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门
南京市玄武区城门
太平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龙蟠路南端,坐南朝北,是明朝京师应天府京城的正北门,门外为三法司。城门东侧城墙被称为“龙脖子”,因此地为大明龙脉之所在,故而是南京城墙中唯一没有护城河的一段。
历史沿革
明朝洪武初年,太平门始建。太平门位于明南京城的东北垣,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门,以南是朝阳门,西北方向是神策门。因为代表监狱的贯索天市垣,而不在代表天廷的太微垣,所以明代南京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合成“三法司”)监狱就在门外贯城坊。民间的说法是,天牢中时常传出囚犯的哀呼之声,老百姓为求心安,便将此地叫做“太平”。
史料记载,朱元璋建都南京,修建城墙。时人认为,京城内十三门,上应星宿。太平门,属于北斗七星中的“天权”星,位于斗柄与斗勺连接处,而太平门一带则为“贯索”——紫微斗数星曜之一,主“词讼”,就是打官司。于是,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天牢就设在太平门外。朱元璋还在太平门外立牌坊一座,上书“贯城”,他告诫朝中官员:夜观天象时,在“贯索”围成的星环中,如果没有其他星在里面,说明政简刑清;反之则说明有冤案。
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两年后,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首都。那一年,42岁的曾国藩奉旨团练武装,抵抗太平军。湘军是清廷惟一能抵抗太平军的军事力量
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曾国藩之弟曾国荃从湖南募兵三千,增援江西吉安,1861年攻陷安庆。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荃军进抵天京城郊。曾国荃善于围城,又精于长壕战法,人称“曾铁桶”。两年围城血战日,紫金山西麓,位于“龙脖子”一带的地保城被湘军攻克,太平军只剩下最后一道屏障——太平门城墙。湘军决定在“龙脖子”附近掘地道,安置炸药。湘军建造了数十座炮台,对城内猛轰。在炮火掩护下,地道终于完工,600多袋火药被填在城墙下。点火前,曾国荃召开军事会议,推举攻城的前锋官。共有9人愿立军令状,记名总兵朱洪章位列第一。他们号称“先登九将”。7月19日,火药被点,轰然一声,天崩地裂,太平门城墙垮塌,鏖战下,太平军渐渐不敌。当晚,天京陷落。太平门城墙炸开后,史料记载,当时“轰开城垣二十余丈”。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才有财力重修这段城墙缺口,并立碑记事。如今的太平门段城墙明显和两边的不同——色差明显,和这场战争有关。
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被毁的太平门城楼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时的江浙联军也是攻占天堡城后攻入南京。
1955年,太平门段城墙开始拆毁。
1958年,太平门被拆除,拆除城墙260米,至次年又追加100米,先后拆除长达360米的城墙。
2014年,为重新连接龙脖子段和九华山段城墙,报国家文物局经批复后,复建太平门。
布局构造
太平门原为单孔城门,有一座门券,两翼城墙皆顺势依山而建,是扼守紫金山通向城内最近的通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门东面的紫金山被称作“蟠龙”,这一段城墙就被称为“龙脖子”。太平门扼守紫金山,对于控制南京北部至关重要,且龙脖子一带是南京城没有水体保护的城墙,因此清军进攻太平天国和日军围攻南京时,这一带都是主要的攻击方向。太平天国时期,在门外紫金山的山上和脚下分别修筑天堡城地堡城拱卫太平门,这两个要塞陷落后,清军在龙脖子用地道炸开城墙,攻入南京。
复建的太平门为三孔券门,宽约72.6米,宽、高均为18米,中间门券高16米、高12.5米,两侧门券高11.2米,宽13.4米,为双向8股机动车道的通行条件,中门贯通4股机动车道,两侧拱门洞各对应2股机动车道以及1股慢车道、1股人行道。其中3条直行的进城车道靠近城门西侧;5条出城车道包含3股直行道,以及左右转弯道各一股。
抗战年代
1937年11月,日军在攻陷上海后,分路合围首都南京。11月16日,蒋介石召开防卫会议。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等将领认为,经过淞沪会战,我军损失太大,而南京在战术上是个绝地,可将其列为“不设防城市”。但唐生智自告奋勇,主张固守南京。于是,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官。危急时刻,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甚至临走前,蒋介石对紫金山阵地进行视察,认为“可固守两个月”。按照兵力部署,防守紫金山、太平门一线的为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参谋长邱清泉,指挥所设在附近富贵山的地下室。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拉开序幕。数日后,日军炮火凶猛,紫金山、雨花台等外围阵地全部陷落,我军撤至城墙一线。12月12日,唐生智召开军事会议,认为南京仅凭城垣,已经无法固守,决定撤退。会后,唐生智坐上小汽车,直驶下关,乘坐轮船渡江。教导总队自太平门撤至城内,然后沿着玄武湖南岸,赶到下关渡江,死伤甚重。亲历者回忆,桂永清下达撤退命令后,丢下部队,率先向下关跑去。参谋长邱清泉在地下指挥所中,点了烟,左手握着左轮手枪,将子弹上膛,留守到最后。
教导总队官兵自太平门进城时,发现一支建制完整的部队,步伐整齐,默默地向城门外走去,消失在紫金山东北的阴影中。“他们都是广东兵。”亲历者回忆。这支撤退的部队,是第66军。 第66军和兄弟部队第83军均属于粤军,在南京保卫战中,第66军防守句容、汤山一线,渐次退至太平门。接到撤退命令,军长叶肇决定,率领第66军的159师和160师,从紫金山北麓正面突围。第66军将士于紫金山东北一线奋勇冲杀,杀出一条血路。159师代理师长罗策群,率部先行,于12月12日夜,为掩护第83军,亲自带队冲锋,高呼“丢那妈,几大就几大,唔好做衰仔”,中弹殉国;160师参谋长司徒非,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在句容境内与日军激战三日,弹尽身亡;159师477旅副旅长黄纪福,随部经太平门突围,在战斗中牺牲……但剩余部队强行突出日军防线,转至安徽一带。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进行了大屠杀。太平门,也成了杀戮之地。如今,太平门外竖有一块遇难同胞纪念碑,碑文记载:在这里,1300多名放下武器的中国官兵及无辜的市民,被铁丝网围住,日军先用地雷先炸、后用机枪扫射,再浇上汽油焚烧。1300多人,无人幸存。
相关城门
参考资料
讨彩富贵山 祈福太平门.中国江苏网.2018-02-08
消失半个世纪 太平门7月重新亮相.凤凰网.2014\u5e7404\u670816\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1 20:5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