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川之战,
唐高宗总章三年(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在唐与
吐蕃的战争中,在
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的重要作战。此战,吐蕃军避实就虚,不与
唐军精锐直接交锋,而是断其粮草后,集中优势兵力夺取胜利;而唐军远道出征,且兵力不支,供给不畅,尤其军中将领不和,副将
郭待封擅违军令,一意孤行,终陷败局。
地理位置
在今青海
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
青海湖以西的
布哈河。海拔在4000米左右。位于青海湖南,东至碛石军,西至
伏罗川,由此往西可至于阗,东北至
赤岭,西北至
伏俟城,南至乌海、河口,确实乃青海之要津。唐
薛仁贵等在此为
吐蕃所败。
战争背景
公元670年四月(唐高宗
咸亨元年),
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
白州等十八个
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
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被迫罢
安西四镇。大唐再不出兵也不可能了。
战争过程
唐军“以
逻娑为出师之名,或许有胜利后直捣黄龙之意”。 战前唐方踌躇满志,大胆深入。
二年,吐蕃以噶尔·赞聂多布为
大相,由其弟名将噶尔·钦陵统兵驻节
吐谷浑,以加强对
河源地区(今青海西宁一带)的控制,并寻机东进。三年,
钦陵率军号称40万北上,先取
于阗、
疏勒,再挥戈东进龟兹,而后攻占
焉耆以西数镇,使唐朝在西域的地位发生动摇。四月初九,唐朝以左卫(一说右威卫)大将军
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一说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
郭待封为其副,领兵五万反击吐蕃军,使
吐蕃再次臣服,并“护
吐谷浑还国”(《新唐书·吐蕃传》)。
薛仁贵率军经
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至青海湖南之
大非川。薛仁贵深知吐蕃军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
唐军须速战速决,方能取胜。而乌海(今豆错湖)险远,辎重车马不便往行,又易丧失战机,故留
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随后,薛仁贵即率主力,轻装奔袭。两军于河口(今青海玛多)遭遇。吐蕃军猝不及防,大败,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
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以待后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将
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率后队继进,又未能及时与主帅会合。
吐蕃军抓住战机,以20余万之众邀击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敌,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被迫退保
大非川。八月,吐蕃军在
钦陵指挥下,以40余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大败,损失惨重,薛仁贵等“与钦陵约和而还”(《通鉴》卷201)。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战后,吐蕃军占据了青海西部。唐朝撤销四镇建制,
安西都护府迁至
西州(治
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不久之后的675年,唐重新控制西域
安西四镇,《资治通鉴》:“以
于阗国为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以
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毘沙都督。”7世纪末,双方反复争夺安西四镇,
吐蕃失败,
论钦陵要求唐朝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资治通鉴》:“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
龟兹,发兵戍之。”《
旧唐书》:“论钦陵乃请去安西四镇兵,仍索分
十姓之地,则天竟不许之”。唐朝长期控制西域安西超过120年。)青海西部
吐谷浑并入吐蕃,成为其别部。自此,唐蕃间冲突频仍,连年用兵,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
战役分析
此战虽然名为“
大非川战役”,实际上胜败决于
乌海。乌海(
托索湖)自古就是青藏高原上交通要道,
文成公主入藏就经过这里,这里海拔在4000米左右。
薛仁贵此战已获先机,但
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使
唐军由胜转败。其实,郭待封的擅自行动是唐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疾病也让疲惫不堪的唐军战斗力削弱。薛仁贵的部队经历了一个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急速前进的过程。青藏高原本身是一个地形复杂、间有起伏的高原。唐军出发地点当在
鄯州(今青海省
乐都县),这里位于
河湟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这个高度上出现高山(原)反应的可能性很小。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乌海则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高山(原)反应,有发生
