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14年同济大学设立土木科时即下设道路、铁路施工专业。1952年,在
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
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清华大学等院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合并建立同济大学公路铁路与桥梁系。
学院介绍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14年同济大学设立土木科时即下设道路、铁路施工专业。
1952年,随着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并入,建立了同济大学公路、铁路与桥梁系,并于1953年分设为铁路系和公路系。
1954年,
清华大学土木系公路专业并入同济大学,公路系即更名为道路与桥梁工程系。
1959年,交通部在同济大学成立“交通部同济大学公路研究所”。
1979年成立我国大陆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
1982年成立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2000年同济大学与
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立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设有道路与机场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运输管理工程系和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等5个系,拥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和道路安全与环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已成为中国交通运输领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学院在1981年获得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授予权;1986年获得全国第一个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点授予权;1998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2001年,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设有交通运输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设有特聘教授岗位。近年来荣获交通领域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
今后学院将紧密对接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整体提高学科在陆路交通领域的综合水平,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才,形成“多层次、国际化”的学科特色和“综合性、全息化、可持续”的学术特色,在基础性核心理论研究和平台建设方面重点突破,确保学院的引领地位,并形成国际性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中心。
2023年3月,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与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学院与宁夏公路勘察设计院共同筹建宁夏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研究,促进交通运输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人才”科创生态圈。宁夏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后,将重点聚焦“无废城市”、清洁能源、数智交通、交通安全管控等建设理念开展联合创新,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宁夏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12月24日,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宁夏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暨东西部科技合作交流会在银川举办。下一步,交通运输厅将继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精准挖掘行业发展需求,与中东部地区优势科研单位协同开展科研攻关,助力我区交通运输行业向绿色、智能、数字化方向转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贡献交通力量。
2024年8月,根据同济大学党委的统一部署,为促进大交通学科融合发展,经同济大学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撤销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成立同济大学交通学院。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继续发挥并强化对接铁路行业科研组织功能,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交通学院构架下相对独立运行。
马万经任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党委书记,
凌建明任交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历史沿革
1914年,
同济大学设立土木科,开设道路、铁路相关课程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相关专业并入同济大学,成立铁路公路系;同年10月,铁路公路系调整为铁路系和公路系
1954年,清华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并入同济大学,公路系更名为道路与桥梁系;浙江大学铁路专业并入同济大学铁路系
1958年,道路与桥梁系和铁路系合并,重组为铁路、公路及桥梁工程系(简称路桥系)
1959年,交通部在同济大学成立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
1971年,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改组为同济大学公路研究所
1973年,铁路专业调整到上海铁道学院,同济大学路桥系更名为公路与桥梁工程系
1979年,成立中国大陆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
1982年,成立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1996年,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
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相关专业并入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2000年,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融合两校道路与交通工程、运输管理工程、电信工程等系科,成立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2003年,原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的铁道建筑工程系并入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2007年,学院整体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搬迁至嘉定校区
2014年,交通信息工程系更名为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调整到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2023年,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宁夏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学科建设
国家级重点学科
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同济大学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之一。早在1914年,同济大学设土木科时,即开设有道路施工、铁路施工课程。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
院系调整时,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的相关专业并入,1954年清华大学土木系公路专业并入,设立道路与桥梁系。1955年开始招收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1986年成为国内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工程领域的第一个博士点;1990年被批准建立我国道路工程领域唯一的博士后流动站。先后确定为第一批上海市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5年被列为国家“985”平台重点建设学科。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由
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初步涉及的道路与铁道交通网络规划开始,八十年代在国内首先引进交通工程理论形成了学科的骨干框架,九十年代在道路基础设施管理、道路交通管理、
城市交通理论、公路系统规划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承担了国家部委和地方一大批科技攻关工作,并进一步扩展了城市物流、城市轨道交通管理、
智能运输系统规划等领域。该学科先后被确定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我国首批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授予单位。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5年被列为国家“985”平台重点建设学科。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由铁路通信与信号技术、列车运行自动化而发展,九十年起逐步在道路交通信息工程、道路交通系统管理、
城市交通实时
