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释义】指
任公子。《文选·
谢灵运<七里濑>诗》:“目覩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张铣注:“
任公子,有道者,以大钩巨纶钓於
东海。” 唐代
李白《
大鹏遇希有鸟赋》:“ 任公见之而罢钓, 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宋
辛弃疾《
哨遍》词:“更任公五十犗为饵,使海上人人厌腥味。” 明代
李贽《与焦弱侯书》:“然持任公之钓者,则未尝井焉之之矣。何也?以井不生鱼也。” 清代
姚鼐《送侍潞川主
德州书院用前岁在扬州留别韵》:“ 任公钓会稽 ,岂作井鼃见。”
详细解释
指具体人物:任公既指太公任,也指
李济深,还可以指梁启超。
太公任
太公任传说为春秋时人。见《庄子·山木》。《文选·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请附 任公 言,终然
谢天伐。”
李善注:“《庄子》曰:‘孔子围於陈,太公任往吊之,曰:‘直木先伐,
甘泉先竭。子其意者饰智以惊愚,脩身以明污,昭昭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孔子曰:‘善。’乃逃
大泽之中,入兽不乱羣,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李济深
李济深(1885—1959),
黄埔军校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和
领导人之一。
广西苍梧人。字任潮。早年就 读于
广州黄埔陆军中学、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在新军任见习官、排长,后入
广东陆军讲武堂继续学习。1909年,被保送到设在
保定的军咨府
军官学校(后改 名
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历时五年。
1920年,
李济深南下
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后任师参谋长。1922年,第一师师长
邓铿被刺身亡后,兼任代理师长。1923年以后,正式升任第一师师长兼参谋长,并兼任
西江善后督办,
大元帅大本营西江办事处处长等职。
1924年1月,孙中山决定创办
黄埔军校,
李济深被任命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
委员长蒋介石)。2月,任
黄埔军校教练部临时主任。3月,又
任军构入伍试验委 员会代理
委员长。当时,
李济深因还在
西江练兵,这些工作都由
邓演达代理,5月,李济深被孙中山任命为
黄埔军校教练部少将主任。1925年7月,
广州国民政 府成立后,粤军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李济深升
任军长,并晋级为
陆军上将。10月,参加
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第二纵队纵队长。随后又任
国民革命军南路总指挥。率
陈铭枢、
张发奎等部南征
雷州半岛和琼州。对
广州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作出了贡献。
1926年1月,在国家党第二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
李济深被选为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候补委员、国民政府委员、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4月,又兼任
黄埔军校副校长。7月,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
李济深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
上将总参谋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后方留守主任,并代行总司 令职权(总司令
蒋介石在前方指挥作战)。此外,还兼任
广东省政府主席、广东省政府军事厅厅长、
黄埔军校副校长、第四军军长等职,总揽广东
党政军全权。所部 第四军两个师和
叶挺独立团,由副军长
陈可钰率领,参加北伐,攻必克,战必胜,使第四军获得“
铁军”光荣称号。
1927年4月初,
李济深和
古应芬到
上海参加
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会后,返回
广州,发动“四·一五”政变,派军队包围
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办事处和省港罢 工委员会,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查封工会、农会、学生会等革命团体,杀害
邓培、
肖楚女、
熊雄等两千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18日,
蒋介石在
南京成立 国民政府后,
李济深担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中央政治会议
广州分会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和第
八路军总指挥。9月,国民党宁、汉、沪 三方合流后,又任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曾派重兵围攻进入
潮汕地区的
八一南昌起义部队。
1929年3月,在
蒋介石和
桂系军阀李宗仁、
白崇禧之间爆发
蒋桂战争。3月15日,
蒋介石以伙同李宗仁、白崇禧“分头发难,谋反党国”的罪名,将
李济深扣押,软禁于南京
汤山,剥夺军政大权,并“永远开除党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李济深被释放。同年11月,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李济深 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办公厅主任和训练总监。但
李济深没有接受
蒋介石的收买,不久离开南京到
广州,开始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政治活动。1932年,曾组织“抗日军人联合会”,图谋反蒋,未成。后又联合
方鼎英、陈铭枢等组织“革命军事委员 会”,成为当时拥胡(汉民)反蒋(介石)的军事处领。1933年10月23日,
蒋介石召开国民党中常会,将
李济深第二次“永远开除党籍”。11月20日,
李济深与陈铭枢、
蒋光鼐、
蔡廷锴等率领十九路军在
福建发动蒋军事下放变,成立“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从此开始与
中国共产党合作。
李济深被选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不久,
福建事变被
蒋介石镇压,
李济深逃亡
香港。后又在香港组织“中华民族革命 大同盟“,出版《大众日报》,继续进行反蒋抗日宣传。
1937年7月,
抗日战争爆发。
李济深响应
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主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蒋介石鉴于全国的抗日形势,撤销对李济深的通缉令,并任命李济深先 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桂林办公厅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等职,还授予李济深陆军一 级
上将军衔。1944年,桂林沦陷后,他团结一部分军人和进步人士,在家乡
广西苍梧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
游击战。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李济深被选为
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济深联络
冯玉祥等反对
蒋介石发动内战,曾两次在
庐山与蒋介石面谈,批评蒋的内战政策。1946年3月至4月,
李济深联络
李章达、蔡廷锴 等先后两次娱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并被推选为主席。联络国民党内爱国民主人士,反对
蒋介石内战独裁,为促进国内和平民主而努力。1947 年3月9日,
李济深在香港发表《对时局意见》,号召国民党内“每一个对国家负有责任感的人”,都应勇敢地站出来“改正党内反动派的错误政策”。5月,国民党中央以“背叛党国”的罪名,将
李济深第三次“永远开除党籍”,并下令“全国通缉”。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积分在香港成立,
宋庆龄被推选为名誉主席,
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 席。5月5日,发表通电,代表民革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12月,应中共中央邀请离开香港北上,到达东北
解放区。1949年6月,代表民革在
北平参加新
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
1949年9月,
李济深代表民革参加在
北京召开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9 月,在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
委员长。1949年11月、1956年2月和1958年11月,在民革第二、三、四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李济深均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1959年10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梁启超
人物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
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
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
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
教育家、
史学家和
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生平经历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没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
世界地理的《
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
万木草堂,接受
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
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
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
