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谟(1914年11月19日-1995年1月14日),字燕孙,
中国文字、音韵、训诂、教育家、诗人、书法家、
文献学家。
北京人,祖籍
浙江杭州。
人物经历
1914年11月19日,出生于北京。幼年受父教,读
儒家基本典籍。七岁入北京高等师范附设小学,跳级毕业。11岁入北京师范学校,后转入成志中学。
193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中男部。1932年毕业,同时考取
北京大学中文系和
清华大学英语系。因后者学费较高,最后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从
罗常培学
音韵学,毕业论文《篆隶万象名义中之原本玉篇音系》。
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考入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任助理员,得以向
赵元任问学。和
董同和同寝。
1938年起,在辅仁大学国文系任教。
1939年,被聘为辅仁大学国文教员,后被聘为国文系讲师、副教授,讲授过
语音学、
等韵学、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比较
训诂学、
甲骨文研究等课程。
1947年,改任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文科研究所秘书、图书馆专门委员、北京大学《
国学季刊》
编辑委员会委员。
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先后主讲
现代汉语、
汉语史、
音韵学、
说文解字研究、语言文学要籍解题等课程。
195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
中国语文》和《
语言研究》编辑委员。
1955年,受高教部委托起草《现代汉语教学大纲》。
1957年,代理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主任。
1958年,《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与
罗常培合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
1966年,
中华书局出版其著作《问学集》(上下)一书,是他的代表作。
1981年,被批准为第一批
博士生导师;同年12月,被国务院聘为
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员;同年,应邀到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和
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学。
1982年至1984年,任中文系
古典文献专业教研室主任兼研究室主任。
1984年,出版的
《唐五代韵书集存》是作者30余年来搜集、整理、考订的总结性成果。总集唐五代
韵书并考释其源流的一部大书,为研究汉语单韵、词汇、训诂提供了重要资料。
1984年赴日本讲学,并参加二十
九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
1985年,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委员。
1995年1月14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
学术生涯
周祖谟在三十年代就读北大中文系,师从
沈兼士、
罗常培,二年级即发表论文《说文解字之传本》,其时北大遂有“前有
丁声树,后有周祖谟”之说。毕业后,考入中研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南京),有意追随
赵元任、
李方桂,以加强语言学及方言调查的训练;但未及一年,因母病北返侍奉,旋以抗战爆发,南北阻隔,只得滞留北平。因此他在
研究方法上,遂错失亲近审音派的机缘,而终为考古派的代表。
周祖谟治学,始终以
音韵学为重心,而兼及文字、训诂、文献方面;其中尤用力于古语言学文献的校理,为最显著的特色。其论文根柢扎实,多有创获,曾汇编为《汉语音韵论文集》,以后增补为《问学集》两册,台湾、日本皆有翻印,为当代引用率最高的汉语史著作之一。专著《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与
罗常培合作)、《
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对诗文用韵材料进行通盘清理,藉此重构上古音与中古音之间的历史
缺环;《
广韵校本(附校勘记)》《尔雅校笺》《
方言校笺》《
释名校笺》皆为
古汉语文献的最佳
整理本;《唐五代韵书集成》集敦煌韵书之大观,比勘异同,考订源流,为中古音研究的基础性文献。此外尚有《洛阳伽蓝记校释》,亦远迈前贤,为古籍注释的高峰。
追溯上古音,须以中古音为初阶;构拟中古音,
必以《切韵》为枢纽;而《
切韵》的
音系性质问题,又为
语言学史上一大讼案,至今未有定论。周祖谟于此,六十年代有《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一文,在中外影响甚巨;张琨虽不尽认同其说,亦承认此文为“最札实详瞻”之作,以为可与
陈寅恪《从史实论切韵》并列,为有关中古语音及《切韵》性质问题的两大经典。
1932年,周祖谟同时报考清华英语系及北大中文系。当时清华的国文试题包括
对对子,题为“
孙行者”,周祖谟对以“
胡适之”,颇为出题的陈寅恪所赏。周祖谟为清华、北大同时录取,以学费原因而选择北大。据说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闻之,多次传言约请周祖谟一见,而周祖谟始终回避。以后周祖谟向旁人解释:胡先生道德文章为一代所宗,但与自己所学并非同一系统,骤然晋谒,有攀附之嫌,云云。然周祖谟以“胡博士”对“孙猴子”,已先有揶揄意味;又不愿低首拜谒,或于
胡适不无轻蔑之心欤?
沦陷时期,周祖谟承
陈垣聘任到
辅仁大学讲授国文,得以勉强维持生计。当时他与辅仁同事
余逊、
柴德赓、
启功三人关系密切,并时常到陈(垣)校长处请益,启功回忆:“不知是谁,偶尔在陈校长的书里发现一张夹着的纸条,上面写着我们四个人的名字,于是就出现了校长身边有‘四翰林’的说法,又戏称我们为‘
南书房四行走’。这说明四个人名声还不坏,才给予这样的美称,要不然为什么不叫‘四人帮’呢?”
