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轻工业学院创办于1958年6月,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一所
轻工业高等院校。1970年受文革影响(“
京校外迁”),迁往陕西咸阳与筹建中的
咸阳轻工业学院合并,更名为
西北轻工业学院(即
陕西科技大学)。
历史沿革
创建
北京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一所
轻工业高等学校。文革开始后不久,受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央决定将北京十三所重点高校外迁(“
京校外迁”)。1969年,根据林彪“第一号通令”,13所“京校外迁”高校被迫迁出北京。1970年迁入陕西省咸阳市,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原址重建,
咸阳校区后迁至西安。先后隶属于
轻工业部和中国轻工总会,主要面向轻工行业培养
高级专门人才。迄今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八万余名各级各类
专门人才。
陕西科技大学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
多科性大学,是国家“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
高水平大学,是
陕西省人民政府与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
重点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
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学校现有西安未央校区、太华路校区和咸阳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2055亩,建筑面积129.6万平米。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30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700多人。图书馆藏书近200万册。
学校设有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文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体育部等13个学院(部)。有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66个,本科专业58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有省级优势学科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
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校级院士工作室2个。2017年1月,材料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进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1年入选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2017年入选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和“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中连创佳绩,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8项;现有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46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各类
纵向科研项目1165项,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产业化项目、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96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0项,其中参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出版各类著作和教材24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906篇,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561篇;共获授权专利4052项。据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度全国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中,我校名列全国高校第34位;至2016年底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中,我校名列全国高校第31位;该两项排名已连续6年进入全国高校50强,均位居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
陕西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知识产权运营研究中心,200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依托学校成立了省级研究院——
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这些产业化平台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学校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50所、陕西省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基层团建试点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先进单位”“陕西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2012年、2017年连续两次被
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称号,2014年被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授予“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称号。科大学子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摘取多项桂冠,形成了以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等为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
在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陕西科技大学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恪守“至诚至博”的校训精神,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起点,陕西科技大学将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家和陕西省“
一流大学、
一流学科”的建设要求,以
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改革为动力、党的建设为保证,深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
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
多科性大学,1999年6月由北京轻工业学院与
北京商学院合并,北京机械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而成。北京轻工业学院和北京商学院分属于原轻工业部和
国内贸易部。北京商学院创建于1950年,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中央商学院,1960年改名为北京商学院,先后隶属于
商业部和国内贸易部。1966年因“
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招生,主要为商业服务业培养经济、商务、法律等方面的
高级专门人才,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
合并组建后的北京工商大学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由
单科性大学发展成为以经、管、工为主,经、管、工、理、文、法、史、哲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并确立了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多科性、高水平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2007年6月,学校接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3月,教育部召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经全体委员投票确定:北京工商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果为“优秀”。
学校现有9个学院、1个系、1个教学部、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市级研究基地;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
应用经济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5个,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8个,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6个;2003年8月,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0次会议审核批准,学校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2004年起与
中央财经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博士生14名,硕士生1255名,全日制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11975名,
成人学历教育学生5679名。
学校总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合1266亩),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7亿元。图书馆馆舍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馆藏中外文图书203万余册,其中电子图书60多万种,另有中外文报刊2600余种。“十五”时期以来,全校思想统一,抢抓机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完成了阜成路校区改造和良乡校区一期等北京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良乡校区新建面积达24.59万平方米,2004年10月,近8000余名学生顺利入驻,良乡校区的建成,为莘莘学子的健康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校在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07人,其中高级职务教师占48%;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8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名,北京市市级优秀教师5名,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3名;有11个科研团队跻身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行列。