万国公报》(后改名《
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
澳门筹办《
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
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
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
百日维新”。7月,受
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
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
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
日本,一度与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
清议报》和《
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
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
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
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
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护国战争在
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
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
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于1929年一月十九日病逝于
北京协和医院,京沪开追悼会,参加者甚众。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学术成就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
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
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
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
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
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
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 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
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梁启超在
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
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
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写于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浆喷涌:“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挢舌,于戏,俄罗斯革命!于戏,全地球唯一之专制国遂不免于大革命!”然后,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动机及其方针”、“革命之
前途”、“革命之影响”为题分而析之,丝丝入扣。难怪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在
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
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人物轶事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中国古代的史官为了给后代留下“信史”而不惜杀头:梁启超毅然拒绝袁世凯的重金收买,而写出了揭露
窃国大盗恢复封建帝制的《异哉国体问题》。 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
徐志摩与
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
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梁启超真诚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
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梁启超真诚的有趣。
黄苗子著《世说新篇》,其中有《梁启超写序》,文曰:“
蒋百里先生为著名
军事家,但在文化上亦极有贡献。他留德归国后,曾写了洋洋五万言的《
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阅后大为赞赏,蒋便请梁为此书作序。不料梁文思泉涌,序成也是五万字,觉得不好意思,便加写一短序,而把长序改为著作出版,反过来请
蒋百里作序。”
人物评价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吴其昌对梁启超的评价: 吴其昌是梁启超的得意弟子,他曾著《梁启超》一书(胜利出版社,1944年版),对梁启超进行了评价。他认为:“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他所创立的“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同上)郭湛波对梁启超的评价: 郭湛波在《
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里设立专章分析梁启超的思想,认为其新民说的主旨是要建设新道德—公德,“公德之标准,在
利群,要有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人民要自由、自治;要有进取冒险的精神,中国数千年不进步之原因,在一切障碍未铲除,所以要破坏。并且人民要有自尊心、合群的思想及毅力。”他并指出,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实代表西洋资本社会的思想,与数千年宗法封建思想一大的洗刷。”(《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大北书局1935年版,第50页) 在对梁启超的总体评价上,作者认为:“梁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如在学术史贡献之大,在思想史上的贡献,创设不如康有为,破坏不如
谭嗣同,而其思想多来自康、谭二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贯,随时转移,前后矛盾,然其影响甚大,则因其文笔生动,宣传力大。”(《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第53~54页) (陈鹏鸣:《
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第292页)
吴泽对梁启超的评价: 吴泽于1948年出版《
康有为与梁启超》一书,吴泽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便是借批判康、梁的
改良主义,论证改良主义在中国必然失败的命运,为康、梁祭,为今人惕。作者在书中说:“时异境迁,远非昔比,人民已经起来,民主自由,已成时代主流,历史洪涛,革命形势,无可抗拒,人民时代,民主世纪,哪里还容孤臣孽子们侈谈‘维新’、‘变法’,玩弄‘拥光绪’、‘保大清‘的一套?”(《康有为与梁启超》上海华夏书店1948年版,第5页) 因此,作者在本书重点论述了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对于他的学术思想则很少提及,故导致对他的评价较低:“梁启超不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学者、政治家,实实在在说,只是一位庸俗的‘保皇自由主义者’!他一生的言行,重心都在政治活动,而这种政治活动,三十年来,一贯站在反民主反革命的反动立场,
辛亥革命前反民主反革命所以‘保皇’,所以‘保大清’;革命后,反民主反革命,所以‘拥袁’、‘护阀’,图谋维持封建统治。”(吴泽:《康有为与梁启超》第180页) ((同上书),第292~293页) 王介平对梁启超的评价: 王介平在《论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长文里对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从学康有为到
戊戌政变(1890~1898),梁启超并没有异于康有为的理论和主张,但因其善于为文,对于当时
中国社会思想界和知识青年产生了极大的启蒙作用。第二阶段从逃亡日本到与革命派论战 (1898~1905),梁启超由斥后保皇转而反对革命。第三阶段从论战失败到辛亥革命 (1906~1911),政治上他更加堕落,并公开抵制
资产阶级革命。第四阶段从辛亥革命后回国到第一次大革命后梁启超之死(1912~1929),他逐渐成为地主买办集团的骨干分子,政治思想更趋反动。作者还分析了梁启超思想上的矛盾、错误和多变的原因,认为这“正是帝国主义阶段
半殖民地的中国改良主义遭到破产时走投无路的反映,正是代表
地主阶级部分力量向资产阶级转化而遭到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革命力量错综复杂的打击之后,无所凭依的彷徨情绪的反映。” (王介平:《论改良主义者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研究论文选》,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6页)
个人名言
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渝,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 何时睹澄清,一洒民生艰? 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 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心安理得,海阔天空。 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
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界之运,由乱而进
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
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成功大易,而获实丰于斯所期,浅人喜焉,而深识者方以为吊。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