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电影
1962年邵罗辉执导的电影
台湾闽南语电影是指以台湾闽南语配音的电影。另外,台湾闽南语电影亦专指台湾1955年1981年,以台湾闽南语发音的台湾电影影片,当时系为与“国语”厦语片等做区隔。在台湾闽南语片中,不管角色背景为何,几乎一律以台湾闽南语发音为主,这与当时“国语”片情况相同。1982年后,电影中的语言不再受到制约,多视其角色而定,且制作方式亦有别于早年几近土法炼钢的方式,因此不在“台湾闽南语影片”定义范围内。
启蒙
台湾电影业发展相当早,在日据时期的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1900年6月12日法自动幻画协会于台北北门街“十字馆”开始放映黑白纪录片,映期为一周,并且登报招揽观众。此为台湾第一回的电影公开放映与电影广告,十字馆亦成为台湾第一家电影院。同年6月16日,来自日本的松浦章三于淡水馆放映法国卢米埃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海水浴》、《工人下班》等十余部短片。松浦章三并于放映电影时兼日文解说,是台湾最早的电影辩士1921年,同样以日语解说电影的台湾人王云峰成为第一个台籍辩士
1930年代,使用闽南语的台籍辩士与配上闽南语流行曲(如桃花泣血记)的无声电影虽盛行台湾,但理论上仍不可称为台湾闽南语电影。1932年5月1日,台湾自制第一部电影,是无声片《义人吴凤》。该片演员多为日本人。1937年台湾出现第一部有声片,为台湾总督府政令宣导影片,描述六氏先生遇难的“呜呼芝山岩”。之后台湾少量自制生产的有声片仍全以日语配音,因此也不能算是台湾闽南语片。1945年后,受美国影响,台湾电影院大量放映好莱坞电影,但因为语言的隔阖,票房不佳。开放粤语、厦门方言电影在台湾播放后,特别是语言相近的厦门方言电影,刺激了台湾闽南语电影的开始。而首部真正台湾闽南语影片应该是战后,1956年邵罗辉导演,以歌仔戏都马剧团演员为班底的16mm电影《六才子西厢记》。
兴衰
第一波
搭配歌仔戏演出的台语电影《六才子西厢记》因为16mm电影规格不适合影院演出,上映三天后即因观众稀少下档;虽然卖座不佳,却因此引起普遍回响。导演白克将本来由普通话发音的政令宣导片《黄帝子孙》计划改以台湾闽南语配音。不过《黄帝子孙》尚未制作完成,何基明导演、以歌仔戏剧团“麦寮拱乐社”为班底的第一部35mm台湾闽南语电影《薛平贵与王宝钏》提前首映。
1956年1月4日,由麦寮拱乐社主演、标榜“正宗台语”的台湾闽南语电影《薛平贵与王宝钏》于台北的中央戏院、大观戏院首映,结果票房打破纪录。几天后,台北美都丽戏院、台北明星戏院等戏院加入联映,每天每家戏院都放映五至六场,盛况空前。光这阶段的映期,《薛平贵与王宝钏》一片的纯收入就高达120万新台币,超过成本三倍。之后该片于台湾中、南部戏院上映,更是轰动一时。该片票房的告捷,激励了民间电影业者相继投入台湾闽南语电影的拍摄。
1956年,台台湾闽南语电影开拍达21部,是1950年代以来台湾自制影片总数的数倍,其中邵罗辉导演执导的《雨夜花》是第一部台湾闽南语时装电影。1957年,台湾闽南语电影更开拍62部。总计下来,1955年1959年间,台湾闽南语电影共有178部影片,是同时间”国语片“的三倍多,其中以《王哥柳哥游台湾》及其续集最受瞩目。
1957年11月1日,《征信新闻报》(今《中国时报》)举办了第一届台湾闽南语片金马奖。
不过因为快速的生产,使台湾闽南语电影普遍呈现粗制滥造的现象,票房也就迅速衰落。1960年,台湾闽南语电影跌至21部,维持数年的第一波台湾闽南语电影高峰遂匆匆结束。
第二波
1957年开始的3年台湾闽南语电影生产高峰,虽匆匆结束,但已建立一定规模的台湾闽南语电影市场与制作经验让台湾闽南语电影于1962年迅速重新兴盛。当时台湾闽南语片的制作预算只要新台币二十-三十万,即使一个家庭主妇(相当普通人一千多个月的薪资),也出得起资金拍摄,1962年,台湾共生产120部影片。而当时普通话影片全年也只有7部影片。台湾闽南语电影数量于1963年后,又呈现迅速下滑的趋势。
台湾闽南语片主要的拍摄场景,主要集中在台北的北投,因为北投的温泉馆林立,室内的拍摄场景,既可有房间也有办公室可以选择,附近的河边又可当作海景拍摄,当红的影星最多一次辄上8部戏。
因为拍摄预算门槛低,吸引许多人投入台湾闽南语片市场,包括没有电影制作背景的人,以摸索的方式参与,造成劣币逐良币的现象,加上电视机逐渐普及,视觉的声光刺激慢慢被电视机取代。后期的台湾闽南语电影为了吸引观众,开始在电影情形中以置入性行销的方式帮商品打广告,甚至在《海女》系列的电影中,有情色的镜头出现。在乡间的电影院,甚至有看电影免费加映情色电影(俗称小电影),或是在片中穿插现场的脱衣舞表演。
台湾闽南语片会又迅速的衰退,原因大约有:
台湾闽南语影片赶工拍摄情况并未改善,常常以十天的拍摄工作天来制作一支片子。
拍摄场地缺乏,最常拍摄的地点是台北北投,而常常几组人马一同拍摄。
台湾闽南语影片只能供内销无法拓展市场
影片无法从黑白片升级到彩色片等因素。
台当局的态度。因为台当局不重视台湾闽南语电影,认为台湾闽南语电影过于“粗鄙”。
