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是古代
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
黄帝的妻子
嫘祖。家蚕的祖先认为是
野蚕,形态上和家蚕几乎没有差别,而且与
家蚕长大后能
自然杂交产生后代。
昆虫介绍
把蚕放在纸盒子,或是筛米的小
筛子里,用筛子的话要放一些纸垫在筛底。小蚕刚从卵里孵出来时,要特别小心对它,用比较嫩的桑叶喂它,换
桑叶的时候用很软的毛笔来移动它,要注意力量;有时桑叶太干燥,不细心就会在换桑叶时的过程中把小蚕留在要丢弃的桑叶上。小的时候难养一点,长大些就好办了。
等它要结
茧子的时候,拿些麦秆子札成枝枝桠桠的形状就可以了。
破茧后,把它们一起放在一个盒子里,它们会在一起交尾,然后产卵。有时因为养的蚕少,所以破茧的时候
蛾子会有落单的,但不用担心,只要有一对蛾成功,相信也够你养了。
桑叶要新鲜的,也可以每次采集一塑料袋,分次每天用几张,其余的装在冰箱里(4℃)保鲜(不能洒水,洒水叶子会很快
黄掉,建议用保鲜袋密封)。采来的叶子会有一定的灰尘,可以洗净后晾干,一定要晾干,不然小蚕或大蚕吃了会拉肚子的,说不定还会
翘辫子。
历史
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
桑树
害虫中选育出
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
甲骨卜辞中以
蚕神与
上甲微同祭,对蚕事极为尊崇。当时有杯蚕(
臭椿蚕)、棘蚕、
栗蚕、蚊蚕四种,家蚕亦称螺蚕。
野蚕和家蚕都是多
化性,逐步演变而成
二化性和一化性,并以
三眠蚕为主。
周代有“亲蚕”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公桑蚕室”,夏历二月浴种,三月初一开始养蚕,对浴种、出蚁、蚕眠、化蛹、结茧、化蛾等蚕的生长形态,已有一定认识。对养蚕工具曲(箔)、植(蚕架)、筐(
蚕匾)、蓬(芦席)等都有记载。从
西周到春秋时期主要养一化性蚕(
春蚕),而禁养
夏蚕(原蚕),一年只养一茬,以免桑叶采伐过度而残桑。周代养蚕方法已较成熟,浴种是清除蚕卵上
杂菌,以白篙煮汁,浸泡
蚕种,促其发蚁。蚕室内注意排水干燥及温度调节。战国时期对蚕的习性认识加深,已认识到蚕无雌雄,蛾有雌雄,怕高温,喜一定湿度,恶雨。三眠蚕龄期为21日。
北方地区有一化性、二化性(原蚕)和
多化性,可连续孵化至秋末。在大批鲜茧因来不及
缫丝而化蛾破坏
茧层时,则用曝茧、震蛹两种杀蛹方法来处理。
秦汉以来对野蚕仍继续采集利用。魏晋南北朝时选种、制种技术有很大进步,已发明低溢控制家蚕制种孵化时间的方法。
永嘉有
八辈蚕:螺珍蚕三月绩、拓蚕和螺蚕
四月初绩、
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
