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桢(1895~1972),字思毅,安徽
望江人。曾就读于
复旦大学和
北京大学,毕业于上海
东吴大学法科。1919年投身
五四运动,任上海学生会评议长,全国学联副主席,加入
同盟会。1921年赴美留学就读于
密歇根大学,获法学博士,回国后执教于
东吴大学法科和
上海大学英文系,后任上海大学
教务长。1923年,任第三届国际律师协会中国代表。1924年,任
国民党“一大”上海代表,同年秋,与其弟
何世枚在
东体育会路创办
持志大学,后改名持志学院。1925年
五卅运动中,何世桢配合
宋庆龄向租界当局交涉,争取被捕工人学生获释。1927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翌年,任
安徽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28年5月任
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院长,曾拒绝国民党市党部将
租界捕房拘捕的28名共产党员移交上海市警察局的要求。1931年,何世桢受
宋庆龄委托,拖延办理
邓演达被捕案,引起
蒋介石的不满,被列入黑名单。抗日战争时期何世桢是打入日伪内部的国民党地下工作者。1940年,持志学院停办。上海解放前夕,何世桢断然拒绝
王宠惠赴台邀请,坚持留在大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何世桢于1972年逝世,终年77岁。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何世桢(1895—1972),号干臣,字思毅,安徽
望江县吉水人。
何世桢的曾祖父何俊,字亦民,为清
道光壬午科(1822年)
翰林院庶吉士。官南河海阜同知、
桂林知府、江苏
督粮道、
盐运使、江苏
布政使。
祖父何芷舠,号汝持,为
国子监太学生,官福建、云南司
郎中,湖北补用道,加
盐运使街,以及汉、黄、德道监督
江汉关,湖北
按察使等职。祖母为
寿州相国
孙家鼐之从女。
父亲何声焕,以
优贡生应
朝考,用
知县举于乡,改
兵部郎中,后初解医药。
伯父
何声灏,为清
光绪庚寅科(1890年)
翰林院庶吉士,改
兵部主事、记名
军机处章京。
胞弟
何世枚,同为美
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曾任
上海大学教授兼
持志大学教务长。
求学任教
何世桢曾负笈于上海
复旦大学、国立
北京大学。何世桢在青年时期,于国立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前后,担任过中、英文报纸、杂志的编辑和定期撰稿人。1919年,任上海法律学校副校长。1920年,任全国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同年又任上海学生联合会主席和上海联合会会长。1921年,任上海文学社名誉社长。
1919年“
五四”运动中,何世桢以全国学联领导成员和上海学生会评议长身份,响应北京学生运动,发动了上海全市
罢课、
罢市,促使北京军阀政府免除了
曹汝霖、
陆宗舆、
章宗祥的职务。1921年毕业于上海
东吴大学法科。同年赴美国留学,获
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回国后,历任
东吴大学、
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英文系主任、
教务长。在此期间,曾被选派为中国代表去
马尼拉参加国际律师协会,并在该会担任
司库。1919年,任上海法律学校副校长。1920年,任
全国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同年又任
上海学生联合会主席和上海联合会会长。1921年,任上海文学社名誉社长。
国民党代表
1924年1月24日,
国民党在
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方面选出十人,再由
孙中山先生圈定何世桢、
叶楚伧、伏彪三人为代表,担任了大会党章审查委员会委员。何世桢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拥护
孙中山先生主张的“
三大政策”,拥护国共合作,参与共同革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孙中山先生委任他为
上海大学教务长,对培育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誉“
上海大学”和“
黄埔军校”,为两所文武学校。
创办持志大学
1924年秋,何世桢与其弟
何世枚在
东体育会路创办
持志大学。翌年春,持志大学开学,有10个班,学生460人,设英文、中文、政治、商学四个学系。1927年,因学生数量激增,又设法律系,并于1929年在
水电路购地300亩建新校舍。同年增设经济系,学生总数800人。1930年,校名改为持志学院,1931年,新校舍竣工,大学部迁入新校舍上课,原校舍作为附属中学校舍。持志办学宗旨为“崇尚益德,昌明学术,养成专门人才。”1932年一二八战起,持志学院水电路校舍毁于日军炮火。附中校舍亦遭毁坏。是年2月,何世桢又筹集资金修复水电路校舍。1937年八一三战起,修复不久的校舍又遭日军炮火毁坏,学院只得迁址坚持办学。1940年,持志学院停办。
