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种翡翠
一种翡翠
冰种翡翠是一种翡翠,质地非常透明,只是比起玻璃种来要稍微差一些。玻璃种翡翠纯净得就像玻璃一样,内部若有细微杂质都暴露无疑,而冰种翡翠的透明度则退而居其次,虽然也很透明,但杂质稍多。
基本简介
冰种外层表面上光泽很好,半透明至透明,清亮似水给人以冰清玉莹的感觉,冰种水头足,很透明,质地极佳。冰种翡翠中质量最好,透明度最高的常被同行称为高冰种,意思是指冰种中最好的一种,但又未能达到玻璃种的程度。“高冰种”在专业上很难定义,但是在商业中却经常出现。
冰种翡翠质地与老坑种有相似之处,无色或少色,冰种的特征是外层表面上光泽很好,半透明至透明,清亮似冰,给人以冰清玉莹的感觉 。若冰种翡翠中有絮花状或断断续续的脉带状的蓝颜色,则称这样的翡翠为“蓝花冰”,是冰种翡翠中的一个常见的品种 。冰种玉料常用来制作手镯或挂件 。
冰种的特征是外层表面上光泽很好,半透明至透明,清亮似水给人以冰清玉莹的感觉,敲击玉体音呈金属脆声,玉体形貌观感似冰晶。无色或少色,粒度均匀一致,晶粒肉眼能辩,硬玉质纯无杂质,质地细润,无裂绺棉纹或稀少。有的将冰种细分为冰种、准冰种。冰种水头足(1.5分水分),很透明,质地极佳。准冰种水头好(1分水分),半透明,质地很佳。若冰种翡翠中有絮花状或断断续续的脉带状的蓝颜色,则称这样的翡翠为“蓝花冰”,是冰种翡翠中的一个常见的品种。
冰种是中上档或中档的翡翠。其玉料常来制作手镯、挂件和素形(椭圆蛋面形、梨形、方形、心形、马眼形、马鞍形、怀古形)、佩(多展示面)、坠、镯、圆珠。
一般常常把翡翠的透明度称之为“水头”。水头长,水头足就是透明程度好。反之,水头差,水头短就是透明度不好的意思。翡翠透明度如何,珠宝界称作“几分水”。一分水指3mm厚的翡翠是半透明的,“二分水”指6mm厚的翡翠是半透明的。有二分水的翡翠就是很好和玻璃地了。要特别注意的是观察透明度时,光的强弱和翡翠厚度变化对其影响较大。
若冰种翡翠中有絮花状或断断续续的脉带状的蓝颜色,则称这样的翡翠为“蓝花冰”,是冰种翡翠中的一个常见的品种。冰种玉料常用来制作手镯或挂件。无色的冰种翡翠和“蓝花冰”翡翠的价值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其实际价格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喜好,冰种是中上档或中档层次的翡翠。
冰种翡翠看上去纯净透明,与玻璃种不同的是,它只有三分温润,却有七分冰冷。虽然冰种翡翠不如玻璃种翡翠那样珍贵,但实际生活中,除去商业原因,真正的冰种翡翠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正因为如此,冰种翡翠得到了行业内如下的赞美:“冰种手镯洗尽浮华尽显沉静,是成熟女性的绝佳首饰;冰种吊牌一扫浮躁,是稳重男士的最好选择。”
主要特性
冰种”实际是翡翠的一种。市场上常见的品种有老坑玻璃种、冰种、冰糯种糯种豆种油青种芙蓉种藕粉种金丝种等等。为了便于加深印象,我把冰种和老坑玻璃种比较说明。老坑种翡翠商业界俗称“老坑玻璃种”,通常具玻璃光泽,其质地细腻纯净无瑕疵,颜色为纯正、明亮、浓郁、均匀的翠绿色;老坑种翡翠以纤维交织的变晶结构为主,硬玉晶粒很细,因此,凭肉眼极难见到“翠性”;老坑玻璃种在光的照射下呈半透明状—透明状,是翡翠中的上品或极品。