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北方常用蚕种有三卧一生蚕(三眠一化性)和四卧再生蚕(四眠二化性)两类。以体色和斑纹为主,蚕品种分为白头蚕、领石蚕、楚蚕、里蚕、儿蚕、灰儿蚕等。按饲育和繁殖时间分为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末老懈儿蚕(指南方多化性蚕)等。以茧分为绵儿蚕、
同功蚕。在饲育过程中,已注意到桑、火、寒、暑、燥、湿等因素对蚕儿生长的生态影响。蚕具安放时注意蚕座的疏密适当,常在室外上簇,雨天则宜族于屋内,并有平面上簇、悬挂上簇、室外平铺蓬嵩族等三种形式。不论南方北方,茧处理有日曝法和盐泡法两种,而藏茧则多用盐泡法。唐代养蚕基本沿用
前代旧法,但都饲养多化性蚕,以三眠蚕与
四眠蚕为主,
浴蚕则在谷雨节前后于野外进行,与后世盆浴不同。
宋代蚕事趋于完善,
生产过程分为: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族、择茧、窖茧等。浴种分多次进行,一在腊月经冻沥毒,二在谷雨催青前温水浴之,清明暖种有人体温和糠火温两种。收蚁有鹅毛掸拂和桑叶香引两种。蚁蚕饲叶用
刀切细、小蚕用嫩叶,并注意控温.大蚕薄饲勤添,并勤去粪除沙。上簇时先将早熟蚕拾巧上山,然后大批熟蚕一起上伞形簇,要适当提高温度。贮茧多用盐混法收藏,农家贮茧时间不长,旬日后即出而OA之,保持茧质润泽。元代对养蚕要求更严,并重视多化性蚕饲育,适当控制
夏秋蚕数最。元代养蚕总结归纳为
十体、三光、八宜、三稀、五广。“十体”指寒、热、饥、饱、稀、密、眠、起、紧、慢(指饲叶速度)等条件、“三光”指按蚕的肌色定饲叶多少,“白光向食,青光厚饲(
皮皱为饥).黄光以渐住食”;“八宜”指蚕的不同
生长期要掌握采光明暗、温度暖凉、风速大小、饲叶速度等八类条件。“三稀”指下蚁、上箱、人族都要稀疏;“五广”指对影响蚕生长的声音、气味、光线、颜色及不卫生因素等都要禁忌。
明代对蚕种选择和品种改良都很重视,浴种用天露法,利用
石灰水、盐卤水等浴法留取好种,淘汰低劣蚕卵。最早发现了
杂交蚕种的优势并加以利用,以“早雄配晚雌幻出嘉种”。可见明时已能用一、二化性
蚕蛾进行杂交而成体强丝多的新蚕种。浙江嘉湖地区在上簇结茧时还总结“出口干”的成功经验,即用火
加温干燥,使茧质和解舒率得到提高。
江南水乡利用
池塘养鱼畜牧,与栽桑养蚕的
水肥相结合,形成
自然循环条件下的相互促进,也是成功的范例。同时还采用隔离淘汰等措施,防止蚕
脓病、
软化病、白假病等传染蔓延,育蚕技术已有较完整的体系。
对于野生
柞蚕的利用,宋元以前主要做丝絮、
打线及纺粗帛用,宋元后山东登莱地区已推广人工放养野蚕,产量大增。同时纺丝织绸也告成功,野蚕生产遂遍布鲁、辽、陕、豫、贵、皖等省山区,柞蚕有拓、样、棘、萧、懈、椿、椒、柳、榆、枫、构、祀蚕等品种。到明代对野蚕放养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明末山东
柞蚕丝绸已闻名中外,从此由历史上的人工自然采集转人到人工放养收集的生产格局。
南宋时广西还创造了以醋浸或熏野蚕,然后剖开蚕腹,取其丝“就醋中引之”,一虫可得丝长6一7尺的先例,有人认为这是现代
人造纤维的前奏。