持志校董会的成员有:
张继(国民政府委员,
国史馆馆长)、
黄宗汉(
黄兴的夫人)、
陈去病(
同盟会员,
南社创办人之一)、
钟明志(
居正夫人)、
何世枚(美
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何世模(前
大清银行联合办公处主任)等组成。学生多由东吴、圣约翰、复旦、沪江、之江等大学转入。学校在抗战期间,屡遭日寇和汪伪破坏,几经修复,度过了十五个寒暑,培育了不少英才。如:倪征瞁(
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
顾廷龙(建国后任
上海图书馆馆长)、
陈松茂(
中兴汽车服务公司总经理)、
胡道静(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等。他们记着校训三句话:“好学近乎志,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法政任职
1924—1927年,何世桢取得
律师资格,在上海执行律师业务。1928年,被委任为
安徽省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未到任)。
1929年,由
国民党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长
王宠惠和江苏省主席
钮永建委派,何世桢出任上海
公共租界临时法院兼上诉院院长。在《临时法院协定》下,由
公共租界临时法院行使中国法律,取消了原由
租界外人一手包办的“
会审公廨”,粉碎了帝国主义用
治外法权侵犯我国主权的阴谋与行为。
在任临时法院院长期间,何世桢本着司法独立精神,承担风险,释放了政治嫌疑犯27人,其中即有
任弼时。此举得罪了国民党政府,遭到
蒋介石的不满。在国民党军统电文密令中记有:能得何世桢头颅者,悬赏十万银元,名列
杨杏佛、
宋庆龄之后。
1931年,
邓演达被捕,何世桢受
宋庆龄委托,拖延办理
邓演达被捕案,引起
蒋介石的不满,被列入黑名单。
1932年,被委任为司法行政部政务次长(未接受),而担任了
胡汉民反蒋机构驻上海办事处主任。
参与革命
抗日战争期间,何世桢是打入日伪内部的
国民党地下工作者。他积极保护中共与进步人士,曾在上海家中掩护了中共
地下党组织,保释了被捕的中共老干部、原任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刘人寿同志。1947年,国民政府举行全国大选,他当选为
望江县出席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选举总统时,他投了
居正一票。
上海解放前夕,何世桢断然拒绝
王宠惠赴台邀请,坚持留在大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晚年经历
何世桢先生从青年时期追随
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活动,直至“文革”时止,为国家、社会做出了卓越的业绩。他是创行司法的先驱,是教育战线的先辈,且是不屈的民主主义爱国者。因其声望素孚,曾两次载入《
世界名人录》。
1972年10月17日,何世桢先生被
林彪、“
四人帮”极“左”路线迫害致死,终年77岁。上海市公安局于1979年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家族情况
子孙后代
何世桢有三儿四女,长子祚歆,现为台北市著名律师,社会贤达,律师公会会长。长媳为
许崇智之女。二子在
深圳办企业。三子在
南京医学院任小儿专科医师。大女和二女在上海青铎、
南洋中学任教。其余诸女也在沪从事医务。侄儿
何祚庥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物理理论所副所长,
何祚榕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侄女何祚芸,在机电部工作,为国务院秘书长
罗干之妻。
家族义举
自何俊至何世桢四代以来,对家乡、社会多有义举,根据县志记载,主要有:
一、捐资修葺文庙。1840年何俊擢守
桂林道返里时,资助重修儒学殿庑,先后两次共捐工料费钱1514文。修缮一新,学子考生深受其益。
二、捐田奖励后学。1840年,何俊又捐学田143亩。继由芷韧于1892年又捐学田610亩,两共租谷1059石。又外捐种田66亩,折谷100石,作为文武生及增帮
补廪,
出贡束修贴项之费。此举直至解放前夕,凡读大学学生,每年可得谷800斤,以补贫寒读书子弟经费之不足,藉资奖励后学。
三、赠船兴办义渡。
望江县南临长江,
华阳镇至香口为一重要渡口。过去渡江,只有小船,时遭风险,何世桢伯父有鉴于此,曾于1936年由其胞叔何声润前往江西购得大型木船四只,以平、安、吉、庆为四船分号,交由华阳救生局管理使用。每当江风大起,舟船不能行驶时,大船即行出动,接渡来往行人,不收渡费。从此江上风险甚少发生,旅人都为称便。
四、赈济水旱灾荒。
望江县南部地势低平,北面山区过去又少水利设施,每遇水灾旱情发生,人民苦不堪言。他与伯父等亦常施救济。1931年发生大水患,1934年又遭特大旱灾。人民流离失所,啼饥号寒。在此苦难关头,曾多次运来
安南大米,在城区范围搭棚施粥,供应灾民求食,还汇来专款委托陈德兴钱庄陈尚廉先生代为发放,度过灾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