年2月24日,湘乡市林业局传出消息称,在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鸟类调查时,首次发现了黑鹳、白琵鹭等国家保护濒危鸟类。
2022年3月消息,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滏阳河上游峰峰矿区义井镇河段,拍到有黑鹳在河滩觅食嬉戏,而且一次性拍到4只,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弥足珍贵。
2022年3月,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护林员在巡护过程中,在大通河边浅滩监测到两只正在觅食的黑鹳。
2022年3月30日,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开展巡护过程中,拍摄到一只大型涉禽动物,后经鸟类专家鉴定,确认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
2022年6月,民乐县森林湿地草原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在民乐境内某水库附近一处30多米的悬崖陡壁上发现了“鸟中大熊猫”黑鹳的踪迹。山丹县摄影爱好者郭正贤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黑鹳在山丹县祁家店水库觅食嬉戏的场景。10月,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一片沼泽地,摄影师拍到了一只成年黑鹳。
2022年10月,观鸟爱好者在唐指山水库拍摄到一群黑鹳,据观测最多时达到17只,这是我区2022年在温榆河、箭杆河发现东方白鹳之后,再次记录到珍稀鸟类黑鹳的身影。
2022年11月,工作人员湖北省宜都市秋冬季鸟类迁徙监测中发现,在长江宜都段官洲岛江滩发现并拍摄到大批世界濒危珍禽黑鹳。
2023年3月21日,广西南宁市上林龙山自然保护区护林员巡护监测过程中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一只,黑鹳三只。
2023年4月消息,近日在四川省色达县康勒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这只黑鹳和
鸬鹚、
赤麻鸭等聚集在一起,时而在河滩踱步、时而展翅飞翔。
2023年5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摄影师在祁连县阿柔乡境内拍摄到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2023年8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境内的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摄影爱好者记录到黑鹳育雏的影像。
2023年12月,黑鹳现身厦门马銮湾,引得不少观鸟爱好者前去拍摄打卡。
2024年1月10日,桂阳舂陵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被称为“鸟中国宝”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黑鹳现身舂陵湿地。
2024年2月27日,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河南省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召宝天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开展黑鹳等国家重点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时,在南阳市南召县白河发现13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这是近年来在南召发现的最大黑鹳种群。
2024年3月7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沙河迎来了12只珍稀黑鹳觅食栖息。
2024年3月,11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现身黄河内蒙古乌海段。
2024年7月,陕西甘泉首次发现黑鹳巢穴,该处巢穴已有四五年,是黑鹳的稳定栖息地。
2024年8月,甘肃泾川县首次发现黑鹳的踪迹。
2024年10月23日,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海北片区仙米乡区域巡护人员在巡护中发现3只黑鹳在湿地附近栖息觅食。这是首次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海北片区,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