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爪陆龟(Testudo horsfieldii):又叫草原龟,是爬行纲、陆龟科的动物。背甲长95-130毫米,宽86-119毫米,高51-69毫米。头中等,头宽19-22毫米。头黄褐色,头背有对称的鳞片,颚端有三个尖突,颚缘呈细齿状。背甲高隆,褐色或橄榄色,背甲宽与长略等,如半球形。腹黑色或具黑斑。四肢粗壮,黄褐色,指、趾均具4爪,因而得名。无蹼。
形态特征
四爪陆龟背甲长95-130毫米,宽86-119毫米,高51-69毫米。头中等,头宽19-22毫米。头顶被大形对称鳞,额鳞大而明显;吻短,略超出下颚,两侧平截垂直;上颚前端具3个尖突,侧缘呈细锯齿。背甲高隆,宽略小于长,呈圆球形,但脊部中央稍平坦,前后缘略向生翻翘。颈盾小而窄长;椎盾5枚,肋盾4对,稚盾与相邻的肋盾几乎等宽;臀盾单枚,宽大,后缘下包。腋盾和胯盾单枚且小。腹甲前缘坚厚;平戳微凹,往前略为超出背甲,后缘深凹;胸盾新月形;腹盾缝,喉盾缝,肛盾缝,肱盾缝,股盾缝,胸盾缝。四肢粗壮呈柱状,前肢前部覆有5-6排坚硬的角质鳞,后部有一大而坚厚的角质结节鳞群;指、趾4爪,无蹼。尾短,末端具一角质的爪状节结。雌性体型较长,雄性较短圆。
生活时,背甲粗糙,褐色或橄榄色,同心纹明显;腹甲具黑斑块,有的黑斑块几及整个腹甲;头及四肢黄褐色,前肢角质鳞及节结色深。
栖息环境
四爪陆龟生活于海拔700-1000米的黄土丘陵草原半荒漠地区,常在在蒿草丰富、土质湿润、螺壳较多的阴坡凹地栖息。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海拔600-1100米的黄土丘陵地区。洞穴隐蔽,早晚活动,3-8月为其活动季节;但随温度变化决定其活动时间, 10℃以上开始活动,25℃以上时处于蛰眠状态。草食性,以植物的茎、叶、花及果实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中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西部伊犁境内。分布区位于天山支脉阿克拉斯山的前山荒漠地带,包括该县所属的伊车嘎善、阿克苏、十月、清水河、三宫、芦草沟、沙尔布拉克等乡的1000米以下的荒漠草场和旱田,都有数量不等的零星分布;其中以芦草沟、三宫、沙尔布拉克三乡交界处的坎头曼墩地区分布数量最多。据牧民反应,位于喀什河以南的巩乃斯黑山头地区,过去也曾见有四爪陆龟活动。
繁殖方式
雌龟约12龄性成熟,雄龟约10龄达性成熟。一般于4月上、中旬开始交配,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为交配盛期;雄龟间有争雌现象,交配时间约6分钟;5-7月雌龟挖穴产卵,每产2-4枚,石灰质卵壳坚硬,乳白色,长椭圆形,卵径40.9±2.4毫米×27.7士2.2毫米。卵重8.1±4.9克,靠日照自然孵化,孵化期约120天左右,幼龟孵出后即入蛰。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1996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相关报道
在中国新疆的伊犁河谷中,有一种被称为“塔西帕卡”的小生灵。“塔西”是指“石头”;“帕卡”意为“癞蛤蟆”。像石头一样的癞蛤蟆,究竟说的是什么动物呢,它就是被《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等级的四爪陆龟。
四爪陆龟又名草原龟,它们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两亿多年,是一种古老的孑遗动物。据说,在五万多平方千米的伊犁河谷中,仅生活着300多只四爪陆龟,成年四爪陆龟的身体有十几厘米长,弧形隆起的背部格外醒目。它们在大草原上行走,尤如一个一个移动的城堡。
2021年8月,位于中国新疆霍城县的全国唯一一个四爪陆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7只幼龟陆续破壳出生。这是中国首次成功人工繁育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四爪陆龟,对恢复它的种群数量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