简介
北京轻工业学院创办于1958年6月,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所
轻工业高等学校。以工科为主,兼有管理和外语学科。隶属于国家轻工业部,1958年7月,天津纸浆造纸学院筹备处部分并入。1958年设4个本科和专科专业:制浆造纸、皮革、
硅酸盐、轻工机械,并招收1年制工人干部培训班,有各类学生1300余人。 1960年4月,轻工部干部学校并入。1962年设3个系6个专业。1963年增设轻工机械制造专业。1964年8月,河北轻工业学院造纸专业并入,北京轻工业学院发酵专业调整到河北轻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陷于停滞。1970年北京轻工业学院受文革影响(“
京校外迁”),迁往陕西咸阳与筹建中的
咸阳轻工业学院合并,更名为
西北轻工业学院。
1979年经
国务院批准,北京轻工业学院在北京原址复校,1999年6月,北京轻工业学院(1958年成立)与
北京商学院合并
人才培养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
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到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坚持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优势学科为主干,走多学科协调发展之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探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004年7月,学校召开了第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启动“新世纪十大教改工程”,明确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总体要求。2006年9月,学校召开了以加强实践教学为中心内容的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在我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人才培养特色。2008年12月,学校召开了以坚持科学发展,推进质量工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内容的第三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教改的总体思路和5大任务。
近五年,学校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9门,入选教育部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2部,北京市精品教材27部,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11项。
2007年,学校文科实践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学校会计学全英语教学实验区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科研成果
学校积极推动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科技工作,在
应用研究、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五年,学校承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57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8项,
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0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
国家图书奖1项,
国家期刊奖1项,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高校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
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
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7项,获奖数量位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学校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4项,
实用新型专利15项。2008年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
近三年,学校共出版学术著作473部,发表论文3400篇。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塑料》为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文优秀期刊,这些刊物学术特色鲜明,质量优异,多次获奖。
社会服务
学校充分发挥人才、科技的综合优势,积极服务区域和行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近五年,科研成果转化率持续上升。
孙宝国教授的肉味
香料香精成果已转让全国41家企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孙家跃教授的光电功能材料研究成果,在军用、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刘载文教授开发的北京西客站铁路信息自动化系统与北京市
楼宇控制系统,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城市污水处理以及垃圾填埋渗透液处理技术已应用于北京市污水处理系统;全国黄金周假日旅游预报系统已在北京地区成功运行了十个黄金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校利用在区域和行业领域长期积累的学科优势,先后为国内几十家企业集团提供金融、财务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学校在流通、消费和物流领域的科研成果已在北京市通州、密云、怀柔等区县以及广东、河北、山西等省的流通市场和物流规划建设中得以采用;学校流通业基地研究团队的丰硕成果为首都商务发展规划提供了
决策理论支持。
交流与合作
学校重视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不断加大国际交流力度,与美国、英国、法国、
爱尔兰、
芬兰、瑞典等国的52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和师生交流的合作关系。2005年,受
北京市人民政府委托,学校成功举办“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北京论坛”系列报告会。同时,学校还开辟了国外实习的新途径,先后派遣多批次学生赴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Hertford College)进行国外考察实习,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坚持党委领导下的
校长负责制,积极研究探索新时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和新途径,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注重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
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建设,重视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校风、教风和
学风建设,始终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坚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
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通过开展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强有力地保证了教育教学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2007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会研究确定,学校通过北京
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达标检查验收,评定结果为“优秀”!
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
李岚清、
贾庆林、
刘淇、
陈至立等先后到校视察指导工作,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领导经常来校调研指导工作。
当前,适逢全面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科学谋划“十二五”美好未来的关键时期,北京工商大学全体师生员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求真、立德、勤奋、创新”的校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把北京工商大学办成人民满意的大学而努力奋斗!
创立历史
朱康(北京轻工业学院首任院长)
我的委任状还是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可惜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撕毁了。
周总理说,孩子们正在长身体,一个月11元伙食费不够,让我们增加到15元。
组建背景
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指出,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愚蠢无知的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单靠老粗是不行的,中国应该有大批知识分子。同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采取有效措施,大规模地培养新生力量,扩大知识分子队伍,并提出要在12年内使我国落后的科学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1958年初,毛主席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在全国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中,大专院校如
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当时,我国还没有部属轻工业高等院校,轻工业教育同迅速发展的轻工业形势极不适应。有鉴于此,1958年5月,国务院批准组建北京轻工学院,任命我担任院长兼党委书记,我的委任状还是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可惜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撕掉了。
谈到北京轻工学院的成立,不能不把党的八大提上一笔。我们党的八大确实是个很成功的会议,会议确定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应该说没有八大就没有北京轻工学院的建立,可惜的是八大路线没有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
筹备扩建
我于1954年7月,从唐山市副市长的岗位上调任轻工业部基建司司长,至1958年,先后担任轻工业部基建司司长,设计司司长、食品局局长兼食品工业
油脂设计院院长。1958年5月份的一天,分管人事的
夏之栩副部长让秘书给我打电话说:“朱局长,你来一下。”
夏之栩是革命母亲
夏娘娘的女儿,
赵世炎烈士的夫人,我们都尊称她为大姐。我一推门说:“大姐有事啊?”
夏部长说:“咱调动调动。”我当时是轻工业部食品一局的局长,管全国的烟酒糖。我说:“我到部里来这么三四年调了四五次了,你得让我熟悉熟悉啊!”
夏部长不容分说:“决定了,你去吧,到轻工学院任党委书记兼院长。”
那时候,工作调动就这么简单,组织上决定了的事,谁都得无条件服从。我咽了口唾沫说:“既然决定了,那就去呗!”
