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描
中国画技法名
十八描,中国画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清王瀛将其付诸图画,并注明每种描法的要点。 我们看见的总结十八描技法的图画即是出自他手。
技法
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三、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淡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五、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六、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七、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
八、蚂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九、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八描中无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吴道子用之。
十、 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
十一、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十二、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图》用之。
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明代唐寅仕女图多用。
十五、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
十六、枯柴描:水墨画笔法。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
十七、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
十八、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
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
分类
游丝描类
一是游丝描类。它行笔慢,多以中锋出之,压力均匀,线性始终如一,变化较少。铁线描曹衣描琴弦描皆属于这一类。它的代表作者是顾恺之
柳叶描类
二是柳叶描类,它行笔快,变化多,压力多在线条的中段。枣核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均属之。它的代表作者是吴道子
减笔描类
三是减笔描类,它的特点是行笔快,多用侧锋,与纸面压擦力大,压力多集中在线的一段,而又由线到面,线性变化大。竹叶描、枯柴描等皆属之。梁楷最喜用此法。
代表人物
李公麟(1049-1106)宋代杰出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州舒城(今安徽省舒城县)人。
简介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曾先后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因病辞退,归老龙眠山。他的一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诗文书画成就很高,也擅辨古器物。李公麟虽然被列入了文人画家之列,但是他除了后世文人画家所擅长的山水花鸟题材之外,更擅长人物、鞍马。在此方面,他继承了顾恺之以来的传统,而又有所创造,自立新意,在刻画人物个性和情态上极具功力。他把过去仅作为粉本的白描画法确立为一种画种,使之独立成科。有描写文人诗酒生活的《莲社图》和《西园雅集图》等作品,今有摹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传本《免胄图》和《孝经图》的真伪尚待研究。
作品欣赏
李公麟善画人物,尤工画马,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五马图》为其代表作。画中五匹大马,由五个人牵引,神采焕发,顾盼惊人。用笔简练,马的一举一动,极其细致生动地表现出骏马运动和性情的特征。他还发展了“白描”画法,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采动人”。
继承与发展
古代画家们创造的十八描是国画线描的源泉,无论哪种线描都是为更精妙地表现物象和传达美感为根本的。当代画家们表现的物象与古代有所变化,如服饰、发型等,另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此当代的画家们为创造出具有时代美感与特征的绘画作品,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画表现物象基本形式是线条,无论是写意画还是工笔画,均如此。当代画家们对线描的理解是以物象的特征质感为依据的,当然也保留着十八描的本质属性——线条的美感特征。
范曾的线描
当代著名画家范曾先生的线描独具特色,他的线描是在枯柴描马蝗描的基础上融进了书法笔法的粗细变化,又突出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4 09:24
目录
概述
技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