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比猜想源于
代数几何,是由
意大利著名几何学家卡拉比在1954年
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在封闭的空间,有无可能存在没有物质分布的
引力场。卡拉比认为是存在的,可是没有人能证实,包括卡拉比自己。 这个猜想的
陈类为负和零的情况被美籍华人数学家
丘成桐证明,并因此在1982年获得数学界的“
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
背景介绍
20世纪50年代是几何与
拓扑学最辉煌的时代。一批年轻的数学家证明了一系列伟大的数学定理,开天辟地,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他们与他们的定理一起,熠熠生辉,照亮了整个数学的历史。
1941年的霍奇(Hodge)理论刚刚由魏尔(Weyl)和
小平邦彦(
Kodaira)整理完成。1945年
陈省身引进的
陈示性类由希策布鲁赫(Hirzebruch)发扬光大,证明了
拓扑中的
符号差定理与
代数几何中的Hirzebruch-Riemann-Roch定理。工程师出身的
博特(Bott)证明了他不朽的同伦群周期性定理。这些结果很快激发出了Atiyah-Singer指标定理。塞尔(Serre)用
勒雷(Leray)的
谱序列计算了
代数拓扑中球面的
同伦群,用
层论写下了代数几何名篇GAGA,将复分析系统地引入代数几何。Kodaira证明了他著名的嵌入定理,发展了
复流形的
形变理论。稍后,米尔诺(Milnor)发现了
七维怪球,纳什(Nash)证明了黎曼(Riemann)
流形的嵌入定理。这些伟大的数学家与他们的定理,如繁星闪耀在天空,令人目不暇接。
1954年的
国际数学家大会,
菲尔兹(
Fields)奖的获奖者是小平邦彦(Kodaira)和塞尔(Serre),他们的主要获奖工作都是将
复分析、
微分几何与代数几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正如外尔(Weyl)在他的
颁奖词中所说:“他们的成就远远超越了他年轻时的梦想,他们的成就代表着数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提出
也是在这届
数学家大会上,31岁的
意大利裔数学家卡拉比,在会议的邀请报告中用一页纸写下了他著名的猜想:令M为紧致的卡勒(Kahler)流形,那么对其第一陈类中的任何一个(1,1)形式R,都存在唯一的一个卡勒度量,其Ricci形式恰好是R。卡拉比还粗略地描述了一个他的猜想的证明方案,并证明了,如果解存在,那必是唯一的。
但3年后,在1957年的一篇关于Calabi-Yau流形的
几何结构的文章中,他意识到这个证明根本行不通。这里需要求解一个极为艰深而复杂的偏微分方程,叫作复的Monge-Ampere方程。他去请教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的魏尔(Andre Weil)教授。魏尔说:“当时还没有足够的数学理论来攻克它。”
众所周知,庞加莱(Poincare)著名的
单值化定理告诉我们,一维复流形的万有覆盖只有简单的三种,球面、
复平面和
单位圆盘。如何将单值化定理推广到高维流形,这个问题几乎主导了现代几何与拓扑的发展。而即使从复一维到复二维流形,问题的复杂性已经远超想象,被数学家称作是从天堂到了地狱。或者说是上帝创造了黎曼面,简单美丽而又
丰富多彩,是魔鬼制造了复曲面,内容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卡拉比猜想可以认为是单值化定理在高维不可思议的大胆推广,竟然给出了高维复流形中难得一见的
一般规律。特别的是它在复卡勒流形的第一陈类大于零、等于零和小于零三个情形,指出了Ka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即此度量的第一陈形式等于其卡勒形式。这恰好对应于黎曼面三种单值化的推广。
要知道,当时人们知道的
爱因斯坦流形的例子都是局部齐性的,甚至都不知道复投影空间中的
超曲面,如K3曲面上,是否有爱因斯坦度量。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卡拉比竟然做出如此大胆的猜测,可见其胆识过人,也难怪此后多数几何学家都怀疑此猜想的正确性,许多人都在努力寻找
反例,而不是证明它。正如庞加莱的单值化定理,霍奇定理需要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努力才得到完美的证明一样,卡拉比猜想也在数学界的期盼中,等待着它真正的王者到来,这一等就是21年。
证明
