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甸,原为明、清琉璃窑前一片
空地。
民国六年即地建海王村公园,过去每年旧历正月初一在此附近设摊售货,
游人云集,即所谓“逛厂甸”。今厂甸仅存小巷。一般所谓“厂甸”泛指“海王村公园”附近地带。
来源
厂甸庙会始于清乾隆年间,旧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
元宵节为集市,叫开厂甸,热闹非凡。
庙会期间,海王村内的热闹自不必说,其东侧的
吕祖祠也
香火极盛,
善男信女道士云集。火神庙则是珠宝商贩集中地,文昌阁、土地祠又是书籍集中地,道路两边也都是买卖。2001年,厂甸庙会在消失多年之后重又成为人们春节的好去处,并成为京城唯一不收门票的开放式庙会。
主要区别
现代的庙会和往年的庙会有些不同,马路正在拓宽,两边的房子还有些半半落落,扶老携幼的游人们对环境没有太多的挑剔。庙会从湖广会馆开始一直延续到
和平门。
虎坊桥路口西北角的
京华印书局是琉璃厂文化传承的象征,它1920年落成,其前身为由
康有为和
梁启超的
强学会改组而成的官办
直隶官书局。
路东鲜艳高大的雄鸡模型旋转着新春的问候,飘扬的彩旗告诉人们这是第五届厂甸庙会,五彩缤纷的摊位飘着书香、飘着美味、飘着欢乐传播着希望,人们被幸福感染着,合不拢的嘴泛着喜洋洋。老人们逛庙会是幸福的回忆;儿童们逛庙会则憧憬着希望;中年人因老少的欢欣而心花怒放。
小吃
庙会是风味小吃的大聚会。色香味形具全的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年糕、灌肠-----,还有茶汤、面茶、油茶,不懂的还真分不清。京味十足的大糖葫芦看着到比吃着香。中的、西的,土的、洋的,叫的出名的,叫不出名的,那小吃可多了去了。到处是热气腾腾透着新年的喜气,到处是花花绿绿看着吉祥。这样的小吃怎能不尝一尝,今天的小吃格外香,何况还走累了有点饿的慌。
新年是全民的节日,更使小朋友们早早盼望。新裤新袄自不必说,要点好玩儿的最好今天开腔,因为今天爸爸、妈妈最大方。空竹抖的嗡嗡响、飞旋的陀螺也挺棒、嘎啦嘎啦的风车鼓着清风,五彩缤纷的风筝看的人豁亮。还有泥人、面人、脸谱、戏出、棕人、
毛猴、竹蛇羽蝶、竹木刀枪、绢花
纸花、布娃娃、布老虎、中国结,特别的亮点,雄鸡报晓,鸡妈妈带着鸡宝宝。早看花了眼,不知那个好,恨不得全都往家抱。
唢呐声声、锣鼓咚咚,使人振奋。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得花轿,摇得人神魂颠倒,谁都能坐进去颠一颠,这也是不错得互动节目。庙会中得演出是不能不驻足得,看曲艺就是笑,看戏讲究一个品,听听流行歌曲还能跟着唱起来。天桥得杂耍别有一番工夫,热热闹闹得摔跤表演其实是一个人折腾,演员如果不脱道具还真看不出来,待他穿上道具再表演还怎么看怎么像两个人。其实,他得两条腿是一个人得腿,他得两条胳膊是另外一个人得腿,两个摔跤人得胳膊虽是道具,可随着摔跤起来趴下,真跟真得似的,摔跤就是腿踢胳膊,胳膊拌腿。再看吞宝剑,那是实打实得把剑吞下去,看来着实不是一天两天得功夫。天桥有句老话,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能说能练真把式,庙会得表演就是请得天桥得真把式,听着提神,看着过瘾。节目完了,也是有钱得帮个钱场,没钱得帮个人场,当然应该了,毕竟广甸庙会没收门票吗。
书画
厂甸的最大特点是书,因而庙会上的书摊也就占了较大比例。纸质的、电子的,琳琅满目。要说规模最大的还是在中国书店院内,就是老厂甸那儿。院内摆满了书,精装的、平装的,品类繁多,而且都可以打七折。书架前站满了人,特别是看书的老人特有琉璃厂的味道。其中《流失海外的国宝—图录卷》正好和原来买的《流失海外的国宝—文字卷》配套,也算是珠连碧合了。