人物成就
代表作
《问学集》(上下,中华书局,1966年)一书是他的代表作。其中收录了他自1934年至1962年间撰写的各种论文共44篇。对古音、
等韵、《切韵》及以前的训诂书等都提出了不少创见,陈述了他对汉语发展史、汉语研究史及历史方言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独特观点,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可贵的研究线索。
《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是其研究汉语音韵的又一部重要著作。该书旨在探讨自周秦音至《切韵》800年间
韵部演变的过程。《
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1984年)一书是他几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释唐五代韵书的成果,其中集印了唐五代写本和刻本韵书共30种,是总集唐五代韵书的一部大书。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音义,考察古人释字的方法等都很有价值。《
广韵四声韵字
今音表》一书则列出了《广韵》206韵的各纽反切,用
汉语拼音字母注出今音,成为普及汉语
音韵学知识、帮助读者掌握运用《广韵》研读音韵或文学作品的工具。在古籍整理与校勘方面,他著有《
广韵校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37年)《
方言校笺》(
科学出版社,1956年)《
洛阳伽蓝记校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
尔雅校笺》(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释名校笺》(载《文史》第四十七辑)等。在
文字改革运动和
汉语规范化方面,他积极提倡普及语文知识,撰写了不少论著阐述自己的观点。《
汉语词汇讲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一书在汉语词汇
通俗读物中影响比较大。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在为祖国培养
语言文字工作者方面做出了贡献。
学术贡献
周祖谟1949年前主要从事中国
文字学、
声韵学、训诂学、汉语史以及古典文献学的研究。1949年后开始从事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研究,并进一步贯穿古今,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同时注意
语文教育的一些问题,在古典文献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周祖谟在文字学、
音韵学、训诂学方面用力最勤,取得的成就也最大。所著《问学集》和《
语言文史论集》,包括语言、文学、历史方面的论文90余篇,集中了他关于古汉语
声韵部类和《切韵》性质及其音系基础等方面的创见,论述了周秦至陈隋800年间韵部的演变过程,并考订和评述了语言、文学、历史方面的许多著作,创获独多。
《问学集》一书是他的代表作。所收论文、札记等对古音、等韵、《切韵》以及前代训诂书均提出不少创见,是其学术代表作。书中对于上古音作了广泛的探讨,涉及声、韵、调各方面;对于汉魏以下的声韵也作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在等韵方面,根据梵文《悉昙章》一类材料及现代
语音学理论,对“阴调”“阳调”“五音”“转”等传统术语给予新的解释;用
现代语言学理论评述了中国古代众多语言学著作的是非得失,辑录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周祖谟治学注重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并从观点和方法上衡量其得失,进一步利用多方面的材料钩深致远。主张理论性与实用性并重,认为要研究古代音韵,必须研究现代方言,除方言之外,还要重视历史文化和历代
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
周祖谟在高校教学50余年,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同时介绍研究的进展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他的辛勤教诲下,不少学生已经成为语言学界著名学者、教授。
周祖谟精通版本
目录学,对古籍涉猎很广,加之音韵训诂的专长,注意广搜版本,比较优劣,在古籍整理和校勘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古籍整理与校勘方面,他著有《
广韵校本》《
方言校笺》《
洛阳伽蓝记校释》《
尔雅校笺》(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释名校笺》等。
《
方言校笺》一书,为
《方言》的研究做了总结。周著以宋代
李孟传刻本为底本,参证清代
戴震、
卢文弨、
刘台拱、
王念孙、
钱绎等各家研究成果,精心比勘,重新刊定,成为后出转精的
定本。
吴晓铃先生又为《方言校笺》编了《通检》,附于书后,查阅方便。《方言校笺》参照宋以前古书33种加以申辨,对原书的讹文
脱字都依例作了订正。
《
广韵校本》引证了前人未见的中古
字书《原本玉篇》《
慧琳音义》《
篆隶万象名义》《字镜》等材料,在
校勘上,注意抉发原书讹误条例,辩正俗写或体,考案音义,成为海内外研究《
方言》的重要依据。
学术兼职
曾兼任
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
音韵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顾问,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编委会副主任,《汉语大辞典》学术顾问等职。
学术成果
《
问学集》(上下,
中华书局,1966年),此书是他的代表作。
《释名校笺》
《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
《汉语音韵论文集》
《陶刻孙本〈说文解字〉正误》
《研究汉代诗文韵读之方法》
《五代刻本〈切韵〉之韵目》
《从文学语言的概念论汉语的雅言、文言、古文等问题》
《关于唐本〈说文〉的真伪问题》
《读王念孙〈广雅疏证〉简论》
出版图书
人物评价
音韵学为清代学术的核心,而有所谓考古、审音两派之分,前者重文献归纳,后者重音理拟测。自
高本汉将
历史语言学引入中土,传统音韵学乃为之变色,而向
现代语言学转变。但在新起的中国语言学内部,仍隐然有两派对峙的重演:如
王力、周祖谟、
周法高,以本土语言文献为本位,可谓新
考古派;如
李方桂、
张琨,以
西洋语言学原理为本位,可谓新
审音派。李方桂曾谓周祖谟“是典型的中国派
语言学家,他对西方语言学毫无兴趣……他要写的东西总是关于《
切韵》,关于汉语语言学”,由此可见周祖谟的取向,亦可见两派的分野。
北京大学教授
陈玉龙评价:“北大教授中或长于书法,或精于
书论,怀瑾握瑜者代不乏人。先后有:
马叙伦、
邓以蛰、
魏建功、
向达、
冯友兰、
朱光潜、
宗白华、
王力、
黄子卿、
杨周翰、周祖谟、
李志敏、
罗荣渠⋯诸先生。他们以器识为先,以人品、学养(学术品位)领字。他们的作品中不是书家、胜似书家,蕴藉风流、韵味醇深的浓郁的
书卷气迥然不同于流俗的那种“
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