第一陈类等于零
1954年,意大利著名几何学家卡拉比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在封闭的空间,有无可能存在没有物质分布的
引力场。卡拉比认为是存在的,可是没有人能证实,包括卡拉比自己。这就是著名的世界
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
此后数十年,没有人能解开这一难题。而几乎所有数学家都认为,卡拉比是错的—这个猜想不存在。
年轻的丘成桐也对卡拉比猜想发生兴趣。但是,开头他也认为卡拉比猜想是错的,并且,他自信地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证明其错误的方法。这一消息一透露马上引起强烈反响。
不久,丘成桐接到了卡拉比教授的亲笔信。卡拉比希望丘成桐证明给他看。
这无疑是一份
挑战书,丘成桐只好被迫应战。他找了大量的例证,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试图证明卡拉比猜想是错的。但一次次证明,一次次失败,有好多次似乎逼近终点,但最后却往往在很小的地方推不过去。
他不得不给卡拉比教授写信,承认是自己错了。
那么,能否证明卡拉比猜想是对的。他开始调转思路,迎难而上。这一投入便是整整4年。
从此,他在世界数学难题的崇山峻岭上孤独地跋涉,坚忍不拔地攀登着,期待着那数学世界空谷幽兰的出现。
1976年,
丘成桐新婚燕尔,沉溺在新婚的甜蜜中的年轻数学家突然灵感勃发,激情喷涌—他找到了解决卡拉比猜想的方法:他掌握了Kahlabi几何中的
曲率的概念,通过求解这个很难的
偏微分方程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他终于攻克了这道世界数学难题。
卡拉比猜想的攻克使
丘成桐进入学术的黄金时期,他高歌猛进,成果叠现:他解决了史密斯猜想、爱因斯坦猜想、实蒙日—安培方程
狄利克雷问题、
闵可夫斯基问题、镜猜想以及稳定性与特殊度量间的对应性等一连串世界数学难题,以他的研究命名的
卡拉比-丘流形在数学与
理论物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1年,
美国数学学会授予
丘成桐世界
微分几何最高奖维勃伦奖。
1982年,他获得
菲尔兹奖,这是世界数学领域的
诺贝尔奖。
1994年,他获得
瑞典皇家科学院为弥补
诺贝尔奖没设
数学奖而专门设立的
国际大奖“克雷福特奖”,这是7年一次的世界级大奖,有人称“比诺贝尔奖还难拿”。
2010年,他获得有数学家
终身成就奖之称的
沃尔夫数学奖。
沃尔夫奖表彰他在几何分析领域的贡献,在几何和物理的多个领域都产生的“深刻而引人注目的影响”。2010年
沃尔夫奖颁奖典礼定于5月13日在
耶路撒冷举行,届时丘成桐将与美国数学家丹尼斯.沙利文分享这笔10万美元的奖金。至此,
丘成桐已经囊括数学界两大最高奖项。早在1982年,他就获得40岁以下数学家最高奖——国际数学 联盟菲尔兹奖,而沃尔夫数学奖则被视为终身成就的象征。
丘成桐已经囊括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莱福特奖这三个世界顶级大奖,历史上仅有两位数学家囊括这三大奖项,另一位是
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
丘成桐得奖还为
沃尔夫奖创造了另一佳话:他是继自己的导师
陈省身之后,第二位获得
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
第一陈类大于零
另一个与卡拉比猜想密切相关的问题是
代数几何中
全纯向量丛的稳定性与其上的Hermitian-Einstein度量的对应问题,这个问题约化成一个与规范场理论相关的极为困难的
非线性方程解的存在性问题。1986年丘成桐与
乌伦贝克(Uhlenbeck)合作,在卡勒流形上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稍后,唐纳森也在投影流形上用不同的方法将这个
问题解决。1988年,辛普森(Simpson)将这些结果推广并与霍奇变分理论相结合,发展成为代数几何中一个极为有效的工具。
对于复流形的
切丛,Kahler-Einstein度量可以认为是没有
挠率的Hermitian-Einstein度量,所以Kahler-Eienstein度量意味着流形的切丛在代数几何意义下是稳定的,但要更细致更深刻。多年来,丘成桐一直考虑什么样的
代数稳定性对应着Ka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丘成桐的几个学生,如田刚、
