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自治州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Ili Kazakh Autonomous Prefecture),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自治州(副省级建制),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总面积为267353平方千米,境内国界线长达2019千米,下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1个直属县市,首府为伊宁市,州政府驻伊宁市斯大林街60号。截至2024年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总人口284.84万人,语言为汉语、维吾尔族语、哈萨克语等。
名称衍变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地名是随着人类的活动而生成的,如最早见于《史记》《前汉书》的塞、大月氏、乌孙、呼揭、匈奴等,他们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曾作为地方政权的代名活动,属于一种建置地名。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西域”为中国西北的政区,伊犁等地即属西域之一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较早见于文献的自然实体名称是《史记》所见乌孙北之“眩雷”,《汉书·陈汤传》又称“伊列”,一般认为“眩雷”“伊列”即伊犁之古称。
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取义于“犁庭扫闾”(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
西域同文志》中,伊犁释义为“准语,光明显达之谓也”。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代,伊犁河流域、阿尔泰山周边已出现早期居民。中国内地进入夏商时期,伊犁河谷出现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周边,塞人建立了游牧的王国。伊犁塞人在今尼勒克奴拉赛等地大规模采铜冶炼。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公元前2世纪初,受匈奴的打击,地居祁连、敦煌间的月氏部西迁伊犁河谷,建大月氏王国,击走塞王。西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在匈奴老上单于支持下,地居河西走廊的乌孙部西击大月氏,迫使大月氏西走大夏,乌孙占据伊犁河谷及天山腹地,建乌孙国汉武帝时,汉遣张骞两度出使西域。汉武帝时将细君、解忧两位公主先后嫁于乌孙王,汉乌结盟。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西域都护府,乌孙归属西域都护府管辖,伊犁等地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在汉朝主持下,乌孙分为大、小昆弥二国。次年,划分地界,大昆弥治赤谷城,小昆弥治伊犁河谷,史称伊列国。
东晋义熙十年至十四年(公元414年—公元418年),大檀继任柔然可汗,西击乌孙,乌孙东部空虚,悦般立国伊犁河谷以东天山腹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率众西迁车师前部西北,建立高车国。其后悦般地为高车兼并。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一说仁寿三年(公元603年),东西突厥分裂,西突厥以天山腹地的乌孙故地为政治中心。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西突厥分裂为二国,各以伊犁河谷和楚河谷地(碎叶川)为政治中心。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廷以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招讨西突厥。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唐设金山都护府管理准噶尔盆地及伊犁河流域。唐天宝年间,即8世纪中时,回纥统一漠北及阿尔泰地区,原据阿尔泰山南北的葛逻禄部人主伊犁河流域、天山腹地。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纥汗国内乱,其中一部西迁伊犁河、楚河流域,与葛逻禄部联合建立喀喇汗朝,史称下秦。此后,天山腹地、阿尔泰地区为九姓古斯、葛逻禄、样磨、炽俟、突骑施、黠戛斯等割据。
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蒙兀儿汗国。是年,成吉思汗进军阿尔泰山灭乃蛮部,统有阿尔泰地区。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在伊犁河谷的阿力麻里城、亦刺八里城派驻达鲁花赤。元太祖二十一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分封诸子,以伊犁以西至阿姆河中亚地为察合台领地,史称察合台汗国,以阿力麻里为都城。
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蒙哥汗在察合台汗国领地分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和阿姆河行尚书省,分理地方民政。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蒙古宗王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和农业政策,出现分裂,行尚书省解体。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东察合台汗国移都别失八里,史称别失八里汗国。
明清时期
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察合台后裔歪思迁都伊犁河谷,改国号亦力把里汗国,派使向明朝朝贡。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准噶尔部进攻哈萨克杨吉尔汗,占据伊犁河谷、楚河流域,并相继控制天山南北,哈萨克部、柯尔克孜部及天山南路、东路各部皆臣属准噶尔汗国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噶尔丹移都伊犁河谷。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军分两路出征准噶尔。农历六月,达瓦齐被擒,准噶尔地尽入版图,新疆统一。清廷在伊犁留定北将军班第、参赞大臣鄂容安率500官兵驻镇。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朝廷设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总理南路事务,并决定在伊犁设置将军驻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沙俄以代收为名,侵占伊犁、塔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署伊犁将军荣全接收塔城,恢复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建制。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设省,仍保留将军建制,负责伊犁、塔城军政。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伊塔兵备道设立,伊犁、塔城民政、军政分治。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伊犁革命党举义,成立中华民国新伊大都督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二月,伊犁镇边使改设伊犁镇守使,划归新疆管辖。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十二月,伊塔道分置为伊犁道、塔城道。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年,撤销伊犁屯垦使,州境各地均实行行政区划制度。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一月,统一改设为新疆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或称伊犁区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伊犁、塔城、阿山相继发生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活动。11月12日,伊宁解放组织召开大会,在一些分裂主义分子的操纵下,宣布成立“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伊宁临时政府直辖伊犁区各县。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新疆省联合政府成立,恢复伊犁专区建制,伊犁、塔城、阿山专区归隶省联合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嗣后,伊犁、塔城、阿山3专区及各县政府经改组直接过渡为人民政权,隶属新疆省人民政府领导。
1954年11月,在伊犁、塔城、阿勒泰3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区正式成立,选举产生第一届人民委员会。1955年2月,根据新疆省人民政府统一规定,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区改称自治州,县级自治区改称自治县。同年11月,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改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1955年撤销伊犁专区,原伊犁专区所属伊宁、绥定、霍城、新源、巩留、尼勒克、特克斯、昭苏等8县和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原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改设)改由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直辖。1969年5月,成立伊犁州革命委员会,只管辖伊犁8县1市。197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伊犁州的原有自治管理权限,同时恢复伊犁地区党政建置,自治州首府迁至奎屯市。
1984年9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伊犁地区,辖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伊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地伊宁市。1985年1月,伊犁地区复设。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奎屯市,原则上管理伊犁、塔城、阿勒泰3个地区。
