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瑜
小说《药》中的角色
夏瑜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中的角色之一。
人物思想
《药》说的是两个家庭———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华”“夏”代表中国整个民族了。华家出了一个病人,夏家则出了一个革命者。华家的病需要人血馒头,而夏瑜的血则通过刽子手最终变成了人血馒头。华家的人吃了,吃了也没用,于是,华家和夏家的人一起走进了坟墓。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意志坚定,在狱中仍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对革命矢志不渝,毫不动摇;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不畏惧,不退缩反而觉得打他的阿义“可怜”,终于在敌人的屠刀下英勇就义。表现出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鲁迅先生热情地赞扬了夏瑜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形象地指出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他的革命主张不为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毒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潮一般”地去看热闹;甚至他母亲对他的英勇献身,也不以为荣,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喷洒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良药”。夏瑜的死是悲凉的、寂寞的,从他身上不难看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
但是夏瑜的牺牲,也并非毫无影响。第二年清明时节坟头出现的花环,正是对这“寂寞奔驰的猛士”的慰藉,说明革命者仍在怀念着他,革命的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仍给人以希望。
夏瑜在作品中一直没有直接正面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们的谈话,来描写他的行为、思想的。
人物形象
凭空夏瑜是革命者的形象。《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但似乎鲁迅对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有些犹豫,因为他能够感受到这些革命者的热血,但是看不到他们的努力的回报。革命者往往是得不到理解和同情的,他们也可能在遗忘中被遗忘。看到现实中存在的这点是极大的哀伤,所以鲁迅说:“……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现写作“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鲁迅的这句话里暗含着一个事实:那个时候,人们看到的却是消极的结果,不过,因为鲁迅的愿望是“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这里,即使暂时还看不到希望,鲁迅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们看到,鲁迅在本性上,不算乐观人士。鲁迅说:“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同时,他还引用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来加深这种印象: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正因为如此,鲁迅在《药》里给夏瑜的坟加上一个希望的花环,也算是一种自我鼓励了。在作品《狂人日记》和《长明灯》里,“狂人”和“他(吹长明灯的人)”,鲁迅同样赋予他们很大的勇气。“狂人”直截了当地抨击整整一个吃人的“封建”历史,有气吞山河的勇武;《长明灯》里的“他”一定要吹到“吉光屯”的长明灯,冒着被方头、阔亭他们除掉的危险,也显出一种相当大的毅力和果决。而在那些守旧的人的心里,他们正是标准的“狂人”。所谓的“狂人”就是精神病患者。我们知道,“精神病”在一个很长的文明史上,曾大量地被当作一种相当有力的政治手段来运用。比如,把政治的敌手指责为“精神病人”送到“精神病院”,从肉体和精神上一起消灭敌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就像处理“非典”一样,实行隔离,对肌体中的腐败部分加以外科手术式的切除。对于一般的普通民众来说,虽然不能祭出政治的手段,但是也可以用孤立的办法对“狂人”加以定点消除。当然,所有这些手段,无论是政治首领还是普通民众,都具有浓重的暴力行为。“狂人”和“要吹长明灯的人”最终都被关进房子里,失去了行动的自由。除非他们改进,抛去疯狂的念头,重新回到秩序的社会中,才可能被放出来。而对于夏瑜的方式,当然就是肉体消灭了。《药》里的经典对话:“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
夏瑜的革命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他的革命主张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甚至连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他讲的革命道理,人们听了“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只迎来一帮看客;甚至他母亲对他为革命英勇牺牲也不理解,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喷洒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总之,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什么反响,只给自己的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愚昧的群众带来了一剂假药,给健壮的看客鉴赏了一次“杀人的壮举”,给无聊的茶客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给贪婪的刽子手提供了一次诈骗的机会。所以,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凉的。
但是夏瑜的牺牲,也并非毫无影响,第二年清明时节坟头出现的花环,正是对这位“寂寞奔驰的猛士”的慰藉,说明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夏瑜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出场,作者是用侧面描写,通过刽子手和茶客们的谈话刻画他的形象的。
一般认为夏瑜人物是以志士秋瑾为原型的。
人物影响
从文中对“士兵”的描写,以及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可知,夏瑜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的牺牲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呢——
他的血给老栓一家带来的是一剂“药”,小栓吃了这“药”,病情并未有任何好转,最后还是死了。这是一剂假药,那夏瑜的斗争能否疗救黑暗的中国和愚弱的国民呢?是不是一剂救国救民的良药呢?通过小栓的结局和命运,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结局与命运。
因此,夏瑜的死只是给愚昧的群众带来了一剂假药。
夏瑜就义时,人们“潮水一般”去热闹,颈项伸得很长,如一群鸭。因此,他的死给健壮的看客鉴赏了一次杀人的盛举。夏瑜就义后,人们去打听,不但不同情,反遭误解,反被仇视,之后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因此,他的死只不过给这些茶客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钱有势的夏三爷因告发自己的侄儿,“二十五两白花花的银子,独自落腰包”;牢头红眼睛阿义要了“剥下来的衣服”;虽然康大叔说自己没一点好处,但也拿夏瑜的血卖了因此,夏瑜给这些贪婪的刽子手提供了一次诈骗的机会。
那么,夏瑜的死给自己的母亲带来的是什么呢?除了悲伤之外,再有的就是“羞愧”。
这些,就是夏瑜牺牲的影响。当然,作品中写了夏瑜坟的花环,象征着革命后继有人。那,夏瑜的死,除了使这些“后死诸君”哀痛怀念外,是否能带给他们别的东西呢?
