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效益,是指商业经营过程中所耗费和占用的
社会劳动同所实现的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
比较。
简介
在这里,
商业劳动耗费是
商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消耗的全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商业劳动占用是商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占用的各种形式的物化劳动,主要包括商品,物料用品,
包装物,机械设备,房屋,仓库,办公用具,运输工具等。在
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商业
活劳动耗费和物化劳动耗费的
货币表现,就是
商品流通费用;商业物化劳动占用的货币表现,就是
商业资金;所实现的
商品价值商量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
流转额(或商品
销售额)。因此,商业经济效益可以具体表述为:商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支出的
商品流通费用和占用的
商业资金同所实现的商品
流转额之间的比较。
特点介绍
要正确理解商业经济效益,还必须掌握商业经济效益的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商业经济效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
商业劳动的
有效成果主要表现在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上。这是由商业的基本
职能所决定的。商业不同于生产部门,它的主要
任务是把生产部门生产的劳动产品,通过商品买卖活动,把商品从
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因此商业完成这种转移商品的
任务越多,说明商业为生产者实现的
商品价值和为
消费者提供的使用的使用价值就越多,从而体现出商业为社会提供的
有效成果就越大,商业经济效益也就越高。
(二)
商业劳动耗费上,活劳动的耗费占很大比重,这是由于现阶段商业部门的多数行业属于
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劳动力消耗占主要比重。因而,商业要提高经济效益,更应注意活劳动的节约。节约活劳动的根本途径在于努力提高
劳动效率,尽快实现商业经营现代化。
(三)商业资金占用上,
流动资金占用比
固定资金占用多,这是因为
商业活动主要是买卖活动,就必须先用
货币去购买商品,并且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量的大小,决定商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因此,
流动资金的利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商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商品流通量既定的情况下,
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越快,所需的流动资金就越小,流动资金的利用率就越高,商业经济效益也就越商。
(四)商业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服务性活动,商业取得的
有效成果,还包含
服务质量商业通过买卖商品直接向社会提供服务。服务包括为生产服务和为消费服务。
商业服务质量的高低不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商业经营的好坏。因此,要提高商业经济效益,就必须全面提高
服务质量。
(五)商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不完全取决于本身的
经营管理水平,还受许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商业所实现的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多少,要受生产力
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影响;受消费及分配状况的制约;还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
商业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营的商品品种和范围,商品价格和变动等,都对商业经济效益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可能影响商业经济效益高低的因素,充分发挥商业自身经营的能动作用,以便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内容
商业
宏观经济效益,是指整个社会商业的
总体效益,即商业作为
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其
经济活动为整个行业所占用和耗费和
社会劳动之间的对比关系。假如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商业规模已定,商业
服务质量已定,商业所完成的商品流通
任务越多,给社会带来的
有效成果越大,表明商业
宏观经济效益越好。讲求商业
宏观经济效益,是商业为人民谋利益的体现,是
社会主义商业宗旨的根本要求。商业
宏观经济效益如何,不单影响商业内部的
收益情况,更主要的是会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整个同国经济的
总体效益。
商业经济效益
1、保证商品流通货畅其流,宏观上安排好商业的合理布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好商品的购、销、运、存,使中国商业能真正适应
社会再生产的发展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2、发挥流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加速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协调好产需之间的关系。通过商业经营信息反馈和利用各种商业经济杠杆,干预和引导生产,使生产按照社会需要进行,从而,为生产部门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3、保证
市场商品供应,满足
消费者多方面的消费需要,并利用各种手段发挥商业引导消费的作用。
4、加强商业的
宏观控制与
管理,指导社会商业有比例地发展,调节全国
市场的产需矛盾,加速全社会的商品流转,降低
商业劳动的耗费和占用,提高全行业的
劳动效率。
商业微观经济效益,是指
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即作为独立的商品经营者,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取得的个别经营活动中,所占用和耗费的劳动与所取得的
有效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讲求商业微观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
商业企业的
管理,减少商业经营活动中的耗费,提高商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和
劳动效率。
1、
商业企业在组织商品购销活动中,要做到商品适销对路,不断扩大商品
流转额,努力增加经营成果。
2、加速资金周转,减少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劳动占用与消耗,多获取利税,为国家多提供积累,为企业多取得
利润,职工多创造收入。
3、加强企业
经营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
服务质量,为
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消费需要。
4、改善服务态度,实现文明经商,为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提高途径
提高商业经济效益,是节约时间规律、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等的客观要求,亦是
商业活动的中心
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
有效地提高商业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要充分地运用这种有利条件,还必须根据
商业活动的特点,通过
有效的途径,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手段。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有:
一、正确制定社会
经济发展战略和商业发展战略
商业活动,是受
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状况所制约的。
例如,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生产过程的更新与改造的速度和规模;生产力布局或配置;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的发展状况;购买力
增长速度与构成等等。而社会主义经济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活动是人们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战略决策与步,都对商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历史经验证明,正确的社会
经济发展战略,其宏观
决策必然促进
国民经济持续与稳定发展,商业的经济效益也比较高。反之,如果宏观