2001年3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撤销伊犁地区,变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管理体制。2001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犁地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中国西北,新疆北部伊犁河谷处,经纬度范围为北纬40°14'-49°10',东经80°09'-91°01',是中国唯一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按世界时区区划,州境属东六区时区和东五区时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传统上使用东五区时间(即乌鲁木齐时间)作为地方标准时间,与北京时间相差一2小时。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东北部为阿勒泰地区,地处阿尔泰山南部、额尔齐斯河上游流域;中部为塔城地区,地处准噶尔盆地中部、南北两缘之间;西南部为伊犁地区、地处伊犁河上游流域。州境西北面中间与哈萨克斯坦交界,东北面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东面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连,西南与阿克苏地区毗邻,西北面中段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相依,中嵌克拉玛依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总面积为267353平方千米,通常所讲的“伊犁”,是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区域(不含塔城、阿勒泰地区),面积为5.65万平方千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国界线长达2019千米,其中中哈边境线长1337千米,中俄边境线长54千米,中蒙边境线长628千米。
气候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气候属于寒温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类型分布于伊犁地区东部山地地区和南部昭苏盆地地区,塔城和阿勒泰地区的萨吾尔山极高山地带和阿尔泰山的极高山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主体气候类型,可分别为依托天山而形成的以伊犁河谷为中心的半干旱温润气候区,依托北天山形成的以塔城南部地区和塔额盆地为中心的半干旱高温差气候区,依托阿尔泰山形成的以额尔齐斯河北部平原、乌伦古河流域的半干早冷凉气候区和准噶尔盆地中北部的干旱气候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气温分布,南北有较大差异。年平均气温伊犁地区2.9℃~9.1℃,塔城地区3℃~7.3℃,阿勒泰地区0.2℃~4℃。气温随着地势的增高逐渐降低,一般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3℃~0.5℃。全年气温以1月最冷,7月最热,山区则以2月最冷。平均年较差介于29℃~45℃之间,各地日较差平均在10℃~16℃之间,最大日温差在20℃~28℃之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气温的季节变化,是春季升温快,但不稳定;秋季降温迅速,一般春季长于秋季30天左右;夏季短促,但有炎热(≥30℃)和醋暑(≥35℃)日出现,局地还有短暂的极热(≥40℃)日;冬季寒冷而漫长,一般为110天~170天,山区可达200天以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积温的分布,随地形、地势、下垫面性质等的影响,由南到北减少,农区≥0℃的积温3000℃~4000℃,≥10℃的积温2500℃~3500℃;牧区≥0℃的积温2500℃左右,≥10℃的积温1500℃~2000℃。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地年日照时数在2699小时~3158小时之间,日照百分率平均为65%左右。昭苏、新源年日照时数不足2700小时,日照率61%;青河县年日照时数3158小时,日照率71%。4月~9月,日照时数占全年的65%左右。阿勒泰地区年总日照时数平均为2963小时,塔城地区平均为2883小时,伊犁地区平均为2781小时。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牧区的无霜期(最低气温≥0℃),一般在150天~180天之间。伊宁、沙湾两县最长,为191天,牧区为130天左右。按地区分布,伊犁地区118天(昭苏)~191天(伊宁),平均149天;塔城地区129天(和布克赛尔)~191天(沙湾),平均158天;阿勒泰地区103天(青河)~152天(布尔津),平均139天。无霜期最长的是塔城地区,其次是伊犁地区,最少是阿勒泰地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降水总的特点是山区多于平原,迎风坡多,背风坡少,各地差异明显,降水变率大。年降水量,伊犁河谷为200毫米~500毫米,山区为800毫米左右,最大值曾测得1000毫米以上;塔城盆地为250毫米~300毫米,山区为400毫米左右,最大达500毫米以上;其余地区为100毫米~200毫米之间,山区为200毫米以上,沙漠地区在100毫米以下。全年中,夏半年降水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左右,冬半年约占40%。夏秋季多雨,冬春季多雪。各地月、季变化和年际变化都比较大。
地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所处的天山、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地区在大地构造分区中,属于天山兴蒙地槽褶皱系,又可划分为阿尔泰地槽褶皱系、准噶尔地槽褶皱系、准噶尔坳陷(地块)、天山地槽褶皱系。
天山一蒙古一大兴安岭大地槽,是下古生代的大洋板块,因处西伯利亚地台(安哥拉古陆)和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华夏古陆)之间,地质上称为地槽。古天山兴蒙地槽,来自3个方面的古地台挤压,一是欧洲板块的东移,一是西伯利亚板块南移,一是塔里木一华夏板块的北移,到了古生代晚期,三大板块汇合一起,地质史上称劳亚古陆。这3个板块之间的海浸区,地质史上又称古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
准噶尔地槽处于塔里木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之间。在加里东构造阶段,沿塔里木地台边缘和西伯利亚地台边缘对称发育天山地槽和阿尔泰山地槽。在上元古界的基底上,沉积了下古生界的寒武、奥陶、志留系地层,属于海相沉积。靠近地台区的冒地槽,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准噶尔地区由于洋壳较薄,常发生断裂,沿断裂带有中基性火山岩喷发和基性、超基性岩浆的侵入。
阿尔泰山地槽除了古生界沉积外,还发现一条重要的蛇绿岩带,沿额尔齐斯深断裂呈弧状贯穿亚洲东北部,被认为是古生代洋壳板块遗迹,受西伯利亚板块的挤压,地壳沿额尔齐斯蛇绿岩带消减。以此为界,北属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的地槽,南属塔里木板块北缘的地槽。阿尔泰山地槽属加里东期褶带。古生界志留纪末,阿尔泰地槽缝合,很多地方上升为陆地,部分地段接受了浅海相陆源沉积。
塔里木地台北缘的天山地槽,由天山冒地槽和准噶尔优地槽组成,后者属深海洋壳地槽。下古生代末、加里东期,西伯利亚古板块向南漂移,南面又有塔里木地台阻挡,天山地槽形成两个俯冲带,即南天山北坡的哈尔克一那拉提深断裂构成的俯冲带和博罗霍洛山深断裂构成的俯冲带。由于西伯利亚板块挤压应力向西逐渐减弱,塔里木北缘的冒地槽逐渐西向抬升,从而形成博罗霍洛正北向应力的俯冲带。巩乃斯陆壳板块形成。板块俯冲过程中,使下古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形成加里东晚期褶皱带,在巩乃斯板块边缘出现岩浆侵入。上古生代时期,受两条俯冲带的影响,引起巩乃斯板块强烈的火山喷发,形成上古生代以中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岩沉积,泥盆纪时期巩乃斯板块隆起,因此缺失泥盆系沉积。阿勒泰地区泥盆系地层呈不整合覆盖。
地形地貌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跨准噶尔盆地南北两翼,地处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和准噶尔山地之间,主要由伊犁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额盆地和额尔齐斯河谷等地理区块组成。其中由南天山和北天山分隔构成以天山山地为特征、断陷盆地河谷间布的伊犁盆地;由北天山和准噶尔北缘山地、阿尔泰山分隔构成以准噶尔古地台为主要特征的准噶尔内流河系盆地;由准噶尔褶皱的塔尔巴哈台山与巴尔鲁克一乌尔嘎萨尔山构成的以山地为特征的塔额盆地轮廓;由阿尔泰山和萨吾尔山南北分隔构成以额尔齐斯河为基底的向西开敞的河谷地貌,地势上与准噶尔盆地北端的乌伦古湖盆地构成相对独立的自然经济区域。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貌类型按照地质构造成因和风蚀作用成因,主要可以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沙漠等4个类型。
山地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东北部和准噶尔盆地西部,总面积836.32万公顷,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30.97%。其中,伊犁地区377.92万公顷,占全州山地面积的45.19%;塔城地区78.4万公顷,占9.37%;阿勒泰地区380万公顷,占45.44%。
丘陵主要分布在山麓缓坡地带,总面积为629.89万公顷,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23.33%。其中伊犁地区55.52万公顷,占全州丘陵面积的8.81%;塔城地区314.37万公顷,占49.91%;阿勒泰地区260万公顷,占41.28%。丘陵多处山麓与山前倾斜平原的间隔地带,宽窄不一。在天山谷地边缘,基底由侏罗系第三系地层组成,表层又覆盖了第四纪冰水、冰川、冲积、洪积等沉积物,和由风积、坡积、冲积、冰水等成因形成的黄土堆积。其中,喀什河谷、特克斯河谷较为发育。多为春秋草场,准噶尔山、阿尔泰山山缘地带,丘陵延伸宽阔,多为干燥剥蚀丘陵地。仅在谷间生成有荒漠植被。
平原分布在天山的山间谷地、乌伦古河河谷、额尔齐斯河谷、准噶尔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区的山间谷地。平原不包括沙漠总面积为1029.74万公顷,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38.13%。其中,伊犁地区125.09万公顷,占全州平原面积的12.15%;塔城地区447.57万公顷,占43.46%;阿勒泰地区446.29万公顷,占43.34%;奎屯市10.79万公顷,占1.05%。平原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有山前倾斜平原、山前石质平原、山前洪积倾斜平原、河谷平原、谷地平原等。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谷等河谷平原,由河漫滩和阶地组成。在乌伦古河以南以北的平原上,还分布有封闭洼地,多数洼地为向斜洼地以及风蚀洼地。
沙漠主要分布在沙湾、乌苏、富蕴、福海、布尔津、哈巴河、吉木乃、霍城等县。总面积为204.39万公顷,占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国土总面积的7.57%。其中,伊犁地区4.85万公顷,占全州沙漠面积的2.37%;塔城地区115.82万公顷,占56.67%;阿勒泰地区83.72万公顷,占40.96%。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沙漠主要分布准噶尔盆地地区,沿阿尔泰地区南部西延到塔城地区,属固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一部。在阿尔泰地区向北间断延伸到乌伦古河老三角洲、额尔齐斯河谷局部地块。沙丘类型多样,有新月型、沙链、沙垄等,除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垄有50米高度外,一般均在30米以下。多属固定或半固定沙漠。伊犁谷地仅在霍城县西部的塔克尔莫乎尔分布沙漠,以垄状沙丘和丛草沙堆为多,平沙地占1/3。沙垄比高为4米~5米,最高的达10余米,植被覆盖度10%~20%,是一个以固定、半固定为主体,局部流动的年轻沙漠。