人物评价
瑜的自觉
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的鲁迅日记写道:“夜成小说一篇,约三千字。”这就是短篇小说《药》。
在小说的结尾处,两位苍老的母亲不期而遇了。她们的儿子,一个奉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一个吃过对方的人血馒头
大清实施者(当然是在皇帝的命令之下),而奴隶则是每一次罪恶忠实的看客。因此,在东方那绵延不绝、金碧辉煌的宫阙
听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说到底,鲁迅依然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在《
无物之阵昂山素季极权主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作用的时候,邪恶就渗透进人的心灵和每一个毛孔之中。转瞬之间,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人的自由统统都将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夏瑜的死亡悄悄地被历史的书写者置换成一出喜剧,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在单调的生活中,人们的感觉系统
然而,夏瑜们还从奴隶和奴才的行列中勇敢地、绝决地走了出来。锁链拖在石板路上发出刺耳的声音,六月的阳光抚摸着他们青春的脸庞。这是北中国青草
正是有了夏瑜们的存在,我们才不至于对这个世界完全绝望。
国殇—祭夏瑜
光绪三十二年的秋天,江南的街市似乎并没有因为前不久的“造反”而显得格外死寂,依旧是往日那般热闹。街市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小贩们叫卖大不列颠花布、法兰西香水以及东洋米的吆喝声。与街市相比,茶楼酒肆更是显得热闹,似乎是因为革命党在各地作乱让食客们多了一些在茶余饭后闲侃的资本。与此同时,几个步履维艰、神情恍惚的瘾君子和一个脑满肠肥的“洋先生”走进了鸿宾楼
此时的夏家,由于夏四奶奶整日烧香礼佛,以致宛若“仙境”一般。周围的邻居见此,也纷纷议论起来……
“我说他李嫂,这夏四奶奶这般礼佛,夏家出什么事了吗?”
“哟,他张叔,您还不知道呢?前一阵子革命党作乱,而四奶奶的儿子夏瑜和革命党来往甚密……”
“可不是嘛!上次我遇到这小子,他竟然和我说什么`天下人所共有,非他满洲一家`这样大逆不道的话,若为官差所闻,怎生得了?我做长辈的训斥他两句吧,他却骂我食古不化,没有血性!我这侄子一向明事理,可自从认识那些革命党之后,就变得这般顽劣,现世宝!”李嫂话说到一半,便让路过的夏三爷抢去了。
张叔道:“ 哎!造孽啊!三爷,这次革命党作乱你侄子夏瑜听说也参加了。就在不久前,我看见他和一些人在说什么事,好像是说造反的事。听说这次革命党造反连万岁和太后老佛爷都惊动了,老佛爷严令各省督抚彻查此事,搜捕革命党,一旦逮捕,格杀勿论!你家夏瑜为奸人蛊惑,此去恐怕凶多吉少……阿弥陀佛……”
夏三爷愤恨的骂道:“孽障!死了也罢,免得祸及我夏家!”
正当夏三爷与各位邻居闲侃之际,夏瑜回来了,不过他并未理会周围的邻居和三伯,而是径直向家中走去。夏三爷见状,便匆匆离去。没多久,夏三爷带着几个差役进了夏家,将夏瑜押了出来,往衙门去了。
夏瑜被逮捕,似乎并没有影响周围人的生活。几天后,邻居们依然在檐下闲侃。
“张叔,我听说夏家那小子下大狱了,是吧?”
“可不是嘛,李嫂。我听说正是因为造反,所以审也没审就被官老爷下了大狱。当时若不是夏三爷上衙门说的话,夏家是要被满门抄斩的。后来青天大老爷念他上报有功,让交一些银子打通上下关系,这才了事,才没有祸及他人。”
“哟,牢里的阿义来了,去问问他吧。”张叔兴奋地说。“阿义,夏家那小子怎么样了?”
“夏家那小子啊,可太不老实了,在牢里还要劝说牢头造反哩!昨天我去盘问他,本想从他身上捞点儿油水,哪晓得这小子竟然穷的叮当响,我什么好处都没落到!没捞到油水也就算了,他竟然蛊惑我!说什么大清江山是大家的、人人平等这些大逆不道的话,还说什么民主,我当时正在气头上,他这样一说我更是气不过,就收拾了那小子。哦,对了,那小子明天就要被问斩了,我到时候给你们留几个好位置,大伙儿一定要来看啊,杀头可好看了!”
“好的好的。”张叔高兴地说。
光绪三十二年深秋的后半夜,刺骨的寒风呼呼的吹着。几只乌鸦在暗蓝色的天空中发出了凄厉的叫声。囚车周围围着黑压压的人,囚车上的夏瑜虽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但所换来的却是阵阵喧闹及扑面而来的烂菜梆子……
丁字路口,人们都最大限度的增加自己的身高,争相一睹血溅三尺白绫的状景。只听“噗嗤”一声,观刑的人众齐刷刷地后退了几步
夏瑜的生命,宛若刑场上的露水一般,随风逝去……但我们相信,黑暗终将逝去,黎明终将来临。看吧,旭日正在冉冉升起!听吧,自由之神在纵情地歌唱。
参考资料
.北京鲁迅博物馆.1919-05-01
.豆瓣.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3 22:54
目录
概述
人物思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