急性肺水肿、心脏病的危险,而多数人则会眩晕、头痛、心慌、腹泻、疲乏。更何况
薛仁贵指挥部队“轻锐倍道”,也就是说快速由低海拔地带推进到海拔较高地带,缺乏适应
高原环境的必要时间,而且体力消耗一定很大,这样造成的后果会更加严重。
唐军“以逻娑为出师之名,或许有胜利后直捣黄龙之意”。 战前唐方踌躇满志,大胆深入。
当时在朝鲜战场上声名赫赫,又被誉为“三箭定天山”的神话般人物,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受诏为逻娑(即拉萨)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
郭待封为副,领兵五万讨伐
吐蕃,以使吐蕃重新臣服,同时一旦讨伐成功,便送
吐谷浑逃亡可汗
诺曷钵还故地。
安西四镇为
龟兹、
疏勒、
于阗、
焉耆(今库车、喀什、
和田、焉耆),全部都在新疆,为此,
薛仁贵、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三员大将领着唐军浩浩荡荡向青海进发。为何说此战是要使吐蕃重新臣服,因为从薛仁贵受封之官诏就可明白——
逻娑(即拉萨)道行军大总管,这支队伍的终极目标是逻些城。前面已述,吐蕃大举占领西域,唐廷判断吐蕃国内必然空虚。西域关键地理位置在吐谷浑,薛仁贵只要拿下吐谷浑,便切断吐蕃与西域四镇的联系,进可直捣逻娑,退可与镇守安西的唐将会合夺回龟兹、疏勒、
于阗、
焉耆。唐朝先前已遣大将
阿史那忠在西域领玉河军(可能是玉河道行军的简称),救于阗。在
薛仁贵出兵的同时,唐以西
突厥首领
阿史那都支为
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牵制
吐蕃在西域的兵力,与薛仁贵遥相呼应。可见,唐廷为此次征战下了一番功夫,薛仁贵使“围魏救赵”之法,同时西域布置的兵力起牵制作用。
(吐蕃第一名将
论钦陵 VS 大唐将军薛仁贵)兵力对比。(40万 VS 10余万)。
率领吐蕃军的,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论钦陵。论钦陵是吐蕃名相
禄东赞之子(《新唐书》列传第141上:东赞五子:钦陵,赞婆,悉多于,勃论。长子早亡。),全名噶尔.
钦陵,“论”是吐蕃对大臣的称呼。
唐军出兵吐谷浑,进占乌海城,但论钦陵临危不乱,及时调兵遣将。这里注意一个数字问题:参加
大非川战役的
吐蕃军有40万,前面已经介绍,吐蕃最盛时常备军才46万,而且多在西域四镇和吐蕃国内,所以这40万军不可能全都是
吐蕃人,除
苏毗、
羊同外,大部分应当是吐谷浑人。邀击
郭待封的20万军,也当多是
吐谷浑军(吐谷浑国内亲吐蕃的占绝对势力)。
论钦陵如调国内军来救肯定来不及,而且必经乌海,薛仁贵早已以逸待劳,严阵以待,而调西域军还有
阿史那忠和
阿史那都支在那里对抗。论钦陵当机立断,判断薛仁贵亲率主力,轻装奇袭乌海,粮草辎重必然不济,故迅速调遣吐谷浑军队,邀击唐军粮草、辎重,切断
唐军后备补给。而吐谷浑军可能来自
伏罗川和
伏俟城两个方向,绕开了
薛仁贵镇守的乌海。雪山作战,补给是第一生命,补给不济,薛仁贵只能退出乌海。论钦陵这样便从容收复乌海,再陆续召集各部人马,
吐蕃最后集结的四十万大军,也是陆续增援而至(所以论钦陵直到八月才逼薛仁贵决战)。此战双方各自因势利导,避实就虚,攻击对方最薄弱的环节,战术、用兵都很高明。但吐蕃适应高原气候环境,兵力也占绝对优势(40万vs 5万),同时
论钦陵及时借助了
吐谷浑的力量,进行正确地战略部署,因此取得了最终胜利。薛仁贵安排
郭待封携辎重据险而守、在薛仁贵击破敌军后再率辎重出发与薛仁贵汇合,如果之前郭待封携辎重据险而守遇敌人攻击,可以凭借防御工事抵御敌人,支撑到
薛仁贵回来夹击打败敌人;如果郭待封在薛仁贵前方作战结束后率辎重前去汇合,那么敌军攻击郭待封时,薛仁贵可以率部及时支援郭待封、夹击打败敌军。但是郭待封自恃名将
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行动,提前率领
粮草辎重出发,导致遇到
吐蕃军攻击时,薛仁贵正在前方作战,无法来支援,结果
郭待封兵败逃跑失去粮草辎重,“待封军大败,还走,悉弃辎重”。薛仁贵攻入乌海后难以再往前进攻,一方面
高原气候已经削弱
唐军,另一方面继续前进的话环境对唐军来说更加恶劣,冰川雪域,行军艰难,薛仁贵不可能在粮草辎重没到的情况下一直打到拉萨。郭待封不遵将令提前运辎重出发,此时薛仁贵正在河口、乌海作战,来不及回来救援,
论钦陵抓住郭待封犯此错误的机会,派大军击破郭待封部,唐军失去
粮草辎重,更加剧了高原反应,薛仁贵只能率军“
退屯大非川”,
吐蕃大军来攻,唐军战败,不过鉴于唐军的战斗力,论钦陵与
薛仁贵约和。《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三:“仁贵遂退
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仁贵退军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万来战,王师大败。仁贵与吐蕃将论钦陵约和,乃得还。”
战争影响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凭此战一跃成为与
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
吐谷浑亦成为吐蕃
别部。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
西州(
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关于
安西都护府的事情前章已简述),不久之后,675年,唐重新控制西域
安西四镇,《资治通鉴》:“以
于阗国为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以
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毘沙都督。辛未,
吐蕃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且请与吐谷浑复修邻好;上不许。”反复争夺安西四镇,吐蕃失败,
论钦陵要求唐朝(武周)撤出安西,被武则天拒绝。《
旧唐书》:“论钦陵乃请去安西四镇兵,仍索分
十姓之地,则天竟不许之。”
此战后,
唐军守河源(位于今青海省东北部),《资治通鉴》:“吐蕃寇河源,左武卫将军
