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良玉(1865年~1940年),字韫山,别署樊榭后人,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
清朝官员,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篆刻家、书画家、医学家、艺术品鉴赏收藏家,“
浙派篆刻”代表人物,对传统国学和中医药学都有颇深研究。
人物生平
据《广印人传》与《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厉良玉,[清](一八六五至一九四零),字韫山,又作蕴山、蕴珊、韵珊,别署樊榭后人,杭州人。清
贡生,性耿直和易,博于文辞,风度潇洒。曾游温、处两州知府文幕,因其地产青田佳石,遂从事篆刻,追摹秦、汉,兼擅南北两派。章法匀正,刀法峭拔,尤喜刻楷书长跋。所作
百寿图著名于时。卒年七十六。
据
西泠印社、《中国美术》杂志、《
杭州日报》、《
再续印人传》、《
美术报》等载,
光绪三十年(1904年),厉良玉与
吴隐、
丁仁、
王福庵、
叶为铭等创设
西泠印社于
西湖孤山。
1940年,厉良玉因数代家传的书画珍品和集聚自己毕生心血的金石篆刻作品在战乱中被抢掠殆尽,锥心刺骨,悲愤至极,突发脑溢血,在
上海法租界内的
茂名南路寓所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六岁。
主要影响
据《广印人传》、《中国美术》杂志、《
美术报》、《
文汇报》等载,厉良玉兼擅南北两派,章法匀正,刀法峭拔,尤喜刻楷书长跋,为“融合皖浙两派的大师级人物”,与
吴昌硕、
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
作为中国书画史上的名家,厉良玉的生平事迹广泛载于各类美术经典文献、艺术辞书等,分别被《广印人传》《姜丹书稿》《
再续印人传》《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书画艺术辞典》《
浙江书画名家录》《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国古代名人录》《中华名人库》《宋元明清印事编年(下)》《篆刻年历1051-1911》及
江苏省美术馆、
上海文庙等收录。
厉良玉是中日文化交流与
民间外交的先驱,被誉为“中国民间外交之父”、“中日文化交流之父”,对日本近现代
印学和
书法影响颇深,作品在日本备受推崇。他是近代中国
金石文化的集大成者,并曾参与创办著名金石篆刻研究学术社团
西泠印社,是该社的创立发起人之一,也是西泠印社最早的一批社员。他所作的《
百寿图》享誉海内外,被世界各地藏家所竞相收藏,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尽管厉良玉大部分金石书画作品在战乱中遭到损毁,但国内,尤其是海外仍有少许留存。同时,由其与
丁辅之等人共同创办的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的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研究印学和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被
国务院命名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厉良玉的作品及其所参与创办的西泠印社对于中国金石印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世代书香的学问浸淫和善本珍藏的品味陶养,令厉良玉年纪轻轻即已先成为了一名浩博渊雅的鉴赏家。
厉良玉与日本诸多艺术名家都是好友。
河井荃庐、
长尾甲等日本汉学家都曾从其学习
篆刻艺术,并藏有其篆刻珍品。日本全面侵华后,日军曾大肆搜刮厉良玉的作品,并将其悉数运往了日本,可见厉良玉当年在日本的名声之大。
个人作品
据厉良玉之孙、著名外交家
厉声教透露,大量厉良玉的作品今已流散于日本。日军1937年12月占领杭州后,大肆搜刮厉良玉的作品,并将其悉数运往了日本,以至于其生平创作作品虽多,但现留存于国内收藏市场上的数量却很有限。又据《
浙江书画名家录》载,厉良玉生平所拓印存甚富,作品流传颇多,但散佚于抗战期间。
作为书法家,厉良玉著有毛笔双钩四册《文秘阁》(庚戌(1910)夏月)、《种榆仙馆印谱》(乙卯(1915)仲春)、《补罗迦室印谱》(丁未(1907)冬月)、《古今印存》(戊午(1918)冬月)等。
