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动物指已灭绝的史前生物中具有脊柱特征的动物,包括
恐龙、
始祖鸟、
猛犸等。
古脊椎动物指已灭绝的史前生物中具有脊柱特征的动物,即已灭绝的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Vertebrate)是指有脊椎骨的动物,是脊索动物的一个亚门。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形态结构彼此悬殊,生活方式千差万别。
代表物种
邓氏鱼(Dunkleosteus terrelli)可能是最著名的一种古鱼类,邓氏鱼是一种活于
泥盆纪时代(距今约3.6亿至4.15亿年前)的古生物,身体长约8 至10公尺,重量可达4吨,被视为该时代最大的海洋猎食者,其主要食粮是有硬壳保护的鱼类及无脊椎动物。
恐龙可分为鸟类和非鸟恐龙。其中,非鸟恐龙只生活在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已于6500万年前全部灭绝。1841年,英国科学家
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现生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
代表物种
始祖鸟(外名:Archaeopteryx),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小型恐龙,隶属于恐爪龙下目,代表了一种恐爪龙类的原始类型。它本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但后来发现孔子鸟与辽宁鸟的诞生年代更早,名字是古希腊文中的“古代羽毛”或“古代翅膀”的意思。化石分布在德国南部,它的德文名字意指“原鸟”或“首先的鸟”。
始祖鸟一开始被认为是鸟类的祖先,经研究后认为是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相反,它们并不是鸟类祖先,而极有可能是后期恐爪龙类的祖先。并且生活于侏罗纪的提通阶早期,距今约1亿5千5百万到1亿5千万年前。这些标本都只在德国境内发现。
代表物种
猛犸(学名Mammuthus)是象科动物的一个已灭绝的属。脊椎动物,哺乳纲,长鼻目。最著名的种类是真猛犸象,即长毛象。存在于冰河时期。源自于俄罗斯的古字mammut,意思是地下潜伏的事物,因为所有猛犸在被发现时,都已死亡并半埋于土中。
猛犸的生活年代约1万1千年前,源于非洲,早更新世时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可以适应草原,森林,冻原雪原等环境,少数种类如真猛犸披有长毛,有一层厚脂肪可隔寒,夏季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树皮为食,以群居为主。最后一批猛犸象于公元前1670年左右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