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是官方的烧造瓷器的窑场,南宋时期
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建立
修内司、
郊坛下窑,生产宫廷专用
御品,故称“南宋官窑”。
官窑简介
官窑分做两个地方,一为
北宋的
汴京官窑,一为
南宋南迁后高宗在杭州所另立的新窑杭州
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然此项分类尚有纷歧意见,因为
汴京遗址长埋于
开封市底下,考古难以挖掘,只能借由古籍记载来推测当时烧窑的情况。根据几本古籍,如明初
曹昭《
格古要论》、南宋人所写《负暄杂录》、以及南宋《垣斋笔衡》所载,官窑的确分作南北两处。
汴京官窑
北宋官窑是北宋
大观、政和间官府在
汴京(今河南
开封)设窑,称为官窑。官窑是中国古时
五大名窑(
钧窑、
汝窑、官窑、
哥窑、定窑)之一。官窑意指由官方营建,为其烧造瓷器的窑场,所生产的陶瓷供宫廷所用。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窑之外,亦有
辽代官窑、明代官窑等。官窑产品必须符合皇家的
审美观,客观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艺术发展,清
乾隆之后,官窑产品也就逐渐没落了。
杭州修内司官窑
南宋官窑是宋朝迁都
临安后,
邵成章提举在
殿中省修内司按北宋
旧制度在
凤凰山下设立官窑,称为内窑;后来又在
郊坛建立新官窑。修内司郊坛官窑
瓷釉有月白、
粉青、米黄三色,有
冰裂纹,隐纹如鹰爪。明初曹昭《
格古要论》言:“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臃细润,色
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
乌泥窑“袭故京遗制”移地于南方继续生产,开始于绍兴十三年,却
连续生产了一百三四十年的优质瓷,前后映辉,为中国奠下了制瓷王国的美名,千多年以来,被举世认为
宋瓷是艺术性最高的时代。它通过细致纯熟的工艺,将流畅简练的造型和精光内蕴的釉色和谐统一在一起,代表着八百年前
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也是南宋时期发达的
科技文化真实的写照。由于它产量有限,传世甚少,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闻名于世。而与南宋官窑的知名度不相适应是关于它近乎零星的史料记载,让今人觉得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因此,南宋官窑的研究一直是中国
古陶瓷研究中一项令人瞩目的重要课题。
官窑详述
南宋官窑,开始于隆兴十三年。是由皇家自己投资,并由宫廷
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建立的制瓷窑场。宋朝以后的官窑,则是
国家机构的官府投资建立的制瓷窑场。民窑,是百姓投资建立的窑场。官窑与
民窑的根本区别是窑场的所有权属性,而不是产品的形状和产品的归属对象。
官窑瓷器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在官窑中烧造出来的瓷器,这是完全意义的官窑瓷器;另一种是在官窑建立以前,由官方出具设计样式,规定
质量标准和数量要求,并由宫廷太监专门监制、督造,在民窑中烧制好后,经过挑选,上品供应御用,中品供应宫廷用瓷和外交用瓷以及赏赐有功大臣,
下品配发给地方官府作为公用。后者并非官窑中生产,所带“官窑”二字,与窑场的所有权不符。村夫认为,此类瓷器冠以“官用型瓷器”的名称比较准确一些。
另外,由民间自己设计烧制的精美瓷器被皇家所采用,只能叫做贡瓷,不能称为
官窑瓷。其中,专门为皇帝烧制的瓷器叫贡御瓷器,而为宫廷陈设和皇室成员烧制的瓷器,就只能称为贡瓷,不应称为贡御瓷。 宋朝官窑遗留给后世的问题很多,比如“汴京官窑”、“
汝官窑”和“郊坛官窑”的概念是否正确的问题,贡御汝窑烧造的时间是
宋神宗时期还是
宋徽宗时期的问题,南宋修内司建立的“新窑”和“旧窑”的关系问题,龙泉官用型黑胎青瓷是贡瓷还是仿官窑瓷的问题,《坦斋笔衡》中“故京遗制”的含义和“置窑于修内司”问题等等。
南宋的官窑都是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创建、由窑务机构或者是修内司机构中的宦官进行监督管理的,它和明清时期派遣朝廷命官督造官窑瓷器是不同的。因此,宋朝的官窑,是特指皇家内宫出资派人建立的、具有皇家独立自建性质的制瓷窑场。
历史演变
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
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
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
明州(今
宁波)、越州(今
绍兴)、温州、
婺州(今
金华)、
处州(今
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
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
越瓷、
婺州窑瓷、
龙泉青瓷靖康之难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在
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
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官庭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 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就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
遗制置窑 于修内司,造青器, 名内窑,澄泥为花,极其精制,釉色莹沏,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
北宋官窑浙江省文管会1956年所发掘出来的一座南宋乌龟山窑址已确认了郊坛官窑的存在。1996-2001年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位于杭州九华山麓的老虎洞窑址进行第三次
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其中出土的器物特征与传世官窑器相符,且在南宋修内司的范围之内,故多数陶瓷专家确认其为历史记载的“修内司窑址”。
官窑特点
总述
明初曹昭的《
格古要论》在描述
官窑瓷器蟹爪纹高濂冰裂窑址中发现很多瓷片与
窑具,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蜜腊黄等色,器型常有盘、碗、碟等,还有仿古器皿是受
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迁陈设用品;郊坛官窑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
色泽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
蓝绿色凸棱纹层
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
纹层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
膨胀系数艺术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造型,品种包括很广,以陈设用瓷为主,有
文房用具风格
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
汝州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
越窑、
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伟大的卓越的贡献。 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一九八九年,在香港以2500万港币拍买的一件南宋官窑青瓷,创造了中国古陶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
鉴定方法
首先,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
金丝铁线”、“
紫口铁足”。前者是