自适应控制系统及交通诱导、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等方面获得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与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有
交通控制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道路交通信息及控制系统、信息与通信技术、系统集成技术、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和列车自动化等诸多课题重要项目。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由研究道路安全系统、道路噪声影响、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方面而逐步形成。主要研究方向有道路安全系统与道路安全工程、公路与铁路
载运工具运用等项目的科学研究与设计。2007年,“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被列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计划。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云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已组成了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均相当合理的学术梯队,具有强大的科技攻关能力。承担了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一大批科技攻关项目。学科的发展也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布局调整和学科改造的过程。在国内同类学科中,通过并校与调整形成了陆上交通最为完整的学科体系,骨干教师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管理科学背景和信息技术背景的互补结构。2007年通过了
道路与铁道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验收,并被确立为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
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设立于1998年6月29日,主要为博士毕业后人员提供一定良好的科研与进修攻关的环境。2010年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后16人。
博士点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于1998年6月授权为博士点,下设四个二级学科:
道路与铁道工程于1986年7月授于博士学位授权、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于1998年6月授于博士学位授权。2011年共招收博士生53人,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170人。
硕士点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四个二级学科,
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于1981年11月授于硕士学位授权,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点于1990年10月授于硕士学位授权,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于1998年6月授于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3人,招收
交通运输工程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生50人,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522人。 2011年招收非全日制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生153人,现有非全日制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生414人。
本科专业
1914年同济大学设土木科始,即开设有道路施工、铁路施工课程。1952年起设铁路公路系,设道路工程、铁道工程专业。1982年,率先在全国开设
交通工程专业;1999年设立
交通运输专业(原上海铁道学院于1958年招收
铁道运输本科专业,1993年按国家教委新目录修订改为交通运输本科专业)。2000年集中
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
交通信息工程等方面的师资力量,按教育部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而建立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00年起在交通运输专业内开设现代物流方向,2003年起招收现代物流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学院现设有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3个本科专业。2005年起学院按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类)统一招生。2010年共招收交通运输工程类本科学生210人,现在校本科学生907人。
交通工程
以数学、系统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综合采用规划手段、工程设计手段、管理手段来解决交通系统的问题。由于所面临的问题复杂多变,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清晰的思路,对于学生的灵活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大的挑战。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系统规划设计和管理、道路与机场工程设计与管理、
交通信息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毕业生可在交通、运输及其信息
通信工程相关的研究、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和
行政管理工作。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道路与机场工程设计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交通、运输及其信息通信工程相关的研究、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和行政管理工作。
交通运输
以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围绕交通运输
企业运营管理、交通运行组织管理(例如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调度)、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行业管理等方面展开学习。重点培养交通运输企业技术和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铁道、轨道交通系统运输规划与管理、
综合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毕业生可在交通运输及相关的研究、规划、设计、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从事行政、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工作。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铁道、轨道交通系统运输规划与管理、综合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可在交通运输及相关的研究、规划、设计、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从事行政、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工作。
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现代物流规划与设计、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物流、交通运输等相关的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
学科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70余人,院士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1人、副高级职称5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92人;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现有全日制在读本科生850余人、研究生800余人。
博士生导师介绍
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孙立军、
郭忠印、
谈至明、
凌建明、
方守恩、陈雨人、
潘晓东、李立寒、叶奋、
杜豫川、杨群、黄卫东、赵鸿铎
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
外聘博士生导师
交通工程系
杨东援、陈小鸿、吴兵、林航飞、杨超、李晔、吴娇蓉、
王雪松 运输管理工程系
外聘博士生导师
交通工程系
交通信息工程系
轨道交通研究院
硕士生导师介绍
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孙立军、谈志明、
郭忠印、
凌建明、
方守恩、
潘晓东、李立寒、叶奋、严作人、陈雨人、薛明、黄卫东、刘黎萍、杨群、张宏超、
杜豫川、黄琴龙、孙大权、赵鸿铎、袁捷、丛林、
杨轸、钱劲松、张兰芳、陈长、柳本民、邵敏华
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
周顺华、
练松良、
叶霞飞、王炳龙、许玉德、
杨新安、顾保南、
宫全美、许恺、
丁春林、李海峰、杨龙才
外聘硕士生导师
交通工程系
杨东援、
陈小鸿、吴兵、林航飞、刘灿齐、邹智军、石小法、李晔、杨超、吴娇蓉、张缨、陈川、白玉、
王雪松、赵娅丽、惠英、李林波
运输管理工程系
徐瑞华、孙有望、孙焰、徐行方、张戎、周立新、李枫、杨霞芳、李云清、张国宝、叶玉玲、
周雪梅、卜雷、滕靖、江志彬
轨道交通研究院
蒲琪
外聘硕士生导师
交通工程系
杨晓光、
张红军、李克平、彭仲仁、陈建阳、张小宁、常云涛、云美萍、吴志周、孙剑、马万经、唐克双、倪颖
交通信息工程系
轨道交通研究院
谢维达、
罗雁云、吴萌岭、耿传智、程祖国、周劲松、余志壮、李晓龙、朱剑月、雷震宇、钱存元、
李莉 现任领导
学院领导
系领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