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
具有政治目的联姻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番”,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历史发展
和亲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
西汉自高祖十一年(一说九年)正式缔结和亲后,西汉前期即主要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虽然在这一时期匈奴仍不断侵扰,惠帝、吕后时冒顿单于甚至公然侮辱吕后,文帝和景帝时匈奴也多次毁约入侵,但西汉王朝始终都以大局为重,委曲求全,继续与匈奴和亲。这一时期,西汉的和亲的主要内容是嫁给单于翁主,并每年赠送钱财物等。略有变化的是增加了“通关市”的内容。当然,由于匈奴不断毁约,西汉前期的汉朝和匈奴都同时采用了两种策略。西汉王朝是以和亲为主,辅以军事防御;而匈奴则是以武力侵扰为主,辅以和亲。在匈奴南下侵扰和汉朝防御反击的期间,双方的和亲关系即宣告破裂,其后果就是汉朝会停止每年对匈奴的贡奉,并加强军事防御等。但没过几年,汉匈又恢复和亲,其作用是匈奴又暂时停止了侵扰。如此反复,从文帝初年一直到武帝即位。关键在于,匈奴在获得贡奉的同时并不愿意完全放弃侵扰,甚至还以此向汉朝要挟更多的贡奉财物,亦即“增厚其赂”。而西汉王朝则有忍辱求全、留待将来的考虑,宁愿妻以翁主与贡奉,也不想和匈奴大战。
东汉的和亲已完全没有公主(翁主)通婚的约定。无论是东汉初年,还是南北匈奴分裂以后,汉匈和亲都不再设定通婚的约定。所谓“和亲”,实际主要是结束战争状态,汉匈恢复互市和交往,也就是“和平亲善”的意思。同时还往往要附加匈奴遣子入侍的条件。这一方面说明此前以公主(翁主)通婚的作用不大,带有屈辱性质,东汉王朝已完全认识到这一点;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东汉王朝的自信。
引证解释
1.和睦相亲。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中行氏 以伐 秦 之役怨 欒氏 ,而固与 范氏 和亲。”
礼记·乐记》:“﹝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对贤良文学策》:“百姓和亲,国家安宁。”
隶释·汉李翊夫人碑》:“九族和亲,若弃附根。”
2.指两国彼此友好亲善。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吴王 ﹞不意颇伤 齐 师,愿结和亲而去。”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遣使聘 吴 ,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3.指互相结成友好关系。
《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今臣特来讲和,王上可亲诣 齐国和亲,结为唇齿之邦。”
4.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高祖 ﹞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 刘敬 往结和亲约。”
咏和亲》:“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醒世恒言·独狐生归途闹梦》:“我朝自与你邦和亲之后,出嫁公主,做你国质婆。”
昭君怨》诗:“朝廷不重色,故事再和亲。”
基本含义
定义1
当时所谓“和亲”是指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
源自: 文史摘 《贵阳文史》 2004年 林建曾,朱崇演。
定义2
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尽管双方和亲的最初动机不全一致,但总的来看,都是为了避战言和,保持长久的和好。
源自: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二题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 崔明德
来源文章摘要:<正> 一、中国古代民族英雄的评价标准 对民族英雄的评价是学术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但又有较大分歧的问题。之所以会有分歧,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对称作民族英雄的标准作明确的科学的规定。
定义3
”这里的“和亲”是指晋国的中行氏和范氏两个贵族家族联合对付梁氏所进行的修好活动,并没有姻亲关系。(周礼·秋官·象紧载:“掌蛮、夷、闽、貉、戎\u8ba4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愉说焉以和亲之)
源自: 论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它 《民族研究》 1995年 崔明德,林恩显
定义4
其一,西晋已经出现的,把两个异族政权之间的联姻视之为和亲的认识观念在隋唐时期已被深化与普遍接受,如唐代史学家房玄龄就把匈奴族沮渠蒙逊与鲜卑乞伏炽磐之间的联姻称为“和亲”。鲜卑族南凉秃发乌孤派使者到鲜卑族的西秦乞伏乾归处请求联姻称为“来结和亲”。
和亲政策
政策概述
对我国历史上各朝统治者对外族和外国之间的“和亲”,史学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和亲是一种屈辱妥协。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全面否定。如西汉初期的和亲,此政策也为汉匈关系的缓和与自秦末以来年年战乱而衰败的国力的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后面的反击匈奴做了铺垫。汉朝统治者拿出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了民生与经济的复苏上。至汉武帝时期国力充足开启全面反攻匈奴,扭转了汉匈态势。和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历代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目的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
