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陵是南唐烈祖
李昪的
陵寝。
南唐二陵均系依山为陵,相距约100米。
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东,称为钦陵,建于公元943年;
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合葬陵居西,称为顺陵,建于公元961年。李昪陵因建于南唐国势强盛时,故规模较大,随葬品较丰富;李璟陵则建于南唐国势衰弱时,规模略小,随葬品亦不丰富。
历史起源
钦陵,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陵寝。依山而建,规模宏大,由南唐大臣江文尉和韩熙载设计。其外形是一座隆起较为明显的圆形土墩,高出所在地面12米,周围170米。陵门坐北南向,遥对远处海拔343米高的云台山主峰,即所谓“背倚天阙,面矗云台”是也。形胜颇佳,堪称为“佳城郁郁”之地。陵墓前方西南角有一处平台,原为
陵寝享殿所在,今已夷为废墟。
规模
钦陵规模较为宏大,陵门立面用砖砌出柱枋、斗栱等仿木建筑结构,檐口用砖砌出叠涩的挑檐,正中为圆拱形洞门。整座陵墓进深长达21.48米,宽10.45米,墓室内有彩绘。陵墓设色基调呈暗红色,显得深沉而庄重,而彩绘的色彩则绚丽夺目,有牡丹、莲花、宝相花纹等,整座建筑布局严谨,坚固而宏伟。陵墓分为前、中、后三主室和十间侧室。前、中两主室及其侧室是砖结构,后室及其所附六间侧室则为石结构,内部装饰华丽。
浮雕石刻
在中室北壁下方左右两侧各置一尊高浮雕石刻武士像,武士头上戴盔,身穿梅花鱼鳞甲,双手握长剑,足踏祥云,相貌威严,作左右侍立护卫的姿态。原来都敷金涂彩,线条深处还遗存有金碧痕迹。在两武士之间的青石门额,横贯浮雕,石刻“双龙攫珠”图像,龙为五爪金龙,昂首阔步,张牙舞爪,生动逼真。其头平行相对,身向前伸,一前爪作攫珠状,正中是一颗火焰光珠,下托云彩,石刻精致,功力颇深。
墓地结构
李昪钦陵全长达21米余,宽10米余,包括前、中、后三间主室和十间侧室。前、中两室及其所附四间侧室是砖结构,后室及其所附六间侧室是石结构。墓门及前、中、后三个主室都仿照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木结构建筑式样,在壁面上用砖砌或石雕成梁、桥、柱子和斗拱,再用石青、石绿、储石和丹粉等矿物质颜料在其上绘以鲜艳的彩画,图案多作牡丹、莲花、宝相、海石榴和云气纹等。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这是国内现存最早的附属在柱枋部分的彩画遗迹,在建筑史和艺术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李昪陵的中室和后室之间有哺道,在雨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横列大型的双龙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两侧各置一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涂彩。
浮雕装饰
后室的室顶为巨大青石条砌成的叠涩顶,上面绘有彩色的天象图,包括日月星辰一百余颗。后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着婉蜒曲折的江河形状,象征着地理图。这种上具
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内部装饰,是秦始皇陵以来帝王陵寝的装饰传统。后室的中后部有石砌
棺床,棺床的侧面有行龙浮雕,并用浅刻的卷草和海石榴花纹作为棺床平面的装饰。
李昪陵前、中、后室所附的侧室内均有放置随葬品的砖台,原置的金、玉、
铜、铁和陶瓷质的器物均被早年
盗墓者所掠走或破坏扰乱。考古发掘所得的劫余器物以玉哀册和陶涌像较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标明了该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后者有数以百计的男女宫中侍从涌和舞诵,以及各种动物涌,亦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见。
石砌结构
中室和后室之间有一短短的
甬道,甬道当中有两扇可以开启的石门,门上有五排钉孔及安装铺首门环的痕迹。石门曾被盗墓者撬开,上部已损坏,但仍能开启。
后室为墓穴所在,较前、中二室均大,是放置李昪及其皇后棺椁的地方,全部用石砌筑,顶作穹窿形,四壁表面均涂朱色,是由八角形柱、阑额、斗栱构成,为面阔三间的东西厢。全室计有柱八根,均用整石雕磨而成,上承一斗三升式斗栱,柱作灰黄色,斗栱作深灰色,上施彩绘,其花纹线条均留下雕刻痕迹。两侧三侧室形成一排廊柱式建筑,使整个立面具有高大、宏伟、庄重、华丽的外观。这是陵墓设计者匠心独到之处。
北部正中是青石棺床,由六块方形大青石组成,合为整体,其后嵌入北壁龛内,棺床正中有一长方小井,名“金井”,这是古代的一种遗制,名叫“腰坑”。石棺床边缘有平雕牡丹花纹,棺床的周边还有浮雕三爪金龙八条。均作向前行进状,前面两条头相对,左右两侧各三条,前后相随。从棺床底下起,向东西南侧刻出两道分歧而曲折的石槽,蜿蜒曲折地向外延伸,这幅《地理图》,象征着封建帝王统治下的江河山岳。