琉璃厂文化街形成的主要标志就是大量书肆的出现,古玩字画铺面超过图书,但这里的的书店至今还是京城较大和最集中的。从单体上讲它与图书大厦和
王府井书店不能同日而语,但要说文、史、哲、艺术图书那可毫不逊色。中国书店是1952年在
北京设立的第一家国营古旧书店。1958年,古旧书肆经过公私合营,全市`111家古旧书店合并为中国书店一家,继续着古旧书业的发展。
中国书店是全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之一,其新印古籍和研究古籍的有关图书是一大特色。它还收集历代古籍、碑帖、拓片、旧书、旧报、旧杂志等。装订修补古籍也是它的业务。文化遗产书店更像个博物馆,在这儿还能看到珍贵的善本书,逛一逛能增长不少见识。现在的华彩音乐艺术公司是原晚清时期
商务印书馆,在1958年可是京城最大的书店。文物书店在琉璃厂是再合适不过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毫无老态龙钟之感,它们或一字排开,或遥相呼应,是图书集萃传统的最好实证。
爱书的人都知道,看书寻书是最费时间的,买书最好不要有太明确的目标,不然十有八九是会失望的,它往往是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每次经过琉璃厂只要有点时间我总要到书店看一看,一看书就总觉得时间不够,于是离开的时间就不断往后推,有些书是买的时候看了看,回来反而看的少了,几乎成了工具书,用的时候查一查。逛书店是上瘾的,时间稍微长点没去就觉得心里痒痒的。我小时候曾天真地想这满街都是书店多好啊。
说起海王村这名字可远了去了,辽代时就叫这名儿,当时是辽都城东郊燕下乡的小村落,当时寺庙云集,经济繁荣,可惜后来毁于战火。到了元代这里是烧制琉璃瓦件的窑厂,明代为工部五大窑厂之一,故称琉璃厂,可是为都城的金碧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辽代之后很长时间这里较荒凉,至明嘉靖32年(1553年)扩建外城后,这一带才又开始有人居住。再到清
康熙后期,官方为了皇宫的安全,将一直在内城举办的灯会和书肆移到
琉璃厂窑前,于是就有了春节逛厂甸的习俗,这里又重新热闹起来。琉璃厂最早的书业经营始自明代,作为古玩文物、书籍字画的集散地,此处在清乾隆年间琉璃窑厂外迁后走向辉煌。特别是乾隆38年(1733 年)《
四库全书》开馆,各方编纂人员汇集京师,他们多居宣南一带,因而纷纷来此寻书考证,使琉璃厂书市更加兴盛起来。
当时有名的古董、书商达30余家,《四库全书》历10年编成,据记载馆臣达360人,琉璃厂能不兴旺吗?到光绪初年,书肆已发展到220余家,古玩、字画、碑帖店等50余户。至今琉璃厂文化街还保留着许多老字号,如创办于清代的书肆有来薰阁、肄雅堂、文奎堂、松筠阁、商务印书馆等。开设于清康熙11年(1672年)的松竹斋即今天的荣宝斋;创建于
咸丰年间的有
槐荫山房、博古斋;创办于同治年间的有一得阁墨汁厂;光绪年间的有庆云堂、
韵古斋、宝古斋、
宝晋斋、
萃珍斋、清秘阁等。中华书局、邃雅斋则成立于民国期间。
鲁迅、
郑振铎、张伯驹、朱自清、
邓拓、
老舍、
齐白石、
张大千、
陈半丁等大批名家都是这里的常客。
1927年,开辟了和平门,拆除厂桥,辟
南新华街,将琉璃厂一分为二,东琉璃厂以古玩业为主,西琉璃厂以旧书业为主。如今的琉璃厂文化街店铺大多是1978年以后重建的,当时曾引起过很大争议,因为再造的毕竟是假古董,类似的争议远没有结束,因为拆真建假之风并没有完全遏制。
知道琉璃厂、厂甸对我来说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我小学、中学时最喜绘画,三天两头往荣宝斋跑,或买点颜料、或买点宣纸、或买点画笔、或买个速写本,顺便再看看名家大作。