在传统养蚕技术的基础上,各地都重视制种,清代时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贵州等地,都有适合当地
生态条件的地方蚕品种,其中浙江
余杭、
新昌、
萧山等地的优良品种较著名,后来就成为现代蚕种的制造基地。技术上对上族采用高棚簇,随老随捉,忌用地簇。将“出口干”又改进为“灼蚕不灼茧”。在三眠开叶时,令食拓叶二三次,以省桑叶,且丝韧有光泽。少叶时可用白米粉掺桑叶上喂蚕,
丝光白而韧。采摘秋桑叶晒干,研为细末,留存燥处,在养蚕时遇雨叶湿,可以这种叶末掺人,有灼湿、易饱、省叶之效。这些都是代用饲料添食的好办法。1898年杭州创办
蚕学馆.学习国外育蚕经验和理论,消除微粒病,用新法选育成青柱、新圆、诸桂、轰青等一批新品种,并用轰青与诸桂杂交,育成中国最早的
改良品种青桂,在当时占有很大比重。嗣后各省纷纷兴办蚕校和蚕桑试验场,盛极一时。广东蚕种有二化及多化.连平地区每年可养七八造,
顺德可养六造,以茧色可分金、银两种,银种宜用于夏秋蚕。江南蚕种称为大造,蚕体与
茧型较常种为大。四川和山东采用一化性黄茧品种,在中国也占一定比重。
养前准备
蚕农养蚕前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报蚕数
新种桑户在桑高0.7米左右时即可报数,老户春、秋季第一批蚕在桑高0.5米左右时报数,其他批在领蚕时报下批数。1张蚕需要桑叶450~500公斤,从报数到接蚕约25天。
蚕室
蚕室要求地面平整、洁净,前后有对流窗,最好开地脚窗。门窗要装好纱
网防苍蝇,地脚窗装好
铁丝网防老鼠。大棚和水泥房均可(天冷最好用水泥房,天热最好用大棚)。养1张蚕约需30平方米的养蚕面积和10平方米的专用桑叶室。
蚕具和药品
1张蚕要准备如下
蚕具和药品:①0.8米宽的蚕簸15~20只。②采叶箩四只,药膜约20平方米。③拖鞋2~3双,分别放在蚕室和桑叶室。④红砖若干块,主要是地面养蚕时方便喂蚕,一般每间屋放2行砖,以方便来回行走。⑤蚕室消毒专用桶2只,
喷雾器1只,一定不能用装过农药的桶和喷雾器消毒蚕室。⑥方格簸260只。⑦石灰60公斤左右,于领蚕前3天洒少量
水发好。
消毒
消毒是防治蚕病发生、保证养蚕高产优质的前提,一定要认真抓好。第一批消毒应在领蚕前的1周内完成。先把蚕室、桑叶室及周边环境彻底清扫干净,蚕具可放在阳光下暴晒,然后对蚕室、蚕具进行消毒。最好的药品是消特灵。消特灵配制方法是:先将主剂粉碎,用少量水搅成糊状再倒入25公斤水,后加入辅剂稍搅拌,澄清15分钟即可使用。用专用喷雾器对蚕室和所有蚕具进行消毒,消毒要全面、彻底,室内墙面、地面都要喷匀喷透,喷后要关闭门窗保持湿润1小时。待
消毒液干透后,按上面办法重复消毒1次。薄膜、鞋、蚕具等用药液浸泡消毒效果更好。蚕室消毒2次后打开门窗,注意消过毒的蚕室不能放入未消毒的东西。
养蚕技术
一市斤水加5毫升
发酵液,喷10市斤桑叶添食,每天一次。蚕爱吃、粪便不臭,生长快,
蚕茧厚,质量好,可增产10%左右。
喷蚕体降温解暑
夏天气温高,蚕容易生病,室温过高蚕还容易
中暑死亡。可在
高温天气,按一斤清水加5毫升发酵液,喷于蚕体,每天中,下午各喷一次。
喷桑叶保鲜