厉良玉还摹有《双钩集古印萃》、《双钩名人印存》等作品。《双钩集古印萃》为厉良玉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所作。是谱摹古人印存六百二十三方,每页摹印一至九方,内收渔洋山人印、项子京印、翁方纲印等前人印记。《双钩名人印存》为厉良玉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夏所作。是谱为厉韫山早期所摹,收名人印存五百八十二方,每页摹印一至十一方,内收
孙承泽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印、
董其昌印、
曾国藩印等诸多名人印存,藏家当寳之。
篆刻作品《青田石闲章二方》为厉良玉1918年所作。印文一为“花酒藏风雅”,印文二为“谢迹人寰屏除俗虑”。
边款一原文为:“余性好吉金乐石,恬淡寡营,屏除俗虑。于居室外有小轩焉,园中树石参差,广罗奇石,多种名花。每有嘉宾坐花醉月,或弄柔翰,或橅古印,藏修息游行于其间,不愿闻尘俗事。虽不敢自谓风雅,而放翁之花,
刘伶之酒,
米芾之石……”;边款二原文为:“尘寰寄迹,俗虑扰心,超出其间者能有几人哉?余友孔君子香自泰山归,极道天门之胜境。峰峦竞秀,严壑争奇,千状万态,目不暇给。余聆其言,恨不能同登游览以结山水之缘,遂烟霞之癖耳。甚矣!名利之累人而欲谢红尘追仙迹捐俗务屏世虑不亦难乎?我亦自嘲未能免俗耳。”
《厉良玉刻印金石百寿印屏》:此四条屏钤拓长寿印文共百方,初为厉良玉为其祖父九十大寿所作。后又拓成此四轴以赠常云湄。识文:忆甲辰岁,家大父九秩,开筵重闱祝嘏。玉欢承燕侍,学愧虫雕,曾作是图悬之椿庭以代莱舞。光阴易逝,忽忽二十馀年。近友人每见而爱之,拓此以公同好,非敢期寿世耳。爰志数言,奉贻云湄先生清赏并乞教正。
中华民国二十年春,泉唐厉良玉识于寿椿堂。
钤印:泉塘厉良玉字韫山作(白)樊榭后人(朱)。
厉良玉先生《百寿图印谱自序》
良玉幼承祖训,不自暇逸。占毕劬余,留意金石。齿稍长,游幕括苍印石之区,价廉而种夥,得悉采收,而肆意镌刻。尔时学虽蠠,复识未扩、趣未博也。永嘉叶墨卿鸿翰,以铁笔名。当时玉适应吕少良别驾聘至瓯,与之遇为忘年交,尽发其藏庋而钻研之。于篆籀之源流、诸家之宗派,稍稍窥见管豹矣。
二弟辅臣亦客瓯,启玉曰,昔袁简斋太史称汤老人,年百有卌。曾于纯庙南巡仰邀宸翰,以“古□□庋”四字旌其门。朱紫云先生为辑寿言,刻石章符其寿数。吾家大父寿臻六耆,兄盍亦刻画金石、集百寿已为遐龄祝乎?
玉韪其言,以馆课鲜暇,未能猝偿之。
□□□岁庚子,吕公量移定海,玉偕之来,乃获遴石百方,圆长方椭,各随形质,以成章法。博稽往籍,上窥赢刘,下迄今兹。亹亹奏刀,寒暑再历,始蒇事,厘为两册。自维虫技,奚之当万家一粲。然藉此以志斗庭之庆,当莱衣之舞,博重闱之欢,且以纪熙朝人瑞焉。亦或不为当世锲家所摈乎?
光绪廿有八年,岁在壬寅,百花生日,泉唐厉良玉志于定海庁署之双桂堂。
历史评价
《广印人传》:厉良玉,性耿直和易,博于文辞,风度潇洒。追摹秦、汉,兼擅南北两派。章法匀正,刀法峭拔,尤喜刻楷书长跋。
《论厉良玉书家》中对厉良玉评价曰:“性耿直肠风度好,篆刻青田佳石妙。南北两派专数年,所作百寿笔底老。”
知名文化学者
厉振羽以两首藏头七绝对厉良玉进行了评述,曰:“良辰美景浑如梦,玉碎徒留鬓满霜。金阙荒凉空余恨,石殷碧血渡扶桑。留燕青青箭道桑,贻书脉脉古香堂。后园曲径听松回,世上难得满庭芳。”
晚清著名诗人、书画家
顾印愚曾书对联赠厉良玉,曰:“酒后剧谭犹激烈,花前归思自飞翻。”款识为“旧集东坡句书寄韫山仁弟同年清赏。光绪戊戌初夏,涿州客舍,时过涿访心庄也。兄顾印愚所持并记。”该对联1982年被鉴定为国家
三级文物。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评价厉良玉为“融合皖浙两派的大师级人物”。
中国网:厉良玉先生是清末的一位重要的
金石学家和篆刻大师。作为近代
金石文化发展历程中的
集大成者之一,他未及完成毕集其一生心血的印谱,即悄然离去,对于金石印学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后世研究者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损失。厉良玉先生晚年的悲惨遭遇,以及他那些本应作为
文人雅士的案头
清供或进入博物馆以供国民品赏的金石作品的不幸遭遇,从不同角度折射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
中国美术学院:厉良玉、
吴昌硕、
赵之谦三人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
《
杭州日报》:厉良玉是清代“浙西词派”领袖
厉鹗的后人,也是
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厉氏家族是杭州的文化世家,名人众多,诗词书画成绩斐然。
史籍记载
《广印人传》
《姜丹书稿》
《宋元明清印事编年(下)》
《篆刻年历1051-1911》
家族成员
厉良玉的父亲和祖父(
厉自治)皆为清代
举人。他的长子、次子和季子分别是中国近现代名医
