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
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
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民歌特点
南北朝民歌不仅反映了新的
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
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
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北朝时代,也像汉代一样,设有专门的乐府机关,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这些
乐府诗中有
民间歌谣,也有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部分更为新鲜活泼和艺术的魅惑力量。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
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
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
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朝
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
清商曲辞中。
清商曲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通俗乐曲,许多民歌都配合这种音乐演唱。南朝的清商曲又分为若干类,其中最重要的是
吴歌和
西曲两类,民歌大多都属于这两类。“吴声歌曲”产生于江南吴地,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地带。“
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
汉水两岸的城市——荆(今湖北
江陵县)、郧(今湖北
宜昌县)、樊(今湖北
襄樊市),邓(今河南
邓县)等地。这些都是当时的重镇,是商业发达的城市。因此,南朝民歌所反映的多是城市生活,和汉乐府所反映的多是乡村生活不同。
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于乐府横吹曲辞的
横吹曲中。横吹曲是军队中应用的音乐,要求雄伟悲壮。我国古代西北民族的乐曲,由于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原因,常适用于作
军乐,而被
中原文化所吸收。汉代的横吹曲,相传系张鸯从西域传来,但歌辞没有流传下来。南北朝时代甫北两朝在政治方面形成对峙,但在文化方面彼此还是互相交流的。南朝的吴声西曲,在
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即已传入北朝,成为北朝上层阶级常常欣赏的娱乐品。
北朝的乐曲,也自
东晋时代开始陆续传人南朝。横吹曲中的
梁鼓角横吹曲,就是长时期从北入南的乐歌被梁代乐府官署所采用演唱的部分。
北朝的乐府民歌,数量上远不如南朝的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像汉乐府一般显得
丰富多彩,而不似吴声、西曲那样单调,它真实地记录了
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从很多方面表现出北方民族的刚强爽直,充满了北方的景色和风趣。
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地域: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主要有
吴歌和
西曲两类:吴歌,也称
吴声歌曲,今存320余首,多产生于晋宋时期,以建业(南京)为中心。西曲,今存140余首,多产生于宋、齐、梁、陈时期,以湖北
江陵、
襄樊直至河南
邓州一带。还有
神弦曲,今存18首,是民间祭神的乐歌,产生于建业附近。此外在
杂曲歌辞和
杂歌谣辞中也保存有少量的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或表现爱情的欢乐;或表现相思之苦;或表现生死不渝的爱情。
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
郭茂倩《
乐府诗集》说:“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就指出了清新明丽、婉转自然的艺术风格。
南朝民歌最突出的
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
双关隐语。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丝”和“思”是同音异字构成双关;布匹的“匹”和匹配的“匹”是同字同音构成双关。又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的“散”双关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其它诸如“藕”与“偶”、“莲”与“怜”、“碑”与“悲”、“篱”与“离”等等。双关隐语的运用既体现了作者的丰富联想,也使感情的传达显得含蓄委婉。其次,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传达出深婉的情思。
南朝民歌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个别也有较长的如《
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
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
杂曲歌辞》和《
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今存70首左右。大多是北魏、
北齐、
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
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
反映北方民族的
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反映北方民族的
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反映婚姻爱情生活。
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北朝民歌多收入《鼓角横吹曲》中,《
乐府诗集》说横吹“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
奏之,盖军中之乐也”。这种“军中之乐”从音乐上就有别于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多反映北方少数民族大漠、草原上的游牧、征战生活。这种生活造就了民族的粗豪性格,
情感体验没有南朝民歌的细腻深婉,而是率直裸露,反映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就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特征。
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首先,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如“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跋黄尘下,然后别雌雄”(《
折杨柳歌辞》)语言虽然粗疏,但是很有气势,也揭示了马背民族强悍尚武的精神气质。其次,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
敕勒歌》,只是随口唱来,短短几语,那苍茫的景象和雄浑的境界便应声而出,成就了千古绝唱。另外,朴素的语言却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如“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
地驱乐歌》),短短的十六字既描写了景物,又把老女的形象表现得鲜明而生动。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
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