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热病,是指由外邪侵入人体、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在
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并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病毒等引起的疾病。
中医学认为,外感热病是人体的正气与
温热病邪激烈相争的过程,通过辨证采取祛邪、扶正治疗,最终人体正气逐渐战胜病邪而使热病治愈。在这过程中,因邪能伤正,势必产生不同程度的脏腑、组织器官损伤,以及经络、
气血津液的机能紊乱与损耗。因此,热病初愈这一特定阶段,应及时进行调整和修复,采取各种措施使其痊愈和复原。
三、清除余热,养阴益气。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邪正相争过程,发热是其主要
病理反应小肠,溺赤短涩,治用《温热经纬》加味导赤散(细生地、生甘草、竹叶、猪苓、麦冬、莲子心、灯芯),清心利尿泄热;若热病瘥后,热退不净,
肺热下移于
大肠,津液不足,肠燥便秘,大便干结,治宜《温病条辨》的增液汤(元参、麦冬、生地黄)养阴生津,通便泄热。
四、调补
脏腑,康复功能。外感热病邪自口鼻、皮毛由表入里损伤
脏腑,如影响肺主气司呼吸、脾胃和大小肠的运化水谷功能等;又因
高热出汗、呕吐或腹泻伤津耗气,加重正气衰惫。因此,热病瘥后,邪去正虚,必须增强
脏腑功能,调补
气血津液,扶助元气。根据病人
脏腑气虚健脾脾阳虚,宜补脾益气以健心神;热病瘥后,有
自汗、
盗汗等症状,宜用《温热经纬》清养补虚方药,如西洋参、生地、麦冬、黄连、甘草、小麦、百合、竹叶、茯苓、莲子心等药。此外,当归六黄汤、牡蛎散、玉屏风散之类方,可固表
敛汗、提高肺主气、外合皮毛、卫外抗邪功能,均可随症选用。
病理产物潴留于体内,转变为继发致病因素,加剧或产生新的病症(现代医学称之为并发症、
后遗症),如在各种传染病中的继发性支气管肺炎,迁延为慢性咳喘;亦可由于
变态反应而出现与本病性质完全不同的并发症,如腥红热后的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等;有些疾病如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乙型脑炎引起的
失语心动悸 上述外感热病瘥后调治仅是举例。在具体应用过程,同样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随症施治,并要充分发挥中医药、
针灸、按摩以及其他方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