厉绥之,民国高级将领
厉尔康和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厉麟似;半子是民国开国名将
施承志;儿媳是中国首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女钢琴家
唐丽玲;孙子是当代著名外交家
厉声教;孙女是中国儿科医学开拓者
厉矞华;外孙为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施锡祉;曾孙为著名学者
厉振羽。
厉良玉出身于
杭州厉氏家族,其家族一直沿袭着严格正统的辈字传统,清代立有“得申自齐良,家声振景阳”十个字辈。厉良玉即是“良”字辈,字韫山,别署樊榭后人(
厉鹗号樊榭)。自清代以来,杭州厉家一直作为樊榭后人,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在保存和发扬
中华传统文化方面,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厉良玉的祖父
厉自治是杭州厉家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对厉良玉有着很深的影响。厉自治平生收藏书画十分丰富,其中不仅有历代状元书写的对联和文幅,还有明代画家
仇英的山水作品等珍品。厉自治因在雨中走上箭道附近当年中河上的上仓桥跌伤而逝,享年九十六岁。
轶事典故
贻书听松
晚年的厉良玉在家中素日寂静无声,生活中家人很少听见他讲话。厉良玉生活十分规律有序。每日,他黎明即起,穿着竹布长衫,经外园小径,越过
万松岭的山道,直走到长桥
柳浪闻莺一带的西湖边上,再走回来。这样一段长距离的晨间散步之后,他往往独自在“敬修堂”用早粥,用毕就走到遍地成排放满一行行
印石的“古香堂”左翼,即他的书房,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
他或是坐在周围摆满印石的书桌旁,静心读书;或是潜心设计他的印章篆刻稿样,反复篆写;或是伫立在青石砌成的前庭边的立几旁,打磨印石或刀具;有时还用他购来的朱砂和夫人自制的
丝绵棉絮等材料亲自配制他理想的
印泥。他认为自制的印泥更为鲜艳持久。如今备受藏家宝爱的一幅幅
百寿图,便都是如此这般,由厉良玉先生独自一人在古香堂内裁纸、排印、沾印泥、施印,最后再审定而完成的,是他深厚修养,精湛技艺和严谨态度的珍贵结晶。
除了终日孜孜不倦于学问和篆刻,偶尔,厉良玉也会到园内一角,给他手植的
牡丹和
金橘浇水施肥,享受片刻闲暇。
克勤克俭
晚年的厉良玉平时生活十分俭朴。他很少参与全家的用膳,饮食相当简单,常亲自用一个小小的瓦罐来烧煮。每逢傍晚时分,他便到自家菜园里挖两棵翠绿的嫩油菜,自己洗切后,放入用他在家中收藏起来的火腿皮煨制的汤,作为一道唯一的菜肴,独自下饭吃。食物如此简素,他却每每还在餐后自赞好吃,真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实际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厉良玉收入尚可,但他生活却十分简朴,穿的袜子都是夫人亲手用白布缝制的,日常衣物不过是一双布鞋或套鞋,几件长衫而已。他自己节俭,待人却十分大方。他给自己订立标准,每月自己个人的开销不得超过四个
银元,给家里的佣人都是每月两个银元,且对他们十分宽厚。当时一个银元可以买一百斤大米。而他给自己一个孙子买书就用掉五个银元。可见其舐犊情深及对子孙教育的重视。
厉良玉在生活上克勤克俭,但在搜集印石等与金石研究有关的投入方面却毫不吝惜。他在《
百寿图印谱自序》中提到,自己利用游幕外阜的机会,在当地大量购买了物美价廉,品种繁多的
青田石等优质石材,用于创作篆刻作品。这大概是他自己一生中唯一一个比较费钱的开销了。厉良玉就这样无欲无求,终年孜孜于金石研究与篆刻。
白头玉碎
随着日寇铁骑逼近杭州,厉良玉安宁平静的生活,从此一去不返了。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
杭州湾北岸登陆,12月24日,杭州沦陷。日军入城后,屠杀杭州市区平民4000多人,血流成河。厉良玉不得不举家仓皇逃难,以避兵火,幸有其三子厉家祯随侍护送,辗转经
温州海路,最后避居上海英美租界的四子
厉麟似家中,方才得以安身。一家人虽然性命得脱,然而,杭州厉家老宅,却因日军入侵,惨遭烧杀劫掠,历代收藏的名家法帖,绘画
珍本,以及汇聚了厉良玉先生一生心血的
金石篆刻作品,全部被洗劫一空,荡然无存。厉家老宅,自此衰落。
闻此噩耗,年逾七旬的厉良玉肝肠寸断。他因为数代家传的书画珍品和集聚自己毕生心血的金石篆刻作品在战乱中被抢掠殆尽,锥心刺骨,悲愤至极,于1940年春季的一天,突发
脑溢血,在
上海法租界内的
茂名南路寓所溘然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