水文水利
河流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208条河流,按径流归宿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两个类型。
额尔齐斯河外流区。额尔齐斯河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最北部,上游为库依尔特斯河,发源于富蕴县东北阿尔泰山,南北流向。出山口之后沿阿尔泰山南麓自东南向西北流,沿途有卡依尔特斯河、喀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布尔津河哈巴河等,成梳状水系,自北而南汇入干流,尔后流出国境经哈萨克斯坦的斋桑泊、鄂毕河最后注人北冰洋,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从河源到国界全长633千米,流域面积57290平方千米,其中,国外部分4560平方千米,国内部分为52730平方千米。全流域有大小河流56条,年径流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的有库依尔特斯河(7.24亿立方米)、卡依尔特斯河(7.86亿立方米)、喀拉额尔齐斯河(17.88亿立方米)、别列孜河(3.80亿立方米)、克兰河(6.24亿立方米)、布尔津河(43.51亿立方米)、哈巴河(21.87亿立方米),共7条。
中亚细亚内流区。属于中亚细亚内流区的河流有伊犁河和额敏河,其中伊犁河流入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额敏河流入阿拉湖。伊犁河伊犁河位于天山西部,从特克斯河源到出国界,全长601千米,流域面积61640平方千米,其中,国外部分4670平方千米、国内部分56970平方千米。上游有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3大支河,以特克斯河为主源,与巩乃斯河汇合后称伊犁河,流向自东向西到雅玛图有喀什河汇人;雅玛图水文站以下南北坡各有数十条小支流汇人,至国界有中哈界河——霍尔果斯河自北而南汇人伊犁河,全流域有主要河流50条,年径流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的有特克斯河(81.88亿立方米)、巩乃斯河(15.57亿立方米)、恰甫河(5.44亿立方米)、喀什河(40.4亿立方米)、皮里其河(1.74亿立方米)、吉尔格郎河(1.40亿立方米)、麻扎河(1.25亿立方米)、洪海沟(1.02亿立方米)、果子沟(1.63亿立方米)、大西沟(1.61亿立方米)、开根河(1.2亿立方米)及霍尔果斯河(2.38亿立方米)等。
冰川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共有冰川3065条,总面积3524.44平方千米,估计储水量1366.69亿立方米。其中,伊犁地区有冰川1636条,分布面积2076.36平方千米,储水量783.5亿立方米,其冰川面积及储量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首;塔城地区共有冰川517条,面积579.81平方千米,储水量218亿立方米(其中玛纳斯以西北天山部分共有冰川337条,面积482.85平方千米,储水量182亿立方米);阿勒泰地区共有冰川416条,面积293.20平方千米,储水量164.92亿立方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冰川资源富集,是新疆冰川最多的一个区域,其面积占新疆冰川总面积的31%。
湖泊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分布有天然湖泊24个,大多是河流尾间或为汇集型湖泊。湖泊总面积现存1065.2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大于5平方千米的湖泊有7个,面积1032.9平方千米,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泊总面积的15.51%。小于5平方千米到1平方千米的湖17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湖泊大都为淡水湖或微咸水湖,多数分布在阿勒泰地区,除阿克库勒湖、喀纳斯湖为外流湖以外,其余均属内陆湖泊。
地下水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可利用的地下水主要是平原地区地下水,全州平原地下水补给量110.8亿立方米/年,主要依靠河川径流补给,占地下水补给总量的50%以上,渠系入渗补给量占地下水总量的31%,其次是水库入渗和田间入渗补给。
由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的河流均发源于高山峡谷之间,水量大,流速急,坡度陡,落差大,水能蕴藏量较为丰富。截至2015年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水能储藏量约1248万千瓦,可建梯级电站81个;电能储藏量约1067亿度,主要河流上可开发的点大致有66个,装机容量可达370多万千瓦。2013年—2018年,先后建成12座供水规模在千吨万人以上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达98.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1.1%。
土壤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土壤类型的分布受生物气候、地形、坡向、成土母质、风化成土过程及水化学成分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既有相对的共性特征,也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土壤类型与植被景观相适应,在山地多呈垂直的带状递变,在平原则呈条带状演变,同时受局部条件的影响,有明显的块体变异。
山地由无成土地质的极高山和高山构成成土地貌的上限地带,主要由冰川、永久积雪和裸岩、倒石堆区构成,是原始土壤的发生源。本区以寒冻风化占优势,岩漆、地衣参与岩面的生物风化,原始土壤发育。但融雪作用,使土壤得不到发育。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冰雪、冰川分布面积55.82万公顷,裸岩、倒石堆区78.75万公顷。
草原土壤主体分布在中低山山地、丘陵山地、山间盆地之间,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其土壤类型分属山地土壤类型和平原土壤类型。
黑钙土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山间盆地和山前平原地带,主体属山地黑钙土类型。伊犁地区昭苏盆地、喀什河谷东部、巩乃斯河谷东部,阿尔泰山森林下限的中低山带,塔城地区天山北坡及准噶尔山地湿润地带均有较大面积分布。山地黑钙土发育的气候特征以昭苏盆地最为经典。草原植被特别发育,表层疏松绵软,土壤呈暗色或黑色,有机质含量10%~20%以上,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可区分为普通黑钙土、草甸黑钙土、耕作黑钙土3个亚类。全州分布面积约196.54万公顷。其中伊犁地区分布面积最广,占本区国土总面积的比重也最高。
荒漠土壤主要分为灰棕漠土、灰漠土、龟裂土等。其中灰棕漠土分布准噶尔盆地南北边缘地带的砾质洪积扇石质残丘上,面积约224.35万公顷;灰漠土主要分布准噶尔盆地沙漠边缘地带,生物气候条件较灰棕漠土类型严峻,植被稀疏,碱化普遍。乌伦古河以南古冲积洪积平原区有较大面积分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分布面积约199.17万公顷。
水成土壤,土壤季节性积水或长期积水,沼泽植被发育。分为草甸沼泽土、泥炭沼泽土、腐殖质沼泽土等亚类。泥炭和半腐解的粗腐殖质层厚超过20厘米,有机质含量10%~25%。全州分布面积30.47万公顷。
自然灾害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自然灾害主要属异常气候和极端天气及特殊地貌气候引发的灾害,常见的有旱灾、风灾、干热风、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冰雹、雪灾、寒潮、雷电以及生物灾害、地震等。其中初冬有霜冻,夏季有暴雨、冰雹、干热风等灾害。寒潮多出现在春、秋两季,入侵的途径主要来自北方或西方的强冷空气。侵入时间一般在9月底开始。雷暴和冰雹多发生在山区和前山地带,一般出现在4-10月,主要集中在5-8月。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县与和静县交界处发生的6.6级地震,造成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22317人受灾,24人受伤,受损房屋16367间,11300间房屋裂缝成为危房,倒塌1969间,棚圈受损、倒塌1560座,直接经济损失20860万元人民币。新疆6.6级地震发生后,国家减灾委、民政部迅速组织开展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运2000顶帐篷、1万床棉被和1万件棉大衣,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运500顶帐篷、2500床棉被和2500件棉大衣,帮灾区做好受灾民众临时安置工作。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4月,根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耕地面积为72.28万公顷,园地4.52万公顷;林地71.40万公顷;草地333.06万公顷;湿地5.06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3.2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78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1.59万公顷。
水资源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水源丰富。截至2015年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表水年总径流量达363亿立方米,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年总径流量的41.6%。其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水系分布极广,其密度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位。据统计,有大于10千米以上的河流105条,年总径流量182.48亿立方米。阿勒泰地区地表水年总径流量152.9亿立方米,塔城地区年总径流量为64.21亿立方米。冰川面积3296平方千米,储水量约1233.6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约47亿立方米。其中伊犁河谷约16亿立方米;乌苏、沙湾一带的地下水约5.4亿立方米;塔城盆地地下水约8.17亿立方米;阿尔泰山前的平原地段地下水储量约17.4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截至2015年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已发现的矿种多达9类86种,其中28种具有工业储量,煤、金、铜、铁等的储量在新疆占有重要份额,拥有新疆最大的金矿—阿希金矿、中国规模最大的铜矿—阿舍勒铜矿,具备建成中国西北重要矿产基地的条件。在已探明储量的矿藏中,有金、银、、铜等22种矿产在自治区地、州排名中名列第一,铍、白云母在中国占首位。各类矿藏已发现或探明的矿点243处。