夏天气温高,采回的桑叶堆放久了会发黄变质,秋天气候干燥,采回的桑叶,留久了会干枯变硬,可按一斤清水加5毫升发酵液,用来将桑叶喷湿,然后将桑叶装入
编织袋或堆在地上,用
塑料布盖好,保存24小时仍然鲜绿如初。
喷桑叶促生长
按一斤水加1—2毫升发酵液,喷洒桑田的桑叶,一个月喷2—3次,添加0.2%的磷酸二氢钾效果更好。喷到桑叶全湿不滴水为宜。桑叶生长快,叶油绿肥厚,可增产20—25%。还可减少病虫害。
在使用活力99生酵剂发酵液前后6小时不能使用
抗菌素,发酵液不论保存多久,只要还有
甜醇曲香气味,就可以使用,如果发臭则就不能使用。
养蚕节桑有窍门
正常情况下养蚕,每生产1公斤蚕茧需15公斤桑叶。采取节约用桑措施后,每张蚕种可节约用桑50公斤左右,而蚕茧产、质量可丝毫不受影响。其节约用桑措施是:
⒈桑叶要合理采、运、贮。尽量做到早上或傍晚采叶,随采随运,松装
快运。采回的桑叶抖松后放入贮桑池或贮桑室内,合理贮藏,防止风吹或堆积
发热变质,造成桑叶浪费。
⒉防止桑叶萎凋。
稚蚕期采用
炕床(房)育、
塑料薄膜覆盖育,以利保温保湿,使桑叶保持新鲜。
大蚕期喂蚕后适当关闭门窗,待蚕食去桑叶70%左右,再开门窗通气,能有效地防止桑叶萎凋。
⒊确保
蚕室温度。大、
小蚕适宜温度分别为24℃、25℃,在适温范围内,蚕食欲旺盛,减少残次桑叶,而且提高叶丝
转化率。
⒋推广少回育、
条桑育。小蚕
平面立体一日一回育、全龄二回育、大蚕条桑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不仅提高养蚕
工效,且有利蚕儿食桑,比普通育节省桑叶5%左右。
⒌计划用桑和定量
给桑。按不同蚕期逐龄、逐日、逐回
制定标准用桑量,做到“蚕儿饱食不浪费,节约用桑不饿蚕”。每龄蚕初、末期,蚕食桑量减少,这时喂叶要适量。5龄蚕
盛食期要让蚕儿充分饱食,但每日最大用桑量要控制在110公斤以内。
⒍添食
蜕皮激素。蚕儿见熟5%左右,每张种使用1支蜕皮激素,兑水25公斤,拌和20公斤桑叶,一次给蚕吃完,能促使蚕儿一齐老熟,每张种可节省桑叶10公斤左右。
关键环节
眠起处理是一项十分重要养蚕技术,处理得好与不好,关系到蚕儿的健康状况和发病率,以及产茧的多少。因此应着重抓好如下
技术环节:
适时眠除
小蚕发育快,就眠快,眠期短,下眠网宜提早;四龄蚕
催眠期长,下网宜偏迟些。在高温多湿宜早,
低温干燥宜迟,上午就眠宜偏早,下午就眠偏迟。眠除时见蚕座有少量(2-3条)
眠蚕时,撒上糠灰或鲜石灰粉(使蚕迅速上爬)再加眠网,给桑(桑叶适熟稍偏嫩),蚕全部爬上后即可进行。如果是晚上加眠网,应第二天早给一次桑叶后眠除。
眠除后喂两口桑,蚕儿全部眠定,不用提青,座中极少数弱小迟眠蚕用手执出淘汰。如果有一半未入眠,就用中心
分批法,把蚕分成二批入眠。方法是:蚕眠一半,再加眠网一次和均匀给桑,使蚕儿爬上网后移至加一窝饲养就眠。如果蚕儿
生长发育参差不齐,就用提中心分二头的方法,把处于眠中状态的大批蚕分出来,将早眠与迟眠蚕在起蚕饷食时并窝饲养。
眠中管理
蚕儿入眠后,要保持安静,通风换气,防止阳光直射。高温多湿天气,要在蚕座撒糠灰或石灰粉吸湿,既防止病菌孳生,又防止早起蚕食残桑造成发育不齐。
适时饷食
应贯彻迟