比如任伯年、
吴昌硕、齐白石、
徐悲鸿、
刘海粟、
潘天寿、
傅抱石、
钱松岩、
李可染、
李苦禅、
吴作人、
黄胄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琉璃厂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培养了我对民族文化的爱和对祖国的爱。
那时因家庭生活困难,颜料多是几只几只的买,整合的买不起,记得当时的国画颜料是七分、九分一支,贵的是一毛多。当时就想将来有钱了,宣纸一定一刀一刀的买;颜料一定几合几合的买。未曾想后来纸买的多了反而老放着,有的颜料用的少就干了。幼时略显窘迫的生活并没使我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好像一门心思画画其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似乎有了一点经济头脑,特别是看那多层的甚至于十多层、二十多层的楼被拆总觉得很可惜,那毕竟盖了没多少年啊,也不知是当时不该盖还是现在不该拆。古人讲土木不可善动,我们这种拆拆建建、建建拆拆是不是太随意了?这不是资源浪费吗?拆者可能不亏,新建者也可能不亏,亏的是整个社会的财富,算来算去那毕竟是国家的钱,人民的钱呀。
如今,琉璃厂一带又进入新一轮的整治,有传言说琉璃厂文化街又将拆了重建,当然有很多人不同意,这不是对原来拆真建假的肯定,而是对我们这种无限循环重建的否定,越建越假,越建越次,是我们很多重建项目的通病。比如筒瓦的烂用、随意彩画、门墩粗制滥造,瓷板冒充磨砖对缝,没几天就呼呼啦啦掉一片等等。按规制只有王府和庙宇才可以使用筒瓦,所谓筒瓦就是瓦呈筒状,房顶一条一条的,这在
老城区也是比较稀罕的,而且其房屋明显比普通民居高大,我们不一定都完全按清朝的规制,但也不要太随意以免混淆视听。
名胜古迹
逛厂甸就在一个“逛”字,它要求时间宽裕一点,精神放松一点,轻闲自由一点。逛完厂甸的书店、古玩字画店,如果还有时间,最好再逛一逛附近的名人故居和古迹,那会让我们觉得和古人是那么近,和历史是那么近。
棉花胡同上七条有
四川女杰
秦良玉练兵处(
四川会馆)。明思宗曾赠秦良玉诗云“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明末清初学者
孙承泽的故居位于后孙公园23—27号,他晚年整理前朝史料,著有《天府广记》、《
春明梦余录》。康熙年间,
洪升的《长升殿》在园内
大戏楼首演,此园后改为
安徽会馆。
朱彝尊故居是
海柏胡同的古藤书屋,他在此撰写刻印了《日下旧闻》一书,为北京留下了珍贵的地方文献,他从此迁出后,被在京为官的
温汝适等购买改为
顺德会馆,现为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此故居在前两年被写了大大的拆字并被拆毁了一部分,后在专家学者的呼吁下终于保护下来。
《四库全书》总篡官
纪晓岚的故居阅微草堂在虎坊桥东;著名诗人
王士禛(渔洋)的故居在西太平巷;精于校勘、训诂及金石学的清代大学者
孙星衍住在
万源夹道;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曾住香炉营头条的嘉应会馆;
史学家赵翼住在椿树三条;陈敬廷故居在
宣武门外大街;
孔尚任的故居在海柏胡同;
林白水故居在棉花头条;
邵飘萍故居在
魏染胡同。在这一带住的名人还有
李渔、
翁方纲、
钱大昕、
罗聘、
李文藻、
洪亮吉、
梁梦龙等等,可惜有的名人故居已经被拆除,使文化出现了断层。
20世纪初,在原琉璃厂遗址上修建了五城学堂、电话局和