生物多样性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境内野生动物有363种,隶属33目、86科、219属,包括鱼类32种,两栖类4种,爬行类16种,鸟类249种,兽类62种,其中珍稀动物60多种,如雪豹棕熊高鼻羚羊四爪陆龟、伊犁鼠兔、布尔根河狸等都是伊犁独有的珍贵物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雪豹、北山羊黑鹳、金雕、白肩雕、胡秃鹫大鸨小鸨、四爪陆龟等9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盘羊、草原雕等50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被自治区列为重点保护有24种,其中I级13种、Ⅱ级11种。被国家列为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146种,被自治区列为有益保护野生动物62种。昆虫有196种。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饲养动物如新疆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新疆褐牛、伊犁马、伊犁白猪皆为国家优良畜种,自治州是国家细毛羊、商品牛和其他优良畜种的重要生产繁殖基地,马鹿及鹿茸是国内最大产地;青河绒山羊被自治区正式命名为新疆青格里绒山羊,成为新疆第六个绒山羊新品种;禾木白头牛(又称阿勒泰白头牛),被列入自治区级保护畜种。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野生植物资源约3000种,占新疆野生植物种数的85%。州直境内有高等植物2500多种,分属97科、341属。其中药用植物有200多种,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有10几种。阿魏菇(学名“阿魏侧耳”),是一种生于野生中草药阿魏根基部的可食用菌种,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分布于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的阿魏区;阿勒泰地区的哈巴河县花芸豆,为新疆大颗粒花芸豆唯一产区,所产全部出口。珍稀物种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核桃、中麻黄、阿尔泰芍药、块根芍药、野杏、野苹果、樱桃李、甘草天山槭;三级保护植物有伊犁贝母、新疆贝母。
在野生植物资源中,药用植物600多种,其中甘草、贝母、麻黄、阿魏、雪莲、鹿茸、红花、紫草、大理子等20多种产量占新疆首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许多新生代地质年代遗留下来的珍贵物种,如野苹果、野核桃、樱桃李、巴丹杏等。
森林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重要资源之一,截至2015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原始森林、次森林、灌木林人工林,面积为1293万亩,森林覆盖率3.29%。其中山地森林面积826万亩,灌木林地面积176万亩。山地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105亿立方米,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地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的75%,是自治区的重点木材产区。此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3亿多亩良好的天然牧场,可耕地3000万亩,已开垦1350万亩,是新疆的牧业基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新疆西天山自然保护区、伊犁小叶白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霍城四爪陆龟保护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1个,面积386.61万公顷。
伊犁小叶白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伊犁小叶白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境内,范围在东经81°49′42″-82°10′37″,北纬43°42′08″-43°50′47″间,保护区由2个独立片区组成,分别为:阿布拉勒山片区与喀什河片区。总面积9103.4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204.66公顷。小叶白蜡是新疆珍贵的第三纪温带落叶阔叶林孑遗树种,是距今7000万年至100万年前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有“阔叶树活化石”之称。保护区内的集中连片小叶白蜡天然林为中国唯一的一片。林中小叶白蜡数代共存,对研究中亚、新疆植物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下辖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11个直属县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驻伊宁市斯大林街60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公安人口统计年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019年年末户籍人口455.6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73.38万人,占全州户籍人口的59.99%。人口出生率9.12‰,死亡率4.80‰,自然增长率4.32‰。州直年末户籍人口291.6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9.44万人,占州直户籍人口的64.95%。人口出生率9.08‰,死亡率5.01‰,自然增长率4.07‰。
截至2024年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总人口284.84万人。
民族
截至2015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
2019年末,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总人口291.65万人,其中维吾尔族771944人,哈萨克族627479人,汉族1022103人,回族318569人,柯尔克孜族20293人,锡伯族31657人,蒙古族33501人,俄罗斯族1460人,撒拉族3756人,塔吉克族144人,乌孜别克族8043人,塔塔尔族1314人,满族3927人,达斡尔族532人,土族561人,保安族327人,其他民族70855人。
语言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民族众多,使用语言的种类多样,主要使用的语言是:汉语普通话、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锡伯语等。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分西南和东北两个方言。元音和谐比较严整。辅音同化现象较多。重音多在词的最末音节上。有关畜牧业的词语很丰富。名词有数、格、人称等语法范畴,动词有态、时、式、人称、数等语法范畴,并有形动词、副动词、动名词、助动词等形式。一般语序是:主语一宾语一谓语,定语一中心语。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宗教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历史上州境内曾流传过佛教、景教袄教摩尼教、道教,后来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成为主要宗教。截至2024年4月,伊犁地区有10所佛教活动场所,如吉晟寺、圣佑庙、光寿寺等;塔城地区有14所佛教活动场所;阿勒泰地区有3所佛教活动场所。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蒙古族、部分柯尔克孜族群众信仰,传入境内具体时间无考。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之孙阔端皈依此教后,标志蒙古族正式接受此教。15世纪末,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是蒙古准噶尔部的政治中心,喇嘛教盛行。
17世纪初,此教由准噶尔部推行传入伊犁,40年代,准噶尔大台吉策妄阿拉布坦及喝尔丹策零,先后在伊犁河两岸修建“固尔扎都纲”(意为金顶寺,原址在今伊宁市)、“海努克都纲”(意为银顶寺,原址在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还修建有昭苏圣佑庙、尼勒克崇寿寺、察布查尔靖远寺,与金顶寺、银顶寺号称“五集散”,后又扩建为“九集散”(集散是专管喇嘛寺的机构),使伊犁河流域成为新疆喇嘛教会宗之地。18世纪后期,土尔扈特部由俄国回归祖国,其中部分定居在今乌苏、和布克赛尔、额敏等地,此教也在此地流行。19世纪末,因棍噶扎拉参呼图克图平乱有功,清政府恩准其在乌苏巴音沟修建千佛庙,赐名“承化寺”。清朝统一新疆后,清廷对准噶尔部既扶植藏传佛教,又控制其部各大寺庙,取消大喇嘛的宰桑名号,不准伊犁喇嘛寺院有自己的呼图克图,喇嘛按等级领取薪俸,但对东归的土尔扈特部允许在其内部建立活佛大喇嘛转世系统。
伊斯兰教最早于8世纪中叶传入哈萨克先民的葛逻禄汗国(今阿勒秦、塔城地区一带)。14世纪中叶,东察合台汗国君王秃黑鲁帖木尔率16万蒙古人集体皈依伊斯兰教。16世纪后,此教在新疆确立统治地位,维吾尔人全民信仰。乾隆年间,从南疆向伊犁移民屯田。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6000户南疆维吾尔移民至伊犁屯田,使伊斯兰教在境内进一步发展。近现代,随着各民族迁徙融合,此教在境内的哈萨克、维吾尔、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以《古兰经》《圣训》作为言行准则,讲究六大信仰和做五功,宗教渗透到每个穆斯林一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教群众占总人口的半数。
经济
综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要的粮食、油料、蔬菜、林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伊犁马、新疆褐牛培育基地,是中国薰衣草种植面积最大和新疆优质马、黑蜂种群规模最集中的地区。形成了以煤炭煤化工、钢铁及有色金属、电力为主的主导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先进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纺织服装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此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境内有设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中国首个跨国经济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和霍尔果斯、都拉塔、木扎尔特3个国家一类口岸。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全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6.6%。2023年前1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外贸进出口总值801亿元,同比增长53.3%,增速高于新疆整体增速5.9个百分点,居新疆第一。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一产业增加值788.4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77.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57.94亿元。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1:29.0:44.9。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以下简称州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6.38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0.9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17.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08.02亿元。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9.5:31.4:49.1。