冰种翡翠质地与老坑玻璃种有相似之处,无色或少色,冰种的特征是外层表面上光泽很好,半透明至透明,清亮似水给人以冰清玉莹的感觉。若冰种翡翠中有絮花状或断断续续的脉状的蓝颜色,则称这样的翡翠为“蓝花冰”,是冰种翡翠中的一个常见的品种。冰种玉料常来制作手镯或挂件。冰种是中上档或中档翡翠
翠性:不论翡翠原料或成品,只要在抛光面上仔细观察,通常可见到花斑一样的变斑晶交织结构
密度和折射率:翡翠的密度大,在三溴甲烷中迅速下沉,而与其相似的软玉蛇纹石玉葡萄石石英岩玉等,均在三溴甲烷中悬浮或漂浮。
托水性强:即在翡翠成品上滴上一滴水,水珠突起较高。在一块翡翠上可以见到两种形态的硬玉晶体,一种是颗粒稍大的粒状斑晶,另一种是斑晶附近交织在一起的纤维状小晶体。 佩戴翡翠应留意保养,以使其历久长新
翡翠受到碰撞和摩擦后,将可能失去光泽甚至破损。清洗时用温肥皂水快速清洗,除去表面灰尘、油污,然后用棉花沾酒精轻轻擦拭,最后置于透风处晾干,而不要在阳光下曝晒。
石花:翡翠中均有细小团块状,透明度微差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交织在一起的石花。
颜色:翡翠的颜色不均,在白色、藕粉色、油青色、豆绿色的底子上伴有浓淡不同的绿色或玄色。这种石花和斑晶的区别是斑晶透明,石花微透明至不透明。佩戴时应小心不要跌落。
包裹体:翡翠中的玄色矿物包裹体颗粒大小平均。
光泽:翡翠光泽明亮,抛光度好,呈明亮、柔和的强玻璃光泽。
总之,翡翠主要的识别特征是:颜色不均,绿色走向延长;带油脂的强玻璃光泽;变斑晶交织结构;有凉感,在查尔斯镜下颜色不变。就是在绿色的底子上也有浓淡之分。翡翠的折射率为1.66左右(点测法),而其它相似的玉石均低于1.63。
“种”是衡量翡翠质量优劣的关键之一,它是指翡翠质地的粗细、透明度强弱,上品为老,次者为新,老种加工后色调更好。翡翠应在种好的条件下再看色,这就是行话里所说的“外行看色,内行看种”。我们着重介绍一下翡翠种份当中的玻璃种和冰种,看看如何选到好的玻璃种和冰种。
起荧的,即带荧光的就是玻璃种;很透但没有强荧光的,就是冰种。翡翠还有一个薄厚的问题,越薄就会显得越透。
玻璃种、冰种很通透,其中的颗粒、杂质和绺裂就容易看到,实际上,最顶级的翡翠也不是没有任何瑕疵的。
考古发掘
原生硬玉矿床
原生硬玉矿床产于强蛇纹岩化橄榄岩岩体内,岩体与蓝闪石片岩接触。接触带为一构造破碎带,其内见硬玉及橄榄岩的构造角砾及后期铬铁矿细脉穿插。硬玉岩、纳长石岩、角闪石片岩互层产出。矿体为脉状,平面上为串珠状分布,矿体多条出现。长10-450米,可断续延长6公里以上,矿体厚03-5米不等,最厚可达20米以上,已向下开采百米深。矿体中心为纯硬玉岩带,向两壁渐变为硬玉纳长石过渡带,再向外为纳长石岩带及绿泥石岩带,再外为强蛇纹岩化橄榄岩围岩。
原生硬玉矿床产于雾露河上游干昔山地区,主要产地有,度摩、马萨、凯苏、散卡、圣卡摩、缅摩、乱目岗等地。主要产中低档次硬玉原料。原生硬玉矿床所产均为新坑玉。其结构疏松,小构造发育,含非硬玉矿物较多。故硬度、比重等比老坑玉要低。
残坡积居硬玉矿床 以龙塘为代表
为原生硬玉矿床剥蚀搬运、沉积在原生硬玉矿床附近山坡周围及支流内的残坡积沉积矿。一般有厚的皮,质量介于新坑与老坑之间,也称半山半水或称新老厂
第四纪砾石屋中的硬玉矿床产于更新世