优级师范学堂(后改称
北京师范大学),20世纪20年代鲁迅曾在师范大学
风雨操场发表演说。如今琉璃厂一带的地名如沙土园、西北园、东南园、八角
琉璃井等名称都是历史的印记。这一带还有很多会馆,如代郡会馆、四川会馆、
抚州会馆、
闻喜会馆、叙府会馆、
镇江会馆、
临川会馆、
甘肃会馆、宣城会馆、福建会馆、
云南会馆、
安庆会馆、
贵州会馆、惜字会馆、
蒲圻会馆、三晋会馆、延安会馆、
潮州会馆、
广东会馆、
泸州会馆、
杭州会馆、潞安会馆、
南皮会馆、湖州会馆、
梨园公会等等,数不胜数。而安徽会馆、湖广会馆、
正乙祠(银号会馆)的戏楼是保存最好的。
京剧摇篮
当我们行走在琉璃厂的胡同中,会感受到那一座座京剧名家的故居好像在向我们倾诉着梨园往事。京剧从形成到发展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值得一逛的“京剧摇篮”。
余三胜与其子
余紫云的故居在
石头胡同61号,余三胜系汉调著名老生,进京后搭徽班演出,对京剧的形成可谓功勋着著。他与
程长庚、
张二奎被并称为“老生三杰”。其附近的石头胡同39号就是张二奎故居。不远的
百顺胡同36号则是京剧创始人程长庚故居。他将昆、弋诸腔融于皮黄之中,为京剧的形成铺平了道路。受程长庚影响最大而能继承其衣钵者首推谭鑫培,其故居在大外廊营1号,他1905年应丰泰照相馆之约,拍摄无声戏曲片《定军山》片断,这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也是第一部戏曲片。有“丑角元老”之称的王长林曾住琉璃厂东北园82号。百顺胡同55号住过被尊称为“老夫子”的陈德霖。笤帚胡同39号是“武生宗师”扬小楼的故居。
王瑶卿的故居在
培英胡同20号。
余叔岩系余三胜之孙,住椿树上头条15号,可惜他的故居和
尚小云故居在前几年被拆掉了。铁树斜街101 号是
梅兰芳大师的诞生地,门口一边一个厕所,有碍观瞻,到有一样好,就是好找。尚小云故居在椿树下二条1号,荀慧生的故居在
山西街13号。钱金福故居在山西街23号、于连泉曾住西草厂17号、永光寺东街21号和宣武门东河沿9号。
裘盛戎的故居在西河沿215号,它的对面就是正乙祠。
李少春故居在
南柳巷 54号、
李世芳故居在椿树上三条13号、
毛世来故居在培英胡同29号、
宋德珠故居在宣武门外大街170号、姜妙香的故居在
永光东街3号、
马富禄故居在棉花八条1号、
叶盛兰的故居在棉花五条7号、
杨宝森故居在
红线胡同17号。
说起京剧不能忘记培养人才的
牛子厚、沈家、
叶春善、
萧长华、
苏雨卿、
宋起山、
唐宗成等。科班先后培养出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学生,20世纪最优秀的京剧艺术家几乎都出自这一科班。叶春善故居在海柏胡同15、17号。萧长华故居在西草厂胡同88号。1904年正月初一,由吉林富商牛子厚出资,叶春善运作的“喜连升”科班在西南园成立,1906年迁至前铁厂,更名“喜连成”,
辛亥革命后,牛氏破产,科班转给北京安定门外外馆沈家。1912年更名“
富连成”,1921年迁至虎坊桥东侧路南,科班始终在琉璃厂一带,演出也在大栅栏的广和楼、广德楼及
香厂路西口的新世界舞台。
从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和发展的二百余年,始终没离开
前门、琉璃厂、椿树这一带,而且一直以琉璃厂厂甸为中心,因此,要了解京剧不能不逛琉璃厂、而逛琉璃厂不逛京剧艺术家的故居总觉得缺点什么。
这就是厂甸的魅力,几天几夜说不完,十天八天逛不全,总不免挂一漏万,总不免多少未知要探。书是纸上的历史,实地逛一逛更能感受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