饷食,即是在见蚕基本蜕皮完,而且有80-90%的
起蚕头部为淡褐色时进行饷食。遇高温闷热或白撞雨时,宜提早饷食。一般见起后5-7个小时饷食。各龄饷食前要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而后下网给桑,用桑要新鲜偏嫩。
控制日眠
控制日眠,应以三、四眠为重点。一般来说,三眠日眠,大眠亦日眠,三眠踏夜眠,大眠也会踏夜眠。日眠蚕儿,
熟蚕就在中午,上簇也就方便了。
蚕种要放在通风的竹笼或线架上装好,切
忌用塑料膜、布料或报纸等物包装,以防闷坏蚕种。领种后立即放到已消毒好的蚕室进行
催青保护。在第1-4天室内保持22℃,第5天起至
孵化期,保持25℃。如果春季室内温度低,则加
火盆升温及保温(用火炭,忌用
柴烧),火盆离蚕种1米以上,以免烘死蚕种,加火升温时要记得加水补湿。催青至第8天,
蚕卵的一端有
小黑点,叫点青。当一张蚕种内有20%卵粒点青,用报纸将蚕种包好,把着卵
粒面朝下,进行遮光制黑,使蚕卵发育一致。从点青日起,第二天转青(卵面呈灰色),第三天
蚁蚕出壳。在出蚁当天早上5时,除去遮光物,开灯感光,促使孵化整齐一致。若有迟孵化的蚕种要继续遮光制黑,第二天早晨5时再进行感光收蚁。最后进行收蚁,春季气温低,在上午10时左右,夏、秋季在上午8时左右收蚁。收蚁用桑要在当天上午采摘,桑叶选用适熟稍偏嫩,用桑量是收蚁量的4-5倍。收蚁方法:将切好的桑叶直接撒在蚕种纸上,经10-15分钟后
蚕蚁爬到桑叶上,然后把蚁蚕连同桑叶倒在蚕座纸上,用鹅毛把蚁蚕疏密摊匀。收
蚁后在给第二次桑叶要进行蚁体清毒,用“防病一号”(蚁蚕体消毒专用药,小蚕用含甲醛1.25%,大蚕用含甲醛2.5%)用纱布袋装药粉均匀地撒落在蚕体上,撒药量象一层薄霜即可。经5分钟后,再撒一层焦糠(
谷壳烧成黑色)隔开药粉,而后再给第二回桑叶。
蚕儿发生农药中毒后应采取什么急救措施?
⒈迅速打开门窗或把蚕端到通风处,撒隔沙材料,及
加网除沙,给新鲜桑叶。
⒉迅速查明毒源,切断毒源,避免再中毒。
⒊解毒处理:小蚕用清水喷体,大蚕用清水淘洗两分钟后捞出阴干,有的可复苏,给
鲜叶喂养;凡有毒的一切用具用碱水洗后曝晒。
有机磷中毒后还能吃叶的可适当添食
阿托品。
⒋对轻中毒蚕和复苏蚕应加强营养,给与适熟偏嫩叶,采取少量多回育。还可添食少量糖液。
在结茧之前
蚕宝宝拉的屎会异常的大(每脱一次皮屎会大一圈,而这次却没有脱皮),而且屎里的叶子颗粒能看到,叶子几乎没有被消化的样子。身体呈透明状。这都是要结茧的特征。
在结茧就要开始之前,还有一个程序——排水,蚕只大便,而这次是小便,但有时小便和大便会一块出,大便呈黄白色。
结茧时要放在有夹角的地方,不要放在平的地方。
注意事项
夏秋养蚕应注意
一、防
农药中毒。养蚕季节不要在
蚕室以及桑田附近的农田喷洒
杀虫双等
有机农药,其气味作用会导致蚕儿中毒;喂蚕桑叶要经过试喂确认无毒后,才能采叶喂蚕。
二、蚕室内禁用蚊香或灭蚊、灭虫剂。在邻近蚕室的住房内使用,也要关闭蚕室门窗,以防蚕儿中毒。
三、蚕室要安装
纱门、纱窗,防止
蝇类入蚕室内危害蚕儿,并添加“灭蚕蝇”乳剂或喷蚕体,以杀灭
蝇蛆。
四、养蚕前要堵塞鼠洞,
蚕架与墙壁要保持一定间距,蚕架脚周围要撒上
