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于1935年在中国
黑龙江省
克山县发现,由此得名。据资料调查,1980年急性克山病已基本消失。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和
慢性心功能不全,
心脏扩大,
心律失常以及脑、肺和肾等脏器的栓塞。
病因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克山病全部发生在
低硒地带,患者头发和血液中的硒明显低于非病区居民,而口服
亚硒酸钠可以预防克山病的发生,说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但鉴于病区虽然普遍低硒,而发病仅占居民的一小部分,且
缺硒不能解释克山病的年度和季节多发,所以还应考虑克山病的发生除低硒外尚有多种其他因素参与的可能,如水土和营养因素、
病毒感染等。
临床表现
主要为急性和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
心律失常以及脑、肺和肾等脏器的栓塞。
急型克山病
可突然发病,也可从潜在型或慢型基础上急性发作。在北方急型多发生于冬季,常可因寒冷、过劳、感染、暴饮、暴食或分娩等诱因而发病。起病急骤。重症者可表现为
心源性休克、
急性肺水肿和严重
心律失常。初始常感
头晕、反复恶心呕吐,继而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体检见患者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弱,体温不升,血压降低,呼吸浅速。心脏一般轻度大,
心音弱,尤以
第一心音减弱为甚,可有
舒张期奔马律和轻度
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心律失常常见,主要为
室性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和
房室传导阻滞。急性
心力衰竭时肺部出现
啰音,此外
肝肿大和下肢水肿亦常见。
亚急型克山病
发病不如急型急骤。患者多为幼童。以春、夏季发病为多数。亦可出现
心源性休克或充血性
心力衰竭。发病初期表现为
精神萎靡、
咳嗽、气急、
食欲不振、面色灰暗和全身水肿。亦可有心脏扩大、
奔马律和肝肿大。
慢型克山病
起病缓慢,亦可由急型、亚急型或潜在型转化而来。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充血性
心力衰竭,
主诉有
心悸、气短,劳累后加重,并可有尿少、水肿和
腹腔积液。体检示心脏向两侧明显扩大,心音低,可闻及轻中度
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奔马律,晚期可有
右心衰竭的体征如
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和下肢水肿等。严重者可有胸、腹腔积液,
心源性肝硬化等表现。
心律失常常见,如室性早搏、
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
潜在型克山病
常无症状,可照常劳动或工作,而在普查中被发现,此属稳定的潜在型。由其他型转变而来者,可有心悸、气短、
头昏、乏力等症状。心电图可有ST-T变化、QT间期延长和
过早搏动。潜在型患者心脏虽受损,但心功能代偿良好,心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
检查
血液检查
急型和亚急型患者
白细胞总数和
中性粒细胞可增高,血沉可增快。急型重症者
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
肌酸磷酸激酶(
CPK)和其
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的活力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多在发病后数小时上升,1~3天达高峰,1~2周后渐恢复正常。近年亦有抗人心肌
肌球蛋白的
重链单克隆抗体制备成功,此亦有助早期
心肌坏死的诊断。慢型和潜在型可见
白蛋白偏低,
球蛋白增高,
血清蛋白电泳a1和a2球蛋白增高。部分病人血清中
肠道病毒IgM明显升高,血及心肌等标本中肠道病毒
RNA可为阳性。
心电图检查
本病可有多种
心电图改变。以
心脏肥大、心肌损害和
心律失常最常见。
(1)心肌损害
可见ST段上升或压低,此与
心外膜或
心内膜下心肌受损有关,多见于急型。少数可在
肢体导联或心前导联见到类心似肌梗死的QS波或Qr波,此为心肌坏死或
心肌纤维化所致。此外,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
QT间期延长、低电压等亦常见。
(2)心律失常
分为异位心律、传导阻滞,异位心律以
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常呈多源、频发,其次为
阵发性心动过速及
心房颤动,后者多见于40岁以上的病人或心脏明显扩大的儿童。传导阻滞以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最多见,可占成人异常心电图的50%左右,也常是潜在型的惟一心电图改变;其次为
房室传导阻滞。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发现克山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可见
心脏扩大,呈
肌源性扩张,搏动减弱,以慢型及亚急型最明显,多为
普遍性中度以上扩大可呈球形普遍增大,常伴有肺
淤血。急型呈普遍性轻至中度扩大,亦有少数心脏不扩大。扩大的心脏横径下移,心脏呈
三角形无力状,搏动减弱或消失,称之为肌源性扩张;而儿童患者心脏常呈球形扩大。肺血管多呈静脉性淤血或
混合性充血,早期可见上部肺血管影增多、增宽,急型者尚可见肺血管边缘模糊、
肺门增大和
肺野云雾状阴影等
肺静脉高压之表现。有时可见
肺栓塞的表现。
超声心动图检查
本病超声心动图改变与
扩张型心肌病极为相似。常表现为
扩张型心肌病样改变,慢型及亚急型者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室腔多呈普遍性扩大,左右
心室流出道增宽,心室壁薄,心室
弥漫性活动减弱,并有节段性
运动障碍,
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有时可见到
附壁血栓。急型者左心室腔扩大多见。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发现49.2%的病人有
二尖瓣关闭不全,
三尖瓣关闭不全亦常见,
心力衰竭治愈后
瓣膜关闭不全可减轻甚至消失。
心内膜心肌活体组织检查
这是与
心导管检查相结合的活组织检查法,将取得的心内膜
心肌组织做病理