黑齿常之击却之。擢常之为
河源军经略大使。常之以河源冲要,欲加兵戍之,而转输险远,乃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岁收五百余万石,由是战守有备焉。”“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将兵击吐蕃论赞婆于良非川,破之。收其粮畜而还。常之在军七年,
吐蕃深畏之。”“吐蕃入寇河源军,军使
娄师德将兵击之于白水涧,八战八捷。”“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
龟兹,发兵戍之。”“武威道总管
王孝杰破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等于冷泉及大岭,各三万余人,
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熟
俟斤等万余人。”……
7世纪末,双方反复争夺
安西四镇,吐蕃失败,
论钦陵要求唐朝撤出安西,被武则天拒绝,也无可奈何。《资治通鉴》:“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
旧唐书》:“论钦陵乃请去安西四镇兵,仍索分
十姓之地,则天竟不许之”。唐朝长期控制西域安西超过120年。
唐玄宗时期,唐朝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
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
吐蕃,吐蕃
赞普向唐玄宗求和。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在西域战场,
唐军在
高仙芝、
封常清的率领下,也是捷报频传,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即将取得了全面胜利。《资治通鉴》:“吐蕃赞普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
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
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甲子,
薛讷与吐蕃战于武街,大破之。时
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王晙帅所部二千人与讷会击吐蕃。坌达延将吐蕃十万屯
大来谷,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多置鼓角于其后五里,前军遇敌大呼,后人鸣鼓角以应之。虏以为大军至,惊惧,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讷时在武街,去大来谷二十里,虏军塞其中间;晙复夜出兵袭之,虏大溃,始得与讷军合。同追奔至洮水,复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前后杀获数万人。”“
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
吐蕃于九曲”“吐蕃大将悉末朗寇
瓜州,都督
张守珪击走之。乙巳,
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门城,擒获甚众,焚其骆驼桥而还。辛卯,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宾客将强弩四千击之。战自辰至暮,吐蕃大溃,获其大将一人;虏散走投山,哭声四合。”“嵩乃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蕃、汉步骑四千人……击吐蕃,大破之,斩获数万。”“
朔方节度使信安王(
李祎)攻
吐蕃石堡城,拔之。……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境千余里。”“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奏破吐蕃大岭等军;戊戌,又奏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馀众,斩获五千馀级。庚子,
河西节度使王倕奏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皇甫惟明引军出西平,击吐蕃,行千馀里,攻洪济城,破之。”“以
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又讨
吐谷浑于墨离军,虏其全部而归。”“陇右节度使
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安西节度使
封常清击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制以仙芝为行营节度使,将万骑讨之。……会吐蕃连云堡下。有兵近万人,不意唐兵猝至……自辰至巳,大破之,斩首五千级,捕虏千馀人……仙芝虏小
勃律王及吐蕃公主而还。”“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谓之
应龙城,
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史料记载
《旧唐书·本纪·卷五(高宗本纪)》:“薛仁贵、郭待封至大非川,为吐蕃大将论钦陵所袭,大败,仁贵等并坐除名。吐谷浑全国尽没。”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一》:“咸亨元年,入残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诏右 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 待封自副,出讨吐蕃,并护吐谷浑还国。师凡十余万,至大非川,为钦陵所拒,王 师败绩,遂灭吐谷浑而尽有其地。诏司戎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姜恪为凉州道行军 大总管出讨,会恪卒,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