决策失误,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各种
经济关系紊乱和不能理顺,商业经济效益则很难提高,甚至下降。这是因为在整个
国民经济中,生产与消费、积累与消费,以及
财政、
信贷、
物资、
外汇之间的比例和平衡关系,都直接影响
市场商品供求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当商品适销对路、供求基本协调、价格基本稳定时,则
商业活动有一个较好的环境,可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果由于
国民经济和各种比例关系不协调,引起
市场商品供求不平衡那就必然会出现商品供求脱节,此处积压,彼地
脱销的状况,从而影响商业经济效益。这说明,只有在正确的国民
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正确制定商业发展战略,才能取得较好的商业经济效益。
商品的
市场实现,主要在于生产企业的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即适应
消费者需求;而商品能否最终实现,是取得商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因此,为了促进商品的
市场实现,商业必须发挥它促进生产的作用,大力促进和引导生产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加速商品的市场实现。商业促进和引导生产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主要通过
市场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以指导生产,通过运用
经济杠杆,调节生产。一般说来,商业部门运用收购、
供给、
合同、价格、资金等手段调节和引导生产。商业与消费以及商业部门内部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
经济关系,也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不断满足
消费者的需求。
三、建立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管理体制的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商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对商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产生广泛的影响。而经济管理体制也是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效益,当然也包含有商业经济效益的组织保证。其原因为:
1、
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转,是以生产与流通的统一和衔接为前提的。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
商业活动,把千千万万个企业在
专业化协作的基础上联结起来的,构成社会的总生产过程。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其中包括商业管理体制,在
商品流通过程中把千万个企业的生产与交换活动,组织成一个有机的
总体,并保证商品流通畅通无阻。
2、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能理顺
商品流通过程及其与生产、消费等各个方面
经济关系,促进货畅其流。同时,也能调动
商业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管理体制承认国有
商业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经营者,建立与完善了物质利益体系和经营发展动力体系。即明确劳动者的物质利益;明确
产权关系,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了国家与企业正确的关系。所有这一切都能调动
商业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经营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从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基本上是实行以行政手段来高度集中
管理的管理体制。由于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
经营自主权,压抑了商品生产者的发展和
商业企业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商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
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发展,商业的经济效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当前,按照社会主认
市场经济的总要求,坚定而有
秩序的继续深化我们经济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搞活企业,搞活流通,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促进各方面经济效益包括商业经济效益较大提高的关键。
提高
商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既有经营的客观问题,也有经营者主观努力因素。在外部条件既定的客观环境情况下,能否全面提高商业
企业经济效益是提高整个商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从
商业企业来看,其途径主要有:
(一)以扩大商品销售为中心,提高
服务质量 扩大商品销售,是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企业要扩大商品销售,除了按照
市场需求,组织适销对路的货源以外,主要的措施是应在提高
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因为,商业
服务质量的好坏,它关系着
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影响企业的信誉。良好的
服务质量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扩大销售,增加盈利。要提高
服务质量就必须: 1.维护
消费者利益,讲求
商业信誉,端正
经营思想与作风; 2.文明经商,礼貌待人;3.周到的服务,包括售前、售中和
售后服务; 4.改善服务条件,方便顾客购买。
(二)加强企业
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省劳动耗费与劳动占用商业经营与管理,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统一体。两者的关系是:经营是中心,它决定
管理;管理是基础,它影响着经营。经营决定
管理,是因为经营活动是
商业活动的主体,经营活动的成败决定着商品经营者的命运。经营活动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
经营决策的正确。一旦
决策失误,造成盲目进货,商品推销不出去,形成商品积压,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管理影响经营,是说在一定经营水平上,如能改善管理,处处注意节约,将有助于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成果。所以,商业要经营、
管理一齐抓,把正确的经营
决策和经营活动与
科学管理结合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合理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是改善企业
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
商业资金在商品购、销、运、存各个环节的运转中停留的时间越短,资金的周转就越快,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就越差。因此,必须控制
商品储存,这样,国家就可以把相对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其他建设。合理组织劳动,提高劳动效益,也是提高商业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商业劳动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活劳动和
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要提高
商业劳动效率,就要根据各种商品
流转额大小和结构、顾客流量变化规律、技术设备状况、业务操作繁简和服务形式等条件,科学地进行分工,并加强相互间协作,才可能提高劳动效率。因为劳动分工,有利于促进劳动者提高熟练程度和推行
机械化操作;而劳动协作,又能使每个人员的劳动时间更加充分地得到利用。从当前
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来讲,就是要完善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把职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走来,提高广大商业职工的
劳动效率,从而提高商业经济效益。
商业经济效益
(三)提高商业职工队伍素质 经济效益是
企业素质的表现形式。企业素质决定经济效益,也是企业的生命力。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素质。企业的素质包括人的素质、技术与装备的素质和
管理素质。要提高企业素质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即通过
教育和培养,建立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经营、会