切片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
诊断
符合克山病诊断原则,具备(1)~(3)中的任何一条,并同时符合(4)~(8)中任何一条或其中一项表现,可诊断为克山病:
(1)心脏增大。
(2)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
(3)快速或缓慢性心律失常。
(4)心电图改变:
a.房室传导阻滞;
b.束支传导阻滞(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除外);
c.T波和(或)ST段改变;
d.Q-T间期明显延长;
e.多发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f.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
g.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h.P波异常(左、右房增大或两房负荷增大)。
(5)胸部X线改变:各型克山病的异常判定符合《克山病诊断 WS/T 210-2011》附录B中1项即为异常。
(6)超声心动图改变:符合《克山病诊断 WS/T 210-2011》附录C中1项即为异常。
(7)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
a.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或T升高;
b.血清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增高;
c.脑钠肽(BNP)和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含量增高。
(8)病理解剖改变:心肌活检或移植手术置换下的心脏主要病变为变性、坏死及其后的修复和重构,见《克山病诊断 WS/T 210-2011》附录D。
鉴别诊断
治疗
按《克山病治疗原则与疗效判定标准》(WS/T314-2009)》、《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ACC/AHA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13修订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欧洲急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疗指南》(2016修订版)相关原则开展治疗。
治疗对象
适用于无禁忌症的心功能Ⅱ-Ⅳ级慢型克山病病人、急型克山病病人、亚急型克山病病人和慢型克山病急性发作的患者。
治疗原则
1.克山病急性心功能不全。
严格执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制度,做好就地抢救。
(1)急性肺水肿。
迅速改善心脏泵血功能,提高心排血量,减轻前、后负荷,纠正缺氧。抢救时一般应取坐位、双腿下垂,可采用高流量吸氧(必要时面罩加压给氧)。选用吗啡、快速利尿剂、快效洋地黄制剂、血管扩张剂及茶碱类药物等。
(2)心源性休克。
减轻心脏负荷,纠正缺氧,迅速改善泵血功能,提高心脏排血量。
a.吸氧,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b.尽快采用大剂量维生素C(Vitamin C,VC)疗法,纠正心肌缺血、缺氧,恢复心脏功能,见《克山病治疗原则与疗效判定标准 WS/T 314-2009》附录A。
c.亚冬眠疗法,降低基础代谢率,促使心功能恢复,主要用于烦躁不安的患者,见《克山病治疗原则与疗效判定标准 WS/T 314-2009》附录A。
d.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对以上治疗后仍不能缓解的患者补充血容量,并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物。
(3)急性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
治疗原则参照急性肺水肿。
2.克山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基本治疗原则是去除心衰诱发困素,调整生活方式,控制体力活动,及时合理药物治疗。根据心功能状态进行分类管理,心功能Ⅱ级以家庭病床治疗为主,心功能Ⅲ、Ⅳ级入院治疗,恢复期的病人合理安排饮食起居,定期复查。
(1)利尿剂。
控制体液潴留,缓解心衰症状。凡有体液潴留证据或原先有过体液潴留的患者一般皆应使用利尿剂,水肿消除后小剂量间断使用。常用制剂为呋噻米(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钠)、氢氯噻嗪、氯噻酮、阿米洛利等。利尿剂不作为单一治疗,一般应与ACEI、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联合应用。
(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
心功能Ⅱ、Ⅲ级无禁忌症的患者常规应用,心功能Ⅳ级可与其他药物同时应用。常用ACEI为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雷米普利等,ARB为氯沙坦、缬沙坦、坎地沙坦、厄贝沙坦。从小剂量开始,达目标剂量后长期应用。严格观察血压变化,成人清晨静息状态下血压一般不低于90mmHg/60mmHg。
(3)β受体阻滞剂。
适用于心功能Ⅱ、Ⅲ级无禁忌症,尤其是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心功能Ⅳ级的患者心功能改善后应用或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应用。常用制剂为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从小剂量开始,达目标剂量后长期应用。严格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成人清晨静息状态下心率一般不低于55~60次/min,血压一般不低于90mmHg/60mmHg。
(4)正性肌力药物。
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一般用于心功能Ⅲ、Ⅳ级患者,可先静注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甙K快效制剂,见效后改为口服地高辛维持或直接应用地高辛。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包括肾上腺素能β受体激动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一般短期用于重症患者,争取治疗机会,常用制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正性肌力药物可选择性的与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
