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
1958年创立的公立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的前身是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工系,成立于1958年。2011年1月19日,基础化学系划归理学院,新组建为食品学院。学院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应用化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5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化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北京市特色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化工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详细介绍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的前身是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工系,成立于1958年。1999年6月更名为化工学院,2002年1月更名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1年1月基础化学系划归理学院,新组建为食品学院。学院目前下设应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生物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工教研室等教学单位,以及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中心北京市食品风味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轻工业芦荟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大型仪器分析中心教辅和科研机构。
专业设置
学院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5个本科专业;有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和食品科学、应用化学、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5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化学工程的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应用化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北京市特色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化工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领导
院长 徐宝财(左二)
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财务工作
总支书记 何猛(左三)
主持院党务全面工作;分管学生、党建、工会工作
副院长 曹学丽(左四)
分管本科教学工作
副院长 王成涛(左一)
分管学科建设、科研、研究生工作
学院师资
  截止到2011年,全院有教职工74人,专任教师5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2人),教授17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0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北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3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北京市科技新星5人。精细化工团队2005年获得北京市属市管高校教育创新团队,香料化学教学团队2009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还有20多位教师在多个学术团体机构担任理事、执委、委员及多种学术刊物担任编委等社会职务。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62人,硕士研究生213人,学院实验室总面积约6000 平方米,设备资产总值9700余万元,资料室藏书5000多册。
学院荣誉
食品学院是一个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坚持以“人才立院、特色兴院、科研强院”为目标,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为教学特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共培养了5000多名合格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院科研成果丰富,近年来“重要含硫食用香料的研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重要香原料2-甲基-3-巯基呋喃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的研制与应用”、“天然级肉味香精生产技术”及 “特殊性能化合物设计合成方法及应用研究”等3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味浓缩肉汤生产技术”项目荣获2010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学院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近40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973” “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合同总额1千多万元。
教学成果
学院积极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展现当代青年学生风貌。该院多年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利用学院科研优势,通过食品科研社、化妆品协会、环保协会等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科技技能竞赛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学院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该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4%,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95.45%,环境工程专业98.39%%,生物工程专业98.21%,应化专业97.92%。学院每年根据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评定优秀学生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等,学院校友和国内知名企业、院所还在学院设立了“彤程助学金”、 “瀚阳奖优助学基金” 、“ISP”奖学金和“中国日化院专业奖学金”等4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
食品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层次,2006年起该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爱尔兰考科大学食品相关专业实施“2+2”和“3+1+1”等合作办学项目,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
院士简介
孙宝国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香料和食品添加剂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4年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工系。2003年获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建立了肉香味含硫化合物分子特征结构单元模型,主持研究成功了一系列重要肉香味食品香料制造技术,奠定了中国3-呋喃硫化物系列和不对称二硫醚类食品香料制造的技术基础;凝练出了“味料同源”的中国特色肉味食品香精制造新理念,主持研究成功了以畜禽肉、骨为主要原料的天然级肉味食品香精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天然级肉味食品香精制造的技术基础。作为第1完成人获1999年和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发明专利13项。出版学术著作9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
陈克复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副主任,教育部轻工与食品领域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轻纺工业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植物资源化学与化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兼主任。北京工商大学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9年被轻工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晋升为教授,并从该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陈克复院士长期从事轻工技术与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其研究方向在食品领域有食品流变学、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在环境领域有废水处理技术、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在化学品领域有轻工特别是造纸专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应用;在造纸领域有中高浓纸浆清洁漂白技术、纸页成形技术、涂料与涂布技术、高速造纸机关键技术、纤维悬浮液流变学。已主持并完成近二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获得了重要成果。为了解决我国轻工业在“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瓶颈约束问题,在节能、降耗、减排、清洁生产的高新技术普及与研发方面,一直进行不懈地努力,取得了具有原创性、实用性的重大成果,为我国轻工业清洁生产做出突出贡献。
陈克复院士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近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发表科技论文265篇,其中60多篇被SCI、EI收录。出版的主要学术专著有:《食品流变学及测量》、《液体粘度及测定》、《浆料输送与输送机械》、《造纸机湿部浆料流体动力学》、《中高浓制浆技术与装置》、《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中高浓制浆造纸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等7本,主编高校重点教材《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上、下册),主审全国工程硕士专业教材《固体废物污染物控制原理与技术》。申请近30项发明专利,其中有13项已授权。
庞国芳院士
国家质检总局首席研究员之一、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国际公职化学家联合会(AOAC)资深专家。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等化学污染物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研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分辨率的多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在研究新型萃取、分离、富集等样品制备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多有创新。在检测技术标准化工程化方面颇有建树,建立了139项国家技术标准和2项国际AOAC标准,提升了相关产品的质量,促进了相关行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5次荣获国际AOAC科学技术奖。论著6部(800万字),论文80多篇(其中26篇SCI论文)。培养带出了一支包括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4名教授级研究员和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高水平科研团队。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9 15:58
目录
概述
详细介绍
专业设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