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馆,位于
北京市西城区魏染胡同30号、32号,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是
邵飘萍在北京的住所以及其创办的《
京报》办公地旧址,现为红色报业博物馆和邵飘萍故居。
历史沿革
民国九年(1920年),京报馆始建。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26日,京报馆建成并启用。
2018年,京报馆完成腾退工作。
2021年6月1日,京报馆被辟为红色报业博物馆和邵飘萍故居,并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京报馆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20平方米,为一座四合院建筑,青砖灰瓦,内有一栋二层小楼,有两个小四合院。
主要建筑
大门
大门门楣上刻有“京报馆”3个大字,由邵飘萍亲自题写,落款为“振清题”,振清为邵飘萍后改之名。
影壁
影壁位于京报馆大门内,上嵌“铁肩辣手”4个大字,落款“飘萍”,因邵飘萍推崇明嘉靖年间
杨继盛的诗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以此用于自勉也勉励同人。
二层小楼
二层小楼位于大门内左侧,面临魏染胡同七间,临街立面用西洋式砖壁装饰,大门处加古典式门廊。二层有三间办公室,分别为邵飘萍的社长办公室、《京报》编辑部和总经理
吴定九的办公室。社长办公室内有办公桌、沙发、茶几等邵飘萍生前办公用品,《京报》编辑部内有大长条桌等办公用品,总经理办公室内有一张办公桌、一把办公椅等。
四合院
四合院位于二层小楼后,为坐北朝南的两进四合院,一进正房厢房均三间,二进正房五间,厢房各一间,布局紧凑。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男,汉族,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笔名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民国十五年(1926年)4月21日在《京报》上以“飘萍启事”为题批判军阀卖国,因此遭到
奉系军阀杀害。
《京报》
《
京报》创办于民国七年(1918年)10月5日,是由邵飘萍在
三眼井胡同38号创办的报纸,日出对开4版。民国八年(1919年)8月22日因载文反对
北洋政府安福系政客集团的亲日卖国行为,被查封。民国九年(1920年)9月20日北洋政府安福系政客集团倒台后,复刊,并在魏染胡同兴建报馆(今京报馆)。民国十五年(1926年)4月24日奉军军阀杀害邵飘萍后,被查封。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12日邵飘萍妻
汤修慧复刊。民国十八年(1929年)10月3日被
中华民国政府查封。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1日再度复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28日终刊。
文物价值
京报馆作为《京报》馆编辑部的一部分,促进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物保护
1984年5月24日,京报馆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3月27日,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京报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魏染胡同30号、32号。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5、6、48、57、70、102、105路公交车,在虎坊桥路口西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距离京报馆约3.6千米,驾车约1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