(5)血管扩张剂。
作为辅助治疗,用于不能耐受ACEI、ARB或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常用制剂硝酸酯类、酚妥拉明、硝普钠等,一般应短期应用。
双室同步起搏(CRT)或双室同步起搏一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CRT-ICD)及心脏移植
对充分抗心衰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且符合CRT或CRT-ICD指征者推荐使用。对充分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行心脏移植术治疗。
3.克山病慢性心功能不全代偿期。
(1)非药物治疗。
合理膳食,适度休息或活动,避免或祛除心衰的诱发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精神刺激、妊娠、劳累、偏食以及不合理的钠盐摄入等。
(2)药物治疗。
已有心脏扩大的患者,应加强随访观察,亦可早期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
克山病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1.心律失常。
(1)急性心功能不全并发室性异位心律或心脏传导阻滞者,多于大剂量VC或亚冬眠等治疗后随心功能的改善减轻或消失,一般不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2)慢性心功能不全并发的心律失常,多于心功能改善后减轻或消失。
(3)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经上述治疗后无效者,对影响心功能的阵发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采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药;对室速、室扑、室颤可选用胺碘酮、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药,有条件时室颤首选电复律,符合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指征的患者亦可选用;必要时可选用心脏射频消融术;对心率缓慢的心脏传导阻滞给予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药物治疗,无效时可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
2.心脏骤停。
按心脏骤停治疗常规处理。
3.血栓、栓塞。
按血栓、栓塞治疗常规处理。
4.感染。
肺部感染可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应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5.水、电解质紊乱。
(1)监测血容量及钠、钾、氯、钙、镁等离子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电解质代谢失调,注意纠正酸碱失衡。
(2)对较长期应用利尿剂的患者,不宜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
(3)利尿剂应用期间注意钾的补充,可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排钾利尿剂交替或联合应用,避免发生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
疗效判定
1.克山病急性心功能不全。
(1)显效:达到克山病急性心功能不全缓解标准后至少稳定3天以上。
(2)有效:达到克山病急性心功能不全缓解标准后稳定1天—3天。
(3)无效:达到克山病急性心功能不全缓解标准后稳定不足l天,或症状、体征加重或死亡。
详见《克山病治疗原则与疗效判定标准 WS/T 314-2009》附录B。
2.克山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1)显效:达到克山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完全缓解标准,或心功能提高二级以上。
(2)有效:达到克山病慢性心功能不全部分缓解标准,心功能提高一级以上。
(3)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心功能改善不足一级或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详见《克山病治疗原则与疗效判定标准 WS/T 314-2009》附录C。
(4)有条件时,治疗前、后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对疗效判定更为准确可靠。如治疗后能使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正常并能巩固,为心功能不全完全缓解的可靠依据。
3.克山病心律失常。
(1)异位心律。
a.显效:异位心律消失或减少90%以上。
b.有效:异位心律减少50%~90%。
c.无效:异位心律减少不足50%。
(2)心脏传导阻滞。
a.显效:心脏传导阻滞消失。
b.有效:心脏传导阻滞发生的程度及频率减轻。
c.无效:心脏传导阻滞持续存在。
(3)有条件时,对心律失常的疗效判定选用动态心电图或心电监护进行长时间观察。
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
1.分级。
(1)轻度:服药初期有轻度头痛、头晕、咳嗽、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等。
(2)中度:除上述反应程度加重外,心率过低(<50次/分)或过高(>100次/分),收缩压低于90mmHg。
(3)重度:除前述症状外,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加重如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
2.处理。
(1)轻度反应者一般不需处理,可继续服药观察。
(2)中度反应者应当暂停服药,并建议到县级以上医院确认,调整治疗方案。
(3)重度反应者应当立即停药,必要时送县级以上医院处理。
预后
重症急型可在发病后几小时内死亡。慢型、亚急型病人心脏明显扩大,且又多次出现
心衰者
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