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军,男,1963年出生,安徽省宿州市人,中国道路领域第一个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63年,孙立军出生。
1983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路桥系。
1986年,于同济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获硕士研究生学位。
1986年4月—1990年6月,任同济大学道路交通工程系讲师。
1989年,于同济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0年,破格晋升为同济大学副教授。
1993年,破格晋升为同济大学教授。
1994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当时为同济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1年6月2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候选人。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截至2022年7月,孙立军通过实地调查,积累了100多万个现场第一手路况数据,首次建立了道路结构行为方程,量化了道路长期行为的演化过程,证明了国际通用的道路疲劳方程只是该道路行为方程的特例,解决了理论-工程转换的国际难题;他通过研究发现了重载路面致损机理由“拉伸破坏”转变为“剪切致损,拉伸扩展”,突破了经典理论认知,为路面理论带来了方向性重大转变;进一步提出剪切控制指标,建立了刚度协调原理;发现了模量参数在荷载频域上的一致性,建立了 “按性能设计,按力学优化”的沥青路面结构-材料一体化设计方法,解决了路面耐久性问题。成果形成了道路力学新体系和一体化设计新范式,在国际交通最繁重的深港西部通道、山西运煤道路以及上海f1赛道上成功使用,编入了交通运输部、住建部和国家民航局道路设计规范,成为中国数十万公里高速、高等级道路结构设计的技术依据,道路寿命跃升3-5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前列,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和工程成效。孙立军建立了道路隐蔽层和城市桥梁的评价标准和全寿命决策系列模型,为中国道路设施运维提供了理论基础;研发了中国首个道路评价运维数字化平台,推进了中国道路运维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孙立军提出的路面行为方程被美国德克萨斯州路面设计规范采用,3个试验方法被英国BS标准(由英国标准学会制定的英国标准)和美国ASTM标准(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采用,孙立军的这项成就开创了中国路面原创技术被国外规范采用的先河。
据2024年6月同济大学孙立军课题组官网数据,孙立军主持国家、地方机构和横向协作课题100多项,包括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上海ITS示范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第二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福特—中国发展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交通部西部科教项目等国家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以及多项地方重点项目。
据2024年6月同济大学孙立军课题组官网数据,孙立军发表论文500余篇。
据2024年6月同济大学孙立军课题组官网数据,孙立军出版专著4部。
据2024年6月同济大学孙立军课题组官网数据,孙立军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人才培养
截至2022年7月,孙立军培养了大批栋梁,其研究生中6人次获国家杰青等称号,4人次获美国aapt奖,大批人员走上了政府和行业、企业领导岗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孙立军为中国道路交通科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上海科技 评)
孙立军几十年来坚守一线,在破解重载道路结构国际难题、推动中国道路设施运维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引领中国城市交通智能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上观新闻 评)
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勤奋务实、立足实践是孙立军教授的显著特点。(同济大学工会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