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
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汝窑
简介
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
河南省汝州市区
张公巷,方圆30
平方公里,及
蟒川乡严和村方圆40平方公里,及当时所辖的大营镇清凉寺村。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
汝窑的烧制,
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
艺术特征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
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其中,蟹爪纹是指釉面
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
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汝窑瓷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
由于汝窑传世的作品很少,据传不足百件,又因其工艺精湛,所以非常珍贵。
传世代表作
官窑
简介
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
北宋官窑和
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
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没有发现。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
修内司”,后又在“
郊坛下别立新窑”。据分析,“
修内司官窑”在
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艺术特征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
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
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紫口铁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
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官窑的器形除常见的盘、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汉
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样式也很多。
传世代表作
哥窑
简介
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
开片,不过其窑址不明,学界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并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艺术特征
许多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工艺一般都不允许有太多的釉面的开
裂纹片,但
哥窑却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
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致使开片纹路呈色不一。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
金丝”。“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
宋代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为主。
传世代表作
钧窑
简介
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而有学者认为如今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
陈设瓷为明初
永乐宣德时期烧造。钧窑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窑址在河南
禹州市(时称
钧州)。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
月白等多种色彩。专家指出,“
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
新境界。
艺术特征
钧窑典型特征就是“
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
钧瓷的釉厚且黏稠,
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
传世代表作
北京故宫藏有钧窑月白釉
出戟尊、台北故宫藏有宋代钧窑
丁香紫釉出戟
尊等。
出戟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
喇叭形口,
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
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
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
此出戟尊风格古朴、庄重,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
传世钧窑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数目字,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据现存实物证明,器底所刻数字越小,器形越大。
在
宋代钧窑瓷器的传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
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全世界所见仅约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还有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定窑
简介
定窑是最早为
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
曲阳。
艺术特征
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
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
新阶段。定窑造型以盘、碗最多。
元朝文人
刘祁在其《归潜志》中曾撰文赞扬定窑的精美,称“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传世代表作
文化历史
宋代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尚往来之传统沿续几千年,陶冶了
华夏古国万千巧夺天工的奇珍异宝。两千年以前,人们以青铜器为礼,上礼天地君主,下礼亲朋好友,
青铜文明曾磅礴一时。然而,自陶瓷从泥火中诞生以来,青铜淡出,陶瓷,集天地之灵秀愈见精美,逐渐成为礼器的主流。礼送陶瓷,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习俗,陶瓷所承载的
礼品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