纵观中国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619年)时期,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上的一切和亲都是积极的、被肯定的,而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问题加以具体分析。
类型
崔明德先生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一书中,按照和亲的功能和性质,把之分为七个类别:一是安抚型;二是结交军事同盟型;三是以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四是借兵及酬恩报德型;五是发展关系型;六是巩固盟好型;七是以满蒙联姻为代表的政治联盟型。
高文德先生则就和亲的具体历史背景、缘由、目的,把古代的和亲分为两个敌对政权之间的和亲、为孤立敌国结盟友国的和亲、为借外援平息内乱的和亲、对臣服者的和亲、为笼络羁糜边地民族的和亲等几个类别。
我们还可以从和亲双方所代表的政治利益集团,把古代的和亲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如汉与匈奴、乌孙,唐与吐谷浑、突厥、吐蕃、南诏、契丹、回鹘的和亲。二是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如西汉时匈奴与乌孙、车师之间的和亲;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部与宇文部、铁弗部、前燕的和亲。三是两个区域性的地方政权之间的联姻。如前秦与西秦、北魏与后秦、北魏与北凉的和亲。四是地方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如北周与突厥的和亲。
动机
从和亲的动机来看,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边境安宁和休养生息,不得不与敌人和亲,如汉初刘邦冒顿单于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西汉中后期的南匈奴和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二、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经济
在经济方面,相关的互市等活动非常频繁,必然会促进官方贸易和双方经济的发展,出嫁公主在和亲过程中还带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生产工匠以及农作物稻种、农业器具等,又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补充了他们单一脆弱的牧猎经济,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定居经济的转化,缩短了北方少数民族同汉族间在生产生活上的差距。而北方少数民族的畜牧经济,如养马技术和养马业等,又丰富和充实了中原地区的经济。
文化
在文化方面,和亲的影响是双向的,和亲公主带去的不仅是丰厚的财物,还有中原的文化影响。中原王朝文化也受到北方民族文化影响,在汉代石刻艺术上,可以发现许多受到匈奴游牧生活题材和风格的影响的石刻,今陕西兴平县茂陵附近的霍去病墓前就有有关匈奴的巨型石刻,可见汉匈人民之间文化上的交流和联系。从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来看,在唐代交河公主曾向安西都护杜进宣教,说明宗教方面受到了和亲公主的影响。
历史作用
由和亲的历史作用来看,虽然不同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
在政治方面,恩格斯在论述中世纪封建主之间的联姻现象时就指出:“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借一种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事实上,“和亲政策”正是为了达到这样或那样的政治目的而出现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和亲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就积极意义来看,这种行为不但会带来和亲双方的友好相处,也在很多时候维护了中原王朝大一统的局面,如西汉中后期的和亲,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后在汉灭北匈奴之战中南匈奴也立下了战功。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李唐王朝与东突厥阿史那社尔的联姻也是代表性的例子。阿史那社尔与衡阳公主结婚后,在唐与周边的多次战争中屡立战功,有力地维护了唐朝的统一。此外,通过和亲加强了和亲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据《阙持勤碑》和《芯伽可汗碑》记载,突厥伯克就曾弃去本民族称号,采用唐朝称号,而且各地都推唐天子为天可汗,实行唐的法度。
评价
总之,和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此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客观的评价它。无论统治者实行和亲时的主观愿望如何,多数中原王朝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和亲结果都导致了中央政权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和平交往的关系。
