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
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
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
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基本概念
(一)区别
团体(group)是指两个人以上的集合体;如果二人以上,但彼此间没有任何互动关系,就不能称之为团体。从
团体动力的观点来看,团体是由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成员彼此之间产生
交互作用,而且有统一的目标。
所以,构成团体的主要条件有四个:
(1)有一定规模,即成员在二人以上;
(2)彼此有相互的影响;
(3)有一致性的共识;
(4)有共同目标。
辅导(
counseling)有建议、劝告等多种含义。在我国,对Counseling主要有三种翻译:咨询、辅导或咨商,但内涵没有歧义,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辅导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来访者改变其认识、情感和态度,解决其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促进来访者人格的发展和
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
(二)概念
团体辅导是从英文group counseling翻译而来的,group可译为小组、团体、群体、集体等,而counseling可译为咨询、辅导和咨商。
所以,团体辅导与小组辅导或
集体辅导都是group counseling的不同翻译。从使用习惯上讲,
台湾地区多用团体咨商或团体辅导;香港地区多用,小组辅导;我国大陆多用
团体辅导。本书按照约定俗成,使用“团体辅导”这一概念,是指运用
团体动力学的知识和技能,由受过
专业训练的团体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协助团体或员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和行为的专业工作。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
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许多人在参与团体辅导过程中能够得到成长、改善适应和加快发展。不过,如果误用、滥用和盗用团体辅导,不仅会使团体成员蒙受伤害,学习错误的行为,加深其
自卑感和挫败感,而且会破坏团体辅导的专业信誉。因此,从事团体辅导的领导者必须不断充实团体辅导的专业知识,掌握团体辅导的技巧.了解团体发展的过程,才能组织和实施有效的团体活动,协助成员真正解决问题,促进他们寻心发展和生活适应。
(三)作用
随着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所承受的
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各行各业、各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压力。
心理困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很突出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包含了学生的学业发展、
异常行为、
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竞争问题,中年人的
职业枯竭、
家庭问题(
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代际关系)、
成瘾行为(毒品、药物和网络)、
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以及种种的老年问题(孤独、临终、疾病)。由于现代人有很多心理困扰与行为问题,因此社会对心理辅导的需要日渐增多。
我国心理辅导领域中的专业人员非常有限,人手不足,而且主要集中在医院、学校和一些专业机构中,工作方式以
个别辅导为主。于是,产生了
社会需要广泛和
心理服务提供不足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团体辅导非常必要且紧迫,团体辅导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心理帮助的需要,也可以弥补个别辅导的一些不足。
种类分类
心理团体按功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⒈“成长性”的心理团体:
注重成员的
身心发展,协助成员
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进而
自我接纳、
自我肯定;注重成员生活知识和能力的充实以及
正向行为的建立。学校中的心理团体辅导大多是这一类型。
⒉“治疗性”的心理团体:
注重成员经验的深层解析、人格的重塑与行为的重建。这类团体活动通常在医疗或社会服务机构开展。
目标功能
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与目标有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且预防、发展重于矫治。也就是说不是学生出现了
心理问题才需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而是通过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
社会技能,学会用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
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防止
心理疾患的产生,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协助学生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
社会资源,承担生活的责任,发挥个人的潜能,过健康快乐的生活。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看法,重视学生的意见,
移情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能居高临下的训斥学生,不能讽刺、嘲弄学生,不揭学生“短”,要无条件地关怀和接纳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尊重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作更自由的、深入的探索。
学术理论
群体动力学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一个良好运转的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
凝聚力。这种力量来自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使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紧密相连,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者——德国心理学家
