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鸟亚纲(Archaeornithes)是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蜥形纲的一亚纲。是群已灭绝的类似爬行动物的原始鸟类,是个历史遗留的分类名词。20世纪末以来,早期鸟类化石急剧增加,原先的古鸟亚纲成员被重新归类为一系列嵌套的
单系群,使得古鸟亚纲这个名称在现代文献中很少使用。
直到20世纪末期之前,人们对早期鸟类化石的认知十分贫乏。在早期的认知中,所有化石鸟类要么具有愈合胸廓、胸骨延展成龙骨突,接近现代类群;要么是晚侏罗世索伦霍芬Plattenkalk的始祖鸟。由于这两类的生理和解剖学差异如此之大,因此为后者建立了亚纲古鸟亚纲。
随着20世纪末和21世纪早期一些保存完好的早期鸟类化石的发掘,我们对鸟类进化的认识大大增加。现已知现代鸟类特征如紧凑的身体、无爪的翅膀和小翼羽(alula)的进化是出现于连续的阶段。如今,古鸟亚纲被划分为一系列嵌套的
单系群,而该名称在现代文献中很少使用。
仅有一目,始祖鸟目( Archaeopterygiformes)。代表动物为始祖鸟( 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为早已灭绝的化石种类。大小如同鸟鸦全身被羽,头骨较大,骨片愈合程度较高,前肢已变为翼,后肢有愈合的跗跖骨,四趾,三助向前,一趾向后,
开放式骨盆,体温较为恒定,显然具有鸟类特征。但仍然具有爬行的原始特征:上下颌具齿,前肢三指游离、具爪,无龙骨和钩状突,尾长,由18~20个分离的尾椎骨构成,没有尾综骨。始祖鸟的发现,证明了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
古鸟亚纲,它是中生代侏罗纪的鸟类,其特点是上、下颌上有齿,肋骨上无钩状突起,无龙骨突起。掌骨分离不愈合,前肢指端有爪,有很长的尾椎,无尾综骨,主要的代表动物是1861年和1877年分别在德国索伦霍芬和希士特发现的始祖鸟化石。
最原始的鸟类,头骨仍保持着其爬行动物祖先的双弓形,骨骼不愈合,瘠椎椎体不是并凹型(马形,尾椎基本不缩减,胸骨不发育,鸟喙骨短,近端与肩胛骨近端愈合;腕、掌骨不愈合,仍有3个指骨和发育的指爪;躔骨不愈合,第5骨仍保留。这一亚纲现在包括初鸟目、孔子鸟目和会鸟目3个目。
在传统分类中,古鸟亚纲是鸟类的两个亚纲之一,另一个是新鸟亚纲(Neornithes,拥有现代鸟类般的短尾)。这种分类是由汉斯·弗里德里希·加多(Hans Friedrich Gadow)在1893年提出的,并被阿尔弗雷德·罗默(Alfred Romer,1933年)及其后的作者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沿用。其他中生代鸟类,如具有牙齿但其他特征较现代的黄昏鸟,也被包含在这种分类下,有它们自己的超目齿颌超目(Odontognathae)。
根据罗默(Romer)的观点,始祖鸟的特征是带爪的翅膀、爬虫类的无大型龙骨突的胸廓,并且有长长的骨质尾巴。在古鸟亚纲建立之时,已知的成员是始祖鸟和古鸟(Archaeornis)。认为这两者代表单一物种,
印石板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古鸟是始祖鸟的柏林标本。在格劳多将鸟类分为两个亚纲之后的一个世纪,发现了孔子鸟科(Confuciusornithidae)和反鸟类(Enantiornithes)。它们介于罗默对古鸟亚纲和新鸟亚纲的描述之间。它们具有带爪的翅膀,但尾巴具有杆状尾综骨(与现代鸟类的犁形尾巴相对)并带有小的龙骨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