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国务院于2006年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旨在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旨在国防事业、环境保护事业创新发展,纲要的实施,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关系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也是以该纲要为重要依据进行编制。
指导方针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
人才强国战略,立足国情,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
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
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
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
市场需求,培育
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
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和倡导自主创新。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推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认真学习和充分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技术和装备,对提高
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只引进而不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势必削弱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拉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事实告诉我们,在关系
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总之,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把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充分调动广大
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努力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
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经过15年的努力,在我国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
一、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
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三、
能源开发、
节能技术和
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
能源结构优化,主要
工业产品单位
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四、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
循环经济的技术
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
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五、
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
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
产业发展的
技术能力。
六、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
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
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七、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八、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
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总体部署
未来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部署:
一、立足于我国国情和需求,确定若干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
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本纲要确定11个
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从中选择任务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
技术突破的68项优先主题进行重点安排。
二、瞄准国家目标,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实现
跨越式发展,填补空白。本纲要共安排16个重大专项。三是应对未来挑战,超前部署
前沿技术和
基础研究,提高持续
创新能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本纲要重点安排8个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
科学问题,并提出实施4个重大科学
研究计划。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
政策措施,增加
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进入
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
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必须把握科技发展的
战略重点。
一、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二、抓住未来若干年内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和
新材料技术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获取
装备制造业和
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
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
产业竞争力的
突破口。
三、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
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五、加强
基础科学和前沿
技术研究,特别是
交叉学科的研究。
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我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确定优先主题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
瓶颈制约,提高经济持续
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
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
公共服务能力。四是有利于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能源
(2)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
水和矿产资源
(7)综合节水
(8)海水淡化
(9)资源勘探增储
环境
(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
农业
(20)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
(23)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
(24)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
制造业
(26)基础件和通用部件
(27)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
(28)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
(29)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
(31)基础原材料
(33)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
交通运输业
(35)高速轨道交通系统
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42)高效能可信计算机
(44)数字媒体内容平台
人口与健康
(49)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
(50)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56)城市信息平台
公共安全
(58)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
(60)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
重大专项
历史上,我国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
杂交水稻等为代表的若干重大项目的实施,对整体提升
综合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都把围绕国家目标组织实施重大
专项计划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本纲要在重点领域中确定一批优先主题的同时,围绕国家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
关键共性技术或
重大工程作为重大专项,充分发挥
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
市场机制的作用,力争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填补国家战略空白。确定重大专项的
基本原则:
一、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培育能形成具有
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性产业;
二、突出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
三、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四、体现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对保障国家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五、切合我国国情,国力能够承受。
根据上述原则,围绕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促进
传统产业升级、解决国民经济
发展瓶颈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保障
国家安全等方面,确定了一批重大专项。重大专项的实施,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同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对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分步实施。对于以战略产品为目标的重大专项,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研究开发和投入中的主体作用,以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作为
企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更有效地利用市场机制配置
科技资源,国家的引导性投入主要用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规划纲要》确定了核心
电子器件、
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
无线移动通信,高档
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
油气田及
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
压水堆及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
艾滋病和
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
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
战略产业领域,能源
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
国防技术。
前沿技术
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
新材料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
(13)智能服务机器人
先进能源技术
海洋技术
(20)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探测技术
(22)深海作业技术
基础研究
学科发展
科学前沿问题
(4)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
(8)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2)
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
(6)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10)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量子调控研究
(3)纳米研究
(4)发育与生殖研究
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
3.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
7.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
8.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
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2.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
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4.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
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
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