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是
九江市的一座寺院,和
西林寺,
东林寺是庐山“三大名寺”之一。大林寺为四世纪僧昙诜所创建,位于大林峰上。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代诗人
白居易登庐山,时值山下桃花已谢,大林寺桃花正妍,即兴赋诗一首,一赞山中桃花美艳可人,更暗喻世间沧桑欲归山林,名诗传千古,而大林寺今已难寻觅,但白居易咏诗的花径犹在。
从
九江市南行至
牯岭,循牯岭
大林路前进,走十分钟便到
如琴湖,湖南岸不远处就是
白居易咏诗的花径。据白居易《
游大林寺序》载:“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此地实
匡庐第一境。”大林寺为四世纪僧昙诜所创建,位于大
林峰上,寺周围种植许多花木果树,蔚然成林。大林寺西侧,有两株由
西域僧人带来的树种、昙诜手植的娑罗木宝树,高干巨枝,亭亭如盖,“不庇凡草,不止恶禽,耸干无惭于松柏,成荫不愧于桃李。”至明清时,宝树仍在,明代
袁宏道有《宝树诗》云:“铁千铜肤四十围,隔峰犹自望孙枝。涂云抹日空山里,曾见东林行道时。”
从尚存的花径推测,大林寺当年规模还是较大的。十二世纪下叶
南宋诗人
周必大的《
吊大林寺》诗:“上尽诸峰
地转平,低去近时多阴。古来南北通双径,此去东西启二林。
虞世南碑从泥没,白居易序合推寻。匡庐第一金仙境,忍使如今遂陆沉。”可知道大林寺在那时已只有残迹了。
大林寺对近代佛教的兴起也有一些历史影响,一九二二年捐修募建,恢复了大林寺一些旧观。一九二三年
太虚法师在大林寺主持召开有中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
芬兰等国佛教代表参加的世界
佛教徒首次会议,揭开了中国近代
佛教史的重要一页。次年,日本及各国的信佛士女又云集大林寺讲学,气氛热烈,盛况一时。大林寺成为庐山佛教的讲学之地,接待四方来者,对
中国佛教的复兴起了推动作用。
出花径西行至仙人洞,再右侧上行,到锦乡峰上的御碑亭,专置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
周颠仙碑,石质坚白细润。石制的亭四梁柱,浑厚凝重,典雅端庄,亭柱石刻联句有二:“四辟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故从此处寻踪迹,更有何人告太平。”据传
朱元璋和
陈友谅大战
鄱阳湖时,有一名叫
周颠的疯和尚在南昌行乞,口唱“太平歌”,言朱元璋“做皇帝定太平”。朱元璋得知后,便邀周颠同行。在朱元璋大军横渡长江攻南京时,风雨大作,兵马不能前行,周颠立船头向天呼叫,遂风平浪静。后周颠辞归,问其所住,答是
庐山竹林寺僧。朱元璋派人往庐山竹林寺找周颠,至御碑亭西侧佛手岩,既不见人也不见寺,但闻钟梵之声,于是在崖上敕建访仙亭。找不到竹林寺,而传说中的寺址与
天池山上的
天池寺相近,便又敕令修缮扩充天池寺代替,御笔题额,大加赏赐,派高僧主持寺务。后来
明成祖、
明宣宗又赐寺额,因称三敕天池寺,此在庐山寺院中是独一无二的殊荣。现天池还在,但天池寺却云烟消逝了。
卸碑亭西的天池山上有一方池,池中有泉水涌出,终年不涸,又称
神泉。据说有时沸涌泛泡,山下即起层云。天池寺因寺前有天池而得名,为
慧远法师之弟
慧持所建。到了明代,天池寺地位特殊,每逢春秋,地方官要亲到天池躬祭。每年岁首元旦,庐山各寺僧人,也都要往
天池寺敬香朝拜,并成为定例。
天池寺在古代还有一
奇异现象,号称“
佛灯”。僧人们认为只有向菩萨虔诚地祷告时,佛灯才会出现。明代
王守仁游天池寺,作《
文殊台夜观佛灯诗》:“老夫高卧文殊台,柱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离开天池南行到黄龙潭,一股瀑布溅玉飞珠,寒气逼人。黄龙潭上玉屏峰西麓为
黄龙寺址。黄龙寺为明代彻空和尚所建。玉屏峰居庐山诸峰之中,万山环抱,松杉茂密,前有天王峰相峙,侧有黄龙潭
胜景,附近有
三宝树,正是吉祥宝地。由于有一宝树,大群鹿在此栖息,妨碍建寺,彻空几费周折,才赶走了鹿群,在玉屏峰下建成黄龙寺,并在明代很受朝廷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