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塔
法国哲学家
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解构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主要著作有《现象学》、《力比多经济》、《后现代状况》、《政治性文字》等。
人物简介
生平
1950年至1952年在法属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一家中学担任哲学教师。
1955年成为激进团体“社会主义或野蛮”的阿尔及利亚分支的领导成员,并对法国占领阿尔及利亚持积极批判态度。
1958年获得法国大学与中学教师学衔。
197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利奥塔曾在中学任教10年,在高等教育机构供职20年,在“社会主义或野蛮”及以后的“工人权力”团体从事了12年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其后在巴黎第八大学任教,也曾一度在美国加州大学厄湾分校和亚特兰大的艾默瑞大学等处任教。
1998年4月20-21日夜间,因患癌症不治而去世。
利奥塔被译成英语的主要著作有《现象学》(1954)、《力比多经济》(1974)、《后现代状况》(1979)、《争论》(1983)、《海德格尔与犹太人》(1988)、《旅程》(1988)、《非人道》(1988)和《政治性文字》(1993)等。
人物影响
利奥塔是后现代话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同时也是当代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他的哲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政治思想的选择,或者说,提供了一种对传统政治思想的批判,提醒人们在面对总体化时注意差异的根本重要性,也鼓励人们站在差异一边行动,而反对普遍标准和价值的不公正运用。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着重探讨当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里的知识状态变化,试图以语言应用学(Pragmatics)观念与方法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变异和危机症状,与其他几种后现代主义理论阐释不同,利奥塔没有象丹尼尔·贝尔那样从社会系统论角度去说明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矛盾”和信仰危机,也不象哈贝马斯那样提出“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齐企图重建理性的交流活动理论,又抵牾弗莱德里克·詹姆逊将后现代文化生产印合于资本主义经济逻辑的整体论思维——他从语言资质(competance)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手,深入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原话语(metadiscours)的衰败消蚀,以及因此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面,这种强调知识“不可通约”和开放变动“语言游戏”的后结构主义观念,虽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新保守主义思潮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多有冲突矛盾,毕竟作为重要的一派给这场论争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机会。同时,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话语对于西方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影响颇大,受其启发或刺激的一场关于“艺术表证危机”的讨论。
作品赏析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所作有关后现代性的论述见于1979年首次出版的著作《后现代状况》一书。尽管他在语言学、心理分析、伦理学等领域均有著述,但正是这本篇幅不大的著作确立了他在英语国家中的知名度。该书本来是应魁北克政府大学委员会的要求撰写的一份临时性“知识报告”,作者因此将其称为“应景”之作;然而,它对后现代性理论工作者却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该书概述了20世纪后期科学研究中知识和信息的特点,其中许多论点对这些理论工作者的兴趣来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正如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在该书英译本绪言中所说,这一著作的巨大影响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它是政治、经济、美学等不同领域种种争论交汇的“十字路口”。其次,这或许还与影响力的逆向螺旋作用有关:利奥塔对后现代状况特点的概括在合法性力量方面较多地得益于美国人——如依哈博·哈桑等——提出的后现代观念,而更为专业的文化一美学叙事又将他的概括作为正当性源泉加以利用。该书在英语国家中专业读者群的偏移可从英译本所增加的补遗中看到:利奥塔的讨论从后现代性转向了对文化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在这本著作中,利奥塔的论述围绕着科学话语和科学知识中叙事的功能这一问题展开。他对科学知识及其方法本身兴趣不大,而是更多地关注它们获得正当性或要求得到合法性所采取的形式。首先,利奥塔认为现代科学的特点是排斥或压抑建立于叙事之上的合法性形式。他对叙事知识的定义得益于人类学对原始社会的描述。在原始社会里,叙事的功能体现在对特定人群中谁有讲话的权力、谁有听讲的义务的明确规定之中。例如,在南美的卡欣纳化印第安人中,公共叙事的这种内在规定或“语用学”依据于固定的程式:讲故事者在叙事开始时要说出自己的卡欣纳化名字,确认自己所属部落的真实性和应有的讲话权力(即他是从另外一名卡欣纳化人那里听到这个故事的),明确其他人充当听众的义务。这是一个自立正当性的例子。讲述故事的特定方式决定了故事讲述者是否有权说话。利奥塔认为,这个看似相当软弱的自立正当性例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他相信“这些叙事所传达的是一整套构成社会纽带的语用学规则”。利奥塔强调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叙事的节奏形式。它通过有规律的韵律或叙事“节拍”,把自然时间的无规律性固定和容纳下来。
利奥塔的结论是:与人们习惯认为的叙事的区别性特征不同,这样的叙事在其展开过程中不是将注意力引向时间的推移,而是淡化或中止时间感。看来,利奥塔在此曲解了“叙事”这一术语的意义——他的结论其实仅适合于卡欣纳化印第安人这样的特殊情况,因为他们的仪式性叙事的确是由“冗长而单调的吟诵”构成的。
出版图书
主要著作
被译成英语的主要著作有:
《现象学》(1954);
《力比多经济》 (1974);
后现代状况》(1979);
《争论》(1983);
《海德格尔与犹太人》(1988);
《旅程》(1988);
《非人道》(1988);
《政治性文字》(1993)等。
历史起源
代表人物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少年时代经历过二战和德国纳粹对法国的占领。纳粹的暴行,尤其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屠杀,成了利奥塔不断反思的对象,也令他对黑格尔思辩叙事的前提“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产生怀疑,这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来源。利奥塔的主要理论著作有《利比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共生的词语》(1986) 等,《后现代状况》一书,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入论争,至今仍被认为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利奥塔是以“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为人所熟知的,何谓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那么,何谓元叙事?利奥塔说:“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
利奥塔后来对“后现代”这一提法不满,因为它容易使人误以为“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时代,而其实,后现代乃“现代的一部分”,后现代只是对“现代”的预先规定及假设提出疑问,“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_,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的状态的冲动”。由于在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大家的思想家中,只有利奥塔坦承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所以他对“后现代”的解释具有特别的权威性,并基于其立场,利奥塔反复强调“后现代”乃“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因而应对宏大叙事的霸权予以批判。
价值
利奥塔说:“如果哲学家们帮助了这样一种观点:在不存在权威的地方存在权威,并予这种权威以合法性,那么他们就不再是在真正的思考。”利奥塔还认为,在普遍适用的宏大叙事失去效用后,具有有限性的“小叙事”将会繁荣,赋予人类新的意义价值。
利奥塔不像德里达直接以本体论为批判对象,也不像罗蒂以哲学和文化的关系为基本点,来建构一个后现代理论,而是把对本体论的批判转化为对知识的合法性和知识分子的地位的考察,以此来实现他“去中心”、消解同一性整体性、放逐元话语的目的。他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0:50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