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对北方少数民族来说,凡主动要求和亲者,通常都是对中原王朝的一种向往和钦慕,是对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的趋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体现。
和亲公主
汉朝
汉朝和亲列表:
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前192年,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前174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
前160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前156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前140年,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前108年,汉武帝宗女细君公主嫁乌孙昆莫(国王)猎骄靡
前103年,汉武帝宗女解忧公主嫁乌孙王岑陬翁归靡
汉元帝于竟宁元年(公元前三三年),将宫女王嫱(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为妻
十六国
前秦世祖苻坚女嫁仇池首领杨定
前秦高帝苻登东平公主西秦高祖乞伏干归
南凉景王秃发傉檀的之女嫁西秦太祖乞伏炽磐
西秦太祖乞伏炽磐女兴平公主北凉太祖沮渠蒙逊
西秦太祖乞伏炽磐女平昌公主嫁北凉太祖沮渠蒙逊太子沮渠兴国
北凉太祖沮渠蒙逊女兴平公主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南北朝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之女始平公主嫁夏帝赫连昌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之女武威公主嫁北凉王沮渠茂虔
北魏宗女兰陵公主嫁柔然可汗郁久闾阿那瑰
后梁明帝萧岿之女嫁隋文帝杨坚之子杨广
隋朝
隋文帝宗女光化公主吐谷浑可汗世伏伏允
隋文帝宗女安义公主突厥启民可汗染干
隋文帝宗女义成公主嫁突厥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
隋炀帝宗女信义公主西突厥泥厥处罗可汗
隋炀帝宗女华容公主高昌十二任王曲伯雅
隋炀帝小女(争议)淮南公主嫁突厥突利可汗
唐朝
639年,唐太宗弘化公主嫁吐谷浑诺曷钵
641年,唐太宗宗女文成公主吐蕃松赞干布
710年,唐中宗养女金城公主(邠王李守礼的女儿)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717年,唐玄宗宗女永乐公主杨氏(唐太宗孙子李续外孙的女儿)嫁契丹首领李失活李娑固
717年,唐玄宗外甥女固安公主辛氏嫁首领李大酺李鲁苏
722年,唐玄宗外甥女燕郡公主慕容氏嫁契丹首领李郁于李吐于
726年,唐玄宗外甥女东华公主陈氏嫁松漠郡王李邵固(契丹)
726年,唐玄宗外甥女东光公主韦氏(唐中宗女李季姜的女儿)嫁奚首领李鲁苏
744年,唐玄宗宗女和义公主(告城县令李参之女)嫁宁远国王阿悉烂达干
745年,唐玄宗外孙女静乐公主独孤氏(唐玄宗女信成公主的女儿)嫁契丹王李怀秀
745年,唐玄宗外甥女宜芳公主杨氏(唐中宗女长宁公主的女儿)嫁奚王李延宠
758年,唐肃宗第二女宁国公主嫁回纥英武威远可汗
758年,唐肃宗侄女小宁国公主(荣王李琬之女)嫁回纥英武威远可汗、英义可汗
769年,唐代宗崇徽公主嫁回纥可汗移地健
788年,唐德宗第八女咸安公主嫁回纥武义成功可汗
821年,唐穆宗第四妹太和公主嫁回纥崇德可汗
唐懿宗第二女安化公主南诏隆舜,未成婚
五代十国
西夏
夏毅宗李谅祚梁皇后之女嫁西蕃大首领董毡之子蔺逋比
辽朝
耶律襄女义成公主嫁夏州都督(西夏太祖)李继迁
宗女成安公主耶律南仙嫁西夏崇宗李乾顺
元朝
共38女,其中皇女10位、同姓宗室女22位、身份不明6位,下嫁汪古部(突厥)16位、畏兀儿9位、高丽9位、吐蕃4位,元朝和亲列表:
汪古部
阿剌海别吉公主嫁汪古部首领不颜昔班,后嫁其侄镇国与弟孛要合(成吉思汗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独木干公主嫁汪古部首领聂古台,后嫁其弟察忽(拖雷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月烈公主嫁汪古部首领爱不花忽必烈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叶里迷失公主嫁汪古部首领孛要合之子君不花贵由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忽答迭迷失公主嫁汪古部首领阔里吉思(太子真金女,孛儿只斤氏)
爱牙失里公主嫁汪古部首领阔里吉思元成宗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亦怜真公主嫁汪古部首领孛要合之孙囊家台(未知)
回鹘公主嫁汪古部首领孛要合之孙丘邻察(宗王阿只吉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阿实秃忽鲁公主嫁汪古部首领术忽难(宗王奈刺不花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叶绵干真公主嫁汪古部首领术忽难(宗王兀鲁歹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速哥八剌公主嫁汪古部首领马札罕(宗王晃兀帖木儿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竹忽真公主嫁汪古部首领孛要合之孙火思丹(宗王卜罗出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奴伦公主嫁汪古部首领阔里吉思弟阿里八斛(宗王完泽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阿剌的纳八刺公主嫁汪古部首领术安(晋王甘麻刺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吉剌实思公主,封赵国公主嫁汪古部首领阿剌忽都(不知)