数量过多,题材剧本无法突破,导致观众不但分散,且日渐稀少。
诸如李行导演,以普通话发音拍摄台湾社会写实片与爱情片的不合社会实情的因素。
无线电视的开播。
在层层限制与台当局任其衰退的政策下,台湾闽南语电影终于在1981年,台湾上映最后一部纯以闽南语配音的“陈三五娘”(杨丽花歌仔戏电影)画上终点。而从1955年到1981年,台湾闽南语电影共只存在26年。
前面的说法是官方文章。
当时使用台湾闽南语的人口超过八成,听不懂普通话的人口很多,以普通话为主的电视与普通话电影并非这些人的休闲选择。 实际上导致台湾闽南语电影急速衰退的主要原因,除了电视开播,主要就是政治因素,“国语运动”与“白色恐怖”。 电影拍摄需要大量前置资金,属于资金密集的产业。 当时国民党政府推动“国语运动”,并用特务压制党外异议份子与党内杂音,许多人莫名失踪或死于非命,在这种气氛下,产生了寒蝉作用,迫使当时的投资者减少对台湾闽南语电影拍摄的投资,最后导致整个产业的消失。
种类
台湾闽南语电影因为发展期间与票房所需,类型不是很多,约略可分为以歌曲为主的电影、歌仔戏电影与现实社会电影。
台湾闽南语电影的歌曲为主电影,一者是将利用旧有30年代以来的台湾闽南语歌谣或流行歌曲的意境,将其重拍成电影,例如《雨夜花》《望春风》(杨丽花主演),一者是利用当时正红的流行歌加以拍摄,例如洪一峰的《旧情绵绵》。这些歌曲因为电影的推波助澜及影像化,四十年后的2000年代仍为台湾民众所熟悉。
现实社会电影则包含所有“时装剧”,这些时装剧有所谓喜剧片爱情片、黑社会片等。最大特征是剧情单薄,甚至有些全盘抄袭欧美国家影片(例如喜剧普遍抄袭卓别林电影)的桥段,1965年的《地狱新娘》即是改编自米兰夫人,电影中出现鬼魂的镜头,是台语片拍摄的一大进步。更大的特色是拍摄地点通常是在台北市近郊附近。这里面,又以台北北投区最多产量。
台湾闽南语电影另外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类型,那就是“歌仔戏电影”。这种将全部歌仔戏剧本表演方式及身段搬上大屏幕的这类型电影不但创造是在台湾相当独特,也是世界少有的表演歌剧方式。
以歌曲为主的电影
1956年《雨夜花》、1962年《雨夜花》(下集)、1964年《妈妈请你保重》、1962年《台北之夜》、1965年《文夏风云儿》、1967年《流浪天使》、1967年《流浪剑王子》、1968年一见你就笑》、1972年《走马灯》、1964年《怀念播音员》、《旧情绵绵》、《望春风》、1963年《素兰小姐要出嫁》、1963年《草螟鸡公》1964年《桃花泣血记》、1967年《三声无奈》、1969年《烧肉粽》、1969年《雨夜花》 (重拍)、1964年《可爱的人》、1965年《心爱彼个人》、1965年《悲恋公路》、1968年《一只鸟仔》、1969年《妈妈你在何方》、1964年《悲情城市》(林福地导演,金玫主演)
现实社会电影
1959年阿三哥出马》、1956年运河殉情记》、1960年《丈夫的密秘》(又名:《错恋》)、1964年《五月十三伤心夜》、1965年《六个嫌疑犯》、1958年《鬼湖》、1958年《古恨城》、1959年《男之罪》 、1959年《男之罪(续集)》 、1961年浦岛游龙宫》、1962年《台北之夜》、1962年《女王蜂》、1963年流浪卖花姑娘》 、1963年《天边海角》、1963年《台北之星》、1963年《妻在何处》 、1964年情天玉女恨》 、1964年《矮仔财娶妻》1964年《欢喜过新年》 、1964年《请君保重》、1965年《只爱你一人》 、1965年《心心相印》、1965年《吹牛大王》、1965年《灵肉之道》、1965年《英雄难过美人关》 、1966年《喋血夜总会》1962年《阿丁大闹歌舞团》、1962年《台湾夜生活》、1963 年《小财神爷》 、1963 年《金色夜叉》、1964年《天生自然》1964年《真珠塔》、1964年《港都苦命女》、1964年《再会港都》、1965年地狱新娘》、1969年《处女宝鉴》、1969年《暗光鸟》、1967年走路新娘》 、1964年《少女的祈祷》
歌仔戏电影
1955年《薛平贵与王宝钏》、1956年《薛平贵与王宝钏(续集)》、1956年《薛平贵与王宝钏(第三集)》、1956年《范蠡与西施》 、1957年《苏文达薄情报》、1957年《青山碧血》《碧玉簪》、1981年《陈三五娘》
市场文化
随片登台是台湾闽南语电影盛行时所产生的文化。随片登台的意思是,电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或演出人员,在电影上映的同时,现身在电影院和观众见面。在电视机还不普及的时代,大明星下乡和观众接触,是当地的大事。电影演员会在电影的开场或是演出中间和观众交流。
台湾闽南语电影流行的时代,一般民众普遍接触的媒体是广播电台,也因此有些台湾闽南语电影,是先以某一首流行歌曲作为电影主题曲,然后才拍摄电影。电影《旧情绵绵》即是一例,由歌曲《旧情绵绵》的主唱人洪一峰担任男主角,这也是洪一峰的第一部电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9 19:39
目录
概述
启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