第一产业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处地区享有“新疆粮仓”“塞外江南”的美誉。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区域是新疆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最大的甜菜生产和加工基地、最大的玉米生产基地和“四个百万亩”玉米制种重要基地之一。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认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区域“四个百万亩”制种基地62万亩,其中玉米制种有55.57万亩,占90%。2022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粮食作物面积576.02万亩,较上年增加13.3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31.75万,较上年增加20.73万吨、占新疆增量的27%。经核验,2022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冬小麦实现最高单产809.32公斤、玉米实现最高单产1367.44公斤(14%水分)、水稻实现最高单产890公斤,创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粮食作物历年最高产。此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恢复扩大提升大豆油料生产,大力发展壮大制种农作物、薰衣草、蔬菜、甜菜、中药材(红花)、饲草料6大类优势作物,完成特色作物种植215.59万亩。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全年粮食(含薯类)种植面积1212.64万亩,比上年增长8.1%。其中小麦种植面积335.94万亩,下降2.8%;玉米种植面积814.13万亩,增长12.3%;稻谷种植面积11.08万亩,下降7.9%。棉花种植面积362.17万亩,下降5.4%。油料种植面积84.35万亩,增长12.8%。甜菜种植面积34.13万亩,增长5.7%。全州全年粮食产量(含薯类)713.21万吨,比上年增加58.66万吨,增产9.0%。全州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0.87万吨,比上年增长10.6%。禽蛋产量5.68万吨,下降5.8%。牛奶产量56.13万吨,增长4.3%。年末猪牛羊存栏1527.12万头(只),比上年末增长2.4%。
第二产业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二产业以煤炭煤化工、钢铁及有色金属、电力为主导产业。截至2021年,州直共有工业园区9家,园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29.54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49亿元;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35家,比2015年增加82家,初步形成一支产业特色鲜明的企业队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280.33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652.96亿元。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围绕建设新疆煤炭供应保障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区、硅基新材料生产基地和现代化中药产业基地,全面实施“实业兴州”战略。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53.63亿元,比上年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州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4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0%。全州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4.52亿元,比上年增长3.9%;亏损企业亏损额46.12亿元,增长51.2%;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131.30亿元,下降5.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76.24元;资产负债率60.2%;产品销售率100.3%。
第三产业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有著名的那拉提、唐布拉、喀拉峻等天山草原风光,还有八卦名城、伊犁将军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东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诞生地——可克达拉等众多历史文化景点,拥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7个。2023年1—10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接待游客6718.6万人次、同比增长84.8%,实现旅游收入454.3亿元、同比增长134.9%。
在对外开放方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围绕打造亚欧黄金通道枢纽、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大力推进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提质增效,深入推动“两霍两伊”(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与霍城县,伊宁市与伊宁县)一体化发展,创新中哈霍尔果斯合作中心发展模式,全力实施综合保税区提级行动,加快建设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宽轨铁路专用线建成投用,成功开行本地始发中欧(中亚)班列。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53.63亿元,比上年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州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4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0%。全州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4.52亿元,比上年增长3.9%;亏损企业亏损额46.12亿元,增长51.2%;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131.30亿元,下降5.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76.24元;资产负债率60.2%;产品销售率100.3%。
经济功能区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建成工业园区11家。其中国家级5家,自治区级6家。园区年末入驻企业5490个,其中国家级园区入驻企业5106个,自治区级园区入驻企业384个。
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是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决定设立的,总面积73平方千米,呈“一区三园”空间布局,包括霍尔果斯口岸园区30平方千米(含兵团分区10平方千米)、伊宁园区35平方千米、清水河配套园区8平方千米。
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园区,坐落于伊宁市西部,核心区面积为6.5平方千米,2012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批准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面积35平方千米(含国务院审批的6.5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12月,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建成区面积已达45平方千米,规划管理面积达101.5平方千米。辖区居住人口15万,是集居住、教育、金融、医疗、商贸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产城融合”新城区。辖区注册各类企业1881家,其中工业企业142家、商贸类企业近7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规下小微工业企业121家,初步形成了以伊犁新天煤化工、盛康粮油、尧柏水泥等企业为龙头的现代煤电煤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生物、新型建材等现代化产业。2019年,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获得“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8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共有1453所学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20所;高中35所;特殊学校5所;初中133所;小学407所;幼儿园853所,此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拥有伊犁师范大学、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76万人,在校生5.31万人,毕业生0.9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30万人,在校生3.30万人,毕业生0.8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16万人,在校生9.14万人,毕业生2.73万人。普通初中招生6.55万人,在校生19.00万人,毕业生5.98万人。普通小学招生5.52万人,在校生38.31万人,毕业生6.62万人。特殊教育招生206人,在校生1062人,毕业生208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2.55万人。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9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2022年数据)。