勒温认为,整体比部分重要,群体作为一种内在的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
远大于孤立的个体。个体在群体中生活,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个人
生活空间,而且也受群体
心理场的制约。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比
个别心理辅导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好的辅导效益。
班杜拉在
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直接
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的综合,实验表明,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有
替代强化的作用。人从一出生就处于不断成长及改变自身的过程中。
人的潜能随着对社会的适应与再学习而不断增长。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供了有指导的社会
学习情境,通过团体的经验与
现代心理学智慧,增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此外,
卡尔·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柏恩的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人际沟通、
信息传播、
人际吸引等的研究,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真诚而又温暖的团体气氛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互相关心和帮助中克服恐惧、焦虑心理,建立安全感;在这样的团体中可以使人更多地开放自己,增进相互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意义优点
个别咨询的方式是一个有效的心理辅导途径,但
不足之处是耗时多、受众面窄、解决问题单一等。而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克服以上弱点。它是通过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利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达到集思广益、互帮互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非常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其优点主要有:
⑴适用面广,既可以针对具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十人左右的小组,又可以针对几十人的
发展性群体;
⑵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投入;
⑶耗时短,效率高,收效好,每个成员既是“求助者”又是“助人者”,可在有引导的相互影响中
多视角地学习,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在团体中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影响或改变个人的某些
自我概念或想法,还可以协助解决原本在个人之间难以解决的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使适应正常的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
个性心理品质,促使其内心世界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潜能的发挥与
人生价值的正确体现。从整体上看,有不少学生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一些“问题”,其中大部分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能力差引起的
学习困难,
挫折承受力低而导致的情绪易波动等,属于学生正常心理发展中有可能出现并可以理解的问题。学校需要针对这些学生的共同的成长课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应该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而团体心理辅导能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组织方法
目标活动
团体目标要注意有针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
团体名称要有吸引力,积极正向,并能够体现本团体的目的。团体名称不要使用容易出现理解歧义的词句,题目太小或太大都不切合实际。活动名称要符合对象的年龄特点,容易使人接受。针对学生的
团体辅导活动名称最好由师生共同制定。
方案程序
要注意几个要素:团体成员的特点、团体的规模、
团体活动的时问和频率、团体活动的场地、团体活动所需的设备材料。特别要考虑一些常用的团体辅导游戏活动,根据本次设计的目的、人数以及场地器材等情况,需要做哪些变通。
组成团体
⑴通过海报、
校园广播、
校园网、学生电视台、校刊校报等各种宣传途径,让全体学生了解将要举办的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和有关事项。
⑵招募团体成员。团体成员来源途径:通过宣传途径了解开班信息,自愿报名的参加者;通过咨询员根据平时的咨询情况给出建议而报名的参加者;通过其他途径,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介绍、动员而来的参加者。
⑶团体成员的筛选。通过面谈、心理测试结果,筛选确定合适的成员。
⑷宣布团体纪律:坦率真诚,保守秘密。
咨询计划
运用“
群体动力学”理论,创设和谐、温暖、理解的团体
心理氛围,使团体成员有
安全感、肯定感、
归属感。在活动开始,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如“猜猜我是谁——将个人的资料做成名片展示并介绍”,通过游戏让成员们彼此相识、彼此认同,消除沟通的障碍,引发成员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促进成员参与互动活动。
营造充满理解、关爱、信任的气氛,创设特殊的游戏或讨论情境,使成员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
行为方式。成员开始融入团体之中,并找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他们彼此谈论自己或别人共同关注的问题,分享成长体验,争取别人的理解、支持,利用团体互动,增加对自我与他人的觉察力,把团体心理辅导作为练习和改善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实验场所,以期能扩展到
社会生活中去。每次活动后,团体指导者还要请成员们做出反馈,及时地交流种种新的认识及感受。
经过多次的成功团体心理辅导之后,成员之间已建立了亲密、坦诚、相互支持的关系,对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可能会感觉依依不舍,有的还可能有强烈的
情绪反应,因此系列团体辅导要提前几次预告团体活动的结束。要处理可能的