管理、守纪律的商业队伍。商业必须重视智力投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因为经济效益是靠人创造的,只有业务熟练、经营精明的人才可以创造更好的
经营效益。要通过各级各类专门学校对职工进行
专业化技术培训,使广大职工了解
商品流通发展的规律性,掌握现代化
经营管理的科学知识,熟知各类商品的性能、用途、使用、保管和维修等
技术方面的知识。商业部门还应在实践工作中开展经常性互教互学和技术评比活动,使广大职工在经营实践中增长才干。建立和健全职工业务技术考核、评级、晋级制度。按照职工的劳动
态度、技术水平和工作成绩,定期进行考核,鼓励职工刻苦钻研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考核
一、商业经济效益应遵循的原则
(一)商业
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宏观经济效益是
微观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互为条件,互为依赖的辩证统一体,因此,应该两个效益一起抓。讲求
宏观经济效益,就是讲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这是社会主义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要求,体现了全体劳动者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分工与协作的关系;讲求微观经济效益,就是要从企业合理经营入手,努力增加盈利,发展
企业经营。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切实为企业着想,努国创造条件,使企业更好发挥商品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企业要从国家利益出发,正确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依法经营,自觉维护全局
利益,绝不能不择手段地追求本企业的
经济利益,要正确处理商业
宏观经济效益与商业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当
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坚持微观经济效益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原则。因为微观经济效益只有在
宏观经济效益提供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实现。只有商业
宏观经济效益提高了,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才能增加商品货源,提高居民
购买力,从而为企业不断扩大商品购销业务,提高企业微观济效益打下基础。当然,强调微观服从宏观的经济效益,并不是不重视微观经济效益,而是要把宏观与微观的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从宏观经济着眼,微观经济效益着手,在服从
宏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去讲求
商业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
(二)商业
目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目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本质是一致的。目前经济效益体现为现实的
经济利益;长远的经济效益体现为未来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说,商业的
长远经济效益,与
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速度等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考核商业经济效益,不能只看一时商品
流转额的多少,商业利税的多少,还要从长远目标上着眼,看商业物质技术基础建设、商业职工队伍建设、商业
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的应用与发挥等情况。要做到即提高了目前的经济效益,又统筹考虑了长远的经济效益,使商业经济效益能够持续稳定地提高。
(三)商业
企业经济效益与
社会效益相一致的原则社会效益,是商业经营活动对社会所产的影响和作用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商品经营的政治效果和服务效果。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营部门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规来开展业务活动,坚持商品流通和社会主义方向。凡是违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的经营活动,不管它的购销业务扩大了多少,也不管它的
利润增加了多少,都不能认为是经济效益提高了。因为背离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的经营活动搞得越多,规模越大,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在经营活动中,通过缺斤少两,变相涨价,欺骗顾客等不正当手段来牟取
利润,这是违背党和国家政策的。它所获的
利润越多,给
消费者带来的损失就越大。所以,考核商业经济效益不能离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规,不能不考察商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在商业经营过程中,为
消费者提供各种优质服务,这是
社会主义商业企业的一项基本
任务。为
消费者提供服务项目的多少,
服务质量的高低,服务条件、环境的优劣,不仅会直接影响
企业经济效益,而且还关系到商业的
社会效益,因此,在考核商业经济效益时,还要考察它的服务效果。由此可见,在考核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时,不仅要通过
经济指标分析经济效益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要透过量的分析,对企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规,以及维护
消费者的利益等方面,作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和考核。
提高意义
讲求和提高商业经济效益,不仅对组织好商品流通,而且对
国民经济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一)发展
商品生产,繁荣城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一方面,意味着可以为工农业生产实现更多的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扩大了商品销路,开辟了
商品市场,为
扩大再生产和提高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意味着节约了社会用于流通领域的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降低了
流通费用,加速了商品流转过程, 得高了
商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相对于扩大社会生产规模创造了条件。
(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商业活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
商品经济社会里,作为物质财富的商品,一般都要通过商业部门组织的商品流通活动,才能成为
消费者的消费对象。讲求和提高商业经济效益,意味着商业工作从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加强,这就能保证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买到满意的商品,得到优质的服务,从而使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提高商业经济效益,能节约人民群众购买商品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反过来又能促进
商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和
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增加国家积累,建设国家现代化 建设四个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商业虽然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不能直接创造
社会财富,但商业通过提高商业经济效益,可以更好的节省用于商品流通的耗费和占用,节约商品流通资金,并把它转化为税利上缴给国家。这样,就可以相对地增加国家的积累,促进四化建设的发展。
(四)促进
商业企业不断改善
经营管理,提高商业队伍的素质:讲求商业经营效益与改善管理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
经营管理水平的标志,又是改善经营管理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讲求经济效益必然要求充分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
经营管理水平。二者是互相渗透、互为因果的关系。另外,讲求经济效益,还能够加强商业职工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培养他们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广大商业职工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