窑器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
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百极碎”,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
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
铁色”相悖。其次,窑器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
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
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
色有黑灰、深灰、
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
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
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
裹足支钉烧或圈足
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再次,窑器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
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最后,就是窑器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
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
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显然,“攒珠”指的是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
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窑器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
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
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
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窑器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
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底足
对比法:南宋官窑足沿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乌黑色,铁黑色,澄泥色都有,详见以下图片,修内司官窑早期
花钵,晚期
花口洗和花口碗的底足都没有上一层青釉护胎汁。露足部位泛出铁红色。
郊坛下官窑,用的是一种
石灰碱釉,它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大,不易流动,早期厚釉易粘接
支烧工具,造成废品,详见早期翠绿樽式炉(早期常用环列 六齿支钉烧制,三足上都有烧焦痕)。到晚期变满釉支钉
装烧为刮釉垫饼装烧、由于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沿釉薄处
露胎处显“灰紫色”,“橙黄色”,而圈足底端刮釉胎处呈“黑褐色”、”乌泥色”、“澄泥色”,形成“
紫口铁足”的特征。花口洗,葵花洗 圈足都有一层很薄的青釉护胎汁,即是同样的配方,
色釉 的厚薄。窑位的放置,温度的高低稍有差别,
烧成的底足便有天壤之别。资深藏家说得对:瓷器底足的信号很多。鉴定一件瓷器的新、旧、作假、
多看底足。
水波纹和
乳浊釉对比法:官窑似
鱼油,这句话一点不夸张,从以上图片看釉层中“攒聚“着着无数微小如珠的气泡,还有长、短、新、老、自然开片,行家称之为“聚沫攒珠”,这是鉴别南宋官窑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马上就分开两种底足,一种上青釉,一种不上青釉护胎,一种釉面上有水浪纹,一种釉面上乳浊釉,早期没有,晚期釉色滋润,玉质感强烈。
修内司官窑,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
石灰釉,是高温下粘度较小,易流动,到后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两次烧成的厚釉工,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所以在晚期的官窑中能清楚的看到像小河流水似的水波纹,也是如今工艺无法仿制的地方。
恢复发展
1950年,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中对恢复南宋官窑瓷作了批示:希望有关科研
生产部门尽快弄清碎纹釉青瓷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恢复古名窑。 直到1976年,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工作才全面开始。杭州瓷厂承担了研试任务,1978年,仿官窑灰青釉和
月白釉二类
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同年,研制成功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杭州瓷厂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仿制的南宋官窑,不但继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以造型见长之三大优点,而且又发展了刻、画、浮雕、
堆塑与釉色结合等多种
装饰工艺,丰富了造型,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在一九八七年国家
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中,仿南宋官窑
菊瓣碗,双弘贯耳瓶、
果盘、
葵口碗等十九件(套),新研制的十二锦瓶现代造型在全国同行
产品质量评比中夺魁。荣获一九八七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一九八八年,在北京举行的
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银牌奖。
官窑价值
南宋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现传世珍品不足百件,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南宋
官窑瓷器的器型 、釉色、胎质和艺术水准均达到中国古瓷器巅峰,尤其是器物表面釉层的
开片纹理、制作工艺与审美蕴含堪称登峰造极。在1989年
苏富比香港秋季
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为11厘米的南宋官窑葵瓣洗以2500万元
港币成交,创了当时
中国瓷器拍卖之最。而这次展出的三足洗,直径为16厘米,而且底部有铭文,价值还要更高。据专家估计,其价值可达5000万元
人民币左右。一件南宋官窑
粉青釉贯耳瓶。这件粉青釉
贯耳瓶是仿造青铜器造型烧制而成的,它腹部浑厚,圆如
苹果形,颈部有对称管状双耳,名曰贯耳,
出戟。贯耳瓶是
瓷瓶耳的式样之一,器身呈贯通的管状,竖向附于瓶的
直颈两侧,这种造型多见于宋代官窑,
龙泉窑和哥窑产品中。通体施有粉青釉,胎
薄釉厚,釉上冰裂片,稀疏自然,
紫口铁足。此件贯耳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扑扑,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又因之器形之大,是同器类中不为多见的,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件南宋官窑
粉青釉尊。此尊造型
大器,饱满自然,通体
施釉,釉色粉青,釉层肥厚,玉质感强烈,粉釉色一流,表面细研紧致,且色泽翠丽晶莹,胎体厚重,
胎釉结合紧密,是不可多得的官窑器物,其价值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