李骏、梁乃聪和罗华章等人的博士论文都是讨论这方面的题目。他的一些想法记录在他1990年所发表的100个几何问题集里,这个问题集是为陈省身79岁生日而整理的。第65个问题就猜测Ka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应该等价于代数几何中几何
不变量意义下的稳定性。在第一陈类大于零的复
流形上,这个猜想首次给出了Kahler-Einstein度量存在的
充分必要条件,建立了标准度量与代数几何的密切关系。他当时的不少学生,包括田刚在内,都感觉到
丘成桐猜想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非常漂亮,也很有意义,开始努力研究丘成桐猜想。在此之前丘成桐也考虑了如何用伯格曼核的想法来逼近Kahler-Einstein度量,如何将卡拉比猜想推广到开流形与有奇点的流形上,并在几篇著名的综述文章中予以详细的阐述。这些都成为今后复几何发展的重要纲领,并引领了日后唐纳森、田刚等人关于Kahler-Einstein度量方面的工作。基于他的一部分想法,丘成桐与
郑绍远、
莫毅明和田刚整理并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其中一部分组成了田刚的博士论文。众所周知,
田刚的博士论文以及日后的主要工作大都从丘成桐的这些想法和猜想引发而来。
与第一陈类小于和等于零的情况相反,直到丘成桐提出他的猜想前,第一陈类大于零的情况一直显得颇为迷离。首先这类流形有不存在Kahler-Einstein度量的例子。在20世纪60年代,松岛(Matsushima)证明了Kahler-Einstein流形的
自同构群必须
可约。80年代初,福复(Futaki)引进了此类流形上存在Khler-Einstein度量的
障碍函数,被称之为福复不变量。事实上,很多学者,如卡拉比、福复等都误以为没有全纯
向量场应该是Kahler-Einstein度量存在的唯一
必要条件,并没有意识到流形本身稳定的重要性。在较特殊的复二维情形,有一些存在性结果,但
萧荫堂一直认为,这些结果并不完备,还没有完整的结果。此后近30年,田刚一直沿着丘成桐猜想所指出的研究方向不懈努力,试图理解正曲率条件下,稳定性与Ka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如何相关,他用福复不变量定义了一个解析稳定性的概念,称为K-稳定性,并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这个问题的真正突破来自于唐纳森,他在2001年证明了如果卡勒流形上的卡勒类中存在一个常
数量曲率的度量,并且其自同构群是离散的,那么这个流形就是在代数几何意义下是稳定的。唐纳森所用的关健工具恰好是丘成桐考虑过的伯格曼核的逼近方法,他敏锐地观察到伯格曼核渐进展开的第二项正是数量曲率,如果它为常数,则相应的偏微分方程便可解。此后唐纳森引进了适合研究丘成桐猜想的代数几何意义下的K-稳定性概念,并在2010年公布了证明K-稳定性与Kahler-Einstein度量存在
等价性的丘成桐猜想的纲领。2014年5月,据
人民网报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秀雄教授和英国数学家唐纳森、中科大年轻校友
孙崧博士合作,成功解决了“丘成桐猜想”。他们的三篇系列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顶级
数学期刊《
美国数学会杂志》上。该杂志审稿人评价说:“陈—唐纳森—孙的证明是突破性的,它不仅解决了一个基本性的问题,同时还发展了许多新颖有力的工具,以揭示卡勒几何、代数几何和偏微分方程之间的深刻联系。”
第一陈类大于零的复流形也叫作法诺流形,这类流形比第一陈类小于零的流形相对来得少,其内容也远不如后者丰富,例如复一维情形只有一个球面,而复二维的流形从拓扑来看也只是复投影空间吹大几个点。更有意思的是代数几何中研究这类流形的工具也远比微分几何的方法强大,特别是1979年
森重文(Mori)在法诺流形上用
有限域的技巧发现的
有理曲线存在性,这是迄今为止
微分几何方法一直无法超越的天才发明。以此为工具,代数几何学家对法诺流形几何的了解走在了微分几何研究的前面。
这种情况与第一陈类小于和等于零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类流形包含比法诺流形丰富得多的例子,而由于丘成桐证明的卡拉比猜想,在这些流形的研究中,微分几何的方法和工具更强大也更有效。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到,正如唐纳森等人在他们的文章中所阐述的,K-稳定性并不是一个容易验证的条件,其实用性也与丘成桐所证明的卡拉比猜想相差甚远。他们所证明的丘成桐猜想唯一有意思的推论还是丘成桐所指出的,K-稳定形可以推出
