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是指
劳动分工,即各种
社会劳动力的划分与独立化,分别从事不同又互相联系的工作。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分工
拼音:fēn gōng
词义: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基本解释
[divide the work;division of labour] 按不同技能或社会要求分别做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补充的工作;
引证解释
指分别从事各种不同而又互相联系的工作。
邹韬奋《萍踪寄语·开端》:“我暂时离开,在总务、编辑及营业各方面,都有得力的同事分工主持,我才能放心走。” 马南邨《
燕山夜话·磨光了的硬币》:“他们特别强调要把
生产资料平均分配,无限制地发展小生产,减少
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
产生和发展
分工是人性中某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虽然这种倾向是非常缓慢和逐渐发展起来的。
分工是在
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产生的。
人类社会起初只是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需要、
偶然性等等而出现了自发地或自然地产生的分工。这种“自然地产生”的分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社会分工。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分工是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那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3次社会大分工:第1次是农业和
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了专门从事农业或牧业的劳动者;第 2次是
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出现了专门的工匠和独立的
手工业者;第3次是商业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在3 次社会大分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见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体力劳动者和
脑力劳动者(见
脑力劳动与
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形成为真实的分工,
社会分工同
自然分工的主要区别是:①它不再是按性别和年龄等生理特点、局限于家庭范围内的物质
生产劳动的分工,而是按劳动类型和形式在社会范围划分的具有
广泛性的
劳动分工;②不再是偶然存在的劳动分工,而是具有固定性专业划分的、稳定存在的
社会性分工;③是受着
私有制、阶级对立制约着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突出地表现为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别由不同的人担任。在
阶级社会中,
劳动人民被排挤于从事脑力劳动之外,社会分工具有明显阶级对立的性质。马克思把这种劳动者被迫从事某种劳动、固定在一定劳动活动中的专业分工,称作“旧式分工”。
社会分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社会分工决定于
生产力水平(包括
生产工具的类型和特点)和
生产关系性质。在不同的
社会历史阶段,分工具有不同的特点、形式,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由于生产规模狭小、经济和科学技术
发展水平不高,社会分工处于
不发达的较低级的阶段。封建社会农业中的分工由于土地的小块经营而受到了阻碍,在工业中,各手工行业内部根本没有实行分工,而各手工行业之间的分工也是很少的。随着
近代工业的出现、
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社会分工的广泛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的
生产领域和
生产部门的增加,企业或工厂内部分工的出现,
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复杂的分工体系,并把分工扩展到国际范围,出现了国家间的分工。
资本主义的专业化分工使
阶级社会分工所具有的固定化的性质获得了自己最充分的表现,劳动者个人完全屈从于分工。
类型
社会劳动体系中基于协作的专业划分方式。 简单的说,分工分为
自然分工和
社会分工,自然分工即性别的分工、天赋差别的分工等等。
社会分工即随着生产的发展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真正的社会分工,如
体力劳动和
脑力劳动的分工。
社会分工是一个有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复杂体系。历史
发展阶段不同,各个国家具体情况不同,社会分工的体系也不同。一般地说,社会分工按不同种类、内容可区分为:①
生产劳动和
非生产劳动的分工。②生产劳动中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分工。③社会物质生产劳动包括:一般的分工,即工业、农业、
交通运输业等各大
生产领域的分工;特殊的分工,即同一生产领域不同生产部门的分工;个别的分工,即企业或工厂内部的分工。④精神生产劳动包括政治领域、科学研究领域、
文化教育领域之间的分工以及各个领域内部的分工。⑤在非生产劳动的分工中包括社会具体管理领域、
社会服务领域、
商业贸易领域之间的分工以及各个领域内部的分工。⑥
社会分工还分为国内社会分工和
国际社会分工、社会的基本分工和非基本分工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分工之间犬牙交错、相互制约,
社会制度不同,各种分工具有的内容和性质也不尽相同。
作用
社会分工在
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中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3页)。具体表现在:①对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分工就是
生产力。分工是提高
劳动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有力手段。分工和联合是互为条件的,分工的发展推动着生产过程的统一、联合、协作,形成社会化的生产,并不断开辟着新的
生产领域。分工发展的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分工也是
商品生产和
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生产力发展程度较低的条件下,由于脑力劳动和
体力劳动的分工使一部分人能够有时间专门从事科学、文化的活动,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没有分工,就不会有人类
科学文化的发展。②分工是私有制、阶级产生的重要条件,是
阶级社会各种
对抗性矛盾的重要原因。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产生了
社会分工,使一部分人占有了
生产资料,专门从事政治、
社会管理,成为统治的
剥削阶级;另一些人因为丧失了生产资料,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成为被统治被剥削的阶级,从而产生了阶级对立。马克思指出:“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
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
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
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工愈发达,积累愈增加,这种分裂也就愈剧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73页)。分工引起工商业劳动和
农业劳动、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以及城乡利益的对立,从而也引起
个人利益和
公共利益之间的分裂。这种自发的分工不是出于自愿的,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使人的活动丧失
主动性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31页)。③固定性的分工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被封闭在狭窄的专业
活动范围之内,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造成畸形发展的“片面的”人。
分工结果
劳动
生产力上的改进,以及在劳动生产力指向或应用的任何地方所体现的技能熟练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四: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骤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
第三,利用适当的
机械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分工的结果,各个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所以只要
工作性质上还有改良的余地,各个劳动部门所雇的劳动者中,不久自会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来完成他们各自的工作。
第四,分工随时间积累,专业产生的熟练度、经验上升为理论等,在某个专业的发展上起到良性循环交替的作用。
固定性分工
固定性分工同私有制、阶级对立相联系,在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是必然存在的现象。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消灭,它也必将归于消灭。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必然。劳动的专业化分工是生产的必要环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决不会被消灭,相反地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得到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