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指家庭拥有土地,其成员不参加劳动的人。
名词解释
1.指在社会处于封建特征的时期,具备土地作为
产业资本的一个阶级的人的简称。在东方和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概念。西方学指的是
农场主Farmer (注:Farmer在中文翻译为农民,在英文中其实是指具备土地作为产业资本的人,因为西方实行的是农场化管理,故农场主即为地主)东方学说中古代未有这个称呼,近代引进这个称呼后,泛指具备相对多的土地作为资本的人。相对的概念十分宽泛,但多数地方以聚集地为概念。
2.指住在本地的人(跟外地来的客人相对)。例:略尽地主之谊。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购买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房地产企业实际上也是地主(尽管没有
土地所有权)。
4.
城中村的村民并不从事农业,仅靠土地及其
附属建筑物出租就能生活,变成了
新时代的地主。
5.在某一地区居住时间比较长,对该地区比较熟悉。那么朋友过来之后,你就可以尽“地主”之宜去招待。
6.拥有大批土地,名下拥有大批佃农也称为地主。
种类
地主阶级是
地主制经济下的阶级,也是
封建社会主要的
统治阶级。它具有按
封建等级制度划分的阶层。在中国,地主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有具有较高
社会地位、享有政治特权的
世族地主、
缙绅地主,他们凭借世袭的或非世袭的地位和特权。
②有社会地位较低、没有政治特权的庶民地主。他们主要是中小地主。他们又得勤于劳作,
忙时也要雇人。由于土地可以买卖,地主阶级的成份常有变动。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取得地主身份所需土地的最低必要量降低,
庶民地主在人数上的优势增大。在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后,工商业者购买土地,出现工商业地主。
3、封建社会拥有大量财富的粮商、盐商、丝绸商、黑帮帮主亦是大地主,为数不少。
历史沿革
地主一开始只是一个学术概念,后在新文化运动中,作为旧时代的一个代表被推上了批判的前台。这是由
资产阶级及后来的
社会主义者各自的
历史责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特别声明
生产关系与
生产资料的关系。在
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后,地主作为新兴统治阶级,起到了推进历史发展的作用。这时候,在东方和西方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封建社会特征。西方封建社会强调神学,不强调人的重要性,导致了剥夺人性的暴力封建,没起到推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很快被推翻。而在中国,统治者不断的用
法学,
道学等学说作为国家的至高法典。这些学说,均强调人的作为,无论是有为还是无为,都强调了人的
能动性。地主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维护
道德体系的作用,许多地主同时为宗族领袖。
地主阶级由于这类道德体系,加上自己具备比一般人多的资产,故而享受了类领袖的特权。这类地主同时会受到封建社会体系的批判,在中国
古典小说中,对这类人进行大力的批判。中国任何一个阶段的地主数量都是惊人的。这些地主中绝大多数属于底层地主,通过勤俭节约(这也造就了地主刻薄的印象,典型代表是周扒皮)来
积累财富,而积累财富后就大肆买地。中国
传统观念一切为了子孙后代,所以,多数发家地主生活过的很艰辛,然后节省下来来购买土地给子孙。这个过程充满风险,任何一次得病,或者天灾都可能使他们的努力白费,而沦落为佃农。
鲁迅父亲就是由于得病,才家道中落。
正是由于这个过程的艰苦度高,当地主土地足够多的时候,开始雇佣别人,这时候对于雇工的待遇也比较差。当然,多数地主自己也吃的不好,和雇工一起吃,这是为了再次积累财富。而部分地主开始靠雇工享受,在封建社会地产量非常低的情况下,多数都“坐吃山空”,不得不将地转让给别人,自己沦为佃农。
这只是底层地主的生活,极少数底层地主可以靠自己努力变为大地主。而王朝统治者的子女和世袭的公侯的子女,以及贪赃枉法的贪官的子女则可以名正言顺的称谓大地主。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古代官员卸任后并无特权,史书记载,很多官员卸任后几乎沦为贫农。
靠特权或者贪赃枉法当上地主者,特权对于他们更重要,道德便会变得很低。他们欺压
小地主,通常通过强抢豪夺或者低价强制购入的方式获取大量的土地,导致
土地兼并十分厉害。一度,不到地主阶级人数5%的人掌握了不少于50%的土地。当这种兼并达到一定程度,受过教育但破产的小地主就会和赤贫层起来反抗,这便是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真正的赤贫阶层是没有能力上学,也不能成为起义领袖的)。起义一旦发生,部分的弱势大地主就会蜂拥的靠镇压民暴的名义,来推翻现统治阶级。这个过程中,
起义军本质上也是一支推翻力量,多个力量和统治阶级进行战争,最终由一个力量胜利后,称为新的统治阶级,而旧的统治阶级的人的特权将被削夺。这时候,新统治层为了表现自己的道德高尚和正义,会极力的推广亲民政策,例如
贞观之治。但一旦时间长,特权阶级部分人将道德再次看的很低,又导致了新的轮回。