切丛的稳定性。所以即使K-稳定性等价于Ka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的猜想得到证明,其重要性也需要在日后的应用中才能得到检验。而丘成桐本人则在勾画了他的猜想的证明纲领后,便将题目交给了他的学生和朋友,一方面他认为他的猜想虽然重要,但与他证明的卡拉比猜想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另一方面他认为
弦理论引发的数学问题要比他自己的猜想更具挑战性,也有更大的潜力。事实上,他和他的学生与博士后在Calabi-Yau流形上的工作已经在
近代数学中开创了一个新的重要研究方向。至于丘成桐猜想证明的正确性和其在
几何学中的前景,只有他这个开创者和专家才有资格来评判了。
第一陈类小于零
第一陈类小于零的卡拉比猜想在1976年被Aubin和丘成桐独立地解决。
意义
卡拉比猜想的证明也标志着
微分几何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一个新的学科随之产生,称为几何分析。它的定义就是用非线性
微分方程的方法来系统地解决几何与
拓扑中的难题,反过来也用几何的直观与想法来理解
偏微分方程的结构。
丘成桐在1978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大会报告中系统而清晰地描绘了几何分析与高维单值化理论的发展前景。由此方法,一系列著名的问题得到解决,特别是唐纳森(Donaldson)为代表的
规范场理论与
低维拓扑的结合,汉密尔顿(
Hamilton)的Ricci流与
庞加莱猜想的历史性进展,将几何分析的发展带到了一个高峰。
另一方面,早在1983年,
丘成桐的学生
曹怀东、坂东(Bando)便在他的指导下,首先用Ricci流的方法开始研究卡勒流形上标准度量的存在性,使Kahler-Ricci流成为
复流形研究中重要的工具之一。
塞尔说过:“一个真正好的
数学猜想,它的解决应该随之而来一系列的推论和绵延不断的影响。”卡拉比猜想就是如此,这里我仅举几个例子。
首先,对于第一
陈类小于和等于零的紧卡勒流形,卡拉比猜想告诉我们,Kahler-Einstein度量总是存在。其中对小于零的情形,其简单的推论就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Severi猜想,复二维投影空间的
复结构是唯一的,甚至任意
维数复投影空间的卡勒复结构也是唯一的。
另一个匪夷所思的推论是,在任意维数的这类复流形上,存在一个奇妙的陈示性数不等式,而此前
代数几何学家却只能得到复二维的情形。第一陈类等于零的二维复流形是有名的
K3曲面,托尔罗夫(Todorov)用Calabi-Yau
定理证明了其周期映射是满射,
萧荫堂利用Calabi-Yau度量证明了所有的K3曲面都是卡勒曲面。而高维数的第一陈类为零的复流形的
基本结构定理也随之而来。这些都是
复几何与代数几何中著名的猜想,在卡拉比猜想证明之前,人们毫无办法,望而却步。
最令人惊奇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
超弦学家们认识到第一陈类等于零的三维复流形,恰好是他们的大统一理论所需要的
十维时空中的一个
六维空间,这神秘的六维空间,在我们看不到的尺度里主宰着我们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这个发现引发了物理学的一场革命。物理学家们兴奋地把这类流形称为Calabi-Yau空间,Yau便是丘成桐的英文姓氏。有兴趣的朋友如果在
Google中输入Calabi-Yau,就会发现近40万个条目。以至于不少物理学家都以为Calabi是丘成桐的名字。正如威滕(Witten)所言,在这场物理学的革命中,每一个有重要贡献的人都会名扬千古。Calabi-Yau也在数学中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如超弦学家Candelas等人通过研究不同的Calabi-Yau流形给出的相同的超对称
共形场论所发现的镜对称猜想。这个猜想由丘成桐、连文豪与
刘克峰以及Givental
独立证明,它解决了代数几何中遗留了上百年的舒伯特(Schubert)
计数问题。基于Calabi-Yau流形的基本结构,著名超弦学家威滕、瓦法(Vafa)等人发展的Chern-Simons与拓扑弦
对偶理论给出了黎曼面
模空间中许多奇妙的公式,如Marino-Vafa公式给出了无穷多个模空间积分的组合
闭公式,此猜想由刘秋菊、周坚与刘克峰一起证明。可以说Calabi-Yau流形早已成为
弦论学家们必不可少的魔匣,利用它,他们不断地变换出令人炫目的猜想,这已经成为数学与
理论物理发展的潮流,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