医疗事业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093个,其中医院12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87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8个。医疗机构拥有床位27002张,其中:医院20032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839张,妇幼保健院(所、站)1131张。卫生技术人员3596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712人,注册护士14618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1048人。乡镇卫生院266个,拥有床位5644张,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7246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始建于1936年,前身系前苏联红十字会、红半月医院,1956年移交中国政府,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120)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是新疆医科大学和石河子大学教学医院。2020年10月挂牌成立江苏援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临床医学研究院。该医院由2个院区组成,院本部占地面积57.47亩,边合区院区占地面积141.1亩。编制床位1800张。设置科室共79个,其中临床科室46个、医技科室13个、行政职能科室20个。
媒体事业
2023年11月13日,伊犁融媒体中心挂牌,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伊犁融媒体中心以原伊犁日报社、伊犁广播电视台为主体,整合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平台组建而成。《伊犁日报》是伊犁州党委机关报,有汉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3种文版。电视有汉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3种语言4个自办电视频道,均实现高清硬盘播出。
科学事业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全年科技新立项项目324个,其中:重点研发专项28个,创新条件(人才、基地)建设专项47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专项229个。年末拥有县以上部门属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9个,其中: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7个。重点实验室15个。已挂牌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65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其中:自治区级4个。星创天地18个,其中:国家级4个。众创空间31个,其中:国家级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全年获得专利授权2018件,其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48件。年末有效专利9126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446件。登记技术合同50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92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3.91亿元。
文化事业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8个,文化馆28个,博物馆28个,公共图书馆28个。州直年末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10个,公共图书馆12个。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7.1%,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3%。
伊犁州博物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是一座综合类博物馆,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飞机场路188号,占地面积679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769平方米。第一历史陈列厅面积500平方米,第二历史陈列厅面积500平方米。收藏各类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近5000件,有石器、铜器、金银器、陶器、瓷器、玉器、骨木器、丝织品等。珍贵文物145件,其中一级文物23件(套),二级文物36件(套),三级文物86件(套)。
体育事业
截至2021年8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累计建成足球场(馆)494个、篮球场(馆)1939个、排球场(馆)360个、社区健身中心23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有序实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15平方米。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全年运动员在国家比赛中荣获金牌96枚,银牌65枚,铜牌62枚。在自治区比赛中荣获金牌146枚,银牌131枚,铜牌216枚。州直全年运动员在国家比赛中荣获金牌40枚,银牌20枚,铜牌30枚。在自治区比赛中荣获金牌86枚,银牌86枚,铜牌123枚。
环保事业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监测的重点城市中,伊宁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6%,塔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2%,阿勒泰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7%。在监测的28条河流56个断面中,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100.0%。在监测的8座湖库中,Ⅰ~Ⅲ类优良水质湖库比例为75.0%,IV~V水质湖库比例为12.5%,劣Ⅴ类水质湖库比例为12.5%。州直在监测的7条河流16个断面中,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100.0%。在监测的2座湖库中,Ⅰ~Ⅲ类优良水质湖库比例为100.0%。
社会保障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全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9.3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3.7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57.82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9.5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8.2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9.9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3.4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生育保险人数51.28万人。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共有4.26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13.08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0.27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3.34万人次。全州年末登记注册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84个,拥有床位11849张。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6.77亿元。
交通
综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冲,位于新疆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与新疆博州等5个地州市相邻,边境线长464.1千米,设有霍尔果斯、都拉塔、木扎尔特3个国家一类口岸,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截至2023年5月,伊犁已形成了集公路、铁路、民航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同时拥有G219、独库公路伊昭公路、那拉提盘山谷道等多条自驾公路。
公路
2018年7月,G577线墩麻扎至旱田段公路工程项目全线贯通。该路线连接起了伊宁市、伊宁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及周边,是自治区交通网中重要路段,对进一步改善伊犁河谷交通运输条件,加快人流、物流意义重大,也是特克斯县、昭苏县及周边团场各族群众通往外界最便捷的一条通道。
截至2022年2月,州直公路总里程14413.95千米,国省干线2288.4千米、农村公路12125.5千米、高速(含一级)公路608.91千米,州直公路总里程位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前五,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为主骨架,以农村公路为脉络,贯通全州、辐射县市、连接周边、沟通城乡的公路交通网络,州直所有县市已经迈入了高速(含一级)公路时代。
2023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营业性)4886.73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营业性)25.05亿人千米;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营业性)9719.05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营业性)111.76亿吨千米。州直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营业性)3553.21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营业性)17.47亿人千米;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营业性)5597.71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营业性)61.64亿吨千米。
铁路
2004年,精伊霍铁路开工建设,线路全长286千米,从兰新铁路西段精河站接轨,沿天山北麓西行,跨尼勒克河,穿婆罗克努山,途经尼勒克、伊宁、霍城、清水河等地,最后到达国家一级口岸霍尔果斯。
2010年,精伊霍铁路投入运营,精伊霍铁路是新疆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也是一条连通中亚地区的亚欧大陆桥,精伊霍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新疆伊犁地区无铁路的历史,此外,伊犁地区可以利用沿边开放的优惠政策,同中国各省市特别是东南沿海省市联合“走西口”,开拓中亚国际市场,建成面向中亚的国际商贸中心,成为出口商品集散地和加工基地。其中伊宁火车站位于伊宁市西北约5千米,是精伊霍铁路线上最大的火车站。也是建成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大车站。2023年7月1日至9日,乌鲁木齐集团公司霍尔果斯站伊宁火车站到达旅客为75786人次。
