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
中药药材
大青,中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的茎、叶。分布于华东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外感热病热盛烦渴,咽喉肿痛口疮黄疸热毒痢急性肠炎痈疽肿毒,衄血,血淋,外伤出血。
入药部位
茎、叶。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胃、心经。
功效
主治
用于外感热病热盛烦渴,咽喉肿痛,口疮,黄疸热毒痢急性肠炎痈疽肿毒,衄血,血淋,外伤出血。
相关配伍
1、治温毒发斑:大青四两,甘草、胶各二两,豉八合。以水一斗,煮二物,取三升米,去滓,纳豉煮三沸,去滓,乃纳胶。分作四服,尽又合。此治得至七八日,发汗不解,及吐下大热,甚佳。(《不缺肘后方》)
2、治时行壮热头痛,发疮如豌豆遍身:大青三两,栀子二七枚(擘),犀角(屑)一两,豉五合。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之无所忌。(《延年方》大青汤
3、治小儿口疮不得吮乳:大青十八珠,黄连十二铢。上二味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千金要方》)
4、治热病不解,下痢困笃欲死者:大青四两,甘草、赤石脂三两,胶二两,豉八合。以水一斗,煮取三分,分三服,尽更作,日夜两剂。(《不缺肘后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炮制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丝,干燥。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10米;幼枝被短柔毛,枝黄褐色,髓坚实;冬芽圆锥状,芽鳞褐色,被毛。叶片纸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20厘米,宽3-9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通常全缘,两面无毛或沿脉疏生短柔毛,背面常有腺点,侧脉6-10对;叶柄长1-8厘米。伞房状聚伞花序,生于枝顶或叶腋,长10-16厘米,宽20-25厘米;苞片线形,长3-7毫米;花小,有桔香味;萼杯状,外面被黄褐色短绒毛和不明显的腺点,长3-4毫米,顶端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长约1毫米;花冠白色,外面疏生细毛和腺点,花冠管细长,长约1厘米,顶端5裂,裂片卵形,长约5毫米;雄蕊4,花丝长约1.6厘米,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子房4室,每室1胚珠,常不完全发育;柱头2浅裂。果实球形或倒卵形,径5-10毫米,绿色,成熟时蓝紫色,为红色的宿萼所托。花果期6月至次年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平原、路旁、丘陵、山地林下或溪谷旁。分布于华东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鉴别
药材性状
叶微皱折,有的将叶及幼枝切成小段。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细长卵圆形,长5-20cm,宽3-9cm;全缘,先端渐尖,基部钝圆,上面棕黄色、棕黄绿色至暗棕红色,下面色较浅;叶柄长1.5-8cm;纸质而脆。气微臭,味稍苦而涩。以叶大、无柄者为佳。
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丝状。多皱缩卷曲或破碎。上表面棕黄色、棕黄绿色至暗棕红色,下表面色较浅。纸质而脆。气微臭,味稍苦而涩。
相关论述
论大青性寒,善解心胃热毒。①李时珍:“大青气寒,味微苦咸,能解心胃热毒,不特治伤寒也。朱肱《活人书》治伤寒发赤斑烦痛,有犀角大青汤、大青四物汤,故李象先《指掌赋》云: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笃。”(《纲目》)②缪希雍:“大青禀至阴之气,故味苦、气大寒、无毒。甄权云:大青,臣,味甘,能去大热,治温疫寒热。盖大寒兼苦,其能解散邪热明矣。经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此之谓也。时行热毒,头痛,大热,口疮,为胃家实热之证,此药乃对病之良药也。”(《本草经疏》)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利尿和抗炎作用。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4 14:32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