中国的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在古代尖锐的对立并非常态。往往农民阶级希望通过努力成为地主,这便是致富。在古代各类小说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地主阶级随时可能再次变为农民阶级。土地不断的轮换主人。这个平衡可以制约了农民阶层的反抗,也制约了地主阶级的非为。正因为这个平衡,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数千年。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认为1933年
瑞金民主
中央政府为着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而公布的两个文件,即“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和“关于土地改革中一些问题的决定”,除开一小部分现时已不适用外,其余全部在现时的土地改革中是基本上适用的。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精神,1950年6月30日开始,中国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即根据当时中国的土改现状和需要,将农村
阶级划分成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中农又分“
上中农、中农和下中农”。
经营方式
地主制经济以
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典型。中国的封建地主对自有土地采取多种
经营形式:有的是由自己经营,采取剥削僮奴或剥削雇工的形式;而主要的是将土地分与他人经营,采取以地租剥削依附农或佃农的形式。依附农在历代有私属徒、部曲、
佃仆等类型;佃农在历代有佃客、庄户、田客、佃户等别称。唐宋以后,分租给佃农的形式逐渐排斥和代替依附农形式,成为地主制经营中的典型形式。
产生意义
西方社会,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化起,
人的发展逐渐转移到第二、三产业领域,人与土地的关系,就渐渐缓和下来。于是他们的企业家和地主便将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用到
经营土地上,变成了现代化的
农业企业。消灭了地主也消灭了农民。
可是在
不发达和发展中的
国家和地区,由于科学技术滞后,
生产效率偏低,而人又大量增添,依赖土地
生活者日益变成严重问题。于是民国初年,有识之士,开始往城市工商业转移,但是由于民国时期国无宁日,连年战乱,社会不稳,
工商业者首当其冲,于是资本家又将部分资本转往乡村,购买土地,以求安定生活。此其中国工商业难以发达,而地主不减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
文化观念,是落叶归根,凡在外做官经商者未到老时便到乡下购置地产,一旦老了便告老还乡,或者出了问题就退往乡下一蹲,这就叫狡兔有三穴。此又是中国乡村虽然落后,但人们还是希望定居乡村。因此又是地主难以减少原因之一。
其它含义
地主可以指:
地主神,又称
地基主,是住宅、房舍的守护灵,不同于
土地神。
一种阶级成份,拥有较多土地而雇佣或租给他人耕作的人家,见阶级成份。
其他意义:
地主,一个地方的主人,如“尽地主之谊”,主和客相对。
地主,即地神,和天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
星辰主、
四时主合称自然八神,参见
地神。
相关作品
莫朴1948年创作的油画《清算》,
朱宣咸1950年创作的版画《斗地主》。《
白毛女》贺敬之、
丁毅执笔,
马可、
张鲁、
瞿维、焕之、
向隅、
陈紫、
刘炽等作曲,1945年初作于延安的音乐剧。以白毛女起源于
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
喜儿”,其因饱受
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
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引证解释
1.当地的主人。对来往客人而言。
唐
郎士元 《
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诗:“山下古松当绮席,檐前片雨滴春苔,地主同声复同合,留欢不畏夕阳催。”
明
李贽 《与焦从吾》:“且当处穷之日,未必能为地主,是以未敢决来。”参见“地主之谊”。
2.神名。
《国语·越语下》:“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
韦昭 注:“乡,方也。天神地祇,四方
神主,当征讨之。”
《史记·封禅书》:“八神……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
《汉书·郊祀志上》:“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
3.田地的主人。
《元典章·刑部十八·宿藏》:“王拜驴
等於贺二地内掘得埋藏之物,於所得物内,一半
没官,一半付告人;於地内得者,依上令,得物之人与地主停分。”
4.占有土地,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或阶级。
毛泽东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剥削的方式,主要的是收取地租。”
茅盾 《
林家铺子》二:“一个多月前乡下人收获的
晚稻也早已被地主们和
高利贷的债主们如数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