航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地区主要机场有伊宁机场、那拉提机场和昭苏天马机场。
伊宁机场始建于1936年,位于伊宁市区北郊,是新疆境内修建最早的机场之一,也是中国距离城市最近的机场。2023年9月,伊宁机场迁建项目增补纳入《“十四五”民用运输机场建设专项规划中期调整方案》。2023年12月21日,伊宁机场通过国家验收组验收,正式成为继乌鲁木齐、喀什之后新疆第三个对外开放的航空口岸。2024年1月,伊宁机场迁建工程选址报告近日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复,标志着伊宁机场迁建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伊宁机场迁建项目按满足2035年旅客吞吐量61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8.4万吨的目标进行设计。机场近期飞行区等级指标初步确定为4E,近远期均按1条跑道规划,跑道长初步拟定为3600米、宽45米。
口岸
截至2023年9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5365列,同比增长10.8%;阿拉山口铁路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4652列,同比增长9.2%;双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突破1万列,达到10017列,同比增长10.1%。
公共交通
2022年6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客运站、第四师客运站、奎屯市客运站等12个县市的16个客运站已挂牌成立“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推出10条代运合作邮路,已试运营2条。截至2023年1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15家公交运输企业,99家道路旅客运输企业。2024年春运期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公路运输共投入营运总客位数160.41万座,总客车数量15.05万辆,总客运量164.8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相比上升约5.47%。
人文
综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历史上是古丝路北道要冲,被誉为“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47个民族长期聚居、产生出各具特色的歌舞、饮食、服饰文化,共同孕育了集草原游牧、屯垦戍边、民族民俗为一体的多元文化。境内拥有惠远古城、特克斯八卦城、伊宁六星街和草原石人、岩画等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发生过汉家公主远嫁乌孙、张骞出使西域、伊犁将军府设立、锡伯族西迁、林则徐垦荒、左宗棠收复疆土等重大历史事件,当地饮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风味小吃有:奶茶、抓饭、粉汤、风味包子、纳仁、辣罐和血肠、馕等。
饮食
奶茶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佐餐饮料。面食最有特色的是“那仁”,即碎肉拌面片,还有馕、油果子、油饼等。哈萨克族饮食有着明显的游牧生活特点,善于用牲畜的肉和奶制做各种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饮食以奶类和肉类为主,面食次之,蔬菜更次之。肉食以马、牛、羊肉为主,平时多食羊肉,采用熏、煮、烤三种吃法。尤其是熏马肠,是哈萨克族的特色食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汉族来自中国各地,饮食既保持了原籍传统口味,又吸收融合了不同省份的特点。总体饮食口味偏重,以咸、辣、酸为主。馕、抓饭、烤包子、奶茶、拉条子(拉面)等是汉族群众的日常饮食。
哈萨克族熏马肉、熏马肠中含有十几种氨基酸及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含量高,还富含钙、锌、铁、硒等矿物质,具有补中益气、养肝补血、御寒防冷、增强人体免疫力等作用。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当地市面上常见的馕有大馕、玫瑰酱馕、肉馕、皮牙子馕、核桃馕、油馕、窝窝馕等。最大的馕叫“艾曼克”,中间薄,边沿厚;最小的馕叫“托喀西”,厚1厘米,做工最精细;还有一种直径约10厘米,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个洞的“格吉德”馕。馕的种类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丰富。
地方特产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方特产主要有阿力玛里树上干杏、六十八团大米巩留核桃、特克斯苹果、唐布拉黑蜂蜂蜜等。
阿力玛里,蒙古语为“苹果城”之意。该区属典型的逆温带大陆性干旱半荒漠气候,境内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果林业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树上干杏俗称“吊树干杏”,属本地野生杏,仅生长于昼夜温差20度以上。鲜果成熟后,黄中带红,果肉甜香,无酸味,干杏含糖量高达69%。杏核极薄,轻嗑即食,果仁香,是制干和取仁兼用的良种。
新疆伊犁栽培苹果历史悠久,是著名的“苹果之乡”,世界苹果起源地之一。特克斯苹果因其商品性和营养高而远销国内国际市场,《大唐西域记》《广志》特克斯县志等文献资料中记载了其种植历史和产业现状。特克斯苹果色泽好、果肉细而多汁、味甜,商品果能达到80%,乡土品种阿波尔特苹果,个大、色艳、表面光滑;俗称“糖心”的红富士,养分积累丰富,口感清脆香甜。
习俗
肉孜节
肉孜节是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的盛大节日之一。节日中,家家户户都准备馓子、油香、课课、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要宰羊、鸡、兔等,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在节日的第一、二天,已婚和未婚的女婿要带上节日礼品给岳父母拜节。许多青年还在肉孜节举行婚礼,更添节日气氛。
锡伯族西迁节
锡伯族的西迁节民俗艺术俗称“西迁节”、“迁徙节”、“农历四月十八节”或“农历四月十八西迁节”等。以每年举办农历“四月十八”传统节日的形式,纪念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4000余名锡伯族官兵及眷属奉朝廷之命由盛京(今沈阳)出发,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戍边屯垦的英雄业绩。同时通过节庆活动集中展示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音乐艺术。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着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男性爱穿西服、绣花衬衫或袷袢等。维吾尔族男子还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戴绣花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异。如维族男女都喜欢戴绣工精致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猫头鹰羽花帽;柯尔克孜族青年妇女则喜欢戴红色丝绒圆顶花帽;塔塔尔族妇女尤喜欢戴镶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爱戴呢料大沿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回族男性则为黑白小圆帽。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欢穿长统皮靴。
哈萨克族服饰系在古代乌孙、瓦克、乃蛮、克列衣、吐热克等部落或氏族服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成,它选料考究,剪裁合理,色泽艳丽,种类繁多,颜色中包含着吉祥、祝福的意蕴,缝制、刺绣及饰品的精细加工等方面也都体现出鲜明的哈萨克民族特色。哈萨克人自古以畜牧业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为适应游牧迁居需要和山区草原的气候,其服饰多以兽皮、牲畜皮及各种布料手工制作而成。
哈萨克族的家庭组织,是以夫妇为基础的小家庭制。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一般要经过四个程序:第一步,订婚礼,在女家举行,双方协商有关事宜;第二步,确定“吉尔特”期的婚礼,在男家举行,从而确定正式的亲属关系;第三步,又在女家举行,男方要将协商的财礼的半数送到女家,此后,新郎就可以住在女家,与姑娘同居,叫做“看门”;第四步,又在男家举行,这是正式结婚仪式。
达斡尔人和其他民族一样,也以丰盛的酒宴、舞蹈、唱歌等形式庆祝婚礼,但有趣的是其具体形式又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地方。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男方要带上酒和肉去女方家认亲,这种仪式叫“端盅”。在这仪式中,男女双方在媒人的陪同下向女方的双亲和家庭成员一一敬酒、行拜礼,熟悉彼此间的血缘关系和称谓。
锡伯族的婚姻形式大致经历说亲、订婚、阿吉萨林(小宴)、安巴萨林(大宴)、婚后生活等一系列独有的形式。由于锡伯族人口较少,历来非常重视自身繁衍和社会发展,形成一家娶媳妇,大家都来出钱出物帮忙的习俗。所以它不仅是婚姻当事人的“终身大事”,同时又是双方家庭、家族大多数成员的一件大事。婚礼是锡伯族婚姻的最高表现形式,婚礼大多在深秋或初冬举行,一般举办3天。婚后新婚夫妇在父母的带领下上坟地祭祖。婆婆还要带领新媳妇去亲戚家敬烟认亲,第九天新婚夫妇要到娘家省亲,满月后新娘回娘家住“对月”等。至此整个婚礼才算完成。
艺术
黑走马
黑走马,哈萨克语“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它在阿勒泰地区开始流行,逐渐传入新疆各地,黑走马原是蒙古曲,后流传到哈萨克族当中,广泛流行起来。黑走马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舞蹈,关于它的来源,在哈萨克族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位哈萨克族小伙子发现了一群野马,他挥动套马索套住了一匹黑色野马。小伙子克服困难,终于将它驯化成一匹上好的走马。当他骑着黑走马回到阿吾勒(家乡)时,乡亲们闻讯纷纷前来祝贺。小伙子在马上和马下,用各种动作自豪而诙谐地表演了他捕捉和驯化黑马的整个过程。从此,以骑马为题材的卡拉角勒哈舞蹈便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
萨玛舞
萨玛舞,是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在年节时集体欢跳的一种民间舞蹈。萨玛舞的动作和鼓的节奏配合紧密。“咚”的时候多是全脚着地,稳而有力,不生硬又不马上抬起,有附点音符的效果。动力腿抬起时,主力腿的膝部有个明显的屈伸,身体的起伏也较大。
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