产地有会卡、大谷地、木那、次卡、南其、抹岗、东各、自壁等地。沿雾露河两岸山坡阶地分布。一般质量较好。称老厂玉,地层从下到上分布如下: A、冲积砂岩(不见硬玉砾石), B、卵石及砂砾(不见硬玉砾石), C、含硬玉的底砾岩崖 以上总厚度大于300米。产于此层之硬玉特征为皮厚、皮的颜色多样、块体大小悬殊、质量好坏不一。分布广泛,常出特级翡翠。
产于现代河床冲积洪积冰积层中的硬玉矿床
此类硬玉矿床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特点为薄皮,磨园度好称水石。常有特级翡翠产出。分布于雾露河两岸,从散卡到达木坎长几十公里地段范围内及坎底河中段。主要产地有帕岗、摩东、麻蒙、达木坎、后江等地。
产于构造破碎带内的硬玉矿床
硬玉原生矿床受地质动力作用即破碎、变形、错位、搓揉等产生的构造角砾岩,在整个雾露河产区多处可见,称乌砂,为黑皮或灰黑色皮,一般含铁较多,颜色多偏蓝或蓝绿,正绿者极少。产地为麻蒙、帕岗等地。
鉴别方法
将翡翠放在荧光灯下,观察其颜色变化A货C货不发生变化,B货有荧光,泛白色。C货经过染色处理,故其颜色沿裂隙分布,分布不均匀,细心观察肉眼即可看出,具体的解释如下:
A货翡翠天然翡翠,是未经过化学处理,颜色、结果自然的天然翡翠。
B货翡翠,漂白注胶翡翠,是经过强酸清洗和注胶的翡翠,强酸浸泡、清洗有助于提高翡翠的透明度和色泽。
C货翡翠,染色翡翠,是经用人工着色处理的翡翠,通常是用有机染料或无机染料着色。
B+C货翡翠是同时进行过强酸清洗和注胶和人工着色处理的翡翠。
评估方法
颜色是评价翡翠的第一因素,好的颜色要达到的标准是:正、浓、阳、均。
正:就是指色调的范围,根据主色与次色的比例而定,就是说要纯正的绿色,不要混有其他的颜色。例如油青中常有混油蓝色、价值就会降低。
浓:指颜色的深浅,就翡翠绿色来讲浓度最好在70%~80%之间,90%已经为过浓了。
阳:是指翡翠颜色的鲜阳明亮程度,翡翠的明亮程度主要是由于翡翠含绿色和黑色或灰色的比例来决定的。绿色比例多颜色会明亮,若含黑或灰色多了,颜色就灰暗了,行家往往采取形象的方法来表示颜色的鲜阳。例如:黄杨绿、鹦鹉绿、葱心绿辣椒绿、都是指鲜阳的颜色。而菠菜绿、油青绿、江水绿、黑绿,则指颜色沉闷的暗绿色。
越鲜阳的翡翠,自然价值越高。
均:是指翡翠的颜色分布的均匀度。翡翠的颜色一般分布都是不均匀的,如能得到颜色分布均匀的翡翠实在也不是容易的事。
最佳的颜色:应该是绿色纯正、绿色浓度在70%~80%、颜阳明亮、颜色分布均匀,这类高档翡翠,行家习惯称为老坑种
①看颜色
看颜色是否纯正、浓艳、均匀,并用聚光手电筒检查是否有隐藏的杂色。以颜色浓艳、纯正、均匀,杂质微小者为佳。翡翠中翠绿色具有较高的价位,其次为红色、紫色。绿色中又以鲜嫩、略带黄色调的含三分水的秧苗绿(又称“杨淼”绿)为最佳,其次为宝石绿、江水绿、油绿,均以绿分布均匀者好。
②观察透明度
在强光下观察,透明度愈高愈好。
敲击声清脆悦耳者为佳。
④对光观察
对光观察,翡翠中有其他矿物颗粒的闪光(即翠性),并常有团块状白花,称石花。两者均以少为好。
⑤看裂痕和黑斑
裂痕有的是原矿中存在的,也有的是加工造成的,以少为好;黑斑是翡翠中各处的黑色斑点,也以少而小为好。
以表面平滑、抛光好、形态正为佳。
冰种翡翠保养与注意事项:
翡翠首饰应该单件存放,避免受到碰撞、摩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6 10:56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