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性
一种思想风格概念
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质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
态度分类
从内容上看,后现代性大致体现为三种比较鲜明的态度: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所谓否定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作为后现代思潮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潮,就是要对现代性的基础进行彻底颠覆,对构成现代性的所有二元结构(诸如:主/客、真/假、本质/现象、事实/价值,等等)进行彻底消解。该流派认为,由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普遍的规律”、“永恒的结构”等,因此,这种结构无论看上去多么合理、多么复杂,实际上都是虚假的和无效的。因此,不是经由现代性,而是只有通过瓦解现代性,才能实现自由和真正解放。所谓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就是试图在批判和反思现代性的同时,重建超越现代性的价值观,以“无根基”的后现代性完全取代现代性。也就是说,要摆脱现代性普遍模式,通过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新型关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所谓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主要是要摧毁现代性的过程中种种理性和普遍性力量对人的控制与压抑,寻求思想和生活上的自由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被现代性所压抑的创造性。概而言之,尽管后现代性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内容和色彩等,但总的来说,后现代思想家一致认为,他们的理论或学说“终结”了包括现代性在内的所有传统,以寻求“不拘泥于形式和不追求确定结果的自我突破的创造性”的态度和方式面向未来。
评价
有人认为,后现代性思想深刻、惊世骇俗、富于危机意识和革新精神;也有人认为是故弄玄虚,充满虚无主义的色彩。毫无疑问,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性是有其内在局限性的,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性提出的一些挑战,能够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本身就说明了其价值性。
后现代性是否超越了现代性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是站在消极的立场上还是坚持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后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超越,不仅仍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后现代性是否有能力实现这种超越,也面临着同样的反思和质疑。一方面,后现代性从其反历史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性的局限单纯进行反向放大,显然具有“矫枉过正”之嫌;另一方面,某些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采取的“反智识主义、反文化”的立场所导致的形式主义泛滥或玩世不恭的价值观念,其消极意义无疑是十分明显的。
后现代性的矛盾性
如果我们用审慎、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就不难看出后现代性自身存在的矛盾性。这不仅表现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内部相互之间充满矛盾,而且更重要的在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矛盾所造成的“悖谬推理”是后现代性所无法消除的。一方面,后现代性既孕育于现代性传统中,又作为完全对立的力量“渗透到现代性内部去解构、消耗和吞噬它”;另一方面,后现代性还呈现出比现代性更为激进的方式,拒斥任何新的传统。也就是说,既然后现代性的目的在于超越现代性,那么,就应该为文明发展指出新的方向。而后现代性如果一味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不仅终结了传统,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将终结其自身。
文化分类
“我认为,正如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的那样,后现代文化其实应该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文化,如好莱坞式的商业电影、家庭肥皂剧、通俗小说,还有各种社会新闻、娱乐报刊、读者文摘、谋杀迷案、明星传记,甚至包括各种亚文化形式,如卡拉OK、MTV、时装表演、游戏机等等, 这与杰姆逊所谓的后现代文化概念比较接近。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文化。
如果说后现代性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世俗文化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化就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哲学性的文化,如果说后现代性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化就是一种消解性文化,如果说后现代性文化是后现代商品社会的表现形态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化就是后现代社会的价值反思体系。”
摘自尹鸿《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一)》
相似概念对比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什么是现代性
现代性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的转折,而人本取代神本的本质是人成为主体,以主体的姿态面对整个世界,所以,现代性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人类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人是以神为中心的宇宙论体系的谦卑成员,其主体性处于受限制状态,文艺复兴运动则使西方人的主体性获得肯定和张扬。所谓的人本主义在本质上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实现人类主体性的冲动使西方人开始了征服自然之旅,建立起日益庞大和强有力的科学—技术—工业—市场体系,而对个体主体性的弘扬则使财产的个体所有制、民主体制、多元文化日益获得承认和发展。实际上,任何国家要获得充分的发展,都必然要经历以实现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现代化运动:
1、人要建立完全属人的世界体系,就必须从自然过程中凸现出来,以主体的姿态改造自然,使自然按照人的愿望重新成型;
2、人作为一个类是由个体组成的,所以,人类主体性的发展最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诞生和发展,个体主体性的普遍兴起是人类社会获得充分发展的前提和目的。
现代性的本质
现代性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其根本逻辑是主体—客体的二分法——主体是活动的源泉、中心、目的,客体则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实现主体计划的质料和工具,所以,现代性的最本质特征是设定了人作为主体对客体的绝对征服关系。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区别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西方社会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具有标志意义的思想潮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和变化趋势。科学认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内涵及其特征,可以更好地批判吸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因素,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都不是独立的思想流派。现代性同启蒙运动的兴起相联系,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伴随。它推崇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推崇知识和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艺复兴以后,现代性逐渐成为西方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潮流的主轴,几乎贯穿于所有社会制度、组织架构和发展政策中,成为主导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价值趋向和思维范式。它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制度效能、资本效能、科技效能和人的效能。
但是,由于现代性一开始就依附于资本主义制度,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因利益取向不同,对文化发展的要求也不同,必然对现代性进行不同角度的解释与操作,从而使它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性在发展轨迹和方向上带有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暴露出“理性过度膨胀”、“社会畸形发展”等弊端,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等问题接踵而来。因而,现代性从一诞生,就遭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批判。
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性的一系列问题成为西方社会自我反思的主题之一。在这种反思中,逐渐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所谓后现代性,是指以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为出发点,倡导异于现代性的新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思潮,其主要特征是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后现代性反映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秩序的强烈不满,对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指责,对这种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生态灾难和人情冷漠的深重忧虑,对资本主义文化基础可靠性的深度怀疑。
从积极意义上讲,后现代性的出现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弊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有助于人们全面看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它的批判精神、反思精神对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起到了一定约束作用,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不过,由于后现代性否定建构任何确定的真理、价值、意义及方法,没有提供任何恰当的、能够超越现代性的替代性方案,因而它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对资本主义文化历史与社会现实的有效整合。后现代性所极力推崇的非中心主义、非理性主义和非本质主义,往往把人们的精神世界导向空虚与困惑,甚至逐渐异变为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0 20:30
目录
概述
态度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