轻工学院筹备处是在7月份成立的。筹备处集中了轻工部里的一批精兵强将:教育司司长丁立之任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办公厅副主任黄纪任党委委员,不久干部司司长
刘亚平也来到学院。后来,基建司、设计院还有天津造纸学院筹备处的同志纷纷加盟,筹备处真是兵强马壮,实力雄厚。 北京轻工学院的校址设在海淀区阜成路。这里原为中央手工业干部学校,后该校撤销,轻工学院就利用了该校遗留的校舍,进行改扩建。建校的速度看起来简直就像神话一样,从国务院正式批准建校到学院开课,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1958年9月18日,北京轻工学院举行开学典礼,9月22日就正式上课了。
招生
我看没什么窍门,就是相信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在我奉命组建北京轻工学院的那一段时间,轻工业部的部长是李烛尘。李部长是天津的一个大企业家、知名的民主人士。50年代,共和国中央政府的部长由民主人士担任,李烛尘并非第一人,轻工业部的第一任部长、国务院副总理黄炎培也是著名的民主人士。轻工部对学院建设可以说非常重视,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校的纪念活动,部长们都亲自参加。为了把学院搞好,
李烛尘部长还给了我一个政策,可以到全国挑人。有了尚方宝剑,我们首先下功夫组建教师队伍。很快,我们学院集中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名望的高级学者、教授和工程技术专家。像轻工业部皮革研究所所长、一级工程师
杜春晏,硅酸盐研究所所长、一级工程师
赖其芳,
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金培松,化学工程专家程铭之,造纸专家
曹光锐,二级教授肖连波,陶瓷专家游恩溥,轻工机械专家曾广寿,皮革分析及皮革组织构造专家
潘津生……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很高的教师队伍。
当时的学生来源大部分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招收的高中生,也有大约20%是在各省市(干部)速成中学挑选的。后一部份人都具有革命工作实践,是政治强、学习好的骨干,他们的入学对学校树立忘我为公、艰苦创业、团结奋进、尊师好学的良好校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那个时候,在招生中对学生的出身成份卡的还是比较严的,特别是华侨,有海外关系的考生,很多院校都不敢要。我不怕那些,我说:“孩子们从海外跑回来上学,说明人家很爱国嘛!哪有那么多特务啊?没人要我要!”别人都说我胆子大。可是在这批学生里,确实有不少可造之才,有的还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记得有一天下午,一个系的总支书记抱了一摞学生档案来找我:“朱康同志,这有一个社会关系复杂的考生,你看能不能要啊?”我是院长嘛,招生中的疑难问题得由我最后拍板。我问:“除了社会关系复杂,这个学生还有什么问题?”他说:“这个学生表现不错,学习成绩也挺好。”我说:“那就要了。”当时我也没想到,这个学生后来成了我们轻工业部的副部长。
北京轻工设计院两任院长,
大连轻工学院的院长、书记,保定胶片厂的领导,牡丹江造纸厂的厂长……都是北京轻工学院的学生。我前几年出差,到哪个省市都能遇到过去的学生,有时候晚上一召集就是十几个。有一年全国政协组织我们到合肥搞调查,正在开会,看到窗户外头有个人扒着窗户往里看,我也没在意。吃了晚饭后,七八个学生来了,多是厂长、总工程师。
困难时期
北京轻工学院建院不久,就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定量,猪肉、食油每月每人只有半斤。为了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为了学生的健康,院党委多次开会,千方百计让学生吃饱吃好。首先规定院领导不许动用学生粮油;其次,我们自己动手,养猪种菜,还养了不少奶牛,保证学生每周可以吃上一碗红烧肉。别的学校的学生都是自己买饭,咱们不,学生交了粮票,
主食随便吃。主食不限量,让学生敞开肚子吃。开始粮食消耗得很快,管伙食的同志怕粮食不够很是着急。我说,不怕,肚子里有了油水,再让他吃也吃不下了。果然,一周后粮食消耗就减下来了。困难时期,我们学院几千师生没有一人浮肿,在那几届学生中仍传为佳话。
使我不能忘怀的是,原来我们把学生每月伙食标准定为11元,周总理知道后,说,孩子们正在长身体,一个月11元不够,让我们增加到15元。总理那么忙,还管得这么细。
记得时任北京市领导的彭真、刘仁都很关心学校。当时北京市委设大学科学部,分管高校工作,部长
吴子牧和
宋硕,对工作抓得很紧,经常把各院校的书记、院长集中到六国饭店学习,传达中央精神。那时候,北京轻工学院实行双重领导,轻工业部管人事,管财务;北京市大学科学部管教学和政治思想工作。大学科学部还设有五六个巡视员,三天两头到学校去,根本不用我们到上面汇报工作。
《时代潮》(2002年第十一期)
历任领导
历任书记
陶冶1982年6月至1984年10月
张善梅1988年4月至1990年3月
林少岩1996年3月至1999年6月
历任院长
朱康1958年7月至1972年
王义端1988年9月至1991年9月
落马校友
童敏,1963年1月出生,北京轻工学院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毕业。2015年5月中纪委消息: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医疗器械监管司司长童敏被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