石灰粉或蚕药,以防止老鼠上爬。养
地蚕,要做好药物灭鼠。
五、夏、秋养蚕气温较高,要打开门、窗,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桑叶喷洒清水,室内用
电风扇吹微风,也有利于室内降温。
六、发现病蚕要及时清理,投入盛有
漂白粉溶液或
石灰浆的消毒盆内,禁用病蚕饲喂
畜禽,以防止病原传播扩散,污染环境。
七、蚕沙含有大量
病原物,不要在蚕室周围摊晒,应集中到野外堆沤或放入粪坑内沤制,以防止病原扩散。
八、夏秋高温,病原繁殖快,要注意按需采叶、及时运叶,合理贮叶。贮桑池每个
龄期要消毒一次,不要喂过夜桑叶。
九、高温多湿天气忌喂湿叶,贮桑叶不能洒水,要勤
除沙,多撒新鲜石灰粉、干稻草等材料,抑制病菌滋生繁殖。
十、不是养蚕季节,蚕室不要存放谷物、
糠麸等物,以免受潮产生
螨类,养蚕时危害蚕儿。
养蚕用药的五个误区
不少
蚕农在防治
蚕病时,因求治心切,用药常是
超剂量、超常规,其结果却使蚕儿药物中毒、病势加重等,造成养蚕生产中不应有的损失。笔者将养蚕期用药常见的五大误区介绍如下,供广大蚕农参考。
一、用药载体的误区是将蚕药喷在桑叶上给蚕添食,桑苗栽植技术及桑树
病虫害防治还是喷(撒)于蚕体、蚕座、蚕网上,应按病型、药品种类而定。但实际情况是,用药载体经常被混淆,比如,“防僵灵2号”常被一些蚕农喷在桑叶上作添食药,导致蚕中毒、死亡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本该添食的“蚕用
氯霉素”、“克蚕菌”等又常被用在蚕体上,既无效又贻误了防治蚕病的最佳时期。
二、用药选择的误区有些蚕药在外观、色泽上颇为相似,使用时常被错用。“大蚕防病一号”和“小蚕防病一号”仅一字之差,均为袋装粉剂,但所含
有效成分—
甲醛的浓度却明显不同,前者是2.5%,后者是1.25%。若将它们用反了,则对小蚕有药害,对大蚕效果差。农林网等,“防僵灵2号”、“灭蚕蝇”等因其色泽相近也常被混用。更多的蚕农因不明蚕药的功效,选用时不能对症下药。更有甚者因嫌药力不足,将多种蚕药混合并用,实际上却促成了药物间的
化学反应,反而使蚕药失去了原有功效,甚至产生药害。如“防病一号”、“灭蚕蝇”、“防僵灵2号”等就忌与石灰粉等
碱性药物同时混用。
三、用药时间的误区如在眠期使用石灰粉时不分时间先后,有的直到眠后期才用,致使蚕儿半蜕或不蜕皮。“防僵粉”于龄初饲食前使用效果佳,但有的蚕农却于龄末在蚕将眠时才用。
四、用药量的误区常表现在用量不足、过量及用药次数不够或过频。如
小蚕期用“
优氯净”熏
烟剂时的用量与蚕前消毒时的用量混同,每立方米空间由1克用成5克。还有的在防治蚕
蝇蛆病时,于蚕五龄期用一次“灭蚕蝇”就算了事,导致
采茧时蛆孔蚕不计其数。
五、用药配制的误区配药凭手掂眼估,
不注意原药的浓度,导致配药浓度或高或低。如配制漂白粉防僵粉时,应保证小蚕期的含
有效氯浓度为2%、大蚕期的为3%0而在防治蚕病中因有效氯浓度配制过大使蚕中毒致死的现象,几乎每个地区每季都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