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中药
黄芪,中药名。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e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Fisch.)Bge.的根。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性味归经
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功能
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形态特征
1、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直长,圆柱形,稍呈木质,表面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上部有分枝,被长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小叶25-37片,小叶片宽椭圆形,长4-9mm,先端稍钝,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有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有花10-25朵;小花梗短,生黑色硬毛;苞片线状披针形;花萼筒状;花冠黄色,蝶形;雄蕊10,二体;子房有柄,光滑无毛,花柱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宽1.1-1.5cm,无毛,先端有喙,有显著网纹。种子5-6颗,肾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2、膜荚黄芪:本种形态和上种极相似,主要区别为:小叶13-31片,小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7-30mm,宽4-10mm。花冠淡黄色;子房被疏柔毛。荚果卵状长圆形,长2-2.5cm,宽0.9-1.2cm,被黑色短毛。
分布区域
1、蒙古黄芪: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新疆等地。在东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有栽培。
2、膜荚黄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在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有栽培。
生长环境
1、蒙古黄芪:生于山坡、沟旁或疏林下。
2、膜荚黄芪:生于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或见于河边砂质地。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相关配伍
1、黄芪配人参:黄芪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偏于温补固护;人参善于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偏于滋补强壮。两药配伍,相须为用,为甘温补气的重要配伍。适用于气虚所致神疲、食少、自汗等身体虚弱诸证。
2、黄芪配附子:黄芪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附子善于回阳救逆,温肾助阳。两药配伍,可增强温里助阳、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下陷兼阳虚者,症见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肢体沉重麻木等。
3、黄芪配白术:黄芪长于益气补虚;白术善于健脾益气。两药配伍,可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脾弱所致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
4、黄芪配当归:黄芪补脾肺之气,以益生血之源;当归养心肝之血,以补血和营。
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生血的作用。适用于劳倦内伤、肌热面赤、烦渴、脉虚大乏力及疮疡、血虚发热、诸气血不足等。
5、黄芪配升麻:黄芪甘温,长于补气升阳;升麻辛甘微寒,善于解表升阳。两药配伍,可增强升阳举陷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下陷的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等。
6、黄芪配防风:黄芪补气固表;防风祛风解表。两药相配,防风能载黄芪补气达于周身,黄芪得防风之疏散而不固邪,防风得黄芪之固表而不疏散。散中寓补、补中兼疏为相畏相使的应用。适用于虚人四肢酸痛、表虚自汗等。
7、黄芪配桂枝:黄芪长于益气行血;桂枝善于温经通脉。两药配伍,可增强益气通脉,温经和血的作用。适用于气血营卫不足、肌肉疼痛、肩臂麻木等。
参考资料
黄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19:33
目录
概述
性味归经
功能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