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是以古老的哈萨克民间乐器冬布拉为中心的一个民族民间乐种,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各县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由乐曲、弹唱音乐、民间舞蹈音乐、演奏方法与技巧、乐器与制作工艺五大部分组成,既可自弹自唱又可为舞蹈伴奏。哈萨克人将冬布拉乐曲称为“冬布拉奎依”,根据音乐结构和演奏技法的不同,又可分为“托克别奎依”(即弹击乐曲)和“切尔特别奎依”(即拨奏乐曲)两大类。
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民歌主要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八县两市和塔城、阿尔泰地区,木垒、巴里坤,甘肃省的阿克塞等三个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乌鲁木齐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哈萨克人聚居区。哈萨克族民歌演唱是在各种喜庆节日、家庭聚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主要民间娱乐方式,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歌曲、颂歌、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四类,表演形式可分为独唱、重唱、弹唱、清唱、对唱等。
地区象征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树”为天山云杉。云杉树是天山林海中特有的一个树种,是一种常绿乔木,叶呈针形,略弯曲,果球为长椭圆形,褐色。
“州花”为天山雪莲。天山雪莲是伊犁河谷的特产,伊犁维吾尔族、哈萨克人民称为“卡尔莱丽”或“塔吉莱丽”,其意为“雪莲”或“石莲”。雪莲被伊犁各族人民看作是圣洁的化身、爱情的象征,敬称为“圣人草”、“高山玫瑰”。天山雪莲属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高约15-25厘米,全株密披绒毛,从茎部或茎上现叶,叶密而厚,开花时采收。天山雪莲产于天山雪线附近海拔2500-3500米之间高寒地带的悬崖峭壁上。
“州鸟”为金雕(俗称天山雄鹰)。金雕,别名:鹫雕、红头雕。鹰科,雕属,猛禽。金雕常站立在高山的悬崖峭壁上俯冲捕捉猎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做俯冲动作。多栖息于高山、草原和针叶林地区。性凶猛而力强大,捕食各种中小型鸟类和狍子、鹿等动物。金雕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级别一级。草原上的哈萨克人,擅长捕猎,他们传统的捕猎武器,除猎狗外,主要是猎鹰。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7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35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77处。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为巩固中国西北边防,加强新疆地区管理,清政府设伊犁将军并驻惠远城,统管新疆军政事务。作为首脑机关的伊犁将军府及其驻地惠远古城,是当时新疆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伊犁将军府现存大门、正殿、将军亭、东西营房、东西厢房、内宅、金库等建筑。1996年,伊犁将军府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区革命政府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旧址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人民公园内。始建于1948年,1949年夏竣工。2006年5月,该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区革命政府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旧址为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群,坐西向东。整个建筑群自东向西依次由检阅观礼台、露天剧场和舞台三部分组成,东西长100米,南北宽53.3米,建筑面积533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建筑。检阅观礼台为一座二层欧式小楼,面积为100平方米,观礼台前为占地100平方米平台,舞台为典型的欧式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木制,平面呈现T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40米,高20米,舞台前设有乐池,后有小门可通化妆间,建筑物房顶为欧式铁皮顶。三区革命政府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是当时伊宁一处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9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建有国家级、区级、州级、县级四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3个,传承人15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61个,传承人40人;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5个。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曲艺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形式。其传统节目主要表现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感情,从唱词到音乐都充满浓郁的哈萨克口头文学和音乐文化特点。阿依特斯的对唱没有固定的曲牌或相应的唱腔流传,演唱者一般根据对唱的内容从语言本身生发旋律与节奏,并且多弹奏冬布拉为自己伴奏,也有不用冬布拉伴奏的徒口清唱。2006年,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萨克族的毡房营造是一项古老的工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哈萨克毡房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工具。它采用木结构框架式组合,在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哈萨克毡房主要由骨架和毡子两部分组成,整体架构精巧灵活,具有机动性,易搭、易卸、易携带,可防震,可随放牧生活不断迁徙移动。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包含雕、刻、凿、编、扎、染等多种工艺,过程相当复杂。毡房营造者自制染料,并染出彩色毛线,以之编织草帘、擀制花毡,且不用任何图纸和纹样,边绣边制。2008,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风景名胜
综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有巩乃斯草原、唐布拉草原、那拉提草原、昭苏草原等草原风光;还有乾隆皇帝御书的格登山记功碑和伊犁将军府、惠远钟鼓楼、林则徐纪念馆等人文景观。截至2022年9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2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全州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5255.7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39.52亿元。州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7368.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1.8%;国内旅游收入508.31亿元,增长162.1%。
重要景点
那拉提旅游风景区
那拉提旅游风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地处天山腹地,伊犁河谷东端,规划总面积1848平方千米。那拉提是一个集雪山、冰川、森林、沟谷、草甸、河流、瀑布及草原历史文化和哈萨克族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那拉提旅游风景区拥有天云台、天界台、天牧台、游牧人家、塔吾萨尼、乌孙古迹、依提根赛、森林公园、代格拉斯、蛟龙出海、卧牛岗、沃尔塔交塔等景点。
果子沟
果子沟有“伊犁第一景”之称,位于霍城县城东北的40千米处,是312国道乌鲁木齐-伊犁公路的必经通道,它的北端出沟口便是塞里木湖。果子沟全长28千米,境内野果、药材资源丰富。
喀拉峻风景区
喀拉峻风景区位于新疆伊犁河谷的特克斯县境内。是西天山向伊犁河谷的过渡地带。喀拉峻大草原属典型的高山五花草甸天然大草原,海拔在1305-3957米之间,东西长89千米、南北宽32千米,总面积达2848平方千米。西喀拉峻景区内主要有望玉台、旱獭栖息地、两仪台、叠浪谷、石泉、饮马湾、一棵树等景点。东喀拉峻位于深处,有五花草甸、鲜花台、库尔代森林大峡谷、三极夷平面观景台和猎鹰台观景点五处景点,既有雪山、草原风光,也有森林峡谷等。
圣佑庙
圣佑庙地处昭苏县城西北1.5千米的洪纳海河畔,海拔1895.4米。圣佑庙又称之为喇嘛庙,蒙古语称之为“博格达夏格松”,藏语称之为“吉金玲”。圣佑庙修建于1884年至1898年期间:1883年从北京请来著名建筑师李照福等80余名技师,1884年开始做前期的准备工作,持续四年,主要是征集建筑材料,1888年正式动工开始建,完成于1898年。共有大小十一殿,现只保存八个殿,2001年6月25日,圣佑庙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靖远寺
靖远寺位于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乡境内,锡伯民族风情园以西相邻,始建于光绪十八年(1893年),由当地锡伯营八旗子弟集资修建,历时2年建成,原建筑群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伊犁九大名寺之一。靖远寺整个建筑以中轴线为基点,模仿承德安远庙的格式修建。1990年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99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重修,2005年又进行了整体维修,截至2009年,寺院总面积3533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811平方米,殿堂17座,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2021年1月19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1年4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被国家禁毒委命名为首批“全国禁毒示范城市”。
2021年5月31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示名单。
2021年12月2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入选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拟授牌命名名单。
2023年5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上榜“十大魅力打卡之城”。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6:33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