难公主嫁汪古部首领马札罕(宗王晃兀帖木儿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畏兀儿
也立安敦公主嫁畏兀儿亦都护阿尔忒的斤(成吉思汗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阿刺真公主嫁畏兀儿亦都护怯失迈失(窝阔台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巴巴哈儿主嫁畏兀儿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贵由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不鲁罕公主嫁畏兀儿亦都护纽林的斤(窝阔台孙女,孛儿只斤氏)
八卜叉公主嫁畏兀儿亦都护纽林的斤(窝阔台孙女,不鲁罕公主妹,孛儿只斤氏)
兀刺真公主嫁畏兀儿亦都护纽林的斤(安西王阿难答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雪雪的斤公主嫁畏兀儿亦都护雪雪的斤(不知)
朵儿只思蛮公主嫁畏兀儿亦都护帖睦尔普化(宗王阔端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也先忽都公主嫁畏兀儿亦都护帖睦儿补化之子不答失里(不知)
高丽
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封安平公主嫁高丽忠烈王(忽必烈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宝塔实怜公主,封蓟国大长公主嫁高丽忠宣王(蒙哥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也速真公主嫁高丽忠宣王(不知)
亦怜真八刺公主,封濮国长公主嫁高丽忠肃王(营王也先帖锁南藏卜木儿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金童公主,封曹国长公主嫁高丽忠肃王(魏王阿不哥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伯颜忽都公主,封庆华公主嫁高丽忠肃王(宗王伯颜忽都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亦怜真班公主,封德宁公主嫁高丽忠惠王(镇西武靖王焦八(搠思班)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宝塔失里公主,封徽懿鲁国大长公主嫁高丽恭愍王(魏王阿不哥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纳论公主,封国公主嫁高丽沈王王皓(梁王松山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吐蕃
墨卡顿公主嫁八思巴弟吐蕃白兰王恰那多吉(宗王阔端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贝丹公主嫁吐蕃白兰王恰那多吉之子达玛巴拉(宗王阔端子启必帖木儿女,亲王女孛儿只斤氏)
门达干公主嫁吐蕃白兰王达尼钦波桑波贝元成宗姐,孛儿只斤氏)
布达干公主嫁吐蕃白兰王(不知)
清朝
中国和亲史到了清代才达到顶峰,虽然很难做出精确统计,但据秦永洲和华立的统计,自天命初到乾隆末下嫁到外藩蒙古的,“从公主到乡君就有70余人之多。见诸《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的额驸有69人,八旗中的尚不在内”;“嘉道年间,科尔沁、敖汉、巴林部共公主子孙、台吉、姻亲3000余人,这在人口稀少的蒙古族是相当客观的数字。自天命初到乾隆末下嫁到外藩蒙古的公主、格格共有公主22人、郡主21人、县主6人、郡君9人、县君7人、乡君6人。据道光年间的统计,当时科尔沁达尔汉王旗下有公主子孙台吉、姻亲台吉共2000人,土谢图王旗下公主子孙台吉500余人,敖汉旗下有600余人,巴林旗下有170余人。
努尔哈赤第三女莽古济嫁蒙古敖汉部长琐木诺杜棱
努尔哈赤第八女聪古伦嫁蒙古喀尔喀部台吉博尔济吉特氏固尔布锡
努尔哈赤养孙女肫哲嫁蒙古科尔沁部台吉博尔济吉特氏奥巴
太宗皇太极第一女固伦公主嫁蒙古敖汉郡王班第
太宗皇太极第二女马喀塔嫁蒙古察哈尔亲王额哲
太宗皇太极第三女延庆公主嫁蒙古科尔沁亲王奇塔特
太宗皇太极第四女雅图嫁蒙古卓礼克图亲王弼尔塔哈尔
太宗皇太极第五女阿图嫁蒙古巴林郡王色布腾九
太宗皇太极第八女嫁蒙古土谢图亲王巴雅斯护朗
圣祖康熙帝玄烨第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嫁蒙古巴林郡王乌尔衮
圣祖康熙帝玄烨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嫁蒙古喀尔沁杜棱郡王噶尔臧
圣祖康熙帝玄烨第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嫁蒙古喀尔喀亲王敦多布多尔济
圣祖康熙帝玄烨第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嫁蒙古科尔沁台吉多尔济
恭亲王常宁第一女固伦纯禧公主嫁蒙古科尔沁台吉班第
怡亲王胤祥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嫁蒙古喀尔喀亲王丹律多而济之子多尔济塞布腾
庄亲王胤禄第一女和硕端柔公主嫁蒙古科尔沁郡王清齐默特多尔济
高宗乾隆帝弘历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嫁蒙古科尔沁亲王巴布腾巴尔珠尔
高宗乾隆帝弘历第七女固伦和静公主嫁蒙古博尔济吉特拉旺多尔济
仁宗嘉庆帝颙琰第三女庄敬和硕公主嫁蒙古科尔沁亲王索特纳木多布济
仁宗嘉庆帝颙琰第四女庄静固伦公主嫁蒙古土默特贝勒玛尼巴达喇
宣宗道光帝绵宁第四女寿安固伦公主嫁蒙古奈曼部札萨克郡王德穆楚札克布
参考资料
和亲.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7:28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