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反应
疾病症状
高原反应是人体对高海拔地区缺氧状况的一种生理应激反应,大致可以向两种类型:急性和慢性。这种反应主要因为在高海拔地区,大气中氧分压减少,这直接影响了血液的氧合,造成人体供氧不足,从而导致缺氧状况。通常,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与海拔高度、气温、湿度、气压、辐射、运输方式等因素有关,另外,男性、体重超重者、一些疾病患者(如呼吸功能不全、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以及某些心理状态也会增加高原反应的风险。
病因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分压较低,可影响体内气体交换、血氧浓度,以及血红蛋白在组织内的释放速度,从而导致人体供氧不足,造成缺氧。诱发这一病理反应的原因较多,包括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等。
发病原因
高原反应的主要病因为机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不足。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中氧分压降低,使肺泡内氧分压也出现降低,其对血液载氧、肺泡气体交换氧合血红蛋白在组织中的释放速度产生直接影响,此时人体会出现供氧不足,从而缺氧。而中枢神经系统持别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即会引发高原反应。
诱发因素
症状
高原反应为进入高原地区所产生的生理不适反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高原反应患者常有头痛、头晕、心悸、气短等症状。
慢性高原反应患者会有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晕厥。
典型症状
较为常见,通常如果未适应高原环境的人群进入高原地区后,会在6~24小时出现急性高原反应。患者多有厌食、恶心、呕吐、双额部疼痛等临床表现,此外还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口唇和甲床发绀等症状。若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与过量饮酒时表现相似。多数患者在高原地区24~48小时后,症状会逐渐缓解或消失。但是少数患者可能病情较重,会发展成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
急性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恢复,即为慢性高原反应,患者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心悸、气短、食欲缺乏、消化不良、手足麻木、颜面水肿、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甚至有时还会发生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晕厥。
就医
进入高原后,人们会出现头昏、头痛、眩晕、发绀等缺氧症状。多数人经休息后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治疗,少数患者症状急剧加重,可发展为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急诊科、呼吸内科。
诊断依据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在进入高原地区24~48小时出现以下症状,同时结合辅助检查,即可诊断为急性高原反应。若症状、体征持续3个月以上,即可诊断为慢性高原反应。
出现头疼、头晕、失眠、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心慌、气短、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活动后有疲乏、无力的表现,眼睑、手部、脚部出现浮肿,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在海拔5000m以上的地区,有嗜睡、反应迟钝、走路不稳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转入低海拔地区后,即可恢复正常。
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升高,在原血压值基础上出现血压升高,通常收缩压增加15~25mmHg,舒张压会增加10~20mmHg。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红细胞升高,其他检查如X线心电图尿常规等均正常。
相关检查
鉴别诊断
在乘车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生,先出现腹部不适,后出现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眩晕、呕吐等症状。易与急性高原反应相混淆。但晕车者常有晕车史,无明显缺氧症状,停车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
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表现为乏力、咳嗽、气喘、呼吸窘迫、咳痰量增多、咳粉红色泡沫痰。对症治疗无效,症状可逐渐加重。可通过询问病史和查体,并行X线检查,以排除早期高原肺水肿。
高原脑水肿症状不典型和体征隐匿,若医生经验不足,检查不细致,可能会漏诊。该病早期有剧烈头痛和(或)头晕症状,可能伴有定向障碍、计算能力障碍,可结合查体,综合分析做出早期诊断。
治疗
如果已出现高原反应,应区别不同患者临床表现,注意观察病情对症治疗。症状较轻者应尽快对症吸氧治疗。而中、重度患者可采用高流量鼻导管或面罩间断吸氧,出现脑水肿、肺水肿等严重高原反应时,应立刻就地抢救,呼吸机辅助通气。
一般治疗
轻症患者可自愈,症状明显者,可给予对症治疗。
休息:症状未改善前应终止攀登,卧床休息、补充液体。
吸氧:首次到高原或老年体弱者,若感觉胸闷、气喘明显,首先给予吸氧治疗。间断吸氧1h,氧流量为2~3L/min,每日重复4~5次。
高压氧舱治疗:症状较重者,有条件时可优先使用高压氧舱治疗,可迅速改善机体的缺氧状态,增加机体的储氧能力,从而迅速缓解症状。
经过上述治疗后,症状未得到缓解反而持续加重的患者,应明确诊断,判断有无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时,应进行相应治疗,可转入低海拔地区救治。
药物治疗
可根据病情给予以下相应治疗,以缓解不适症状:
中医治疗
给予人参黄芪茯苓等中药成分或相近功效的中成药,在预防或减轻急性高原反应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但要酌情选用。
预后
高原反应轻症患者可自愈,出现症状后应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但若不及时治疗,不仅高原反应时间会延长,而且可能继发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病,危及生命。
并发症
急性高原反应可并发脑水肿、肺水肿等严重高原反应,该病发生率在3%,发病率较低,但发病急,死亡率高。人体在海拔4000米以上容易发生,常在登高后3~48小时急速发病,迟者在3~10天发病。
高原肺水肿多在进入高原地区2~5天发病,过度疲劳、寒凉、饮食、呼吸道感染、攀登速度过快等均可诱发此病。患者早期可出现呼吸困难、疲乏、干咳等症状。后期患者在经过简单活动或休息时,亦可有呼吸困难的表现,同时伴有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
高原脑水肿是急性高原反应的终末阶段,多在进入高原地区1~3天发病。只有少数急性高原反应的患者会出现高原脑水肿,而部分高原脑水肿患者在发病前也并非一定会有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高原脑水肿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共济失调、幻听、语言障碍等,病情较重者可有嗜睡、昏迷、惊厥等临床表现。
预防
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避免重体力活动,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防冻,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避免烟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保证供给充分液体。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复方党参舒必利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有器质性疾病、严重神经衰弱呼吸道感染患者,不宜进入高原地区。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12
目录
概述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