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1162—1227)次子的名字取名的
察合台(?— 1242)汗国。始用于重建其汗国的察合台后裔都瓦汗时期(1274—1306)。语文学上指察合台汗国的维吾尔人及蒙古人使用的
书面语言;在
帖木儿 (Timūr-i-lang 1336~1405 )统治时期得到发展,并在相当程度上作为其汗国交际语基础的
文学语言。察合台文即
察合台语的书面形式。
对
察合台语的定义和分期,语言学家尚无一致看法。有人认为,回鹘
文学语言在受
伊斯兰文化影响前就已相当发达,是察合台语的基础。20世纪30—60年代,一部分学者用“老乌兹别克语”一词代替
察合台语,并把它扩展到察合台语以前的中亚突厥书面语发展的各个时期。一般认为,8~9世纪的
回鹘语延续到
喀拉汗王朝(10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初)时,称作哈喀尼耶语(喀什噶尔语)。13世纪以后,分化为 3支,其中一支是在回鹘-葛逻禄语基础上吸收西
突厥语某些成分发展起来的东支(
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等语言),在
帖木儿时期被称作
察合台语。直到19世纪末,是维吾尔、乌孜别克、哈萨克、
柯尔克孜、塔塔尔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
察合台文采用
阿拉伯字母,共有28~32个字母。有的字母专用于拼写阿拉伯 -
波斯语源的词。词中的元音往往省略不写出。有些辅音用发音近似重复的2~4个阿拉伯字母拼写,有个别的双字母及清浊音混用字母,有几个
元音用同一个字母(单字母或双字母)表示,或一个字母在不同
音节中既表示元音又表示辅音的现象。有些
辅音字母在
阿拉伯文中发音近似,字形不同,但在察合台文中发音相同。除字母外,还有辅助符号。字母分词首、词中、词末、单独等形式。从右至左横书。阿拉伯 -波斯语源的词,依阿拉伯 -波斯文
正字法拼写;一部分
维吾尔语固有词受阿拉伯 -波斯文正字法及
回鹘文书写传统影响,其
音节仅由辅音字母构成。词干与某些后缀不连写,
正字法遵循形态学原则。察合台文具有超方言的性质。其作品在历史上从小亚细亚直至阿尔泰、印度(莫卧儿王朝)使用
突厥语维吾尔文是察合台文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