分离焦虑,做好结束活动,这对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设计游戏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成员能逐步摆脱对团体的依赖,把团体
学习成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而团体成员之问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继续保持联系,在必要时可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成长评价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结束阶段的一个重要程序,让成员填写“成员评量表”,交流个人的心理体验和成长经历。
总结评估
对参加
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在团体心理
辅导班结束后的一定时间内要做跟踪观察,并得到反馈。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同学侧面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状况,特别是了解他们对团体心理辅导探讨的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调查团体经验应用与真实生活的实效,适当开展团体成员
联谊活动,建立和保持一个宽松型的相互支持团体。
辅导特点
专业性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院,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询系,
北京大学,中科院心理所,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等国内外顶级心理学家联合指导研发;
2. 不同于以往工具箱内游戏的简单叠加,对活动进行
系统分类与深入剖析;
3. 不同于
拓展训练多注重运动体验、团队目标,更多关注团体成员的自我
心灵成长与个人目标;
深入性
团体的过程可以视作一个团体的生命成长历程。一个成功的团体要经历五个阶段的发展,以往的团体
活动设计常常停留于前面几个阶段。
团体辅导工具根据团体过程的五个阶段所设计:
第一阶段:开始——成员最主要的心理需求是获得安全感;
第二阶段:转变——成员最主要的心理需求是被真正接纳和有归属感;
第三阶段:团结和凝聚——成员需要认识人的行为是自己
选择的结果;
第四阶段:工作和产生——成员最主要在利用团体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五阶段: 结束——成员必须对自己的团体经验作结论,并向团体道别。
科学性
基于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班杜拉的
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交互作用分析三大理论设计。
系统性
1. 青少年团体心理辅导标准版工具箱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
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常遇到的心理压力、情绪困扰、
人际冲突所设计。
2. 青少年团体心理辅导促进性主题工具箱针对一些典型
主题设计层层深入的系统性整体
活动方案。
便捷性
1.工具箱内活动工具丰富、齐全、方便开展室内外活动;
2.指导手册详细、具体、指导性强;
趣味性
避免说教,减少抵触
团体辅导采取以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主动地参与和体验,其游戏性质使得青少年更乐于参与其中,减少了他们对学校和家长“要教育我”的抵触情绪,也降低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真实问题时所产生的压力,使他们可以更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体会活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体验和认识。
一致性
青少年问题多,但问题类似
青少年时期是
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
自我意识发展过程
中会遇到和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困扰或问题,而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基本上呈现出一种
普遍性和
规律性。团体心理辅导最适合解决同一类人群的相似问题。
成长性
安全环境,前所未有的体验
团体提供给青少年一个现实社会的缩影,使他能将从团体中所获得的洞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连结,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着去学习或改变行为。因此,团体辅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
安全基地”,是青少年成长路上永远难忘的“心灵盛宴”。大量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当青少年身处班级中接受团体辅导时,他的
情感体验和心灵上受到的震撼力是他在个体辅导、主题班会、
课堂教学及心理健康理论讲座等其它场合下所无法想象的。
培养性
全方位结合,团辅综合应用
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所涵盖的内容来看,涉及了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如自我意识发展、学习
潜能开发、情感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训练、青春期
心理适应、升学就业指导、
团体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培养等等。
包含版本
小学高年级版团体心理辅导工具箱
初中版团体心理辅导工具箱
高中版团体心理辅导工具箱
大学版团体心理辅导工具箱
辅导工具
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面临着不一样的发展问题和心理困扰,不同成熟水平的学生可以接受的团体训练
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因此,依据学生的
年龄特征、
发展水平来设计和安排团体训练是必要的。
青少年团体心理辅导标准版工具箱就是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
此工具箱意在帮助学生在如下方面有显著提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管理情绪,积极乐观;懂得
时间管理、学会探索学习技巧;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
参与意识与
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与信任,更为融洽的与群体合作;学会感恩,加强与家人的亲情联结;珍爱生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承担责任,培养
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