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以黄金作为
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
本位货币的
国际货币制度。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度,它大约形成于1880年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结束。在
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即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和
世界货币。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于1821年前后采用了金本位制度。19世纪70年代,欧洲和美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才大致形成了。
简介
金本位制的理论基础是格雷欣( Gresham)提出的“
一价定律”,即一种特定的
货币在相互联系的所有市场上是等价的。英国学者戈逊也于1861 年较为完整地提出了
国际借贷说:
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外汇供求又源于
国际借贷,
汇率变动的原因归结为国际借贷关系中债权与债务的变动。率先实行金本位制的英国当时是最大的工业强国,也是国际
资本供给的最主要来源国,伦敦又是最重要的
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市场业务已十分繁荣,各国同英国的经济往来以及它们之间的大部分商业关系都需要通过英国筹措资金,主观上讲,实行金本位制无疑能降低其交易成本和
汇兑风险。
特点作用
货币制度基础
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是
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都实行
金铸币本位制的基础之上,其典型的特征是金币可以
自由铸造、
自由兑换,以及黄金自由进出口。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黄金含量就能始终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金属
辅币和
银行券就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就能够保持
本币汇率的稳定。所以一般认为,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
货币制度。
虽然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基础是黄金,但是实际上当时英镑代替黄金执行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英镑的持有人可以随时向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而且使用英镑比使用黄金有许多方便和优越的地方。当时英国依靠它的“
世界工厂”的
经济大国地位和“
日不落国”的殖民统治政治大国地位,以及在贸易、海运、海上保险、
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使英镑成为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货币;使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大多数商品以英镑计 价,
国际结算中90%是使用英镑,许多国家的
中央银行国际储备是英镑而不是黄金。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可以获得利息,而储存黄金则非但没有利息,还要付出保管费用,持有英镑比持有黄金既方便又有利可图,所以有的
西方经济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称作英镑
本位制度。
含金量比例
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因为金
铸币本位条件下金币的自由交换、
自由铸造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将保证使外汇市场上汇率的波动维持在由金
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
黄金输送点以内。实际上,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平价自1880—1914年间,35年内一直没发生变动,从未升值或贬值。所以国际
金本位是严格的
固定汇率制,这是个重要的特点。
自动调节
国际
金本位有自动调节
国际收支的机制。即英国经济学家休漠于1752年最先提出的“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为了让国际金本位发挥作用,特别是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各国必须遵守三项原则:一是要把本国货币与一定数量的黄金固定下来,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二是黄金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各国金融当局应随时按官方比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和外汇,三是
中央银行或其他货币机构发行钞票必须有一定的黄金准备。这样国内
货币供给将因黄金流入而增加,因黄金流出而减少。
发展
后来,新古典学派又对
金本位的自动调节过程作了一点补充,它强调了国际短期
资本流动对
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将加速国际收支均衡化的过程。首先,当一国国际收支
赤字造成汇率下跌时,
外汇投机者深知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只能在
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而黄金的流出最终将使国际收支和汇率恢复均衡,汇率下跌只是暂时现象,不久就会回升。因此大量
外汇投机性短期资金就会流向该国。其次,当国际收支赤字引起汇率下跌时,进出口贸易商也预测到汇率不久将回升,于是本国进口商将尽量推迟购买外汇对外付款,而国外出口商则倾向于尽量提前付款,这也引起短期资金的流入。再次,国际收支赤字引起黄金外流后,国内货币信用收缩,因而金融
市场利率上升,大量短期
套利资金也会流向该国。这样各方面短期资金的流入将加速
赤字国收支恢复平衡。根据新古典学派的理论:贸易盈余的国家必然出现黄金流入,国内货币供应增加,收入和价格水平提高,于是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下降,资金外流。与此相反,贸易赤字国家必然出现黄金流出,国内
货币供应量减少,收入和价格水平下降,于是
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国外资金流入。总之,休漠的“价格 —
铸币流动机制”仅以
货币数量论作为依据,而新古典学派则看到了资本流动对
国际收支调节的影响,比休漠前进了一步。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
本位币的
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
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
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
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
形式
金币本位制
(Gold Specie Standard)
这是
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一1914年间。
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是该货币制度的三大特点。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
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
汇率基础的
铸币平价。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国境,并在输出入过程形成
铸币一物价流动机制,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作用。这种制度下的汇率,因铸币平价的作用和受
黄金输送点的限制,
波动幅度不大。
金块本位制
(Gold Bullion Standard)
这是一种以金块办理
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
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
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可见,这种
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Gold Exchange Standard)
这是一种在
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保持外汇,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在该制度下,国内只流通
银行券,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块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
国际储备除黄金外,还有一定比重的外汇,外汇在国外才可兑换黄金,黄金是最后的
支付手段。实行
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要使其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块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率,通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两种
货币制度在1970年代基本消失。
基本特征
金币本位制
金币可以
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
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其它
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
黄金可以自由出入国境;
以黄金为准备金。
金币本位制消除了
复本位制下存在的价格混乱和
货币流通不稳的弊病,保证了
流通中货币对本位币金属黄金不发生贬值,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是一种相对稳定的
货币制度。
两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
金汇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两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这两种制度下,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
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实行
银行券流通。
所不同的是:(1) 在金块本位制下,银行券可按规定的含金量在国内兑换金块,但有数额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国 1925年规定在1700英镑以上,法国1928年规定在215000
法郎以上方可兑换。黄金是集中存储于本国政府的。(2)在金汇兑本位制下,银行券在国内不兑换金块,只规定其与实行金本位制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先兑换外汇,再以
外汇兑换黄金,并将准备金存于该国。
实行历史
在历史上,自从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
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1924-1928年,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但是,由于金
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当时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这就是
金块本位制和
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由于不具备金币本位制的一系列特点,因此,也称为不完全或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该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也逐渐被各国放弃,都纷纷实行了不兑现
信用货币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
国际货币体系,这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美国国内不流通金币,但允许其他国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兑换黄金,美元是其他国家的主要
储备资产。但其后受
美元危机的影响,该制度也逐渐开始动摇,至1971年8月美国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并先后两次将美元贬值后,这个残缺不全的金汇兑本位制也崩溃了。
崩溃原因
金本位制通行了约100年,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黄金生产量的
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
铸币流通的基础。
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
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
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崩溃影响
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国际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为各国普遍
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是因为废除金本位制后,各国为了弥补
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会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
通货膨胀,不仅使各国贷币流通和
信用制度遭到破坏,而且加剧了各国
出口贸易的萎缩及
国际收支的恶化。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
对内价值和
对外价值大体上是一致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汇率制度也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各国流通纸币后,
汇率的决定过程变得复杂了,国际收支状况和
通货膨胀引起的供求变化,对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汇率制度,影响了国际货币
金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