屋顶绘日月星辰,其中有刚升起的朱红旭日,浅蓝的明月和南斗、北斗等众多的星斗,室顶正中一片空白,可能是象征银河。这是一幅《天象图》,它和地面相辉映,是封建帝王所统治天地的象征,可惜在1956年重修时,作了大揭顶,这幅千年天文图今已无存。不过当时临摹作品仍由有关单位保存。
像钦陵这种绘制天文、地理图的传统规制,只有帝王陵墓中才有,这是远自秦汉以来帝王陵墓的装饰传统,是作为所谓“帝王受命于天”,“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至高无上的一种礼遇,其最终的意思是点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主题。室内四壁有小龛和凹槽十二个,可能是放置十二时俑的地方。后室室壁东西皆有当年残留的铁环各一,可能是用以悬挂帷幕之用的。
墓主简介
南唐烈祖李昪(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
徐州人,五代时期南唐建立者。本为孤儿,为杨行密于争战中所掳,并以为养子,而杨行密诸子不能容,遂将其给予徐温(一说为徐温所掳,并以为养子),并改名徐知诰。南吴时期,因功累升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润州(今江苏镇江)团练史,徐知诰为政宽仁,又能节俭自处,奖励农桑,因此府库充实。
当时,徐温居升州,并以徐温长子徐知训居南吴都城扬州(今江苏
扬州)控制南吴政权,天佑十五年(918年)徐知训因骄傲荒淫为朱瑾所杀,徐知诰就近自润州渡长江平变,自是徐温乃以其代替徐知训留扬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诰处断。徐知诰在扬州,一反徐知训之作为,恭敬事奉吴王杨隆演,并且谦卑对待士大夫,对待部属宽大,生活十分俭仆,并以宋齐丘为谋士,改革税制,因此国家遂渐富强,人心归附。
南吴顺义七年(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诰与徐温亲子徐知询争权,徐知诰趁徐知询入朝的机会,将其扣留,自此完全掌握南吴政权。天祚元年(935年),进封齐王。
天祚三年(937年),改名徐诰。同年,篡夺南吴政权,即皇帝位,建立南唐,改年号升元。升元三年(939年),恢复原姓,并改名李昪。李昪登帝位后,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药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943年)背上生疮,不久病情恶化去世,时年56岁,在位6年,谥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子
李璟继位。
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中国五代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宋氏的钦陵和中主
李璟及其妻钟氏的顺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
牛首山南麓。二陵相距50米。1950~1951年发掘。
钦陵全长21.48米,分前中后3个主室及10个侧室。前中室为砖砌,后室为石筑,均为仿木结构,在墓门上和壁面砌凿出柱、枋和斗栱,上有彩绘。后室顶部绘天象,地面刻凿象征地理的河川;进门处上方刻双龙戏珠,门两侧有披甲持剑武士
石雕像。
顺陵是五代南唐
李璟的陵墓,它位于钦陵西侧约百米处。陵墓规制略简。顺陵全长21.9米,有前中后3个主室和8个侧室,均为砖筑。内部结构简单,无天象河川,也没有双龙戏珠和武士石刻。二陵遗留文物约600件,包括男女陶俑、陶制神怪及陶瓷器残片等。其中的哀册残片,为判定墓主及陵名提供了依据。
文保专家认为,在南唐二陵周围,很可能还存在李煜家族的其他成员的陵墓。“李煜的长子,被视为掌上明珠,大周后娥皇也非常宠爱他,但孩子在4岁那一年,因为受到豢养的猫惊吓,不幸夭折。”文保专家分析,由于南唐二陵所在的祖堂山是李氏的家族墓地,所以这位年幼的王子,可能也葬在这里。此外,李煜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李煜的五位兄长的墓葬仍不知在何处,所以二陵周围也是“重点区域”。“祖堂山南麓,就是一个大型的南唐皇家陵园。”
文物保护
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开国皇帝先主李昪与中主李景的陵墓。1950年至1951年间,由南京博物院进行科学发掘,1988年公布为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唐二陵是在1950年才发现的,因年代久远,地面建筑早已不存。地宫虽在宋代就有人盗掘过,但仍出土了陶俑、瓷器、玉哀册等600多件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